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乘一法師:略談佛法悟證心要 一七第七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七第七天  

   諸位同仁、同學、善知識:

   今天是2009年11月15日、星期天,農歷9月29日,是第一個七的圓滿日。通過七天地精進禅修,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各自得到了禅修的利益。有的人打開了本來並能勇於承當、善自保任。師父呢,已將所學所悟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你們,給大家開示了克期悟證的心訣--如來藏心。一切萬法畢竟空、畢竟有的真理,也就是說如來藏包含一切,一真法界就叫如來藏心。如來藏心俱即,那就是說都有;如來藏心俱離,就是皆空;那麼都是如來藏心,俱即俱離,就是即空即有。我們的如來藏心即空即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來藏心不即不離,就是非空非有、非有非空。非有非空,不是說:沒有有的也沒有空的,不是這個意思,是叫你不要著有也不要著空;也叫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要離開,也不要粘著上去,這些虛妄東西既不要粘著也不離開;是畢竟空的意思,畢竟空就是不即不離,畢竟空的意思就是畢竟有,畢竟有和畢竟空兩個是同一個意思。現在問你畢竟空是什麼意思?畢竟空就是畢竟有,一切萬法都是畢竟空,都是畢竟有,對一切萬法都要不即不離;空有是不二的,離開了空就沒有有,離開了有也就沒有了空。

   所以空有是一體的、不可分的,這叫不即不離。一切萬法都畢竟空,包括佛、心、眾生三無差別,人人本具如如佛。給大家都講了,好多人也聽明白了,也能夠承當。但是,因為有見惑、思惑、塵沙惑和無明惑,這些虛妄的習氣在,無始以來習慣了,讓你馬上做到那樣還做不到,所以需要勤修戒定慧,方能夠斷除這些習氣。這就要選擇一個法門一門深入,以觀世音菩薩聞思修法門修行,以楞嚴咒修斷宿習,以持清淨戒為無上菩提之根本,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謹尊如來四清淨明誨。

   對師父所講的法基本上聽明白的請舉手!師父了解一下,以便後面的講法可作相應地調整。還有疑問者盡可提出,大家共同探討,將之一一解決,你心無掛礙了,後面兩個七就能安然入定了。

  

   生問:師父說的聞、思、修,這個聞是聽聞,思是思維,這與我們觀照這個念頭有什麼區別,今後我們怎麼修,聞思修具體怎麼做?

   師答:觀世音菩薩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就是反聞聞自性,念咒也好、聽聲音也罷,時時能夠聞念咒的聲音,反聞聞自性,那個能念能聞的就是你的自性,這叫反聞聞自性。我們就是一心地念咒、一心地聽咒,故剛開始修行的人要念很多的咒、念很多的佛號,就是叫你心念耳聞,把你的妄念慢慢地攝住,不跟著妄念想下去,然後一心一意地聽著自性,聞自性的聲音,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當你打開本來,能聞之心、所聞之咒能脫開之時,當下就能見到自性的本體。當你見了體性之後,需要參悟,那就需要思維。需要參悟什麼,參悟本體的體性是一塵不染、一法不立的,不生不滅、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也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畢竟空,這是本體。那麼相上的性呢,一切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這一切的壽者相、人相、我相、眾生相、世間相,以及我們業力的相續相、業果的相續相,這一切相性是什麼呢?所以在相上也要悟道;然後每個念頭起來,這個性又是什麼樣的呢,也就是你用的性又是什麼樣的。你見到體之後,體、相、用的這個本性你都要悟明白。當你悟明白了,就時時見性、處處見性,也就是說看到一切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當體就能夠見到自性,而不是非要看到本體才能見性。見相即見性,才是真見性,進而見一切因緣就能見性,見你的每一個念頭起來就能夠見性。所以,你要明白在體相用上這個性是什麼樣的,也就是真心是什麼樣的,這個是要悟明白,這叫思維。

