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之過患
欲之定義:
願望,想得到滿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經˙損卦˙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欲者。謂於未得、已得,希求獲得及受用故。唯識論五曰:「雲何為欲?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俱捨論四曰:「欲謂希求所作事業。」大乘義章二曰:「於緣欲受稱欲。」同七曰:「染愛塵境,名之為欲。」釋氏要覽下曰:「雜阿含經雲:佛言:若眾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增一經雲:欲生諸煩惱,欲為生苦本。梵語雜名曰:欲,剌者。」
欲其實是苦多樂少的,追求欲很苦,追求到了還要保持它亦是很苦,失掉了更苦,並且欲樂無知足,無厭足亦是很苦。
貪欲者。謂於妙五欲,隨逐淨相。欲見、欲聞、乃至欲觸;或隨憶念,先所領受,尋伺追戀。欲於不淨、苦、無常生滅之虛妄法中,占便宜,求樂受;是為顛倒!﹙K58 p0625b26﹚
欲轭
集異門論八卷三頁雲:雲何欲轭?答:如世尊說:苾刍當知;有諸愚夫無聞異生,於欲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彼於欲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故;於諸欲中、所有欲貪欲欲欲親欲愛欲樂欲悶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隨欲著,纏壓於心。是名欲轭。
欲貪
品類足論三卷二頁雲:欲貪雲何?謂於諸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是名欲貪。
欲求
瑜伽九十六卷二頁雲:又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起無明觸。此無明觸以為緣故;於諸境界,起不如理執取相好所有諸想。此想為緣,於諸境界,發起希欲。希欲為緣,起彼隨法多隨尋思。由彼隨法多隨尋思以為緣故;發起思慕愁憂所作身心熱惱。身心熱惱以為緣故;於諸境界種種品類思求差別,皆可了知。如是當知依欲求故,安立諸界。
欲愛
瑜伽六十七卷八頁雲:又即此愛、界差別故;復有三種。謂欲愛、色愛、無色愛。若生欲界,希求欲界後有者;喜於已得所受用事,欣於未得所受用事,諸所有愛;是名欲愛。
欲尋思
瑜伽八十九卷九頁雲:心懷愛染,攀緣諸欲,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欲尋思。
諸所有妄分別﹙想倒:常樂淨我、取相執實﹚、貪﹙心倒:欲愛﹙常樂淨我愛﹚、欲貪﹚未斷、未知故。先為欲愛之所燒惱﹙欲火焚身: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正起現前極燒惱故,非法因緣。﹚。欲愛燒故追求諸欲,追求欲故便受種種身心疲苦。雖設功勞﹙亦不保任﹚。若不稱遂,便謂我今唐捐其功,乃受劬勞無果苦。設得稱遂,便深戀著,守掌因緣,受防護苦﹙五欲增诤,眾多共有﹚。若受用時貪火所燒﹙五欲如大火坑,生渴愛故,得之轉劇,增長貪愛,如火益薪,其焰轉熾。﹚,於內便受不寂靜苦﹙不自在苦﹚、﹙更加貪求,受無厭足所作苦﹚。若彼失壞,受愁憂﹙愁歎憂悲﹚苦;由隨念故受追憶苦。又由是因發起身語及意惡行,招感種種苦報。……彼由如是,於現法中,受無量苦;無有對治諸漏蔽伏,而猶長養,令心沉沒成下劣性,如船破水漸盈溢,能招當來欲界生老病死惡趣等苦。如是等輩雜染過患,皆貪欲以為因緣。
K19,p704
於諸欲悕求 或所期果遂 得已心定喜 至死而保愛
謂如有一悕求未來所有諸欲。為獲得故發勤方便。得已現前耽著受用。如是悕求及正受用所得諸欲。由此因緣生喜生樂。如是總名諸欲愛味。
