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悟殷法師:《循流探源——印順導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導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循流探源——印順導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導論

釋悟殷

內容簡介

   《循流探源——印順導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是筆者研讀印公導師印、中佛教史著作的報告。本書分為二個主題:一、印順導師所著《印度之佛教》之特見;二、印順導師有關中國佛教史研究之特見。共有六篇文章,主題都在印、中佛教史,依據的資料,都以導師的著作為主,是故取名為《循流探源——印順導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

一、 印順導師所著《印度之佛教》之特見
  導師曾於《印度之佛教》序文中說:“深信佛教於長期發展中,必有以流變而失真者。探其宗本,明其流變,抉擇而洗煉之,願自治印度佛教始。”
  
  《印度之佛教》,就是導師循流探源以治史的代表作。本書不是一般記事的佛教史,而是綜觀印度全體佛教的“思想史”。導師以十八章的篇幅,探討了在印度流傳一千五、六百年的佛教,溯源釋尊之本教,探究其流變,在傳說紛纭的學派分化次第中,論定部派分化的次第及系譜;在錯綜復雜的部派論義中,抓出了學派發展的兩條思想動脈——依蘊立我和依心立我;用學派思想、風格、地域文化等,為聲聞部派與大乘佛教搭起了思想的橋梁,串連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的關系,解明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源頭。更分判大乘佛教為三大體系,標顯唯識思想存留著有部與經部“依實立假”的思想遺痕,與性空學思想有其根本的不同;以妄心、真心論的思想來源不同,發掘妄心論和真心論思想之異同及其相互影響;並從眾多的唯識典籍中,發現唯識學者在印度、在中國形成諸多異說的關鍵,厘清了自古以來唯識學說的紛纭诤論。
  
  最重要的是,導師緊扣佛教的根本思想“緣起”——生死流轉與涅槃解脫,都依“緣起”而開顯的軌則性;以此為軸心,揭橥各期、各派怎樣說明生死流轉,反其道而行,就如何安立涅槃解脫,決不另起爐灶。就在這裡,各期、各派的重要理論,思想之異同,及其流傳中相互糾葛的問題,都渙然冰釋了。
  
  《印度之佛教》的內容非常豐富,有非常多的特色。筆者之所以自修部派佛教,研讀阿毗昙論書,也受到《印度之佛教》不少的啟發,它是我最喜歡的著作之一。本論文集裡,有四篇與《印度之佛教》有關,三篇說明《印度之佛教》的特見,一篇為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有關“三系教判”的思想歧異。
  
(一) 從聲聞部派到大乘兩大唯心論

  本文,筆者參考該書之第八章、學派思想泛論,第十四章、虛妄唯識論,第十五章、真常唯心論,第十六章第四節、虛妄唯識者之分流。
  
  先概略性的介紹部派思想,藉由部派思想的探究,標顯大乘佛教兩大唯心論的思想源頭;然後從唯心論成立的經過,串連聲聞部派與兩大唯心論的關系,說明從聲聞部派進展到大乘唯心論的思想流變;再從真妄兩大唯心論要義的探討中,介紹兩大唯心論的立義大本、彼此的融攝,並且解析重於種子識變的唯識(一能變)與重於分別識變的唯識(三能變)彼此诤議的焦點等,詳細說明導師治印度佛教史的卓越成果。
  
(二) 真常唯心論之“別有一要義”

  這是繼續前文(第五節“真常唯心論”)“真常唯心論要義”衍伸的問題。
  民國十二年秋季,太虛大師作〈三唯論圖〉,立唯識論、唯境論、唯根論。其中,依《楞嚴經》而創立唯根論。而奉《成唯識論》為正統的學者(內學院),以唯識學思想檢驗真常唯心之《起信論》、與《楞嚴經》,不是非毀其思想,就是論定為偽造典籍。
  
  導師在“真常唯心論述要”中,從“根”的原始義,經部派義,發展到唯識、真常的轉變義,標顯“以種為根”和“淨心在纏發為六根”學說底裡蘊藏著一以貫之的“根”義。因此,導師認為:不理解“以種為根”和“淨心在纏發為六根”者,往往以己宗思想委屈了真常唯心論;而唯識也可以說唯根(以種為根),實無必要再別立一“唯根論”。
  
  這麼重要的思想與背後涵蓋之歷史因素,讀者若稍不留意,也就忽略而過了。因此,筆者特以“根的流變”與“唯根論之诤”為探究主軸,藉以說明導師真常唯心論“別有一要義”中的重要意趣。
  
(三) 性空分流與空有之爭

  印度後期佛教時代,大乘中觀與唯識學者的“空有之爭”,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導師在《印度之佛教》用一大章的篇幅,做了深入的介紹,不但說明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政治局勢、佛教面臨的困境,更爬梳了學派爭論的主要內容,厘清造成各宗內部分流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觀與唯識學者的“空有之爭”,他用一節的篇幅,就把二大學系的根本理論,形成爭議的前因後果,參與辯論者的重要思想,雙方辯論的內容等等,作了簡明扼要的說明。
  
