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法法師:淨土法門之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法門之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

  ——根據慈法法師開示錄音匯編整理

減劫時代人的壽命越來越短,人與人之間的善良、寬松、真誠、愛護的心理越來越少,所以人們面臨著許多共業的逼迫,在這樣一個紛紛攘攘的時代,我們怎麼利用我們寶貴的生命來完成菩提道業呢?

我們知道,淨土的教言是九界同歸、利鈍全收、凡聖同修的一個法則。這個“同修”二字是十分不可思議的,因為它沒有任何個人的東西,不管是凡是聖,出家在家,我們都在同修一個法則,即念佛安心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一個成佛度眾生的相續。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清淨平等的緣起,九界凡聖皆緣著阿彌陀佛,皆以往生佛國為共同目標,皆以隨順佛願稱佛名號為共同修持方法,以此來同念同生,同證同修,來使我們除疑,使我們生信,給我們安心,讓我們立一個如實的究竟誓願,以達成真正的正行,遠離一切虛假、不如實的行為,成就我們這一生的菩提道業。

除疑是特別重要的一個環節。疑慮實際是煩惱的自我蒙蔽,這種蒙蔽太久地貫穿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串習地太久了。疑是我們學法的第一障礙,信為道源功德母。《淨土十要》中有一篇文字(“淨土決疑行願門”)講對師之疑、對法之疑、對自我之疑,大家可以學習學習。要是沒有除疑的方便,後面的生信、安心、立誓、正行都沒法相續,都成為空談了。實際上許許多多的念佛人反而沒有認真地思考過自己真正是不是真心願意往生?許多學佛人用自己有礙有量的心否認無礙之力,許多念佛人到生死攸關那一刻反而放棄了念佛,許多念佛團體中平時說的都很好,但一觸動到面子得失與利害關系,馬上什麼佛不佛啊全然不顧了,許多人情緒一來,天翻地覆,什麼都不問了。為什麼呢?沒有觸動過真心,這個教法對他真正的影響沒有產生事實。實際這個根在於疑,疑根未除,與法不相應,因為疑的種子在你的生命意識中相續,你所有的作為都會被這個疑根所制約,違背了自己的心願的事情一來,這個疑根又成熟了,就會使心不明亮,生起所謂的迷失與怨恨,對立與傷害。所以說除疑特別重要。假如是我們真心地念佛、學法、修行,問題來了也不會妨礙我們的正行,不可能妨礙我們的往生心的相續,或者是修法的相續,或者是正念的相續。“真心願生”這個課題大家還真得去下功夫做一做。我們不管是出家在家,不管是久修新學,若是在這個真心的認知上尚且沒有,那實際的利益又從何而談起呢?實際的往生抉擇這一個關系到是生死輪回還是成就菩提的一個大事情誰來決定呢?對此諸位菩薩們一定要有一個深刻的思維、觀察,希望大家在這個地方有一個確切的認知。

能否除疑生信,就在於法能否與我們自身的現緣業力結合,如此才談得上修行。無始以來的善惡無記業悄悄地在我們生命的暗流中推動著我們的業相續,我們一旦認知到阿彌陀佛的圓滿功德與我們自己造的業的本質無別,因法性無別故,皆是無自性性,六道眾生承受不了六道輪回不能自制之苦,所以阿彌陀佛以清淨圓滿的智慧與慈悲設立極樂世界,令一切眾生同生彼國,得以成就無上菩提,給我們這樣一個方便。這個方便實在是一切眾生本具,非是生滅,本具清淨,阿彌陀佛通過自身修持功德順性設立了一個國土,順什麼性呢?一切眾生的同一法性,所以諸佛的功德與眾生的功德本來沒有割據,與我們自身修持的功德也沒有差異的。那我們隨順阿彌陀佛報德就會入正定聚,得不退轉,隨無始以來的業流就會流轉六道,輪回不休。此選擇的一念就全在我們每一個現前的有情,你選擇什麼?是我們無始以來造作的業流呢?還是阿彌陀佛圓滿的果德回施呢?因為我們無始以來業流相續的法性與阿彌陀佛圓滿功德的法性是同一法性,所以這個地方你若是認得清楚了,那緣這個法界緣起,就是一個選擇問題。

