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信願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頌曰

彌陀本願唯一行 為攝萬機令往生

萬行各各雖微妙 凡夫難解難入故

一、列諸願名

此願諸師所立之願名有十:攝取至心欲生願〔義寂〕聞名信樂十念定生願〔良源〕諸緣信樂十念往生願〔智光〕十念往生願〔真源、淨影〕攝上品願〔璟興〕念佛往生願〔善導、靜照、禮阿、性海〕選擇本願〔法然〕往相信心願〔親鸾〕本願三心願〔親鸾〕至心信樂願〔親鸾、慧雲、月珠〕。今從善導大師,采用「念佛往生願」之名。

二、願成就文

《無量壽經》〔魏譯〕: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唐譯〕

他方佛國所有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回向,願生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除五無間,誹謗正法,及謗聖者。

三、同部異譯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唐譯〕:

若我證得無上覺時,余佛剎中諸有情類,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漢譯〕:

諸佛稱揚願、念佛往生願等二願合說:

我作佛時,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諸佛各於弟子眾中,歎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蠕動之類,聞我名字,皆悉踴躍,來生我國,不爾者,我不作佛。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吳譯〕:

諸佛稱揚願、念佛往生願等二願合說:

使某作佛時,令我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皆令諸佛,各於比丘僧大坐中,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踴躍者,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譯〕:

念佛往生願、系念定生願等二願合說: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世界,一切眾生,聞吾名號,發菩提心,種諸善根,隨意求生諸佛剎土,無不得生,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同類異經

《悲華經》第四十一願:

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無量無邊阿僧祇余佛世界,所有眾生,聞我名者,修諸善本,欲生我界,願其捨命之後,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誹謗聖人,廢壞正法。

《大悲分陀利經》第四十四願:

令我成菩提時,余無數阿僧祇佛土中,有眾生,聞我名者,所作善根,回向我國,命終之後,得生我國,除無間罪,謗毀賢聖,非正法者。

五、顯明願意

欲言第十八願之意,必先了解其精神,此願乃彌陀為攝盡一切有情,同入報土成佛之本懷,故其精神是主動而來的、平等無差的、毫無條件的、絕對救度的、萬無漏一的、平生業成的、豎窮三際的、橫遍十方的、諸佛同贊的、往生成佛的。

法藏菩薩何故立發此願?蓋法藏菩薩見一切群生,自無始來以至今日,穢惡污染無清淨心,虛假谄偽無真實心。一切時中,貪愛之心常污染善心,瞋憎之心常燃燒法財。是故,三學六度難行,諸行萬善難成。孝養父母等世善尚難,況出世善乎?散善尚難,況定善乎?由是,無始以來,流轉煩惱海,漂沒生死海,無有出離之緣。法藏菩薩見此受苦眾生,如箭入心,如破眼目,心極悲苦,遍體雨血,欲拔其苦,遂以平等大悲心,普為救度一切苦難眾生而發此願,捨六度諸行,取念佛一行,為往生因,此乃五劫佛智所選擇,欲以簡易、直截、穩當之法,令一切眾生絕對、畢竟、圓滿得救。

又法藏菩薩睹見諸佛剎中,或有布施等六度為往生行之土,或有發菩提心、六念、持經、誦咒,乃至起塔、造像、供僧、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等各為往生行之土。然如是諸行之中,或以一行為生因,或以眾行為生因,單復具足不必一途。或有佛土,以專稱佛名為往生業。若夫以造像起塔而為本願者,貧窮困乏之類,定絕往生望,然富貴者少,貧賤者甚多;若以智慧高才而為本願者,愚鈍下智者,定絕往生望;然智慧者少,愚癡者甚多;若以多聞持戒而為本願者,少聞破戒輩,定絕往生望,然多聞持戒者少,少聞破戒者甚多。然法藏菩薩,選捨六度諸行,擇取稱名一行者,其意要以念佛一因,普攝萬機,镕融自力機情,齊入他力大信心海,巧出機感差別報國,直入願成平等真土。

是故法藏菩薩,愍諸眾生,難植善根福德,無漏行願不成,乃自修諸善萬行真實功德,回與眾生,而發此願言:「我成佛時,十方眾生,稱念我名,毫無條件,必定救度。」

六、釋疑通妨

問:何故捨諸行偏取念佛,為往生願?

答:佛意幽深,凡愚難測,依法然上人意,解有二義:一勝劣義,二難易義。

初、勝劣義者:謂諸行是劣,念佛是勝,所以者何?佛名號者,是萬德所歸也,以彌陀四智、三身、十力、無畏、不共等一切內證功德,相好、光明、說法、神通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攝在如來嘉號之中,故名號功德為勝,余行不然,各守一隅,故為劣。

次、難易義者:念佛易修,諸行難修,故《往生禮贊》曰:「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粗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又《往生要集》雲:「今勸念佛,非是遮余種種妙行,只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臥,不論時處諸緣,修之不難,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法有廣略不同,機有堪不堪行,時有通塞之異,果有真假之別,然彌陀無上大慈,平等大悲,欲普被有情念佛往生。凡有心者,易念易生,如一輪月光浮於萬水,無嫌淺深;如一個太陽照諸世界,不選高下。攝萬機於一願,納千品於念佛,不捨一人,易行疾至,是乃如來選擇之正意。

問:四十八願皆彌陀悲心所發,何故特重第十八願?