   還有一個角度就是聞法,聽法師講法、眼處看經都是聞。六根實質是相同,外面看了六根,實質裡面就是一個。所以說你聞了之後,看經之後,要思維,要把道理悟明!弄清楚之後,第三步就是以佛性的真理來觀照你的言行舉止,讓你的一言一行皆能符合佛性的真理,這就叫修。修什麼,修你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將不符合佛性真理的把它改掉。不符合佛性真理的,就是習氣,就是無量劫以來把假的當成真的,起貪嗔癡習慣了的那個習氣。你的起心動念如果符合真理的,肯定沒有習氣,真理是沒有貪嗔癡的。所以,你就時時地觀照自己的言行舉止,把自己的習氣修改掉,最後讓自己的所有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能夠與佛性相一致,那就是體相用一如。一開始是悟到體相用一如,最後還要證到體相用一如,這個就是修。

   悟到體相用一如是如如佛,再開始修,把習氣去掉,真正的證到體相用一如,那就是真正的果地佛。

   整個修行過程講起來非常簡單,就是這樣修,非常真實、非常理性,踏踏實實地這麼去用功,你不要聽別人糊弄。這樣糊弄你,哦這個是什麼神通,這個是什麼玉帝,這個是什麼鬼差,什麼什麼跟著你,不要去管那些東西。修行就是非常真實、非常實際的,就是打開本來、悟明心地,再以明心見性的道理來觀照你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把你不符合真理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修改掉。這些都是虛妄的習氣,這些習氣修改了,最後讓你的言行舉止都和這個真理相一致,起心動念都和真理相一致,這樣就達到如如佛,證到如如佛了。這才是真修行,不要去追求那些鬼通啊,那些神奇的事情,修行是非常實在的事情。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如果真正明白了,修行不會出差錯,不會出問題的,總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三十歲和二十歲肯定不一樣,四十歲比你三十五歲肯定有進步,你到了五十歲和你四十歲絕對不同,一直往前,決不後退。要學習當年玄奘法師西去求法的精神,寧願向西一步死,決不後退一步生。你只要如理如法、持之以恆地用功,功到自然成,決定成就!

   生問:請教師父,我讀《楞嚴經》裡面有這麼幾個步驟:動靜根覺空滅,六解一亡,也就是說有六個結要度過,就是六解一亡是嗎?

   師答:動靜根覺空滅六個結。但實際上我們打開本來是解開根結,後面還有覺空滅,這六個結後要度過五陰魔障,這是修行做功夫的步驟。也就是說,當你今天這樣如理如法地打坐,然後道理悟明白,在你用功除習氣的過程當中,分為這麼六個階段。那麼在這修行過程當中,你如果有正知正見,也就是真正明心見性了,在你的修行過程當中是沒有魔障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所有的魔障都畢竟空,所有的魔也好,或者是身心上的障礙,這些障都是畢竟空。

   真正以明心見性的真理放大光明,“啪”這麼一照,明心見性的這個真理就像太陽光一樣,一照之下,所有的陰影全沒有了,什麼牛鬼蛇神、什麼大魔頭全部隱去,不復再見。只要大家真正先把心地悟明白,在你修行的過程當中不會出現魔障,只有境界。《楞嚴經》說有五陰魔,五陰魔是對那些未明心見性者及外道而言的,在修禅定的過程當中,他會出現這五陰,色受想行識每一陰就是十種境界,你著上去就變成魔。這是因為你心地不明,追求外境,是故出現魔障。若能明心見性,時時以這個道理觀照你的自性,觀照你的言行舉止,讓你的言行舉止都符合自性的道理。那不管何種境界來現,見亦不見,聽亦不聽,不理不睬,一心持咒,心念耳聞,無有任何障礙能障礙你!