實際這個地方是一個生信求往的根本依止。一定要反復地在這個地方用心,要孜孜不倦地在這個地方用心。這個信,就是信佛願與眾生的業本質平等,眾生業份不可得,諸佛圓滿果德一樣不可得,不可得而平等互換,我們才能從蒙昧中走出來,證實這個不可得。此信不立,互換是不成立的。

要是沒有同一法性,我們沒法接這個軌啊,你會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回施我怎麼能接受呢?因為是同一法性。那我們選擇阿彌陀佛圓滿回施,乘佛願力,一生得不退轉,徹底擺脫了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善惡無記業流,徹底出離,以佛力住持故,入正定聚,即得不退轉,所以我們說往生利益於當下,當什麼下呢?佛力住持,就是我們念佛的利益,不退轉的利益,而我們自身的修持就是有進有退的。諸位菩薩,這是念佛法門的一個根本性的教法,一定要把它區別於平時的修持。要是認識不到這一點,你的所緣,也就是你那個因,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所以這個因認得准了,果一定是准確的,因真果就真,那因佛一定能成佛的。這是我們學習淨土法門的立信之根,你要是沒有這個根本,是立不了信的,你立信就會變化的,也就是說依佛願,依佛力故,我們能立下一個不壞的信心,那麼順著這個不壞的信心,我們就能在法性上得真正的安心,真正的皈命。

我們真正的安心,也就是所謂的發往生心,或者說抉擇往生、知必生心。流轉是虛妄如幻之流轉,必生是究竟義上的事實,知極樂世界必然是所歸之處,在娑婆世界我們就能真正活著安心,撒手安祥,這實在是這個法則的根本利益。念佛不是送終,往生是成等正覺,隨順法性,安住生命,非生非死說。所以我們做一個學佛、念佛的人,一定要把這個往生作意在當下,安心在當下,明確在當下,不管在煩惱中、業習中、種種障緣中,我們都能了解往生是必然的。

三種必生,我們應多串習。順法性觀,法性平等,無有來去,心佛眾生了無差別,諸佛功德與我等種種迷失作業,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取相則別,順性則無別,無別順性故,所以任運往生,無來無去,心作心是,動念即是。順佛願觀,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攝化十方眾生往生彼國,令一切眾生出生死輪回苦海,成就無上菩提,依佛誓願,我們亦得往生安心。順我們自己的究竟意樂觀,十法界中,六道輪回不得方便,沉淪非我所取,四聖之中,若非究竟圓滿,若不是佛處,也非我所取。一旦真正細細地觀察自身和眾生的究竟願望,我們就會有必生的願望,必無疑慮,因那兒是究竟之地。往生安樂就是成佛,實際又回歸到順性了,故真正安心不出性德,性德無來無去,無大無小,我們怎麼回歸呢?不借助阿彌陀佛究竟平等圓滿修德回施,我們無力回歸。觀察到這一點,意樂往生又成為必然,一定是安心於當下。所以依法性安心,依佛願安心,再依我們自己的意樂安心,即我們作意安心,這三個安心放到一起,就能形成真實安心,也就是所謂的安心的相應。一定要相應,若與法不相應,這個安心是產生不了事實的。

我們作為一個學佛的人,要是不安心,生命惶惶不安,一切修持皆沒有根由,一切修持不會有真實的內容,一切修持不能成就。對我們念佛人來說,順性觀察,順佛願觀察,順我們自己的作意意樂來安這個心,我們就能如實安心了,那生活在這個社會中我們必然愛樂佛法、向往於善緣、饒益有情、無所執著,捨報時必然安祥,何以故呢?安心故。要是真安心了,你就不與這個客居世界有情爭奪是非得失,爭奪善惡得失,名利之屬那就非我等所屬,沒有意義去考慮它。所以關於這個問題希望大家反復地嚴肅地來在作意安心上用用功夫,實際作意安心就是我們自身的選擇。