答:淨土一法,以彌陀誓願為根本,以第十八願為願王,因四十八願之心要,即在此願。法藏發大誓願建立極樂之因由,無非在令眾生往生,此正是第十八願之義,余四十七願為令欣慕入此願。若無此願則余願不成,無往生因故;若無往生因,則余願徒設,故余願攝於此願。法然上人《無量壽經釋》雲:「其四十八願中,或立無三惡趣願,或說不更惡趣願,或言悉皆金色願,此皆為第十八願也。其第十八願者: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四十八願中,此願特勝,何以故?若無眾生往生彼國者,則悉皆金色願、無有好丑願,依何成就乎?亦唯有眾生之往生,方有身之金色、無有好丑、具足五通、證悟宿命。因此,善導和尚於《觀經疏.玄義分》釋言: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四十八願,一一皆此意也。」此即善導大師將四十八願,一一解釋為第十八願,一一指歸於此願,以顯專念名號之義。大師雲:「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名號得生。」故知,第十八願如綱,四十八願如目,綱舉則目張也。法藏成佛十劫,果成佛意不忘因願,必來攝取念佛眾生,以本誓重願不虛故,故特重之。

問:十方眾生為彌陀所被之機,未審是何機類為主?

答:魏譯言「十方眾生」,漢譯言「諸天、人民、蠕動之類」,吳譯言「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唐譯言「余佛剎中諸有情類」,宋譯言「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世界一切眾生」,《悲華經》言「無量無邊阿僧只余佛世界所有眾生」。從魏譯難明十方眾生所指為何?但漢、吳兩譯卻明確指出「天、人、畜生」,這是指六凡眾生,什麼世界的六凡眾生?唐譯指出「除了西方佛剎外的余佛剎」,宋譯及《悲華經》更詳盡指出「除了極樂世界外的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的一切眾生」。從以上諸譯可得結論:「十方眾生」所指的是除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外的所有十方無量世界的六凡眾生。

又《無量壽莊嚴經》第一願為:「世尊,我發誓言:願如世尊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所有一切眾生,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皆得身真金色。」由此可知:法藏發願成佛,願所居佛剎,具足無量功德莊嚴,目的是為了三途的眾生能回歸淨土,安身立命。一切眾生中,標出焰摩羅界及三途眾生,表示欲攝盡所有眾生,也顯示越苦之機越先急救,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故。「三途眾生,皆生我剎」乃彰不嫌任何眾生之罪業,每一眾生皆要救度,更明罪業不礙往生,無礙光攝受故。「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乃明非但不嫌三途眾生之罪深業重,還要教化他們速疾成佛。如此慈悲,是為大慈大悲。故知,六凡以三途眾生是彌陀所急救之對象。

問:如來之三心,以名號契入眾生,成為三信,則三信、十念有何關系?

答:三信即是「信」,十念即是「行」,信與行即是信心與名號,本就不可分開,此願中有三信、十念、往生三種願事。此中,以三信之因與往生之果配對,即成為救度信者之本願;以乃至十念之因與往生之果配對,就成為救度稱念者之本願。第十八願,十方諸佛加以稱揚贊歎,即是第十七願,所以此二願有不離關系。因此諸佛所贊歎之名號中,具有救信者與救稱念者二意。又聽聞第十七願諸佛贊歎名號之理,在行者之機,領受之相,就是第十八願之三信十念。即名號欲救信者之佛意,顯現於行者,就是至心、信樂、欲生之三信;又名號對欲救稱念者之佛意,顯現於行者,就是乃至十念之稱名,二者皆是佛力回向。行與信有著重重之關系,相雖有二,體則是一,故行不離信,信不離行。法然上人言:「以一念十念亦得往生故,而疏於念佛者,即是信妨礙行也;以念念不捨故,而思一念往生不定者,即是行妨礙信也。信者信一念亦生,行者勤一形稱念。」又在《黑谷傳》中言:「雖聞名號,若不信則如不聞,譬如雖信,若不念則如不信。」良忠法師言:「若無安心,非本願,念佛何生報土?」故知,缺三心或十念,皆非本願。

問:三信一心,佛力回向,行者如何發心起行,相應佛願?

答:如來三心,機受一心,一心即信心,信從聞生,故聞本願能發信心。本願是因,名號為果,信因必信果,一體不離故,故稱名即是信相,信行具足,相應佛願也。此願成就文曰:「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又流通文雲:「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無量壽如來會》則曰:「聞無量壽如來名號,能發一念淨信。」此皆明聞名開發信心之義,以三心配之,則行者內感宿緣,外依知識,聞佛願生起本末,忽發一念信心,至誠真實,不虛偽,故名至心;深信本願,安心決定,無疑無慮,歡喜愛樂,故名信樂;《無量壽如來會》曰:「能生一念喜愛之心」,《無量壽莊嚴經》曰:「發一念信心,歸依瞻禮」,即合掌歸命,乘本願力,即成往生心,故名欲生。言雖前後有三,起則同時得之於一心,應之於口,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稱如來名,是謂信行具足人。

問:願文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試問往生是平生或臨終?

