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煮雲法師:我國捨利塔的始末及其經過情形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國捨利塔的始末及其經過情形

煮雲法師

阿育王經記載:佛陀在世行乞時,有一童子戲於路旁,以沙土為米面,用來供養世尊。佛見之歡喜,命侍者把小孩供養的沙土,化成泥漿,塗於佛住的地方,用足遍踏其上,並對弟子們說:“此童子者,吾滅後一百年,當王於閻浮提,空中地下,四十裡之內,所有鬼神,並皆臣屬。”後來佛滅度後,所獲捨利,於一日一夜,役諸鬼神,在閻浮提建造八萬四千個捨利塔,並規定標准,凡有一億人口的地方建塔一座,在中國境內就發現有十九個阿育王塔。

中國十九個阿育王塔之發現,是於隋文帝二次大興捨利塔時,間或於開掘塔基時所發現的地下原有捨利或挖起的石函皆是。

十九個捨利塔發現的因緣簡介

關於十九個阿育王的捨利建塔時間地點如下:

第一、西晉會稽鄮塔:西普太康二年的時候,並州離石人劉薩何,一日死而復活,自言死後見一梵僧說他罪重,應入地獄,因憫其無知,放他還陽,告訴他說:“今洛下、齊城、丹陽、會稽皆有古塔,還有浮在江中的石像,都是阿育王所造,你可前往勤加禮忏,得免死苦”。他還陽後,痛改前非,出家學道,法名慧德。

慧德法師,依照菩薩吩咐,南行先到會稽,海畔山澤、處處尋找,無奈大地茫茫,哪裡有古塔之蹤?真是踏破鐵靴無覓處,不禁在荒野之中,失聲痛哭起來。半夜之時,忽聽到鐘聲從地下而來,乃靈機一動,就地剡木為剎,撮土為香,發願禮拜起來,繼續拜到第三天,忽然一座寶塔和捨利從地踴出。

慧德看見寶塔,心花大開,此稀有奇跡,不可多得也。但見塔身高有1尺4寸,寬7寸,色青,似石非石,五層露盤,上有門窗,四周有天鈴,當中懸著銅盤,似西域於阗所造。所聞鐘聲,必此塔所發無疑。繞塔四面,皆有諸佛,菩薩、金剛、聖僧榮像,面目手足如生,像雖微細,然歷歷在目,真神工聖跡,非人力能為。

梁武帝普通三年,重為建塔,堂殿房廊,周環整齊。

第二、東晉金陵長干塔:慧德法師,既找到了鄮縣的阿育王塔,菩薩吩咐,再找其他古塔、聖像。但找了多年,莫知其他,一直到了東晉孝武太元末年,有一次,他登上城牆,四方觀望,獨見長干有異氣,乃到金陵長干居住下來,每天禮拜。有天晚上又給他拜出光明來,他就在放光的地方做了記號掘起地來,約掘1丈多深時,現出3塊石碑,長6尺,在中央石碑鑿孔,孔中有一鐵函,打開鐵函,又露一銅函:打開銅函,見一金函,函中捨利三粒,光明映徹,並有佛指甲一枚,和長發一绺,發長數尺,旋則成螺狀,光彩照耀,此乃阿育王所藏佛陀捨利、佛指甲、佛頭發三樣稀世珍寶。長干塔有二:一系東晉鹹安二年簡文建塔三層;一系北邊新建之塔,以藏此三寶,後孝武帝加為三層,此即阿育王塔也。

第三、青州東城塔:此塔歷經周秦諸朝,莫知其地。佛圖澄來中國弘法,趙主石虎敬信尊重,廣置佛寺寶塔,建塔因無露盤,准備造一個,佛圖澄說:“臨淄城中有阿育王寺,並有佛像露盤,在深林巨樹下,有伏石為記,可以尋取來用。”石虎就派人去求取,依言指授,掘起20丈,果然獲得,取至邺城建塔。

慧德在冥中時,菩薩曾告訴他:“洛陽、臨淄、建邺、鄮縣、成都五處均有阿育王塔,禮之,可以不入地獄。”前後驗之,果然不錯。

第四、河東蒲坂古塔:這是後秦姚略的叔父,為晉王鎮守河東。有古老相傳說:蒲坂的古塔就是阿育王所建的,他將信將疑,後來屢有光現,就在那地方掘之,得捨利於石函銀匣之中,光明照耀,送上姚略,姚乃親迎於灞上。