通過阿彌陀佛這個平等回施,我們就能了解到平等性,能體會到法性,體會到法性是一切眾生所擁有,所本具,那就會得到一個不造作的、無對待的安樂,也就是順性的安樂。實際順性安樂是究竟安樂的。我們在性德上一旦真正有剎那間的認知,這是不增不減的,是不會迷失的,所以隨順法性得不退轉,隨順佛願得不退轉,這兩個“不退轉”就會刺激我們真正抉擇往生彼國的這種意樂。因為隨順法性,眾生不再輪回,隨順佛願,往生彼國,不再迷失,我們看到這樣一個往生的喜悅的事實,或者說我們的意念在這個地方稍微地一隨順,我們就會生起喜悅。這個喜悅會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不斷地感知到隨順法性的喜悅,隨順佛願的喜悅,那我們可能會真正地抉擇往生就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究竟的意樂。

一旦把這個意樂認准了、認清了,我們就會義無反顧地,知道這個世間如幻,不再去糾纏其中如幻的得失,如幻的善惡,如幻的凡聖,如幻的種種作業,我們真正了解習氣沒有根性了,阿彌陀佛圓滿功德與我們無始以來所造作的業相實質無異,那我們就把阿彌陀佛圓滿果德清晰地接受過來,借助著阿彌陀佛的願力,回歸到我們本來清淨的法性,在清淨的法性上來相續我們自己的生命,或者說來平等轉換我們無始以來虛妄的善惡無記業。安心全在於此!依佛願力故,即得安心,因為這個平等轉換才能使我們真正地安心,究竟地安心,徹底地安心,我們若能在這個業力轉換的一剎那安心,就能了解法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之真實言、誠實語。我們再來做人做事,就可以有一個清淨圓滿的順性緣起,可以順性做事了。以前我們沒有辦法順性,所有的作為都是靠情緒,靠性格,靠自己的好惡,靠自己的業來做,但阿彌陀佛的圓滿回施讓我們的心休息了,讓我們個體的執著、習氣的執著、自以為是的執著通身都放下了,不得不放下,以這樣一個緣起,回歸法性,依法性去做是為第一方便。這樣我們就會有一個閒淡的、無緣的、無有愛憎的喜悅、輕快的人生,對那些善惡無記、人我是非、性格習氣一下就觀察到了,不再用沉重的取捨、沉重的凡聖、沉重的對待來逼迫我們的身心。雖然無始以來的習氣還延續在我們生命之中,但已經斷了根,我們在自己的業習面前就變得有力了,即修行有力,不被業習所埋沒,所左右,所誘惑,被逼迫,甚至也有被逼迫被誘惑的時候,但是它已經不起根本的作用了,因為它已經沒有根了,它的根已經被阿彌陀佛轉換了。

面對三界火宅,假如沒有彌陀的教誨,沒有阿彌陀佛順性接納一切眾生,我們又沒有清晰自己的歸向,真不知道大家會進趣到什麼方向去。所以對這三種必生或意樂,我們真是要不斷地、反復地去串習、實踐,把它反復地搓揉,揉到真正純熟了,一動念它就在這個意樂上認知,抉擇了我們的意樂,人就不累,就不徘徊了。這個地方真是不可草草,要不斷在自己心中去思維、觀察、實踐、對比、應用,草草認為“我懂了”,那是不行的,一到事情上,你還是在運用自己無始以來的業力,而沒有運用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作為自己的安心方便、見性方便。一切有情要真實安心,還真要在這個見性上有一個方便,若無見性方便,安心是相似的,是不徹底的。對這三個必生一旦決定,安心是必然的,一旦安心,那我們就義無反顧地去做應該做的事情,不再為擇取浪費生命,不再因猶豫徘徊造成自己生命的沉重與麻木不仁,不再迷失我們必然往生的心,意樂往生的心願,這樣我們就會真正地做一個在世的出世之人,娑婆的極樂中人,就真是對得起“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句話了。