答:既言乃至,即不簡平生臨終,十方機類,善惡根器,千差萬別,平生遇緣念佛,則平生往生;臨終遇緣念佛,則臨終往生。往生彼土乃機之意識,契佛願心,法性相應,生佛一體,何待色身捨報?《執持鈔》言:「名號謂之正定業者,若持佛之不思議力,往生之業即決定故也。若雖稱念彌陀之名號願力,往生猶不定者,則不可名正定業也。我等既已持念本願之名號,則應歡喜往生之業已經成辦。是故臨終雖不再稱名號,亦得往生,事乃當然。一切眾生,過去業因,互不相同;且死緣無量:有患病而死,有刀傷而死,有沒頂而死,有火燒而死,乃至睡死、醉死,此皆是宿世業因,無可逃避。至此境地,除興起妄心之外,以凡夫習性,又何能起稱念名號之正念?何能有往生淨土之願心乎?故若不隨順平生業成之誓願,往生之望則落空。」此誠為鼓勵平生業成之良言也。

問:本願念佛與通途念佛,有何異也?

答:通途念佛四種之說,乃華嚴五祖宗密大師所倡,師於其所著《普賢行願品疏鈔》第四說:「欲違生死之惡緣,遂順菩提之正路,必須念佛。然念佛總說有稱名念、觀像念、觀想念、實想念四種之別。」中國淨土初祖慧遠之念佛乃依念佛三昧而入定見佛,以期西方,此為觀想念佛,上根之器易成,下劣之機難成。昙鸾、道綽、善導三師則倡他力本願說,此為本願念佛,上符彌陀普度本懷,下契十方眾生根機,具簡易、直截、穩當之淨宗特色。法然上人《念佛往生要義鈔》言:「凡念佛,有他力念佛,有自力念佛。」本願念佛為他力念佛,通途念佛乃自力念佛,其心行差異之相,略述如下:

自力念佛者,依我身、憑我心、勵我力、信我所修種種善根之人,隨念佛之心,以自力而求悟,仰憑自己之解行,將彌陀置於西方,思「如何發道心,淨其行,期往生,伏煩惱,斷無明,積多念,求一心,待來迎,祈正念。」道心微起,念佛精進時,則覺往生有望;道心若退,念佛懈怠時,則覺往生不定。心想以自力修行望合佛意,求佛救度。如此之心,是自力心,不明佛心,不解佛願,不了佛智。如此,機之安心與佛之大悲隔離,機之起行與佛之大願乖背;雖行念佛,常與佛疏遠,與佛號名義不相應,即不如實修行。凡夫之心,如畫水然,發菩提心,如風中毛,似草上露,即親鸾大師所言:「自力聖道菩提心,以心語言不可及,常沒流轉之凡愚,如何能令得發起。」如此行者,為往生不定身,不安至臨終,其心無決定故,口雖常稱名,心疑往生事,此即自力念佛。

他力念佛者,不限於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之功德,自十劫正覺之剎那,即已成入於我等南無歸命之機,如此發起信心,謂之念佛。阿彌陀佛之心,以大慈悲為本故,以度愚鈍眾生為先故,稱念名體不二之正覺故,佛體亦赴於名,名具體德故,雖是淺識平信之人,稱念亦得往生。然下根之凡夫,無端平信亦不可得,聞解其理時,方始發起信心。如此稱名即是仗佛力之體現,如坐船即是仗船力也。《觀經四帖疏》曰:「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善惡凡夫皆乘佛力得生,然如何乘?以心而言曰信心,從行而論言稱名。而他力稱名即攝信於行,更能體現淨宗易行之特點,故《觀經四帖疏》曰:「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知,信本願、稱佛名即是乘佛力。此即他力之念佛,不論絲毫之己功,唯任口稱。

或人以為,我在念佛,我豈非自力?此乃未明自力、他力之深義,以致迷惑宗旨,如坐船,全仗船力抵達目的地,不可言是我在坐,方能抵達,而說為自力。他力念佛亦復如是,名號本身具有本願力,稱名方可得生也;若名號無佛力,稱名豈能得生?試問:若稱己名能往生嗎?如船不啟動,坐船豈能過海?任你坐到海枯石爛,必然寸步未離。名號若無佛力,任你稱至口干舌燥,亦徒勞無功,只因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若言稱名為自力者,此乃背佛大恩,違佛本願,亦不知名號之真實義,故強於佛不可思議願行功德所成就之名號中,妄加自心之造作,使本為他力之念佛而落入自力之念佛。《大集經》言:「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未有一人得者。」此顯自力之無功也。又言:「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誠知念佛乃仗他力了生死也。昙鸾大師於《往生論注》勸勉吾人言:「今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淨業行人,能不遵行乎?

