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念佛相應
慈法法師佛七開示
地點:雞足山恆陽庵
錄音記錄:明燈
2009結夏安居佛七開示(七月初十):如何念佛相應
念佛,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安心的問題。因為我們學習《往生論》也好,什麼也好,就是一個安心問題,淨土法門的一個主要教育就是除疑、生信、安心,這個安心實際對我們來說十分地簡單。
實際念佛就安心,隨順佛力也就是安心,隨順佛願也就是安心,唯佛是念是安心的最直接、最直白的一個方式,不需要太多的啰嗦。如果我們習慣於唯佛是念,念佛,念佛願,念佛相好光明,念佛不可思議的清淨威德,我們要念這個就沒有不安心的。但是我們念業習啊,念他人的說法啊,念自己的種種思維習慣啊,我們一念這個就會不安,就會迷失,就會掙扎。
實際這個安心的方法不復雜,要憶佛念佛——憶佛相好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憶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樣的廣大勸慰;憶隨順法性無得無失,一切眾生性德本具無需增減,非內尋非外得,但以清淨稱名即得安心。在稱名之外別無得失,我們心裡就踏實;若是在稱名之外又想得到個什麼或者怕失去個什麼,那就會有不安的一個相續,所以昙鸾法師給我們提示說念佛人的這個心念——
在心,這個是什麼心呢?順法性之心;
在緣,順什麼緣呢?順佛願力之緣、國土之緣;
在決定,決定什麼呢?一心歸命安樂世界,無所回顧,無後有心,無間隔心,但是一心。
如此一心就像泉水注入小溪是一樣的,涓涓流淌,不需用力,具足力量。我們看到,我們每天從恆陽庵走到放光寺的那段路上,看到那水,那水是泉,它流出來的時候是一點不費力氣的,何以故呢?泉湧,它不假用力的,但它流出來是很有力量的,順勢而下。
若是我們一心歸命阿彌陀佛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這四句話(“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我們記得牢了,認得清了,好比說“世尊我一心歸命”就是為自己測試自己安心不安心的方法,一舉心動念了——沒有歸命,沒有安心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那你就知道自己應該念佛,不應該再念自己的業習、思維習慣、他人的言說、他人的業習,那這樣,我們的安心就很容易地去體驗它這種涓涓流淌的力。因為啥呢?你沒有用力才能體會到這個力,我們一旦用我們的思維習慣、意識習慣去強行的思維,那麼這個自然流淌的法性法水就會受到阻礙,你就體會不到,就會翻起煩惱的浪,煩惱的濁流就會蒙蔽我們的心,就會感覺到不安,忐忑不安,就會有迷失的感覺,說這念佛怎麼又開始不安了呢?
實際這安與不安是我們所緣而產生的境界,所緣而產生的一個力量,我們緣佛一定是安樂的——緣法身佛清淨平等;緣報身佛圓滿真實;緣化身佛無礙透達;緣佛相好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一切眾生心智自然歸向,如此體會清淨力、平等力、圓滿力、無礙力,我們的心自清淨,自圓滿,自無礙,不需要增減的,象一個印章一樣地蓋上就合格了,就不需要再去搞其他的了。再去做其他的,那就是妄想,頭上安頭,畫蛇添足,這麼一做你感覺到就不像那個東西了,煩惱妄想又會增加。
所以無後有心這個決定念,無間斷心的這個“道不可須臾離,離即非道”——古人這樣講,那我們念佛法門呢,佛憶念十方眾生從未捨棄,若以法身之周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每一個剎那的念頭,佛能知能察、能覺能知。我們憶佛念佛,佛必然念我們;那我們真正地念煩惱,世尊也在念我們,但是我們自我遮蔽故,體會不到佛的清淨圓滿的加持與存念。所以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如影隨形,生生世世那就得以見佛。
假使我們念佛人要是沒有這樣一個簡單的標准來審視自己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那我們的心很難真正地安定下來,那就雜緣熾盛,因為無始以來我們的妄想、業力都很熾盛地,在籠罩著我們的心靈、環境、意識,所以我們只有一心歸命這種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最繁瑣的方法。簡單在什麼地方呢?