  筆者試著把《印度之佛教》第十六章之第二節“空有之爭”,第三節“性空者之復興與分流”,作一歸納整理,以“性空分流與空有之爭”為題,冀望呈現導師判攝大乘三系之理論原則、及綜觀一代時教的睿智。
 
  為了說明空有論爭的關鍵所在,因此,筆者先說明導師判攝佛法的理論原則,這是導師研究佛法一以貫之的思想。若能掌握此一原則,就能清楚性空與唯識二宗學說之根本要義及彼此分歧點,也才能理解何故性空分流,空有二宗所爭何事?接著,再以三節分別說明:佛護、清辨、月稱等思想差異形成的“性空分流”,以及清辨、月稱與唯識學者“空有之爭”的內容。
  
(四) 印度大乘三系教判之歧異——太虛大師與印順導師

  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二人是師生關系。然而,他們卻因對印度教史的見解差異而展開長期論辯,而造成他們思想歧異最主要的關鍵,在於:印度大乘三系的“教判”差異。由此差異,影響所及,對於在中國流傳的佛教思想史,自然也出現了異見。
  
  本文,筆者先從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的學思歷程中,說明二師的主要思想及其轉折所在。接著,從二師分判大乘三系教判的原理,說明二師分判三宗的理論依據。最後,從方法論、三宗之淺深優劣與勝用、三宗流傳之先後次第等,從三個面向去說明二師有關大乘三系的異見。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要認識太虛大師的學思歷程與學思意趣,筆者以《太虛大師年譜》為藍本,配合太虛大師本身的著作,依著年代的進展,整理了大師的學思演進過程,及標示大師之重要思想及其轉折所在。由此,發現了大師思想之磅礡,論述之廣泛,擅長於圓融貫攝及巧妙會通的特質;而且,更確認了印順導師所編撰之《太虛大師年譜》,真是研讀太虛大師全書及想要理解大師思想最重要的指針。
  
  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師資二人,因為大乘“三系教判”的思想歧異,從印度佛教辯論到中國佛教。民國三十二年,由妙欽法師初稿、經印順導師整理刪補,“使中國佛教史與印度佛教史相關連”,作為二人合編的《中國佛教史略》成書。次年春季,太虛大師在漢藏教理院,就針對本書而特地為妙欽法師講〈論中國佛教史〉,表示了不同意見。

  
二、 印順導師有關中國佛教史研究之特見
  由此,進入本論文集的第二主題——印順導師有關中國佛教史研究之特見,共有二篇:
  
(一) 記《中國佛教史略》之特見——真空妙有與真常唯心

  《中國佛教史略》,雖然只有短短的九十余頁,卻能提綱挈領地解析印、中佛教思想流變的歷程,中國佛教各時代、各宗、各人的重要思想,南北方佛教的思想特質,以及南北方思想交融的發展情形。尤其是,作者綜觀印、中佛教流傳的思想演變,一針見血的點出中國佛教在南北朝時代,就奠定了南方佛教思想特色“真空妙有”與北方佛教思想特色“真常唯心”兩大學統;以此為基礎點,我們只要掌握隋唐八大宗派之起源及流傳的時空背景,那麼,要理解八大宗派底蘊之思想,及厘清彼此互拒互攝錯綜復雜的思想脈絡,都不是困難的事!
  
  本文,筆者依循導師分判各宗的理論原理,從天台的性具思想與不可思議一心三觀,華嚴的性起法門與華嚴法界觀,禅宗的直顯心性宗、泯絕無寄宗、息妄修心宗等,具體地說明作者判定南方“真空妙有”、北方“真常唯心”的思想特色,實是別具只眼的慧見。
  
(二)從〈點頭頑石話生公〉談道生法師之思想

  民國四十三年,導師寫了一篇〈點頭頑石話生公〉,文中搜羅了珍貴地文獻資料,發掘道生的主要學思意趣,肯定道生是位具有卓越見地、真誠、勇敢的學者;其精思獨到的學說,在南朝佛教學風丕變之際,占有關鍵性的地位。

  導師說:“道生法師的見地,得力在《般若》、《法華》、《涅槃》。”筆者依據導師研究的成果,從闡提有佛性、佛性當有、善不受報、頓悟成佛、法身無色、佛無淨土、應有緣論等主題的探討,可以肯定的是,《般若》、《法華》、《涅槃》,的確是啟發道生不斷提出卓越見地的思想源頭。
更且,道生重慧學,鑽仰群經,“潛思日久,徹悟言外”,在鑒寂微妙地理境中,發表的卓越特見,彼此都有內在的關連性。如闡提有佛性與佛性當有,善不受報與佛身觀,法身無色、佛無淨土及應有緣等;由此,也顯示了道生能綜貫所學,咀嚼菁英,不是依文作釋的守文者!

  以上依二大主題,簡述本論文集的主要內容。筆者研讀印、中佛教史,寫《部派佛教》系列專書,深受導師思想的啟發。飲水思源,特以現身研讀教史的經驗,以具體的事證,標顯導師治史的卓越特見。倘能吸收導師在此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則深入印、中佛教史與各宗宗義堂奧,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悟殷法師:《循流探源——印順導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自序
下一篇:悟殷法師:研究部派思想之傑出比丘尼──悟殷法師訪談錄(邱敏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