   是故要想修成愣嚴大定,一則要有明心見性的智慧,二則要嚴持戒律。嚴持戒律就是如理如法,明心見性的智慧就是有正知正見,學人只有依止此二點,方可修成愣嚴大定。楞嚴大定就是佛的定,不會出現障礙,不會出現魔障。故說修心中心法的人沒有魔障,因心中心法以明心見性為第一步,明心見性之後無有任何魔障!明心見性就是大智慧、金剛般若波羅蜜,般若的力量最大。般若的力量“啪”一照什麼東西都沒有了,粉身碎骨了。你在修禅定的過程當中,照見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看到一些色相,好似看起來神通變化大的不得了。其實這是五蘊的一些假相,不理睬則悠然而過,理睬它則被此假相牢牢粘住,脫身不得。明心見性者,已然明白此等假相都是畢竟空的、不可得的,不加理睬,不管高山平地一越而過。故說修心中心法者無有魔障,因此修法以明心見性為前提,修心中心法,第一步要求學人先全力以赴地打坐,300座、500座、1000座,打開本來後再悟明心地。修行修什麼?消除習氣!

   第一步打開來、悟明心地,消除見惑;

   第二步修禅定,時時在事上磨練觀照,修掉思惑;

   第三步思惑除盡,再發心為大眾做事情,在做事情當中磨練自己、消除塵沙惑;

   第四步學無量的法門,消除無明惑,一品一品地消。

   明心見性者是不會出現魔障的,並且自己知道怎麼修,知道自己的功夫做到哪一步了,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下面說一說閉關。真正閉關也有條件,住山要破初關,就是已打開本來、悟明心地,這是第一關。打開本來面目者,見惑已經消除了,所有的知見都是正知正見,這樣的人可以獨自住在山上用功,他已經知道怎麼修,但是還不能閉死關。因為此時還有比較重的思惑,煩惱還是比較粗重,此人若獨自閉在關房內,煩惱起來會控制不住,可以先閉方便關。

   第二關重關,閉死關一定要破重關,破重關就是了思惑,也就是最起碼斷欲界的九品思惑、證到三果,你才達到閉死關的地步,才能閉得住。

   第三關是生死牢關。生死牢關就是說最起碼了分段生死,分段生死一了就出三界。閉死關先要除欲界的九品思惑,之後還有色界、無色界的七十二品思惑,在閉關過程中一品一品地消除,這些消除盡了,生死牢關就被沖破。所以閉關就為了闖生死牢關,生死牢關一出,你就出三界了。

   第四關:出三界之後,還有末後關。末後關就是消除塵沙惑和無明惑,了變易生死,這需要在事情上磨練,在弘法利生度眾生過程當中利他而達到自利。

   所以,我們修行有修行的步驟和修行用功的次第,要很清楚地知道,這樣的話你用起功來就很明白。

   生問:這幾天有時持咒當自己心比較靜的時候,咒語就提不起來了,這個時候我就開始觀它,不再念了。請問師父,這樣對不對?

   師答:好,你坐下,這個問題已經講過好幾次了。持咒要綿綿密密,打坐的時候綿綿密密地持咒,下座的時候也要綿綿密密地持咒。念得清清楚楚,聽得了了分明,念得心裡很清淨了,還能念時繼續念。存有很清淨的那一念還是妄念,切勿認為很清淨了就可以不念了;還有認為我念的太累了,嘴都念干了,就不念了,這都不算數。要念得自然脫開,能念之心和所念之咒自然脫開,自然念不出來,你就不要再提它,那就已經入定了。自然念不出來,可以不念。不念干什麼,觀著它,看著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空空靜靜,最後能觀之心和所觀之空境全沒了,那就完全能所脫開,沒有能所。沒有能所,自性就了了顯現。此念咒的方法要掌握。

   生問:師父提到能所,我想問一下這個能所怎麼劃分?

   師答:能和所,我們念咒的時候是有能念之心和所念之咒,觀心的時候有能觀之心和所觀之境。其實這個能所是自己心分出來的不同的心。就唯識來講,我相是這麼產生的,第七識的心緣第八識的心產生出第七識的我相,這就是有能所產生相的;如果沒有能所,就不會有我相。沒有能所就是畢竟空,畢竟空也是畢竟有,它是一體不可分。能所脫開是自然的境界,不能有求,有求就不能稱能所脫開,要無求,沒有祈求之心。你起的心就是能,所求的那個要脫開的境界就是所,這就是能所。要如理如法地用功,綿綿密密地持咒,綿綿密密地觀照,功到就自然成。

   生問:師父,深入禅定是從四禅八定開始的嗎?