有了除疑、生信、安心的結果,立誓就等於是把安心給確立下來,也就是把安心如實起來、相續起來的一個願望。要是我們沒有安心,立誓是無用的,是假設的。誓願實際是一個作意的確立,通過立誓來確立我們把心安在真如心、往生心、佛心、佛願心、我們自己的究竟意樂心上,確立它一次,這樣產生一個共鳴的效果,是有意義的,因為這個世間的有情心智雜亂,多被異見異法所誘惑,心不安穩,於法不能抉擇,而立誓就是給我們樹立一個生活的主題、一個根本的依止,一個大的原則,其他都是為這個主題服務的,那我們的人生就變得簡潔明確了。誓願也是一個戒,是我們應該守護、實踐的法則、意樂,或說願望,使我們未來的行為清晰明了相續,直至到法益的成就,立這樣一個誓——自信勸人信,求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一生得不退轉,這樣一個法則,這樣一條戒,是畢生戒,是我們共同的誓願。

我們這一生對往生的願望是一定要清晰認知、守護的,做一切善惡業皆回向往生這一個根本的守護上來。往生成就以後,你愛做什麼,那是你的別願,往生是我們共同的願望,是要相互策勵,相互認知的,是我們一定要共同守護的,大家誰有麻煩了、顛倒了,就相互提示提示,說“我們一起發過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你不要迷啊,要守護你的誓願啊,你要念佛啊,不要生異解異見啊”,“往生了你要回來看看大家,不要忘了大家啊”,這樣在往生路上,大家相互輔助一把,是比較有意義的約定。

這一生若是不立誓,我們又會迷失在未來際的流轉之中。我們現在的發願是為了更多的有情意樂往生阿彌陀佛國土,要是認識不到自己的意樂,我們必然被無明所覆,必然隨著自己的業習與業力輪轉於未來,那我們發菩提心,就是直接破除了無明業的覆蓋。順著法性,順著佛願,抉擇了我們的往生心。往生心、菩提心,是不二的心。所以已發願者、今發願者、當發願者,皆得不退轉。在淨土一法中,願往生心就是菩提心,願一切眾生往生就是無上菩提心。菩提心在淨土一法中的內容就是同歸安養,同歸淨國,我們一定要這樣清晰地、簡單地把它認識明白,越簡單越好。這樣我們作為一個念佛人來說,念念回向眾生往生,心系極樂,客居娑婆,就沒什麼可浪費的時間去搞無意義的得失計較了。

所以立誓是我們真正確立安心的一個緣起,不是宣了誓就罷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種種相續因緣中,把它作為一個緣起,使安心成為事實,對自己的歸向時刻能有清晰的抉擇,任何時中不要迷失,那麼這個誓願就有作用了,也就是起到明確我們的歸向,或者明確我們的安心,或者明確往生彼國的大利的作用。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一個事情,使我們確立安心,確立自己明確的歸向,乃至說確立具體的方法操作,一念十念,依佛願力,鹹能往生這樣一個抉擇,永不迷失一個法的實踐與守護、串習。

大家能於一個簡單明了的法則真正立一個誓願,那真是不可思議的福德,還要知道多少人還在法外徘徊,多少人雖然口中念佛,心裡還在搞著其他東西,都是挺可憐的。我們念佛要立個誓,就是念佛要真心念佛。緣佛成佛是必然啊,因果法嘛,但是緣業力呢,這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對“緣佛成佛”這麼明快的東西,說實話大多數人並不緣佛,還是緣其他的東西,也許是習慣、業習需要,那都沒有問題啊,但要警覺自己,因為緣什麼成什麼,緣起就是因,就是種子,我們都知道世尊成佛也是從緣起的,《妙法蓮華經》上講“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要是我們平時不注意自己的緣起,那我們就是無明啊,被無明業感所驅使,果報是什麼呢?所以說立誓就是建立一個清晰、明了、堅固的緣起!而不是徘徊猶豫不定的緣起,我們這一生一徘徊就過去了,業報一成熟,誰來承擔啊?只有我們自身承擔,別無代替者,這是最重要的。菩薩們吶,我們學佛真是要對自己負責任,要不然我們學了後一邁出寺院大門,或者說一邁出殿堂回到自己的房間,又開始緣其他東西去了,沒問題,那要警覺,一定要警覺,不能不去警覺它。實際立誓是確定緣起,把我們的緣起、生命真正的主題確立下來,把這一生的歸向確立了,那下面就是正行,就是來維護、表達、成熟這個誓願。因為前面我們都講過,在除疑、生信、安心的情況下我們才立的這個誓,而立了誓後我們還去隨著自己的業力流蕩,真是很可惜的。