問:此願既以信心為本,未審何等心相為疑心,如何去除?

答:自力與他力之別,乃在對本願名號成就吾人往生之信疑,自力疑心通常會潛伏於內心深底,不是自己未覺,就是不敢言出,此為不敢肯定「一定往生」之心理狀態。此種心,逢緣觸境,會以各種不同之相狀出現,如:我業障太重,不消業,怎能往生?我修行日淺,功德不足,恐難往生?我念佛功夫不好,妄念紛飛,如何往生?我雖念佛,臨命終時,佛是否來迎?我臨命終時,萬一病苦太重,失卻正念,該怎麼辦?我臨命終時,如果沒人助念,那就糟了?光念一句佛號,就夠了嗎?念佛是很好,但修一點功德輔助,豈不更穩?念任何佛菩薩的名號,不都是一樣嗎?我現在誦經、持咒、拜忏、放生、布施等,這樣修應該可以往生吧?憑我念了這麼多的佛號,也做了不少善事,往生應該沒問題吧?會不會是念佛的方法不對?再怎麼念佛,都沒有往生的把握,這樣行嗎?念佛多年了,怎麼感覺索然無味,問題出在哪裡?總是莫名地覺得似乎念佛太少了,這樣能往生嗎?現在死了怎麼辦,一定能往生嗎?……。

以上種種皆是疑心之相,不勝枚舉。此類之心,皆是懷疑彌陀本願之心,若不掃除,難以往生彌陀真實報土,故親鸾大師言:「就是這一念,使人三世流轉。」這一念指的是疑心。破除之道,即是聽聞彌陀本願生起始末,了解六字洪名必生之理,無疑無慮,故此願成就文言:「聞其名號,信心歡喜。」此明信從聞生,聞從名號生。信心發起,疑心自滅,如明來暗去,一體成就,不隔時分。

《無量壽經》本願成就偈言:「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付囑彌勒文言:「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本願成就文言:「諸有眾生,聞其名號」,《大阿彌陀經》言:「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第二十願文言:「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無量壽莊嚴經》言:「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言:「聞信其名號功德,實時入正定位」。上列經文,皆用「聞」,不用「稱」、「念」,即表對本願名號必須生信,不可起疑。蓋「聞」字,梵語具有二義,即聽聞、信受,此二缺一,則非聞也。凡心如濁水,佛心如淨珠,淨珠入濁水,水變為清;佛心入凡心,心變為信。佛心起佛願,佛願成佛號,佛號具佛力,眾生稱念,佛力自然運作,法體起用,光明遍照,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此即名號之功能。如火燒物,自然毀壞,此即火焰之功能。本願名號,在心為信,發聲為行,既具信心,則必有行,如火必有煙。

問: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永除或暫除?

答:是暫除,非永除。此經雲「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又雲「我建超世願」,又雲「拔諸生死勤苦之本」,豈永除逆謗乎?此是理證。又五惡文明第五惡雲:「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欲殺真人,斗亂眾僧,欲害父母等。」然流通分言:「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聞信名號得大利,豈簡別惡人乎?此是文證。

問:此願言五逆、謗法,不得生;《觀經》下品下生,簡謗法,攝五逆者,有何意?

答: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五逆,謗法者,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地獄,歷劫受苦,充滿恐懼,無由可出。如來悲憫,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非是造五逆、謗法者不予救度。而下品下生,取五逆、除謗法者,因其五逆已作,不可捨令流轉,是故彌陀還發大悲,攝取往生。然謗法之罪未為,又方便止言:「若起謗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業而解;若造,還攝得生。雖得生彼,華合徑於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三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眾,二者不得聞正法,三者不得歷事供養。除此以外更無諸苦。《經》雲:「猶如比丘,入三禅之樂。」應知,雖在華中多劫不開,可不勝阿鼻地獄之中,長時永劫,受諸苦痛也。

問:造五逆、謗法若也得救,彌陀豈非縱容包庇罪犯?

答:非也!彌陀是寬恕眾生,佛心是悲愍之心,眾生墮地獄受苦,尚且代其受刑,豈忍眾生因造業而墮落?因此,彌陀成就無量光明,為消除眾生之煩惱黑暗,使其光明。彌陀成就無量壽命,為消滅眾生的生死短命,使其永生。彌陀成就極樂依正,為救度眾生回歸故裡,使其不再逢緣造惡。故彌陀對造五逆、謗法者救度之本意是:讓你體會如來慈悲,自然改惡向善;讓你領悟如來願心,自然感恩念佛。故誓言「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之本意乃希望十方逆惡凡夫斷惡修善呀!譬如一個殺人放火、十惡不赦之匪徒,被警察捉拿,但因拒捕,與警察發生槍戰,不幸中彈重傷,生命垂危,被緊急送往醫院,若不急救,即會喪命。倘若你是醫生,救人是你的天職,請問:你會因他是十惡不赦之人而不救他嗎?你救他是希望他改過向善,還是繼續為非做歹?答案是任人皆知。彌陀如來就是救世的大醫王,醫生對惡人尚且救治,何況是慈悲的佛陀?醫生救治眾生之身命,尚且不論善惡;彌陀救度眾生之慧命,怎會分別善惡?醫生尚且希望匪徒改惡向善;彌陀豈有不期待眾生斷惡修善之理?故彌陀本願不違斷惡修善之七佛通誡,不可錯會。

問:因本願不嫌惡人,故人好造惡業,如何?