   師答:不一定,因為禅定有深淺不同。每個人達到什麼禅定,因人而異,根基不同所進入的禅定也不盡相同,有超越,有漸次的。一般人修禅定,分為四禅八定,再加後面一個滅盡定,就是九次第定。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連同四空,一共加起來八定,最後還有一個滅盡定,就是九定。

   在四禅之前還有四個定:粗定、細定、欲界定、未到定。禅修之初心粗粗地定下來,這是粗定;接著心比較細地定下來,這是細定;再接下來感覺自己身體很輕、人身長大,人飄起來、睡在雲彩上,踩在蓮花上;或是一只腳踩在這個山頭,另外一只腳到另外一個山頭,這叫欲界定。欲界最後一個定叫未到定,就是未到初禅的定,出現八功德水,整個身心會發生變化,出現暖、熱、澀、滑、痛、癢、冷、麻一共八種境界的變化,這個就是未到定,就是未到初禅。所出現的這些變化一去不復返,進入初禅後,這八種境界不復重現。

   進入初禅就比較舒服了,在座各位,好多人仍是處於未到定的狀態。坐不住啊,到底是心坐不住,還是身體坐不住,大腿坐不住,不知道,反正就是坐不住。做功夫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若是平時少用功,來此打七你就痛苦了,坐了一個星期還坐不住,別人已經坐得非常安祥了、非常快樂了,進入禅天了,你卻還在欲界、還在痛著。所以,平時就要用功,有時間要多打坐。禅定在自修過程中要經過欲界四定、色界四定、空界四定。這是自修出三界,證阿羅漢,三果阿羅漢已出欲界,色界還未出,住在四禅天的五不還天裡修四果,修完四果回小向大,行菩薩道。在自修的過程當中,算起來就是九加四一共十三次第定。

   再修就是楞嚴大定,楞嚴大定是用正知正見觀照你的言行,在做事情當中慢慢地磨練。前面自修才十三位,修楞嚴大定消除塵沙惑和無明惑,一直到等覺、等覺金剛後心、妙覺共六十聖位,這都是屬於禅定的境界,與禅定分不開的。後面的首楞嚴定是活裡活潑的,前面的定需要真正地用功修禅定。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些人在修禅定的過程當中,“啪”一開悟,前面已經證到四果,後面就進入行菩薩道,消除塵沙惑和無明惑。有的人偶爾打開之後,道理雖已悟明,因缺少禅定功夫,境界現前,依然煩惱不已,好多人怕多打坐,這樣功夫上不去啊!要下決定心、精進心、勇猛心,勤打坐、修禅定!用功要定慧等持!

   生問:阿彌陀佛,看老人的開示裡面講,極微細的妄念要在金剛密定裡才能消除,請師父開示一下什麼叫金剛密定,老人在開示中講什麼是妄念,所有的妄念都要息,是嗎?

   師答:金剛薩垛定,也叫金剛密定,就是說像金剛一樣不壞的定,一般要到八地以後才達到。八地就是不動地,只有內心清靜者,才能將微細的細惑真正看清。第八識那些微細的細惑真正看得清楚了,你才談得上將之糾正,將之消除;連看都看不清楚,就談不上將之糾正與消除。真正的金剛定要八地以後,要到等覺金剛後心全部消完。有人講這是初地,這個分法有不同,具體不需要去計較它的位置,反正有這麼回事。大家需要深入禅定,深入金剛薩垛定,才能看到這些很微細的細惑,然後把它消除了。比如風平浪靜的江面上,看似江水不在流動,若是潛入江水深處,就會看到水在流動、魚在游動、珊瑚在動、細沙在動,都在流動。修行也要深入很深的禅定,才能看到極微細的妄念,功夫做到這一步自然會知道。

   生問:師父好!我在打坐的時候,經常是打兩個小時就流兩個小時的眼淚,打四個小時吧就流四個小時的眼淚,那種悲切的心情無法停止,這應該如何避免?還要請教師父如何避免悟後迷?