第五、扶風岐山南古塔:扶風山南的古塔,在周魏以前,寺名育王寺,僧徒有500人,周武滅法後,只有兩堂獨存,隋朝置名成實寺。 

隋朝大業五年寺僧不滿50人,幾經興廢,其塔基仍為寺莊。貞觀五年,岐州刺史張亮來寺禮佛,因見古塔房捨盡毀,乃奏請重建為今塔。

相傳:“此塔一閉三十年,一示令今人生善”。張亮聽到,就想開塔,使今人生善,但恐因此聚眾,不敢開塔。後有敕令允許開塔,乃掘1丈多深,有二古碑,是周魏所立,既而取出捨利示人,一時哄動,數千人同看。其中有盲者,積年失明,此時聽說稀有捨利,心裡一喜,忽然開眼看見,因此更為轟動。每天成千成萬的人來看,各人所見不同,或說如玉、白光、紅、綠不定。最奇的是還有人睜著雙目看,卻看不見捨利,問捨利在那裡?

當時還有一個,他的眼睛不小於人,可是盲者能見,而他卻有眼不見。在大庭廣眾中,他又羞又愧,乃捶胸大哭!眾人安慰他說:“這是你的宿業所障,你應努力忏悔,哭有何用?”此人乃效燒指供佛者,以油布缭指,點燃繞塔而行,至心供養,忽然見瓶中捨利,光明照耀,歡喜跳躍,誠心信佛,這是忏悔之力也。

顯慶四年 再開此塔

唐代顯慶四年九月,智琮法師奏請開塔。前貞觀五年開塔,大有感應,今三十年期已滿,請再開示,皇帝指示:“如能得捨利,當然是善因,你先在塔前行道七日,祈請瑞願,方才開發。”琮師遵命,與給使王長信等,於十月五日由京師回,六日入夜方抵寺,琮師即入塔,精進行道,可是行道已愈限,仍然沒有顯瑞,直到七日晚三更時分,琮師正以臂燃燈供養,專誠禮忏,忽聽塔內震裂有聲,塔內的三尊佛像上,各個放光,並有一異僧捨掌立於塔內。他以為是寺僧,不一會異僧不見,方知聖隱。急召天差同看瑞相,但見一粒捨利,光明鮮潔,再細看之,原來有七粒一齊放在盤內,一枚捨利繞其余捨利而轉,各放光明,遂令開塔。

捨利置掌 仍然不見

初開塔日,有數十人共同獲得捨利,大眾共見,其中也是有一個人看不見,氣得自拔頭發,苦苦求見:哀哭號叫,徒自咎責,終不得見。有人把捨利放在他掌上,他只覺得手心有物,也有重量,可是還是看不見。

此塔捨利,形狀如小指,骨長一寸二分,內孔方正,下平上圓,內外光淨。道宣律師把小指穿人捨利孔中,舉起來示大家看,偌大的捨利竟有人看不見,真是奇怪。當時哄動京城道俗,沿途趕來參觀,接連200余裡不絕於道,往來相慶,一代盛事,真是佛家功德不可量啊!

不信者的結果報應

岐山縣華陽鄉五莊村有一馮玄嗣,不信佛法,他的母親和哥哥要去禮拜捨利,他不肯同去。迨其母兄禮拜捨利回來,他罵道:“這有什麼功德?家中佛像又有什麼功德?”罵畢,即時取下佛像,放火燒去。並說:“看有什麼靈驗!”母兄搶救時,已被燒去大半,忽然玄嗣倒地昏去。不久醒來說:到一地方,大鳥飛來,啄我眼睛,身入大火坑,燒烙困苦,以手摩面,須眉皆落。親屬在旁說:“汝自造罪,無可代者。”他但見大火燒心,東兩奔走,似有人打之狀,恸號哀叫,催促快走無停,痛苦之極!忽然醒來,心猶似火燒一般。這時他方知道自作自受,受地獄之苦,誓願忏悔。到二月十三日,親屬帶他去塔所,當時京城大德行虔法師等百余高僧,為眾說法,還有裴尚宮比丘尼等,道俗五六千人,都看見玄嗣五體投地,對著捨利前,號哭忏悔,忏悔他不信佛法,打罵僧眾之罪。自從忏悔後,晚上睡眠,安靜得多了。

