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看待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正如法師開示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物資文明?什麼又是精神文明?一般而言,通俗一點講,就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這就稱作“物質”。 人類對物質生產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改善,這就是物質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成果。精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的心理狀態。意識活動通過社會實踐過程創造出精神財富,這是精神文明。精神財富,包括思想、教育、道德、科學、文化等等。
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兩者到底那個重要?學者探討激烈,眾說紛纭。有人說,精神文明建設比物質文明建設重要。也有人講,有物質文明才有精神文明……。物質第一性,還是精神第一性,唯物、唯心就這樣展開舌辯。其實,有物質,沒有“精神”,這物質重要不重要,我們就不知道了,無從知之。有了“精神”之後,尤其是有了人類的“精神”之後,這物質才顯得有意義。從那個時候起,物質影響精神,精神影響物質,物質文明影響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影響物質文明。從而,也就分不清誰比誰不重要了。佛教的《楞嚴經》中早就說到:“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心,指精神世界;法,指物質世界。有物質,才造就生命與大腦;有精神,才認識物質和改造物質。這也就是說,精神與物質互相影響,相輔相成,互為條件,同等重要。
雖然,物質與精神,同等重要。但是,佛教更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雜阿含經》中說:“心持世界去,心拘引世界。其心為一法,能制御世間。”“心”指精神世界,世界指物質世界。《華嚴經》上也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心似畫家”能畫出各種各樣的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改造物質世界,物質世界因精神世界而“存在”。
《紅樓夢》裡,物質生活可以說是相當文明,可人們的命運結局並不文明。有些家庭,物質不算“文明”,生活貧窮,可是家庭和睦,精神文明,日子過得快樂。一個人盡管肉體很健壯,但是思想壞了,他一定要干壞事。一個人盡管身體殘疾,但思想好,好學上進,他一定能為人類社會創造奇跡。 想和諧,必須先作好心靈和諧。想環保,必須先作好心靈環保。看來,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的根本。因而,佛說“一切唯心!”是有其精辟!
在佛教中,心還是屬於“法” 的范疇,稱心法。嚴格講,精神領域也有物質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