這一生,我們就要把這個生死問題徹底地由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樣一個不退轉的法則來成熟,所以說在這一生的相續中得阿毗跋致,所謂的不退轉。一定應知這個“不退轉”是佛力住持故,因為有情緣佛力、乘佛力而得一生不退轉,而不是乘自己的業力。所以我們在未來的修持中,唯佛是念是一個重要的依據。世俗的自他業力、業習,我們只有覺悟它,不應該敵對,也不應該縱容,依“唯佛是念”來覺悟自他業相畢竟無實,來成就佛力住持。要是做不到這兩點,那佛力住持對我們來說就成了無意義的語言,每天腦子裡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怎麼造業,怎麼更加堅固自己的輪回,那“佛力住持”跟我們可能還是沒太大的關系。所以,“唯佛是念”是自覺覺他的守護我們這個一生誓願的唯一方式。這樣佛力住持,來覺悟自己及他人的業。這種覺悟的源頭是“唯佛是念”,隨順佛願佛力來覺悟自他業相,這樣我們這一生修持可以得不退轉,捨報之時必生阿彌陀佛國土。

立誓之後的正行對我們每一個念佛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把心中的願望明確出來了,然後正行實踐,讓願望成為事實。正行一定是依願而行,依願標心的。淨土法門整個的修持,莫不依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這是我們學習這個法則的總綱,雖然十分簡單,但若沒有一個正行的相續,我們回到世俗中,難免地就會被世俗所淹沒,世俗的交往、業習、思維模式、生活習慣很快蓋天鋪地就來了,我們又把這個所謂的法則退還給佛菩薩了,退還給那些修行者了。正行功課主要是為了令法相續,給我們一個決定心,即無後有心,無間心,不允許退墮了,每天體驗體驗佛之果德,真正地在這十念上抉擇,使我們作一個學佛者,不虛度此生,能無憂無慮地生活工作,或者實踐佛法,能如實地令此一生依法相續,能最終有一個如實的結果。這個功課實際也是大家未來應該做的一個作業,在真正的無疑、安心、誓願的指導下的一個如法的相續。

在世間很繁瑣、勞累的狀態下,在立誓有緣年齡、文化程度、業報狀態、學佛早晚、知見上都是參差不齊的情況下,正行功課越簡潔、越直白、越能達到對緣起的深刻認知,就特別好,也有意義,一復雜是做不來的。我們通過除疑、生信、安心、立誓這樣一個過程,提出依五種功德正行十念法這樣一個功課,是依止慈雲忏主的建議,慈雲忏主把淨土修持分為四法:忏悔法,十念法,系念法,眾福法(參考《往生淨土決疑行願門》),其中忏悔法和聚集福德的眾福法在淨土修持中可以說是一個助緣,因為憶佛念佛是正行,十念法是自從慈雲法師以來公認的淨土行人必行的一個法則,簡單易行,為每日必行的,系念法因無論專念散念,不拘時地,思維即是修行,最為方便益大,是常行輔助的。所以正行日課中我們就建議包括十念和系念這兩法,在觀三種必生的基礎上,依天親菩薩《往生論》之五種功德來修持,每次用很短暫的時間,大概十分鐘左右就能做完。要是畢生能堅持下來,對我們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這個完整的體系來說,這十分鐘就能做到這五個次序的效果,這樣我們在未來相續的業果中,就會行願、願行相契合,不辜負我們學法的機會。

我們用這五種功德來做自己的對境,或者說做自己心相應的一個法則,每天做十念法,一次、兩次、三次……,或者說尤其是起床後、睡覺前,或者做大事情前做一次,最多五分鐘,這樣我們這一天就有一個清晰的保證,睡覺前做一念門,好好地就可以睡個覺。因為門門圓滿,門門得入,所以五種功德中我們擇一種修十念法,那也很好,比如說有的人就缺乏慈悲心,沒有回向利益他人的心理,那就多依第五門,回向門,來念十念法,每天串習,串習它七天、十四天、二十一天,你看一看你的心理就會發生變化,不需要長篇大論地去修,一樣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大利,這就是串習力、境界力、緣力、心力相續所造成的事實。