第六、瓜州城東古塔:瓜州城東有古塔,也是周時阿育王寺,毀法以來,雖經隋朝復興佛法,這裡亦還未建寺,但塔上則時常放光,地方道俗,每年在塔前宿齋集會,佛事未絕。

第七、沙州城大乘寺塔:沙州城內大乘寺塔,是周朝古寺,現有見塔基,相傳這是阿育王塔,遇有災難,人民即來此求救,後亦未興。

第八、洛州古都西塔:洛陽城西一裡多遠之郊外,有一座阿育王塔,距白馬寺東南一裡多路。先時有摩騰法師在白馬寺,一日摩騰法師與明帝談話中,騰師問寺東一丘陵不知是什麼地方?明帝說:“那丘陵是無因而隆起來的,人們把它打平了以後,又自行高出來。夜間在高處有光明,人稱為聖冢,就地建祠至今。”摩騰法師因奏稱:“根據天竺經藏所志,阿育王於天下普建八萬四千塔,震旦境內有十九處,這丘陵是十九處的一處了。”皇帝聞稱,大為驚異,遂依摩騰法師之請,偕著大眾同往丘陵禮拜,忽有圓光出現冢上,法、報、應三身現於光中,大眾哄動,紛紛禮拜。明帝對摩騰法師說:“不遇大士,安知上聖遣佑於此耶?”

第九、涼州姑臧塔:涼州的姑臧塔,就是河西張掖姑臧酒泉敦煌地方,盛傳姑臧有阿育王塔,但至今仍未發現塔基在何處?

第十、甘州刪丹塔:在甘州東120裡,縣城東大道邊有一土堆,俗傳那地方就是阿育王塔,但古基荒廢已久,漸失方所,無人開發。

第十一、普州霍山南塔:晉州城南,有一大土堆,僅存塔基,遠近道俗都說是阿育王塔。

第十二、代州城東古塔:代州城東有一古塔,相傳這是阿育王塔,惟塔基僅存,荒廢日久,無人建寺。

第十三、益州福感寺塔:益州的福感寺塔,在州郭下城西,本名大石。相傳是鬼神奉了阿育王之教,西山取大石為塔基,捨利就在石中。隋時,蜀王秀聞之,派人掘鑿,一石連綿,尋縫而鑿,至泉也不見其際。有人在石旁鑿取一片,識者說這片是珍貴的磐玉,乃世間稀有之寶。每逢旱澇之年,官人祈雨在此塔,屢有感應,故名福感寺塔。

有一次,有人到塔頂盜鈴,盜鈴而下,將下三級,忽有神人擎栌斗起,其人被壓住走不了,大叫,寺僧出來,才把他放出。永徽元年,布個王胡子,是有名的剽掠人物,晚上入塔偷取相輪,盜物下至底層,忽為兩柱挾住,掙扎不得出,漸漸力絕,見一梵僧對他說:“你喊叫‘賊’,可不死”。他即連喊:“有賊!有賊……”寺僧出來,才放了他。  

貞觀初年,有一次大地震,此塔搖動將倒,時郭下有很多的人,他們看見有四個大神,隱約與寶塔一樣高,各以背抵住塔的四面,乍倚乍傾,最後仍然未倒。

第十四、益州晉源塔:晉源塔在益州西南100裡,寺名等眾寺,也是大石塔。益州北100裡有洛縣塔,在寶興寺內。蜀有三塔,同是一石塔,這是與其他地方不同的,諒系當時造塔之神奇所致。

隋初,有梵僧昙摩掘叉,發願來中國禮拜阿育王塔,禮蜀三塔,到了雒縣大石寺塔,敬禮已畢,欲往成都,住宿驿館,天將明,聽到左右有行動聲音,問是誰?但聽空中有聲答道:“我們是十二神王,從本國來,所在擁護,明天當見成都塔,今欲西還,來與師相別。”掘叉說:“既蒙遠送,何不現形?”神人即現形。掘叉善畫,便將十二神將形貌——畫出,到了成都禮大石塔,請律師依圖刻木像,以為紀念,裝飾在塔下。