答:佛雖不捨惡人,然好造惡業者,非佛弟子。一切佛法無不制惡;然愚癡凡夫,雖欲制惡而未必能制,故勸念佛以滅其罪。若謂自身難制,佛加罪咎者,甚為謬誤也。我身不能止惡,故彌陀慈悲不捨,消滅此罪,前來迎接。所言唯造惡業者,皆非佛法所談也;如父母於一切子女,悉皆平等慈愛,而子女之中有善有惡;雖平等慈愛,然於行惡之子,則怒目杖責以誡之。聞佛之慈悲廣大,而欲造罪者,亦漏於佛之慈悲也。若知惡人亦不捨之本願,則於佛之知見,愈覺自己之可悲、可恥,反而不造惡。若謂有父母之慈悲,而於父母之前行惡者,父母歡喜乎?雖不捨而歎,雖哀愍而憎,佛亦如是。

問:成就文言:「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往生如此容易?

答:佛之言說為聖言量,如實而說,不異語,不诳語,既言「聞信名號,即得往生」,何可置疑?《龍舒淨土文》雲:「淨土傳雲:﹃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眾生,上大願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無不得生也。﹄觀此則是佛與菩薩,憫念眾生沉淪苦海,無由得出故,自以誓願威力,招誘人生淨土。如舟人招誘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雖有罪惡,亦無不得生。蓋佛不可以凡人比,凡人不為勢利,不與人交,非有益於己,不與人交,此所以為凡人也。賢人君子,已不如此,況於佛乎?蓋不慈悲不足為佛,不濟度眾生不足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為佛。為其慈悲故,見眾生沉於苦海而欲濟度;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濟度之心,成濟度之功,此所以為佛也。蓋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時,心念要去,身則隨去,心念欲住,身則隨住,是身常隨念,然猶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系者,身壞時唯一念而已。一念到處,則無不到,是以一念在淨土,則必生淨土,況佛與菩薩又招引人往生乎?」由此可知,聽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念信心歡喜,即得往生,有何可疑?

問:此願以至心、信樂、欲生三信為要,為何善導大師《觀念法門》、《往生禮贊》除「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二句,而加「稱我名號」,其意雲何?

答:此表三心即稱名義,三心本於名號,此之深意,略解為三:

特舉行相示信體:今所言「稱我名號」則示本願三心之意,所以然者?至心等者,稱佛名號,得往生益,是佛本願,如是信知,是名「至心、信樂、欲生」。故發此心,即是「稱我名號」之義,為顯此意,除彼三心,加此稱名。

別以《觀經》彰《無量壽經》:善導大師之意乃以《觀經》注釋《無量壽經》。《觀經》下品下生說:「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明知,本願十念,唯是稱名十念,非觀想之念。中國淨土法門,自廬山遠公以來,大多以觀想念佛為殊勝行,未知本願深意,在於稱名一行。其至甚者,更以《彌勒菩薩所問經》所說之十念行法,以釋本願十念。善導大師為摧邪顯正,故以下品下生十稱,顯明本願十念,顯彰本願深意。

為顯示易行至極:《觀經》下品下生人,平生具造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由善友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轉教口稱,其聲幽聞,為其所引,十聲相續,拔救如是急苦之機,唯彌陀本願一法,故就易行至極言「稱我名號」。若然,願文何言「至心信樂」?蓋《無量壽經》約平生而言,故開說三心;《觀經》則約臨終剎那,故就稱示信。有人問法然上人曰:「善導大師釋本願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上人答曰:「唯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則自然具足三心。為顯此理,略而不釋也。」

問:常聞念佛須至一心不亂,方遂往生,今本願念佛,未淨妄念得一心,如何往生?

答:《阿彌陀經》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則言:「聞已思惟,系念不亂。」此聞乃聞無量壽佛之名號,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及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淨信,其心不亂,心能不亂乃因系念故,系念乃因淨信故。依此意,系念即一心,一心即淨信,是故一心,為信受名號之信心,非稱念名號之定心。聞信名號,凡夫能行;定心念佛,凡夫難成,此為法藏發願之本意,故令智愚善惡,稱念皆生。一心不亂之義,諸師所釋不同,天台家依附止觀義,釋為伏滅妄念之禅定一心;法然上人則釋為一向念佛,其言:「一心者:心一於何事乎?一向念佛者,阿彌陀佛心與我心成為一體也。既心發一向念阿彌陀佛,則早與佛心成一體也,故雲一心不亂。」

善導大師《往生禮贊》釋本願雲:「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此但雲稱名必生,本願不虛故,未言須念至禅定之一心不亂,方遂往生。

印光大師復永嘉某居士書雲:「淨土法門,猶如大海,長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證齊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惡者,亦預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自己決志求生,唯當企及於此,若謂非此決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條,不依佛說矣。」印祖此番開示即不以禅定一心為往生之要件。

又復濮大凡書雲:「又無信願,念至一心,無量無邊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決不可以此為訓,以斷天下後世一切人往生淨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業盡情空,證無生忍者,舉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願而不從事,則芸芸眾生永居苦海,無由出離,皆此一言為之作俑也,而其人猶洋洋得意,以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為斷佛慧命,疑誤眾生之狂言也。哀哉!」由此可知,印祖以信願為要,不以念至一心示人。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亦言:「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問:常聞念佛須具三資糧,方遂往生,今本願念佛,未審具此信、願、行否?