諸樂欲眾生 若退失諸欲 其色便變壞 如毒箭所中
又彼悕求及正受用所有諸欲。於其所得所受用事若退失時。隨彼諸欲戀著愛味。愛箭入心如中毒箭。受大憂苦或致殒殁。如是名為諸欲過患。
若遠離諸欲 猶如毒蛇首 彼於愛世間 正念能超度
又復毒蛇譬諸欲境。毒蛇首者。譬諸欲中所有愛味。若諸愚夫愛味諸欲貪著受用。如蛇所螫。若有多聞諸聖弟子。遠離諸欲所有愛味。如毒蛇首。終不愛染而受用之。廣說乃至。不生耽著。彼於諸色所有貪愛。乃至於觸所有貪愛。皆能調伏斷滅超度。如是名為諸欲出離。
又諸欲自性略有二種。一者事欲。二者煩惱欲。
田事與金銀 牛馬珠環钏 女僕增諸欲 是人所耽樂
事欲有二。一者谷彼所依處。謂田事。二者財彼所依處。謂金銀等事。何以故。諸求谷者必求田事。諸求財者必求金銀等事。
求金銀等復有二種。一者事王。二者商賈。求谷求田方便須牛。求財事王方便須馬。求財商賈所有方便。若金銀等共相應者。謂諸寶珠。金銀異類不相應者。謂環钏等。此舉最勝。若買賣言說事務當知亦爾。積集如是財谷事已。受用戲樂所有助伴。謂諸女色。若未積集招集守護。及息利中所有助伴。謂諸僮僕。如是財谷積集廣大。於此處所耽樂不捨。如是一切皆名事欲。
攀緣沈下劣 變壞生諸漏 從此集眾苦 如船破水溢
煩惱欲者。謂於事欲隨逐愛味。依耽著識發生種種妄分別貪。又於事欲由煩惱欲。令心沉沒成下劣性。若彼事欲變壞散失便生諸漏。愁歎憂悲種種苦惱纏繞其心。彼由如是於現法中諸漏蔽伏無有對治。猶如船破水漸盈溢。招集當來生老病等種種苦惱。
若永絕諸欲 如斷多羅頂 棄捨諸愁憂 猶蓮華水滴
若於諸欲已得出離。便能永絕隨欲愛味發起貪著諸染污識。猶如斷截多羅樹頂不復生長。又彼事欲可愛可樂乃至可意。若變壞時於清淨識諸憂愁等一切苦惱皆不得住。如蓮華葉水滴不著。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欲愛味過患出離三種自性。又顯愛味能為過患及彼出離所有功德。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
五欲如大火坑,生渴愛故,得之轉劇,增長貪愛,如火益薪,其焰轉熾。
五欲無樂,如狗嚙枯骨,令無飽滿。
五欲增诤,眾多共有,如鳥競肉。
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正起現前極燒惱故,非法因緣。
五欲害人,如踐毒蛇;障道因緣,賢聖遠離。
五欲無實,如夢所得;無常虛偽妄失之法,诳惑愚夫。
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速趣壞滅。
五欲如假借莊嚴具,仗托眾緣。
五欲猶如樹端爛熟果,危亡放逸所依之地。
習近諸欲有五過患:
1彼諸欲極少滋味,多諸苦惱,多諸過患。2、又彼諸欲於習近時能令無厭、能令無足、能令無滿。3、又彼諸欲常為諸佛及佛弟子、賢善正行正至善士以無量門呵責毀呰。4、又彼諸欲於習近時能令諸結積集增長。5、又彼諸欲於習近時我說無有惡不善業而不作者。
世人愚惑,於長夜中,由妙五欲積集長養,任運貪著,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至死不捨。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受無量苦惱,而猶無厭、無足、無滿:
1受追求所作苦、2受防護所作苦、3受親愛失壞所作苦、4受無厭足所作苦、
5受不自在所作苦、6受惡行所作苦
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一切眾生,作此弊欲,沈墮三途。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為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欲,能壞禅定,無由近道。