   師答:流眼淚有好多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眼睛有問題,這類情況較為普遍。如果打坐老流眼淚,眼睛神經有問題,深入禅定的過程中,會將病氣翻出來,就會流眼淚,這是從身體上講。從心上講,無量劫以來你的內心有一種悲心,打坐之時內心清靜,這種悲心就會顯現,會哭、也會流眼淚。

   再講悟後迷的問題。第一種人沒有大徹大悟,沒有真正地證見本來面目,只是理上悟到了一些,這個沒有力量,談不上真正開悟,很容易迷掉。別人一說你就懷疑,懷疑自己言行是否如法,懷疑自己的修行;懷疑師父的所作所為,懷疑師父講的法;懷疑周圍的人事,方向不明,迷失掉了!

   第二種人雖證見本來面目,但沒有明白心地。自認為,“我見性了就明心了嘛。”有些師父也這麼認證他,這類人也很容易迷惑。打開了,見到的是本體的體性,你還沒有悟到相上的性和用上的性,體相用一如的道理你都沒有悟明白,你的心從九識、八識、七識以及六識、前五識是個什麼狀態都沒有悟明白,世界上的一切萬法到底與你的自性是什麼關系沒有悟明白,宇宙和人生的道理你也沒有悟明白,只是見一次性而已,這樣不叫明心見性。是見性,如果這樣你就認為是明心見性,會害死人的!還貢高我慢又不得受用,碰到問題,心想自己是明心見性了,怎麼圓融不過來,就會發生矛盾,有矛盾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斗爭,最後自己也懷疑這是不是明心見性,這是悟後迷的另一種情況。

   第三種情況是比較少的,就是說也見性打開了,也悟明心地,但是因為不繼續用功,疲疲沓沓,認為自己這樣就已經成就了。要知道打開本來、悟明心地,這是修行的開始,你哪能不用功呢?!你認為到家了,聽人家說明心見性已經到家了嘛、成佛了嘛,就不要用功了嘛。這樣的話,你就開始迷了。明心見性是修行的開始。所謂修行就是修自己的言行,把不符合真理的那些言行修掉,然後再把習氣修掉。你現在習氣一點也沒斷掉,還是跟著習氣走了嘛,天天跟著習氣流浪,你也不深入禅定,也不繼續用功、不繼續觀照,到最後還是悟後迷。

   這三種情況是悟後迷。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到底我打開了沒有,我悟明心地了沒有。真正悟明心地之後,在你的內心世界沒有矛盾、沒有煩惱、全部是統一的,是一合相,是畢竟空有,是不即不離。

   生問:師父,我打坐的時候,有的時候那個咒念著念著實在念不動了,就好像快沒有氣了一樣,那個舌頭就好像短了一截似的,實在是提也提不起來,那個時候是否還要提起來?

   師答:要提起來,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勇氣與信心。提不起來還要提起來,抖擻精神切勿松懈!在定的時候,妄念與正念猶如兩軍對壘,正念勢力強,好似妄念勢力更強。這時不作與妄念斗爭之想,只管一心持咒、一心聽咒。你不提起來妄念勝過你,把你蓋住了;“啪”提起來,妄念自然就沒有了,要有堅強的毅力與超強的勇氣!

   就你們剛才的問題,師父已經一一為你們作了解答。通過一七得刻苦用功,很多人得到了較大利益,可喜!可賀!有些難關還未攻克,不要心急。只要你有雄心萬丈,困難自會一一克服。信心是成功之母,要多多鼓勵自己。師父希望你們繼續努力,爭取更大進步!

   第一七師父已將佛法的精髓告訴了你們,認真聽法者,並已經悟明的人,之前修法中所遇到的問題一一得到了解決。第二個七要借祖師的力量了,師父的力量是不夠了,借王骧陸上師《證體起用百則》的開示加持大家。王骧陸(仁知)上師對心密做出很大的貢獻,最早的修法以及書籍是仁知上師著寫的,對我們後學的幫助很大。心中心密法是非常殊勝的法門,釋迦牟尼佛深入金剛薩垛定,觀看末法時期的眾生修行者多、得道者少,正法的力量弱、魔法的力量強,如何救度末法時代的眾生?如何使末法時代的眾生也能夠修行成就呢?世尊慈悲就此因緣而講了這部經。是故,福德因緣具足得此法者,此人若是深信此法,誓死不退,精進勇猛,如理如法、持之以恆地修此無上大法,決定成就!心中心密法是入如來地的頓悟法門。