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就好了,不以得失心,不以增減心,但以本淨心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非得非失地這樣地平等相續,清淨相續,圓滿相續,無礙相續,它就是真實地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它就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此如來無來無去,所以眾生心中念念有諸佛轉妙*輪,念念有諸佛成等正覺,但念念也有諸佛取滅,住於涅槃,那都是我們的心念法界所生所用。佛以法界身入眾生心想中,那我們怎麼來……?念佛之時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具足無上大利!非虧欠法則,所以不需要任何東西來補充它了,你念佛就是!不假於第二方便!就能清淨、圓滿、如實地相續,那我們這樣念佛就有實際的念佛意義。
象我們在這麼熱惱的環境中,現在外面很多國家都在打仗啊什麼的,我們在這念佛,今天我下來(從磐陀石走到恆陽庵)的時候,有個居士給我打電話說:“哎呀,這有孩子了,有家庭了,天天為衣食奔波,這何時是個出頭的日子呢?師父,我真苦啊!”我說:“你成家那一天你就要認這個帳的,你就要為這做牛做馬的,對不對?”那我們有時間在這地方能念念佛,實在是要珍惜這個機會,就是要一心歸命阿彌陀佛,真正地不辜負自己的法身慧命,讓它真正地成長,來真正地完成我們修行的一個所謂的相應。這個修行的相應沒有太多的說法——本自清淨,念佛彰顯。如此而已,不假第二方便。
實際我們本來的心是清淨的,佛心、眾生心了無差別,就是我們念佛時已喚醒了本來清淨的心,讓它起作用就好了,就象泉水一樣涓涓地流淌,不需要用任何力的,也不需要加任何……,你再去鼓吹它,它也是這樣淌;你不鼓吹它,它也是這樣流,涓涓地就流下來了,很自然的,很平和的,很省力的。所以說這個修行在無修之修,行者在無行之行,那麼我們就能與法相應。不是我們得到個什麼或者失去個什麼才能真正地修行,實在無得無失心中能成就相應的法則,因為本淨故,本來具足故,本來清淨故,本來安樂故,本來如佛故。一切眾生的心本來是這樣子的,但是我們因為念妄想啊、業習啊、他人的業習啊、他人的妄想啊、共業啊,念這些東西,斤斤計較,用計較的心理去念佛,你的心在計較,嘴巴在阿彌陀佛,所以心口不一,它就不能相應。
所謂的相應就是心念口也在念,口念印心念,心念口念總不相異,這時間我們就說的無染清淨心中來念佛;那我們為了饒益這些染著眾生,令其清淨安樂乃至令十方九界有情(清淨安樂),那就是安清淨心來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欲令一切眾生一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勸化其往生阿彌陀佛國,那我們這樣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大悲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真正地安清淨心、樂清淨心念佛這樣一個方式。那你打妄想,你生煩惱,你想得什麼,你想得一心不亂也好,你想得什麼也好,得什麼也好,很多想法,這樣的念佛是一種狹隘的、自私的、迷茫的、掙扎的一種心理,越念佛離佛就越遠,因為你妄想就越多。
所以佛去此不遠啊,十萬億佛土,一念信即是。在心性海中,諸佛剎土不離現前一念。阿彌陀佛亦復如是。
所以諸位善知識要珍惜自己的念佛機會,要放松、喜悅、感激地來念阿彌陀佛,以圓滿心念佛,以清淨心念佛,以饒益世間有情的心來念佛。這真是不復雜地,復雜的是我們的妄想、他人的業力、我們自己的業力這才真是最復雜的東西了,自身的妄想、業力是無量無邊的,他人的妄想、業力也是無量無邊的,那才是最復雜的,所以一心歸命阿彌陀佛是最簡單的測試我們安心不安心的一個方式。假使是我們心念有妄想了,身體、感知上,或者周邊的人相互影響了,就生一念無染心,用一念慈悲心就過去了。
諸位善知識,這個修行啊,因為淨土法門的修行是在運用阿彌陀佛的果地的覺悟來修行的,所謂的修行就是享受阿彌陀佛的圓滿的清淨的如實的給予,讓我們的心清淨起來,圓滿起來,真實起來,來印證這個東西。面對著不圓滿、顛倒妄想,我們有一個心理准備,什麼准備呢?一切妄想顛倒皆是良師益導,皆是我們覺悟的正機,你不要排斥它,你也不要去加強它,那我們就有一個念佛覺悟於當下的正機,那這樣,大家念佛就不辜負我們這樣一個好的機會。
象現在我們的邊界,離這很近的,緬甸的難民大批的跑到中國,干什麼呢?以求生命的保障,我們在這念佛;現在很多人真在社會上拼命地為了自己的生存在奔波、在奮斗、在做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那我們在這念佛,你想是不是一個很好的因緣呢?所以希望大家珍惜自己的機會,當然也不要有壓力,珍惜愛樂自己的念佛因緣。我們這七天很快就過去了,真正象我們這個佛七的題目是一樣的,真正地為了世界的和平、民族的安樂,使大家遠離戰爭與災難,真正用這樣的慈悲心來念佛很好很好的。大家有這個福德因緣就好好地念,我感覺真是自己的一個好機會。
好,謝謝大家!