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處。諸欲患如是,以何能捨之?得深禅定樂,即不為所欺。
智者思之,如是諸欲,去來今世,於常常時,於恆恆時,多諸過患、多諸損惱、多諸疫疠、多諸災害!如是諸欲,令無厭足,是非法行惡行之因,增長欲愛,是諸放危亡之地,無常虛偽妄事之法,猶如幻化,诳惑愚夫!若現法欲、若後法欲、若天上欲、若人中欲一切皆是魔之所行,魔之所住。於是處所能生無量依意所起惡不善法:所謂貪瞋及憤诤等,於聖弟子正修學時能為障礙。如是觀已,心生厭惡,此為怨賊,當急除之。
問:此貪欲蓋,以何為食?答:有淨妙相,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
淨妙相者:謂第一勝妙諸欲之相。若能於此遠離染心,於余下劣,亦得離染。如制強力,余劣自伏。
此復雲何?謂女人身上,八處所攝,可愛淨相。由此八處,女縳於男。所謂歌、舞、笑、睇、美容、進止、妙觸、就禮。
由此因緣,所有貪欲,未生令生,生已增長。故名為食。
問:此貪欲蓋,誰為非食?答:有不淨相,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
此復雲何?謂青瘀等。若觀此身,種種不淨,雜穢充滿,名觀內身不淨之相。復觀於外,青瘀等相,種種不淨,名觀外身不淨之相。由觀此二不淨相故,未生貪欲,令其不生,生已能斷。故名非食。由於彼相如理作意故,遮令不生。多所修習故,生已能斷。
诃欲第二
所言诃欲者,謂五欲也。凡欲坐禅,修習止觀,必須诃責。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诃欲。
一、诃色欲者:所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長眉、朱唇素齒;及世間寶物,青黃赤白、紅紫缥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則生愛,作諸惡業。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敵國,在YIN女阿梵波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種種過罪。二、诃聲欲者:所謂箜篌筝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及男女歌詠贊誦等聲;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禅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三、诃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華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诃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四、诃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命終之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五、诃觸欲者: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為之沉沒,起障道業。如一角仙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為YIN女騎頸。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觸過罪。