   什麼叫頓悟?深入禅定,打開本來、見到本性,並悟明心地,這就是頓悟,這就是頓悟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因眾生不同根基而設,有的法門是讓學人,慢慢修,然後機緣成熟再明心見性;或是引導學人此生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後聽阿彌陀佛講法,在阿彌陀佛身邊慢慢修,慢慢悟,再明心見性。唯獨此法與禅宗相同,是頓悟的法門。雖同是頓悟法門,而心中心法在修法上與其他的宗門(禅宗、淨土、法相、天台、西藏密宗)不同,心中心法以六印一咒、三密加持,以無相的方法逼著學人進入三昧、證見本性。深入三昧明心見性之後,與其他一切法相同。故說修心中心法以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悟明心地為宗旨,與一切法門沒有矛盾、完全相通。修此大法,若還說,“我修的法怎麼怎麼好,你們修的法沒有我修的法好!”,千萬勿有此說,叫人笑掉大牙哦,這樣的人,心地未明,還有法門不同的理念。悟明心地者,與其他法門已然相同,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心中心法是以打開本來、明心見性來相印的,故以印心宗為名。

   頓悟法門,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禅宗頓悟需要上上根,還不是上根,要上根利智才能夠當下承當。上上根者,以前的人因業障比較輕,貪嗔癡比較少,所以他的智慧就比較深,學佛之前已讀了很多的書,智慧很深,聽聞佛法即能打開本來。這是上上利根者,此等人可以對他直指人心,這類人當下承當、見性成佛。非此類人若想依靠禅宗,那就很難有指望了。像法時期禅宗祖師直指本性,盡管有很多人當下承當、明白頓悟,也不是容易的,許多禅和子一參就是幾十年,更何況現在是末法時期參話頭,想要開悟那就更難了。因為直指見性要有高深的智慧,現在人智慧不夠、貪嗔癡比較重,點不進去啊,所以就目前來說禅宗與末法時期的諸多眾生很難相應,只與極少的上上根者相應。

   從修法要求來說,也是如此。禅宗一修二三十年,用二三十年的時間去苦參求開悟,開悟之後保任還要三四十年。二三十年修苦行就是打坐用功住山,打開之後又要二三十年、四十年的保任。當年趙州老和尚不雜用心,他是完全靠自力的保任、觀照,這樣的人以前尚且不多,更何況末法時期,現在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各方面都不允許你用二三十年住在山裡打坐,再用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死死地保任,環境不允許你這樣去做。現在怎麼辦?就要縮短時間你才行。沒有那個時間,我們就縮短時間在三五年之內專門用功,那麼你就縮短了十倍了。是故心中心法彌補禅宗的不足之處,能夠把修禅宗修不上的那些人接上,同時又彌補淨宗的不足之處。禅宗用功靠自己的力量,很難!而心中心法是三分之二靠佛力的加持、三分之一靠自力,相對來說較易。

   雖說心中心法靠三密加持,聽起來好像是密,其實是以禅為宗、以般若為用(開悟後以般若為用,開悟之前以三密加持為用),深入禅定、打開本來,見到佛性之後再悟明心地、開般若智慧;禅宗以高深智慧為入門,而心中心是以比較深的禅定為入門,先見性再悟明心地。有人問,“心中心法到底是先見性還是先明心?”因人而異,不同的人不一樣。心中心法因以禅定為入門,故上中下三根人皆能普被,修此法者若是如理如法地用功,皆能深入禅定、證見本來面目。

