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禅修之九住心1
《瑜伽師地論》卷30〈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三瑜伽處之一
總嗢柁南曰:「〔1〕往慶問〔2〕尋求,〔3〕方安立護養,出離、一境性,障淨、修作意。」
復於五處如應安立。雲何五處?一、護養「定」資糧處;二、遠離處;三、心一境性處;四、障清淨處;五、修作意處。
三、心一境性處(披尋記:冊2,頁1004~1030;大正藏:冊30,450b27)
(一)出體性
1、總征釋
雲何心一境性?
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2、別釋
(1)數數隨念
何等名為數數隨念?
謂於(450c)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誡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諸相現前。緣此為境,流注、無罪適悅相應,所有正念隨轉、安住。
(2)同分所緣
雲何名為同分所緣?
A.辨相
謂諸定地所緣境界,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緣此為境,令心正行,說名為定,此即名為同分所緣。
B.釋名
問:此所緣境是誰同分,說為同分?
答:是所知事相似品類,故名同分。
(3)流注適悅相應
復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散亂行、無缺無間,無間殷重加行適悅相應而轉,故名「流注」適悅相應。
(4)無罪適悅相應
又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有染污,極安穩住,熟道適悅相應而轉,故名「無罪」適悅相應。[1]
3、結
是故說言: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二)辨品別
復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毘缽捨那品。
◎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若於四種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毘缽捨那品。
1、九種心住
雲何名為九種心住?
(1)明體相
謂有苾刍,令心1)內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調順、6)寂靜、7)最極寂靜、8)專注一趣、及以9)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1)雲何內住?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系在於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系縛其心,令住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
2)雲何等住?謂即最初所系縛心,其性麤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2];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3]挫[4]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住。
3)雲何安住?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復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
4)雲何近住?謂彼先應如是(451a)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近住。
5)雲何調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相折挫[5]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
6)雲何寂靜?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
7)雲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
8)雲何名為專注一趣?謂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專注一趣。
9)雲何等持?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
(2)配六力
當知此中由六種力,方能成辦九種心住。
一、聽聞力;二、思惟力;三、憶念力;
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
A.聞、思力配→內住、等住
初由聽聞、思惟二力,數聞數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於內境住;及即於此相續方便、澄淨方便,等遍安住。
B.憶念力配→安住、近住
如是於內系縛心已,由憶念力,數數作意攝錄其心,令不散亂,安住、近住。
C.正知力配→調順、寂靜
從此已後,由正知力,調息其心,於其諸相、諸惡尋思、諸隨煩惱,不令流散,調順、寂靜。
D.精進力配→最極寂靜、專注一趣
由精進力,設彼二種暫現行時,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最(451b)極寂靜、專注一趣。
E.串習力配→等持
由串習力,等持成滿。
(3)辨作意
即於如是九種心住,當知復有四種作意。
一、力勵運轉作意;
二、有間缺運轉作意;
三、無間缺運轉作意;
四、無功用運轉作意。
1)於內住、等住中,有力勵運轉作意。
2)於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中,有有間缺運轉作意。
3)於專注一趣中,有無間缺運轉作意。
4)於等持中,有無功用運轉作意。
→當知如是四種作意,於九種心住中,是奢摩他品。
→即如是獲得內心奢摩他者,於毘缽捨那勤修習時,復即由是四種作意,方能修習毗缽捨,故此亦是毘缽捨那品。
2、四種慧行
雲何四種毘缽捨那?
(1)出體性
謂有苾刍依止內心奢摩他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毘缽捨那。
A.雲何名為能正思擇?謂於1)淨行所緣境界,或於2)善巧所緣境界,或於3)淨惑[6]所緣境界,能正思擇盡所有性[7]。
B.雲何名為最極思擇?謂即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8]。
C.雲何名為周遍尋思?謂即於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
D.雲何名為周遍伺察?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審谛推求周遍伺察。
(2)顯差別
A.標釋
又即如是毘缽捨那,由三門、六事差別所緣,當知復有多種差別。
(A)由三門
雲何三門毘缽捨那?
一、唯隨相行毘缽捨那;
二、隨尋思行毘缽捨那;
三、隨伺察行毘缽捨那。
a.雲何名為唯隨相行毘缽捨那?謂於所聞所受持法、或於教授教誡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暫爾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451c),如是名為唯隨相行毘缽捨那。[9]
b.若復於彼思、量、推、察,爾時名為隨尋思行毘缽捨那。
c.若復於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復審觀察,如是名為隨伺察行毘缽捨那。
是名三門毘缽捨那。
(B)由六事
雲何六事差別所緣毘缽捨那?
a.尋思
謂尋思時,尋思六事: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
b.伺察
尋思已,復審伺察。
c.隨釋
a)雲何名為尋思於義?
謂正尋思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如是名為尋思於義。
b)雲何名為尋思於事?
謂正尋思內、外二事。如是名為尋思於事。
c)雲何名為尋思於相?
謂正尋思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為尋思於 相。
d)雲何名為尋思於品?
謂正尋思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尋思黑品過失過患,尋思白品功德勝利。如是名為尋思於品。
e)雲何名為尋思於時?
謂正尋思過去、未來、現在三時。尋思如是事,曾在過去世;尋思如是事,當在未來世;尋思如是事,今在現在世。如是名為尋思於時。
f)雲何名為尋思於理?
謂正尋思四種道理:
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10]
當知此中:
1)由觀待道理尋思世俗以為世俗,尋思勝義以為勝義,尋思因緣以為因緣。
2)由作用道理尋思諸法所有作用。謂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
3)由證成道理尋思三量:
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現證量。
謂正尋思如是如是義,為有至教不?為現證可得不?為應比度不?
4)由法爾道理,於如實諸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11]應生信解,(452a)不應思議、不應分別。
如是名為尋思於理。
B.結
如是六事差別所緣毘缽捨那,及前三門毘缽捨那,略攝一切毘缽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