第十五、鄭州超代寺塔:超代寺在鄭州西南百余裡,塔在寺的東南角,有一位道嚴法師形極奇偉,本來在炀帝四道場內已經是105歲的人,獨住深山,每年七月來此塔上盡力供養,嚴師怪其泉流湧注無極,派遣善水者人泉查看,但見石柱羅列,不測其底。中有寶塔,高可3尺,獨立在空中,四面水圍,但水不入塔所,考其原因,也不知其由。時俗知傳,這是阿育王塔,隋祖也來此看過。

第十六、懷州妙樂寺塔:妙樂寺塔,在懷州東之武陟縣西7裡,妙樂寺中可以看見五級白塔,方圍15步,並且都側石編砌造而成的,石頭長5尺,闊3寸以下,鱗次葺之,極為細密。道俗見此工程,驚為鬼斧神工。

往下去,不測其底,古傳此塔是從地下自行湧出的,下邊是大水,有刺史疑是人工濫飾者,使人從旁掘至泉源,還是不盡其涯際,方信不謬。

第十七、並州淨明寺塔:淨明寺塔,在並州城東,本號是阿育王塔,是僧眾所住,唐初以來,僧去寺空,為尼師所住。

第十八、並州太谷榆社塔:此塔在該縣郭下阿育王寺中,寺中有一小塔,古今相傳,此塔是阿育王所建的捨利塔。

第十九、臨淄黃塔:黃塔在臨淄縣西北三十裡,本名是捨利寺,捨利塔三邊有水,西面開路,塔基構建,也是石編。從水底上,蓮花彌滿三面,水深無人敢下。捨利真塔在水內空中,同鄭州捨利塔一樣。

附:劉薩何感應小傳

在並州安仁寺西邊,有一個劉薩何師廟,當西晉末年,這地方名文成郡,晉文公避難於此。在並州東南不遠,高平原上,有人名劉薩何,最初他在俗時,是一個打獵為業的人,有一次因患病死去,在冥道中見到觀世音菩薩對他說:“汝罪之重,應入地獄,念汝無知,且放汝回去,今洛下齊城、丹陽、會稽,都有阿育王塔,可往禮拜,拜得塔起得免先罪”。因此還陽後,改革前習,皈依佛教,並捨俗出家,該地士俗無佛,後因他宣揚佛法,那地方才有佛法了。

劉薩何出家法名慧德,曾拜出來會稽、丹陽兩座捨利塔。後來他回到家鄉弘法,並且很有神通,百姓仰之,敬如神明。

他日間在高塔為眾說法,夜間入繭中自隱,早上再從繭中出來,他也不住房子,故俗名為蘇何聖。蘇何聖者,是稽胡名,就是繭子,因他從繭宿,以此名之,所以並州地方每一村都有佛堂,無不立其像而供,名之曰胡師佛。在安仁寺所立的像,極為莊嚴,士俗乞願,皆有靈感。每年正月,還要輿巡村落,去住自在,他要到哪一村,兩人可舉,並且有開顏色悅之狀者,這一村人在這一年中,很少有死傷災難發生。不欲去者,就是十人也抬他不動,面貌憂慘,那個村之一年,必有災障。有人以為觀世音菩薩借形化俗。總之,也是大權示現的菩薩。

黃河左右,有八州之地,無不供奉,後來各地立有土塔,在塔上系有蠶繭,作為德師的住所。

德師除在本鄉弘法,並西去涼州御谷,禮山出石像。行到肅州酒泉的郭西沙砺去世,形骨細小,狀如葵子,中皆有孔,可以線串,後來彼地風俗有災障者,就到沙砺找葵子骨,得之則吉,不得則凶。有一人求之不得,就在左側觀世音菩薩像上取了一個回去,待到晚上失去了。第二天尋之,還在菩薩像手上,因此更為驚異。 
 

 

上一篇:煮雲法師:和尚與國家的關系
下一篇:煮雲法師:佛教的自由、平等、博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