   如理如法修心中心法百座者,能消除三惡道之業,保住人身不失而能繼續修行。地藏經雲:墜入惡道,又無後人超度,無有出期。是故不要怕痛,身心俱痛是在消三惡道之業,借助佛菩薩的加持力,重業輕報。如理如法地用功三年(千座),必登東山之堂、安居於少林之室,東山就是黃梅東山雙峰山,禅宗五祖和四祖講經說法的地方;少林之室是說當年達摩祖師西來東土,入住少林寺,將禅宗弘傳出來的地方。心中心法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大愚祖師弘揚開來,歷經幾代祖師大力弘揚,四眾弟子因修心中心法成就者,已越來越多。修此法成就,靠佛力地加持、三寶地加持,靠十方諸佛菩薩地加持。所以我們開始就念:南無咕噜呗,皈依金剛上師地加持;南無布達雅,南無達爾瑪雅,南無僧格雅,皈依佛法僧三寶地加持;再念一切佛心中心咒,就借十方諸佛菩薩地加持。因依仗佛力,靠三寶地加持證入本來面目,所以就比其他一些宗法容易一些,唯獨悟後用功不如宗下嚴謹。

   原因之一:修禅宗者悟明之後,時時保任、不雜用心,用禅宗的話來講,就是“一時失照,如同死人”。禅宗還用公案時時磨練學人心智,心中心法這方面較為欠缺。若是明心見性之後,時時借鑒禅宗公案磨練自己,你的心自會越來越靈活,猶如水上葫蘆讓人無法揿住。所以你要使自己這顆心不即不離、畢竟空,不著有、不著空,時時這樣保任,那人家就揿不住你。

   原因之二:目前修心中心法居士居多,居士因為地位、環境、工作等諸多因素,無法做到像宗下那樣坐在那裡打坐、觀照、保任,證入本來、悟明心地之後客觀上條件不允許,主觀上自身不努力!

   原因之三:雖然證到實相,但是沒有起妙用。好多老修行,打坐打得很好,也很用功,一坐就坐十來個小時,五六個小時一動不動,若是請他以般若為妙用,什麼是般若妙用不知道啊,無法起妙用。所以,悟後一定要以般若來觀照,引用禅宗的一些公案禅機來啟發自己,使之悟後能夠練心。

   是故禅宗和密宗乃一個法門,證入本來、悟明心地之後,如何練心是一致的。時時觀照自心,念起即覺、覺便化空,覺所覺空、空而常照、照而常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即滅、寂滅現前,頓然超出、世出世間,這就是禅宗的用功方法。同樣適用於修心中心法者。所以,心中心法其實就是禅宗,心中心法是大圓滿九乘次第的最高乘,是大手印的最高層次,這些都是直指心地的用功方法。

   般若的啟用在修行中至關重要,你要證得實相,上座一定要深入禅定,下座要時時起用般若觀照。有些人既不能起用般若,又做不到得力觀照,雖修法多年,仍是煩惱不止,而後心生懷疑,遂起退轉之心。07年大靈巖寺打七,好多人說,“幸好聽到乘一師父講法,若非聽到師父開示,就要退轉不修了。”這不是法的問題,是修法者的問題,既沒能起用,又信不具足。倘若依靠有一位師父在身旁時時指點,但師資力量不夠啊!元音上師考慮到此等因緣,故叫多位師父代為傳法。一類人是因為起不了般若之用,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而後退。另一類人是被情見所覆蓋,就是世俗的情見很重,雖然也悟明白了,但是他就脫不開家庭,脫不開配偶、子女,吊在那裡,吊得面黃肌瘦的,那麼累還心甘情願。正是佛講的“可憐憫者”。所以,真正完全得大成就者不是很多,就是後面的起用、觀照不夠,就像很有錢的人將錢放在口袋裡,不知道拿出來用,還要去要飯,終日窮苦,非常可惜。

   明天師父講證體啟用方面的問題,怎麼證體、怎麼啟用,怎麼上座用功、怎麼下座啟用,證到本來面目後怎麼樣練心,以啟發你的般若妙用,然後掃蕩習氣,把虛習用般若智慧照空,讓你的心靈回歸本位上。本來是要求打過六印一百座才能聽的,未打者沒有那個境界,既然要聽,就做個參考吧!今天就講到這兒,各位辛苦了!
 

上一篇:乘一法師:略談佛法悟證心要 一七第六天
下一篇:乘一法師:夏茶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