答: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雲:「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故知,信願行三,往生資糧,缺一不可。大師又言:「信願為前導,持名為正修。」即攝信願於稱名之行中,信願彰往生靠佛力之義,稱名即仗佛力之行,故信願與稱名,非先後,非定三;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故大師於《靈峰宗論》雲:「淨土之訣,在信願行。此三非三,三只是一;此一非一,一必具三。」

此之妙義,與善導大師「六字釋」不謀而合,蓋六字名號,乃機法一體,具信願行,是正定業,《觀經疏.玄義分》顯此義言:「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雲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此名為六字釋,依此「南無」二字,有「歸命」與「發願回向」二義,「阿彌陀佛」四字,有「其行」一義。合六字成為信、願、行三義。大師以此六字三義诠釋六字名號所具德義,是《四帖疏》中最重要的釋義之一,此文最能發揮楷定古今的精神。為了顯明十聲稱佛願行具足的原因,而言雲何具足等,就法體舉出具足之義。此六字三義所包含的意味有「機法門」與「願行門」。六字有信願行之義,信與行相對便成機法門之義,南無即是能信之機,阿彌陀佛即是救度之法,此名信行,或名機法;而信之中有願之義,願與行相對便成願行門;故法體六字之中,機法一體,願行具足。法體六字本來具足願行,故不待眾生修行回向,如實稱名之中,一聲一聲,皆具足願與行,故必得往生。

本願念佛人,信者,乃信彌陀為我成就不可思議願行功德,納入名號,回施於我,一念信受,當下具足無上功德,故《無量壽經》付囑彌勒文言:「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佛口金言,何可置疑?又信者,機法兩種深信也,善導大師《觀經疏》雲:「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此機法二種深信,意在導歸稱名之行,即是願生報土之行相。故本願念佛,圓具信願行,信有願行,願有信行,行有信願。

問:因願文言「乃至十念」往生,成就文言「乃至一念」往生,如何會通?

答:乃至十念顯口稱之行,乃至一念表內受之信,信行皆緣本願名號,是一非二。昙鸾大師《往生論注》言:「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此往生之業事,非由稱念之數目決定,乃是名號決定機之往生,名號具本願力故。無論眾生稱念多少、定心散心,皆由名號決定其往生,非眾生稱念之功而生,十聲與一聲之稱念,功德齊等,往生無差,故或言十念,或言一念。言乃至者,乃至禅定而念,散亂而念;乃至智慧而念,愚癡而念;乃至平生而念,臨終而念;乃至善人而念,惡人而念;乃至聖者而念,凡夫而念;乃至一生多念,剎那一念;無不往生,佛願力故。故善導大師立此願為「念佛往生願」,不名「一念往生」,亦不名「十念往生」,唯言「念佛往生」,故《觀經四帖疏》言:「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無量壽經》言:「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由知,名號功德於一聲中亦得圓顯,雖一念亦得往生,然不廢多念,是以經雲「乃至」一念、十念,此即一多包容之義,善導大師釋為:「上盡一形,下至一聲。」法然上人則曰:「信取一念往生,行在一生稱名。」

故念佛者,不可思數量之多少,應自問信心之有無。言一念、十念,乃對眾生之機而論,非對往生之法而言。往生之法者,本願名號也,一念亦往生,十念亦往生,念念皆往生,故總名「念佛往生」,此即無始無終之往生也,不論平生,不論臨終,念念即臨終,念念即往生,故平生念佛,平生往生;臨終念佛,臨終往生,而不名「平生往生」,亦不名「臨終往生」,唯名「念佛往生」。當知,本願者,名號也,於名號之外,別無往生,眾生稱念,即得往生也。

問:本願偏念他佛,而不言自佛,如此知見,恐墮邪見?