依五種功德正行十念法,真是在我們安心、立誓的情況下,願望明白的情況下去念,這樣就很有意義了。我們念時就不是求定力了,我們求什麼呢?——行願相契。行願相契是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我們的行要跟佛願相應,我們的願跟佛行相應,所以說佛來行我們的願望,我們來行佛的願望,心心相印,相契一如。這樣我心佛心,以佛功德為自功德啊,得見方便;以佛願為己願,得見方便;以佛行為己願,得見方便。這個方便就是“相契”。定力不是我們念佛法門所求的一個法則,若是一求定力,那我們的願望就跑到定力上了。行願相契,不求定而自定,何以故呢?心念正念相續故。所以正受現前,不假造作。不求自得了。這個地方不需要作意的,越不作意,在行願願行中反而容易得到相應法則與利益。要不然我們就苦逼自己,反而妄想紛飛,總不相應。這“十氣”最主要是使我們定心成就的,定心成就不是求來的,是要這樣做,十念法非常簡潔,以此作為我們行願的一個方式。

我們應認認真真地去做,要是不認真,或者不實踐,誓願就會散壞在一種無明業中,實際這個串習有作意啊,有支持自己誓願的行為,或者警覺。這還是個緣的問題了,恭敬修、無間修、常時修、畢命修,這個誰來修呢?我們作這個意來警覺自己,自己的果報就會清晰,那我們迷失呢?本來沒有迷失業、警覺業,我們警覺就清晰自己,不警覺就迷失自己,這就是與我們自身有關的緣起法了。所以說我們依誓願來導御自己的正行,誓願可以明確我們行為的根本依止,不可動搖的依止,也就是我們生活的一個主線,這個主線一改變,根本依止變了,那我們就造業去了。而我們有了一個主線,雖然造業還是會造的,但我們會往這兒回歸,所謂心心回向也好,念念從此中走出也好,都是我們不可思議的利益。要是隨著迷茫業、無明業飄蕩去了,那這個正行就會丟失。隨著安心、立誓、正行的方法去做,人人是必得往生。

實際這五個次序就是一個正行的次序,也是一個除疑的次序,也是一個立信的次序,也是一個安心的次序,也是一個誓願的次序,都是互融的。安心裡面有誓願,除疑裡面也有誓願的,生信裡面也有誓願,誓願裡面有正行,正行裡面一定可以顯示誓願的威德。我們除疑的過程中就會有安心的過程,生信裡也有安心的,安心就給我們帶來立誓的依止,要沒有安心,我們立這個誓願有什麼意義呢?立這個誓就是個假設,所以有安心就有立誓,而誓願不過是令安心相續的一個表達,令安心抉擇,令安心在日常生活中清淨相續,使它不再顛倒,不再疑慮,實際立誓就是一個安心的決定,正行就是安心實施在生活中的一個不斷的運用,這都是互助互顯的,沒有一個能相互脫離。