如上诃欲之法,出《摩诃衍論》中說。復雲:「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焰轉熾。五欲無樂,如狗嚙枯骨。五欲增诤,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毒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賊。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後受無量苦惱。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坐此弊欲,沉墮三塗。我今修禅,復為障蔽,此為大賊,急當遠之。如禅經偈中說: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冤入丘冢,虛受諸辛苦。身臭如死屍,九孔流不淨,如廁蟲樂糞,愚人身無異。智者應觀身,不貪染世樂,無累無所欲,是名真涅槃。如諸佛所說,一心一意行,數息在禅定,是名行頭陀。
若心不息,當勤精進,呵責其心,作是念言:「老病死苦,其為至近,命如電逝;人身難得,善師難遇,佛法欲滅如曉時燈。有破定法,眾患甚多。內諸煩惱,外有魔民。國土饑荒,內外老病。死賊其力甚大,壞習禅定,我身可畏。於諸煩惱賊中未有微損,於禅定法中未有所得。雖服法衣,內實空虛,俗人無異。諸惡趣門一切皆開,諸善法中未入正定,於諸惡法未能必不為惡。我今雲何著是屎囊,而生懈怠,不能精勤,制伏其心。如此弊身,賢聖所呵,不淨可惡,九孔流出;而貪著此身,與畜生同死,俱投黑闇甚所不應。」如是鞭心,思惟自責,還攝本處。
禅法要解卷上(<<經集部15>>p.286.3)
彼庵摩羅女 承佛詣其園 侍女眾隨從 庠序出奉迎
善執諸情根 身服輕素衣 捨離莊嚴服 自沐浴香花
猶世貞賢女 潔素以祠天 端正妙容姿 猶天玉女形
佛遙見女來 告諸比丘眾 此女極端正 能留行者情
汝等當正念 以慧鎮其心 寧在暴虎口 狂夫利劍下
不於女人所 而起愛欲情 女人顯恣態 若行住坐臥
乃至畫像形 悉表妖姿容 劫奪人善心 如何不自防
現啼笑喜怒 縱體而垂肩 或散發髻傾 猶尚亂人心
況復飾容儀 以顯妙姿顏 莊嚴隱陋形 誘诳於愚夫
迷亂生德想 不覺丑穢形 當觀無常苦 不淨無我所
谛見其真實 滅除貪欲想 正觀於自境 天女尚不樂
況復人間欲 而能留人心 當執精進弓 智慧鋒利箭
被正念重铠 決戰於五欲 寧以熱鐵槍 貫徹於雙目
不以愛欲心 而觀於女色 愛欲迷其心 炫惑於女色
亂想而命終 必墮三惡道 畏彼惡道苦 不受女人欺
根不系境界 境界不系根 於中貪欲想 由根系境界
猶如二耕牛 同一轭一鞅 牛不轉相縛 根境界亦然
是故當制心 勿令其放逸 佛為諸比丘 種種說法已
彼庵摩羅女 漸至世尊前 見佛坐樹下 禅定靜思惟
念佛大悲心 哀受我樹林 端心斂儀容 止素妖冶情
恭形心純至 稽首接足禮 世尊命令坐 隨心為說法
汝心已純靜 表徹外德容 壯年豐財寶 備德兼姿顏
能信樂正法 是則世之難 丈夫宿智慧 樂法非為奇
女人情志弱 智淺愛欲深 而能樂正法 此亦為甚難
人生於世間 唯應法自娛 財色非常寶 唯正法為珍
強良病所壞 少壯老所遷 命為死所困 行法無能侵
所愛莫不離 不愛而強鄰 所求不隨意 唯法為從心
他力為大苦 自在力為歡 女人悉由他 兼懷他子苦
是故當思惟 厭離於女身 彼庵摩羅女 聞法心歡喜
堅固智增明 能斷於愛欲 即自厭女身 不染於境界
雖恥於陋形 法力勸其心 稽首而白佛 已蒙尊攝受
哀受明供養 令滿其志願 佛知彼誠心 兼利諸群生
默然受其請 令即隨歡喜 視聽轉增明 作禮而還家
佛所行贊卷第四 (<<本緣部4>>p.41.3 ~ p.42.2)