2009結夏安居佛七開示(七月十一):如何念佛相應
今天是打七的第四天,很快就到佛歡喜日了,真是光陰如梭,時間是十分快的,尤其念佛的時間就更快了,若真正能感受到佛陀給我們帶來的心靈深處的平靜,或者如實清淨的心相續,時間就更快了。
不管我們在打七中遇到什麼樣的心理,都要了解,心理感受是在變化的,是無常的,唯有清淨的法性,象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無量壽是在平靜的、清淨的、周遍的、無礙的,溫養著我們每一個眾生的佛性,提攜著每一個眾生,我們感覺的變化不要去捕捉它,也不要去排斥它,也不要在意它,讓它象流水一樣來來往往就好了。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實在是我們具足的心智的自我暢明,是得不到什麼的,也失去不了什麼,時間一天天過去,實際我們也失不去什麼,因為無始以來輪回的時空,時間的標志對凡夫有情來說是有意義的;對覺悟者來說,時間是沒有長短之說,沒有過、現、未來之說,所以是名無量壽無量光,照十方國界,畢竟無所對待。我們每個人的心智,亦無對待,亦是照十方國。凡夫心與諸佛心本是一心,只是我們流轉於我們的執著、現前的習氣煩惱,隨著這種感覺去流轉了,或者是排斥它,或者迷失於其中,迷茫啊,排斥啊,這兩種大的狀態基本上給我們造成了業相續,雖在業相續中,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無量光還是我們生命的底蘊,法身流轉,那我們一念回心,流轉永除。
無量壽佛這樣發願:“諸有眾生,聞我名號,俱來我剎。”——這個“我”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我,非是名字的實有我,因為眾生以色身、根識、覺知以為自我,所以稱為邪見我。諸佛如來所說之“我”實在是法性之清淨平等的流布,欲令一切眾生覺悟於此,安住於此,妙用於此,又不染著,這樣一個清淨的教法。“聞我名號,俱來我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平等的名號,予一切眾生是同一安住的,諸佛如來與我們同一安住,這是無疑的。
我們念佛實在不是念心外佛,也不是念心內佛,實際就是念周遍無礙圓滿之佛,此佛不得不失,平等安住於世間,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若不隨自己的妄想執著流轉,那一念回心,即是成就,即是無量壽,即是無量光。念佛法門為什麼歷代的祖師提出這個法門是了義中了義,不是贊美它的,是它實際作用如此,究竟之究竟,圓頓之圓頓,橫出生死。如佛告阿逸多:“阿逸多,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是為具足無上大利。”這是誠實言,真實語。所以我們說“苦海無邊”就是我們妄想執著的延續是無邊無際,這我們從緣起法上都能看得到的,因為我們一個一個妄念相互的攀緣流轉,就是無量無邊的苦海。“回頭是岸”,回心一念,深觀法性,無得無失,那就是無量壽無量光,一念就具足,“一智能破萬年愚”是真實之言、如實之語。
那我們怎麼在短暫的念佛時間把無始以來的妄想執著融進這光明名號中呢?實際我們每一念都沒離開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無量光,這個周遍的照耀是我們一剎那間也沒離開過,從來沒有離開過,不管是我們沉淪也好,犯種種過患也好,不管是覺悟未覺悟,無量壽無量光永遠那麼平和的、如實的、不捨一切眾生的,給予著我們,喚醒我們,就是喚醒我們這一念回心。我們每天念多少聲佛呢?有沒有這一念回心的機會呢?實際我們每一個人(要經常觀察思維)我們所說的三種必生:
順性觀察——一切眾生與佛本無差別,法性平等故,此法性無衰無變,證明無量光無量壽之真實,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歸於法性佛,清淨平等,周遍法界,我們念念之中皆在此身中安住無疑,無出無離,無對無待。
若從阿彌陀佛的廣大誓願上來看呢——“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阿彌陀佛普濟利於一切眾生,他的願望如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對十方眾生來講,眾生一念十念,若回心向往,莫不生彼國。這是佛願圓滿攝化,十方有情,願生必生。