一切有情的生命必然有一個終結,這個終結必然有歸趣,但是大部分有情,或者說百分之九十九的有情是不知歸向的,是沒有自主力的,那我們把這個歸向明確在極樂世界,清晰地告訴有緣,那麼就是所謂的結社的意義,也就是大家同歸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不再彷徨於六道輪回。同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無疑是一個最好的祝福,最好的回施,最徹底的一個提醒,也就是大慈悲的一個提醒,所以念佛人與觀音勢至同行,與文殊普賢同利,何以故呢?雖是凡夫人,若念佛,可以普利九界故。我們這樣一個勝因勝緣,能清晰地把現在安心,捨報安祥的這樣一個通途的法則回向給有緣,也就是我們立誓的一個主要願望,也就是五念門修持中第五門修持的主體願望——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回向為首,成就大悲,入生死煩惱林中,游戲神通,依佛願力故,來饒益有情,同歸安養。五念門中的前四門的確是為了自身往生與他人往生的大利,那麼第五念門的修持中實在是現世即得安樂的,是把佛的功德平等自他回施與運用的一個返向修持的方法,雖然未生,已做往生抉擇;雖然未生,已做往生人;雖然未往生,已做往生事,何以故呢?依佛願力故,回施佛功德故,同生彼國故。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修持,所以淨土法門有往返二種往生的修持方法,這樣它的結社的機制和方便都很清晰。我們作為有這樣一個機會的人,能在這個世間,不光自己能安心,能正行,能立誓,還能勸化引導那些迷失的尚不知道自己歸趣的有情往生極樂世界,當然對那些已經得到了安心,已經有一個法則的抉擇的有情,我們不必要去勸他什麼,但是若他沒有一法抉擇,沒有安心,沒有一個清晰的捨報的歸向,那我們自念、勸人念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同歸於此,必然是一個大智大悲大威德的一個心智。雖然是在凡夫位上,但是可以做出不可思議的功德,何以故呢?能令往生有情一生成佛。凡夫能令其他有緣一生成佛,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是諸佛所贊歎,諸佛所守護。以這樣一個緣起,所謂“欲令一切有緣一生得不退轉,同歸極樂,同步入金光大道,無所迷失,圓滿菩提”這樣一個廣大的因緣,也就是平等面對一起眾生做圓滿回施的因緣,我們才立這樣一個誓,這個誓實在是我們究竟意樂所催熟的,也就是順性觀察,順佛願觀察的一個究竟意樂的認知得到的安心的喜悅,我們把這個喜悅傳達給周邊的有情,令其也得到這樣的安心、正行與喜悅。

希望大家能珍惜自己遇到阿彌陀佛果德圓滿回施的這樣一個教法,真正地珍惜它,真正地珍惜這樣一個一乘的究竟教誨,真正地把它作為一個畢生守護的法則,使我們走出無量劫以來的輪回,在這一生中真正地做到不退轉的修持,在捨報之時歡喜地回到本家本國,在現世中安祥地來系念佛憶念佛。雖然有此界彼界取相說,雖然順性說無此界無彼界,但是我們知道無此界中運用此界,無彼界運用彼界,是妙用方便,正是勝義谛與俗谛的廣大交融,真實福德所在,那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安住於清淨的極樂世界,心歸於此,命歸於此,願歸於此,作為歸於此,那是不亦樂乎的事情,那我們就是一個娑婆世界的游客,游歷在一切眾生如幻的業緣之中,不做染著,做一個自在的極樂中人。所以我們平時的功課也就是念佛憶佛,唯佛是念,乘佛願力,佛力住持,令我等於現緣中、種種作為中時時自解脫,時時自抉擇,時時無掛礙,時時知如幻,時時心智如圓月,做一個娑婆世界的極樂中人。

祝福大家我們這一生都是最後生,我們這一念都是最後之一念,我們殘留的所有的業報都象大火炬一樣化作供佛的智慧,供佛的光明,來回到我們本有的清淨法界,無染無著,做一個無緣於世間的人,這樣與一切九界無緣,但與佛做一個清淨、隨順法性之緣。那我們系念於佛,正念於名號這樣一個修持一定會給我們帶來一個盡未來際不可思議的增上緣,或者說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或者說就是阿毗跋致的功德利益。作為凡夫有情來說,一生欲得阿毗跋致,這在通常的教法中,尤其是顯教中,實在是難得難遇,那我們有幸於三寶的加持,放光寺常住對我們的悲憫的這樣一個機會,遇到這樣一個殊勝的學習念佛法門的完整的機會,祝福大家把這個法帶回家去,把“不退轉”帶回家去,帶到社會上、帶到家庭中去,帶給我們的親人與朋友,來安穩社會,也安穩自身,安穩家庭,也安穩環境,安穩道場,也安穩道業,帶到自己的未來,直至見佛聞法,究竟抉擇,使我們不辜負釋迦文佛給我們這樣一個慈悲徹底究竟的教法,我們來頂戴它、傳播它、實踐它,一生於不退轉中做種種修持,種種作為,法喜充滿,活著圓滿清淨安祥自在,撒手笑臉相迎阿彌陀佛。

 

上一篇:慈法法師:五種功德正行十念
下一篇:慈法法師:深心與菩薩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