初诃欲者。如菩薩诃色欲。經雲。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行者既得捨之。若復顧念。是為從獄得出還思入。從狂得止而復樂之。從病得差復思得病。智者愍之。知其狂而顛蹶死無日矣。凡夫重女甘為僕使。終身馳驟為之辛苦。雖復鈇锧千刃鋒镝交至。甘心受之不以為患。狂人樂狂不啻過也。行者若能棄之不顧。是則破枷脫鎖。惡狂厭病。離於衰禍。既安且吉。得出牢獄。永無患難。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譬如停泉澄波而蛟龍居之。金山寶窟而師子處之。當知。此害不可近也。室家不和婦人之由。毀宗敗族。婦人之罪。實為陰賊。滅人慧明。亦如獵圍鮮得出者。譬如高羅。群鳥落之。不能奮飛。又如密網。眾魚投之。則刳腸俎肌。亦如暗坑。無目之如蛾赴火。是以智者知而遠之。不受其害。惡而穢之。不為此物之所感也。大寶積經。
佛為優陀延王。說是偈曰
鋒刃刀山 毒箭諸苦 女人能集 眾多苦事 假以香華 而為嚴好 愚人於此 妄起貪求 如海疲鳥 迷於彼岸 死必當墮 阿鼻地獄 現見眾苦 皆來集身 善友乖離 天宮永失 寧投鐵獄 馳走刀山 眠臥炎爐 不親女色
如鳥為求食 不知避網羅 貪愛於女人 被害亦如是
譬如水中魚 游泳網者前 便為他所執 豈非自傷損
女若捕魚人 谄诳猶如網 男子同於魚 被網亦如是
(<<諸宗部47>>p.134.3 ~ p.135.1)
菩薩诃色欲法經
後秦三藏鸠摩羅什譯
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行者既得捨之。若復顧念。是為從獄得出。還復思入。從狂得正。而復樂之。從病得差。復思得病。智者怒之知其狂而顛蹶。死無日矣。凡夫重色。甘為之僕。終身馳驟。為之辛苦。雖復鈇質寸斬。鋒镝交至。甘心受之不以為患。狂人樂狂不是過也。行者若能棄之不顧。是則破枷脫鎖。惡狂厭病。離於衰禍。既安且吉。得出牢獄。永無患難。女人之相。其言如蜜。而其心如毒。譬如停淵澄鏡。而蛟龍居之。金山寶窟。而師子處之。當知此害不可近。室家不和。婦人之由。毀宗敗族。婦人之罪。實是陰賊滅人慧明。亦是獵圍尟得出者。譬如高羅。群鳥落之。不能奮飛。又如密網。眾魚投之。刳腸俎肌。亦如暗坑。無目投之。如蛾赴火。是以智者知而遠之。不受其害。惡而穢之。不為此物之所惑也
(<<經集部15>>p.286.1 ~ p.286.2)
诃欲故事
诃色欲者:
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故身入敵國,獨在YIN女阿梵婆羅房中。
「阿梵婆羅」:庵婆羅女,是毘捨離富有女優,她在佛陀入滅之前不久,曾以極其盛大之排場,拜谒佛陀,而以豐盛之接待禮請佛陀受食,並以庵婆羅林供養僧團。庵婆羅女的出生很神奇,她出生於毘捨離一位婆羅門所種之「奈樹」之花中,該婆羅門收養庵婆羅女,之後庵婆羅女並成為女優。有七位國王爭相追求,期能獲得庵婆羅女之青睐;摩揭陀國王頻婆沙羅雖然正與毘捨離之離車族交戰,仍趁隙潛入庵婆羅女深居之樓閣,並與她共處七天。庵婆羅因之產下一男孩,後來長成即是著名的醫者耆婆。《奈女耆婆經》有詳細之說明:頻婆沙羅從引水道進入花園,登上樓閣,誘奸,而在離開之前,頻婆沙羅留下一枚戒指給庵婆羅女,並說到:如果產下女嬰,她可徑自扶養,若是男孩,則應憑該金戒指相認。
憂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
參看《大毘婆沙論》卷61:昔有王,號陀衍那,將諸宮室詣水跡山,除去男子,純與女人,奏五妓樂,縱意嬉戲,樂音清妙香氣馥,命諸女人,露形而舞。時有五百離欲仙人,乘神境通,經此上過,有見妙色、有聞妙聲、有嗅妙香,皆退神通,墮此山上,如折翼鳥不復能飛。王見問曰:汝等是誰?諸仙答曰:我是仙人。王復問言:汝得非想非非想處根本定不?仙人答言:我等未得。王乃至問汝等為得初靜慮不?仙乃至答我等曾得而今已退。時王瞋忿,作如是言:不離欲人如何觀我宮人婇女,極非所宜,便拔利劍斷截五百仙人手足。
一、诃聲欲者:
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羅女池中浴;聞其歌聲,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風吹(181c)諸林樹,聞此細妙歌聲,柔軟清淨,生邪念想,是故不覺心狂;今世失諸功德,後世當墮惡道!