從自身意樂上來觀察——就佛性平等上來說,平等安住,永遠是省力的,是無染的,是真實的,是有益的,但我們的習慣不喜歡平等,凡夫生活在差別業流中,對平等的感知並不是那麼親切,但在累的時候,在業障侵害我們的時候,在遇到重大違緣的時候,在受到極大傷害的時候,我們就特別向往平等了。但一般人在得意的時候,在順暢的時候,在自己的逆反心理中,就不向往平等。實際平等的真如性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最真實的心地的妙用,我們若真正觀察了我們究竟的意樂,我們人究竟意樂的是什麼呢?我們通過法性與佛的對比呢,就能體會到,諸佛安住的大自在、大方便、大安樂之中,非是對待可取,非是對待設立,故名極樂世界,又稱為安養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對眾生所有苦難追尋、所有善良追尋、所有樂的追尋的總結,在一切世間,阿彌陀佛的國土稱為極樂世界,是針對眾生向往安逸、向往快樂輕松,這樣的向往,設立這樣的圓滿如實的國土,順性設立。順誰的性呢?順一切眾生的性,不是順某一類的聖者智者的性,不是的,順一切眾生的究竟願望與意樂。
所以這三種觀察,我們一定要經常思維思維,這樣我們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往生向往是必然的,是無疑無慮生彼國,佛力住持不退轉,我們就有真正的增上的如實的法益。
諸位菩薩,有這麼好的念佛機會,尤其在平時,(若)能依這樣的心念,心念法身佛清淨平等,心念報身佛圓滿普攝,心念無礙的化身佛,心念自己的意樂,如是心念,如是觀察,我們必然會得到真正安心,於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真正的安心——順法性是究竟安心,順彌陀的報德是業力直接轉化的安心,那我們回觀自己的意樂可以從自己的正念意識作業中來作意令自己進趣彼國,無疑無慮。否則我們這一生很快就過去了,不知道一個什麼因緣就把我們的生命丟到業海中去了,那我們對這三種觀察能清淨如實,或者經常系念彼國,那兩種修持:一個是正念名號,一個是心念彼國,生起決定,這樣我們就不辜負這一生,一生修持,即得不退,其他法門要累劫修持,這樣真正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無疑於學佛因緣,對自身、對他人莫不是一個最大的感恩報德的機會。
許多人說出家我們怎麼報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三寶恩呢?念佛、學佛怎麼報恩呢?真正地把佛法的利益運用成熟了,我們才能談到報恩的話題,才能真正談到出離的事實,否則在世間做人情小善,或者相互地養育,父母養育我們,回頭我們養育父母,照顧後代,這樣只是輪回的相續罷了,這樣可以有人情的恩德,但畢竟是三界流轉,苦苦相續,不能出離。我們真能有成就念佛出生死的這樣一個不退轉的法則的修持,那麼對我們的親人、後人、周邊的有情來說,那都是真誠地報他們的恩,真誠地給他們利益,這樣我們不失為真正的學佛者、念佛者,不辜負這個學佛的機會。
能參加打七的確是我們很殊勝的福德具足成熟,一句佛號就是無量的福德可利九界,我們自己再大的修行、再大的作為想利九界眾生是十分困難的,乃至自利都很困難,但我們稱念這一句圓滿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就可以普利十方九界眾生,菩薩也可以給他們利益,聲聞、緣覺、六道眾生給予他們無疑的利益。那我們怎麼能利益菩薩、聲聞、緣覺呢?因為我們念這個萬德的名號能傳達十方,喚醒二乘,無悲心的能喚醒他們的悲心;未圓滿菩提的能令其圓滿究竟覺;獨覺者能喚醒他回小向大,來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六道眾生,免除天人放逸之生活模式;對修羅能令其息诤,爭斗的心、嫉妒的心、嗔恨的心使其息滅下來;聽到佛號三途之苦就會休息,臨命終時就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人類眾生,喚醒我們的覺悟,免除我們的徘徊。