答:言自言他者,乃對凡夫之情執而言,欲使凡夫藉他佛而成就自佛。據實而論,自佛、他佛原本無二無別,同一體性故。然眾生之自佛,雖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卻被無明業力所縛,隱而不顯,體未起用,有名無實,此天台家名曰「理即佛」。凡夫眾生欲除卻妄想執著,而證得此一理體,難如登天。故釋迦特開淨土一法,仗他佛慈力攝受,往生淨土而成佛,此乃藉他力而彰自性,全自歸他,全他即自,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如此佛力果地攝受之無上妙法,乃如來普度群萌之唯一妙道。十方眾生,縱有具造五逆十惡,亦因佛之大悲不捨本願救度,而得以解脫。此法之妙,不在難行,而在難信,以佛願不可思議故,超情離見故。凡夫下愚,往往以凡情測聖智,殊不知此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二聖非所測,唯佛獨明了。善導大師《觀經疏》言:「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又言:「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又言:「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往生禮贊》言:「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佛祖金言,我等凡夫豈可妄測其義而不生信仰?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曰:「此法之妙,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即是我見顛倒。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世智辯聰、通儒禅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反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印光大師亦曰:「世有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何獨於了生一大事,棄佛力亦不願受,喪心病狂,一至於此,淨宗行者,所當切戒。」吾人聞此,敢不傾心歸投他佛,還好言自佛否?

七、願文略解

「十方眾生」者,明所被之機,豎通三世,橫含十方,十界眾生,一無棄物。橫攝眾機中,且就人道明普益者,性有利鈍,位有豪賤,功之久近,行之善惡,報有男女好丑,形有老幼缁素,正像末法之世,臨終平生之時,處有中邊,緣有厚薄;如上眾機,皆為所被。假令謗大乘,造五無間,一闡提等,回心皆往;或贊或毀,或信或疑,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可謂萬病愈於阿伽,千器成於巨冶,豈不慈門廣大普度無遺?然回自力心,歸他力佛智,專修專念一向一心者,名正定聚,正是此願所被之器,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次下兩願所被之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者,正明以本願三心而為報土正因,此三心則以名號映現於聞者心中,成為三信,故三信共以名號為體,由聞其名號即是領解彌陀代凡夫成就願行之義。如此,如實領受本願嘉號,亦言三心,亦說三信,亦言信心。諸譯皆於三信之上有「聞我名字」一句,則魏譯亦可加上「聞我名號」一句;然此經因願文無此句者,於成就文顯之,故言:「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依法然上人釋《觀經》意,《觀經》三心,即同本願三心,至心者,即至誠心也;信樂者,即深心也;欲生我國者,即回向發願心也。至誠心者,善導大師《觀經疏》釋為真實心,法然上人《觀經釋》反釋言:「外現信本願之相,內懷疑心,是不真實之心。」深心者,《觀經疏》釋為深信之心,《觀經釋》釋言:「若疑自己煩惱惡業之病極重,何故但稱名號,即得往生?疑而不信,則彌陀之誓願,釋尊之所說,亦成徒然,無其效驗。唯應仰而信之,莫得良藥,不服而死。」回向發願心者,《觀經疏》釋為三業所修善根,回向願生彼國,作得生想。《觀經釋》釋言:「聞國土之安樂,誰不欣慕乎?」

三心可從機法而論:約機:以凡夫誠心,深信佛願,無有虛偽,無有疑慮,故雲「至心、信樂、欲生」。約法:約佛則久成之法身,真實心清淨光,被機則歸命心,是為至心;約佛則法藏五劫永劫願行之報身,金剛心歡喜光,被機則決定心,是為信樂;約佛則十劫果滿應身,大悲心智慧光,被機則報謝心,是為欲生。是知,本願三信機受一心,謂彌陀發至心、信樂、欲生之誓,成就文言「信心歡喜」,《往生論》言「一心」。

「乃至十念」者,此非實相、觀想、觀相、持名之自力念佛,乃憑托本願之念佛,即三信相續之稱名,三心在前故,亦即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之念佛;聲聲念念,皆是真實信心所具之名號。因願文言「乃至十念」,從諸譯中可看出本願信行一體之特性,漢、吳二譯皆言「聞我名字」,唐譯言「聞我名已」,宋譯言「聞吾名號」,《悲華經》、《大悲分陀利經》皆言「聞我名者」,魏譯言「乃至十念」而無「聞我名號」文句。

故知,乃至十念是從聞佛名號所生,其有二義:即聞信名號之一念與稱念名號之十念。十念、一念,其言雖異,同是極少之義,於理無異。聞信名號屬「信」,稱念名號屬「行」,信行一體,行信不離,信外無行,行外無信,信內行外,表裡一致;蓋離信之行,其行非是本願大行,難入報土;離行之信,其信非是他力深信,不入正定。親鸾大師《末燈鈔》言:「信之一念與行之一念雖二,然而無離信之行,亦無離行一念之信一念。何以故?言行者:聞一聲稱念本願名號,必得往生而稱一聲或十念者,即是行也;聞此誓願無少疑心,謂之信之一念。信與行雖似有二,聞一聲之行而無疑者,即是無離行之信,當思亦無離信之行。應知此皆是彌陀之誓願,行與信者,謂之誓願也。」