二、诃香欲者:
復次,有一比丘在林中蓮華池邊經行,聞蓮華香,其心悅樂,過而心愛。池神語言:「汝何以故捨彼林下禅淨坐處而偷我香?以著香故,諸結使臥者,今皆覺起。」時,更有一人,來入池中,多取其華,掘挽根莖,狼籍而去;池神默無所言。比丘言:「此人破汝池,取汝華,汝都無言;我但池岸邊行,便見诃罵,言偷我香!」池神言:「世間惡人常在罪垢糞中,不淨沒頭,我不共語也。汝是禅行好人而著此香,破汝好事,是故诃汝!譬如白氈鮮淨而有黑物點污,眾人皆見;彼惡人者,譬如黑衣點墨,人所不見,誰問之者!」
三、诃味欲者:
如一沙彌心常愛酪,諸檀越饷僧酪時,沙彌每得殘分,心中愛著,樂喜不離;命終之後,生此殘酪瓶中。沙彌師得阿羅漢道,僧分酪時,語言:「徐徐!莫傷此愛酪沙彌!」諸人言:「此是蟲,何以言愛酪沙彌?」答言:「此蟲本是我沙彌,但坐貪愛殘酪故,生此瓶中。」師得酪分,蟲在中來。師言:「愛酪人汝何以來?」即以酪與之。
四、诃觸欲者:
〔一角仙人本生〕
過去久遠世時,波羅柰國山中有仙人。以仲春之月,於澡盤中小便,見鹿麚麀合會,YIN心即動,精流盤中。麀鹿飲之,實時有娠。滿月生子,形類如人,唯頭有一角,其足似鹿。鹿當產時,至仙人庵邊而產。見子是人,以付仙人而去。仙人出時,見此鹿子,自念本緣,知是己兒,取已養育。及其年大,勤教學問,通十八種大經。又學坐禅,行四無量心,即得五神通。一時上山,值大雨泥滑,其足不便地,破其鍕持,又傷其足;便大瞋恚,以鍕(ㄖㄡˇ)持盛水,咒令不雨。仙人福德,諸龍鬼神皆為不雨。不雨故,五榖、五果盡皆不生,人民窮乏,無復生路。
波羅柰王憂愁懊惱,命諸大官集議雨事。明者議言:「我曾傳聞仙人山中,有一角仙人,以足不便故,上山地傷足,瞋咒此雨令十二年不墮」。王思惟言:「若十二年不雨,我國了矣,無復人民!」王即開募,「其有能令仙人失五通,屬我為民者,當與分國半治。」
是波羅柰國有YIN女,名曰扇陀,端正無雙,來應王募。問諸人言:「此是人非人?」眾人言:「是人耳!仙人所生。」YIN女言:「若是人者,我能壞之。」作是語已,取金盤盛好寶物,語王言:「我當騎此仙人項來!」YIN女實時求五百乘車,載五百美女。五百鹿車,載種種歡喜丸,皆以眾藥和之,以彩畫之令似雜果;及持種種大力美酒,色味如水。服樹皮,衣草衣,行林樹間,以像仙人;於仙人庵邊,作草庵而住。
一角仙人游行見之,諸女皆出迎逆,好華好香供養仙人,仙人大喜。諸女皆以美言敬辭問訊仙人,將入房中,坐好床褥,與好淨酒以為淨水,與歡喜丸以為果蓏。食飲飽已,語諸女言:「我從生已來,初未得如此好果、好水!」諸女言:「我以一心行善故,天與我願,得此好果、好水。」仙人問諸女:「汝何以故膚色肥盛?」答言:「我曹食此好果,飲此美水,故肥盛如此!」女白仙人言:「汝何以不在此間住?」答曰:「亦可住耳!」女言:「可共澡洗!」即亦可之。女手柔軟,觸之心動;便復與諸美女更互相洗,欲心轉生,遂成YIN事;即失神通,天為大雨。七日七夜令得歡樂飲食,
七日已後酒果皆盡,繼以山水木果,其味不美。更索前者,答言:「已盡!今當共行,去此不遠,有可得處。」仙人言:「隨意!」即便共出,YIN女知去城不遠,女便在道中臥。言:「我極,不能復行!」仙人言:「汝不能行者,騎我項上,當項汝去!」
女先遣信白王,「王可觀我智能。」王敕嚴駕,出而觀之。問言:「何由得爾?」女白王言:「我以方便力故,今已如此,無所復能;」令住城中,好供養恭敬之,給足五欲,拜為大臣。住城少日,身轉贏瘦;念禅定心樂,厭此世欲。王問仙人:「汝何不樂?身轉贏瘦?」仙人答王:「我雖得五欲,常自憶念林間閒靜,諸仙游處,不能去心。」王自思惟:「若我強違其志,違志為苦,苦極則死。本以求除旱患,今已得之,當復何緣強奪其志?」即發遣之。既還山中,精進不久,還得五通。
佛告諸比丘:「一角仙人,我身是也;YIN女者,耶輸陀羅是。爾時以歡喜丸惑我,我未斷結,為之所惑;今復欲以藥歡喜丸惑我,不可得也!」以是事故,知細軟觸法,能動仙人,何況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