諸師雲十念往生願,若不滿十即不得生,上捨一形下捨一念,其意不周。善導大師雲念佛往生願,上取一形下取一念,不限遍數,稱念皆生,其意廣周。第十七願雖成名號普聞十方,諸佛稱贊,眾生稱念,然未明稱念之法,故此願明稱名往生之法,必須信行具足,若缺其一往生不成,故聞名號發起歸命一念時,三心自具,蒙攝取心光,決定往生,從此一念,自然上盡一形下至一聲,不拘稱名遍數多寡,悉得往生,信行具足故。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者,若不生者即如果不使其往生,不取正覺即絕不成佛。如果不能使十方眾生往生,我就不成佛之法藏,徹底悲心顯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誓言,故《安心決定鈔》雲:「若我成就十方眾生之願行,令得往生者,我亦成佛,不能令眾生往生者,我不取正覺。是故,佛之成正覺者,應依能令我等之往生與不往生而定也。」依此鈔意得知:法藏菩薩為使十方眾生得往生,自身亦得成佛,故必須先為眾生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成就十方眾生之願行,此即誓「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本意。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者,漢、吳、宋三譯阙此二句,唐譯言:「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又《悲華經》言:「唯除五逆,誹謗聖人,廢壞正法。」從唐譯及《悲華經》得知,五逆是無間惡業,謗法意兼謗聖。《阿阇世王問五逆經》曰:「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獄不疑。雲何為五?謂殺父、殺母、害阿羅漢、斗亂眾僧、起惡意於如來所。」又《華嚴經.孔目章》雲:「五逆,謂害父、害母、害阿羅漢、破僧、出佛身血。初二背恩養,次三壞福田,故名為逆。」

言「五逆」者,若依慧沼法師《最勝王經疏》言,五逆有二:

一、三乘五逆:謂一者故思殺父,二者故思殺母,三者故思殺羅漢,四者倒見破和合僧,五者惡心出佛身血。以背恩田違福田故,名之為「逆」。犯此逆者,身壞命終,必定墮無間地獄,一大劫中受無間苦,名無間業。又《俱捨論》中,有五無間同類業,彼頌雲:「污母無學尼,殺住定菩薩,及有學聖者,奪僧和合緣,破壞率堵婆。」

二、大乘五逆:如《薩遮尼干子經》說:「一者破壞塔寺,焚燒經藏,及以盜用三寶財物。二者謗三乘法,言非聖教,障破留難,隱蔽覆藏。三者一切出家人,若有戒、無戒、破戒,打罵呵責,說過禁閉,還俗驅使,債調斷命。四者殺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阿羅漢。五者謗無因果,長夜常行十不善業。」

言「正法」者,簡別邪法,佛聖所說皆為正法,聖弟子所說若不違佛教,亦名正法。此中唯舉所說法,實則兼含能說人,故唐譯雲:「誹謗正法及諸聖人」,此乃人、法並明,為所謗之境,境最勝故,其罪也最重。謗法其相雲何?《往生論注》雲:「問曰:何等相是誹謗正法?答曰:若言無佛、無佛法,無菩薩、無菩薩法;如是等見,若心自解,若從他受,其心決定,皆名誹謗正法。問曰:如是等計,但是己事;於眾生有何苦惱,踰於五逆重罪耶?答曰: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教化眾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耶?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

八、白話淺釋

如果我法藏成佛時,十方任何眾生,聽聞我名號的道理,信心歡喜,想要來生我國,而長在一生、短在十聲一聲的念佛,如果不能往生我真實報土,我就不取正覺。唯除五逆罪及誹謗正法。

《魏譯因願文》《唐譯因願文》 《魏譯成就文》《唐譯成就文》

設我得佛 〔若我證得無上覺時〕

十方眾生 〔余佛剎中諸有情類〕

至心信樂 〔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

欲生我國 〔願生我國〕

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不取菩提〕

唯除五逆 〔唯除造無間惡業〕

誹謗正法 〔誹謗正法及諸聖人〕

《因願文》 《觀念法門》 《往生禮贊》

方便願 (枝末願)

方便願 (枝末願)

真實願 (根本願)

真門 (淨土門之假門)

要門 (聖道門)

弘願門 (淨土門之真門)

阿彌陀經

觀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不定聚之機

邪定聚之機

正定聚之機

功德藏

(自力所念名號含藏功德故)

福德藏

(自力修持諸行含藏福德故)

福智藏

(聞信名號含藏福德智慧故)

自力兼他力

(二力念佛、二力信心)

純自力

(自力修行、自力信心)

純他力

(他力念佛、他力信心)

念佛功德回向

修諸功德回向

信心回向 (不回向)

靠佛力接引,化佛來迎,

臨終來迎。

靠佛力接引,化佛來迎,

臨終來迎。

靠佛力接引,報佛來迎,

常來迎。

念佛的心不安,

仗自己念佛工夫故。

修諸行的心不安,

仗自己修行功德故。

念佛的心安心,

仗彌陀願力救度故。

自行兼靠佛功德成就往生

全靠自行功德成就往生

全靠佛號功德成就往生

往生方便化土

(九品蓮華胎宮)

往生方便化土

(九品蓮華胎宮)

往生真實報土

(無量光明土)

胎生 (在蓮華苞內)

疑惑佛智故

胎生 (在蓮華苞內)

疑惑佛智故

化生 (不在蓮華苞內)

明信佛智故

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

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

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上一篇:信願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十七願、諸佛稱揚願
下一篇:信願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十九願、修諸功德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