這一句佛號實在是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諸有眾生,稱其名號,廣泛利世,是為大悲行持者,與觀音勢至等,與文殊等,此人當生如來家,當坐道場,轉妙*輪。雖然我們在凡夫位置上,我們念佛之時就是“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能普利於世間的,能普遍供養諸佛。《往生論偈》上講:“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平等贊美十方諸佛的,是平等供養一切眾生的,來成就一切眾生的,實在是個不可思議的摩尼寶號。大家能念一聲,是一聲福德,是一聲威德,是一聲周遍,也是究竟周遍,是真實利益,自他二業,稱念之時,都是佛心佛相,都是圓滿具足。如是看,徹悟禅師講:念佛時就是成佛時,念佛時就是度生時,當然聽聞眾生就是往生時,那我們以這樣圓滿的心、清淨的心、無礙的心來念佛,那就是廣泛地利益世間。真是頂戴大家這個念佛的機會,大家好好念佛,阿彌陀佛。
2009結夏安居佛七開示(七月十二):如何念佛相應
今天是佛七的第五天,剛才有人提出來打坐觀心這個問題,實際念佛這個法門,我們說那三種必生,或者說三種安心,或者說三種意念,實際都是一個所謂觀心的方法。觀什麼心呢?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觀本淨的心——就是我們這個真如的心無始以來與佛無二無別,周遍廣大,無有名相,無有取捨,自然充盈,具足萬法,不被一法所據,無始以來清淨相續,非是增減相,非是善惡相,亦不是凡聖相,一切相不可取而具一切相,如此真如廣大的心,每一個人的心時時刻刻都是這樣安住著的。就是因為我們的妄想執著,在妄想執著的串習中,把妄想執著當作自己所遵循的一個所謂的習慣也好,感知也好,令其相續,那麼我們的心就開始取捨、善惡、凡聖、是非,在這裡面捕捉就很痛苦。人們想強化自己,想壯大自己,想令自己安樂,結果越來越尋求過多的負擔,過多的尋求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的負重、痛苦,甚至致命的傷害,致命就是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啊,生邪見——貪嗔癡慢疑都可以很好地調整地——那麼生起邪見,認為世上的法是實有的,或者生斷見,那麼這樣強制的邪見就會真正地覆蓋自己的法身慧命。
那我們要以本淨心來念佛呢,就是你心不造作就好。心不造作!就象我們學的《安樂集》講的一樣,無緣觀即是真身觀,無緣觀就會使我們不求解脫而自得解脫,不求三昧而三昧現前。這是一種最簡單的念佛方式。也就是順法性念佛,不計於得失,不計於對待,不計於自己的感受——感受好壞我也不管它,身體有什麼感覺也不管它,只是清淨的相續就好。這樣的所謂的觀心方法是最直白也是最好操作的,任何一個人都很好操作的,不需要故意地去做什麼程序。如是觀心稱為淨觀,本淨心觀,就是不需要任何的造作,不需要任何的用力。古人講“此處省力”,省力才是真正用功的地方,也就是我們休息念佛,讓我們那一顆奔波的心、勞累的心、強化自我的心休息下來。哪怕是一剎那,你就會對諸佛如來有一個觸碰,你就能體會到佛的這種慈悲、清淨,體會到佛身上的余溫——就是這種光明柔和的溫度,那這樣我們念佛就比較好用心。
念佛為什麼不准拖音呢?也就是為了這個。“南-無-阿-彌-陀-佛”,不是我念多少,是我要把這個處理得很干淨、很干淨、很干淨、很干淨的。這個念,並不是我要念,是身心世界的一種休息的喜悅帶來的共鳴罷了。就象諸佛在這種休息的智海中發出的贊歎“南無阿彌陀佛”一樣,我們也在感受著心靈深處這種休息的震撼——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休息的感動,休息的一種喜悅贊美的表達——南-無-阿-彌-陀-佛,實在沒有什麼可得失的,也沒有什麼可對待的,也沒有什麼可凡聖的,就是一句喜悅的感激,這種喜悅從心中湧出來了,是一種情不自禁的——南-無-阿-彌-陀-佛,不是故意地我要做個什麼聲音,沒有這個故意的,就是一種喜悅。
那你說我們為什麼要四聲念法呢?也是迫不得已的。因為人一多,大家南腔北調,東念西念的,很多人就會生煩惱,這聲音就會相互的沖擊。念佛不是為了規范我們,是為了讓我們真正地休息下來,從休息中感知到佛陀給我們的慈悲、廣大、寬松的這種安慰、真誠的這種利益,讓我們體會到他無所不在的安慰與柔和、親切、真誠、博大的這種氣息,我們在這種氣息中受到了溫養,受到了加被,我們會有感動,這個感動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感激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不需要我們做什麼,也不需要過分地去用什麼心,就這樣贊美他就好,就這樣喜悅地、輕松地,用那種情不自禁的南-無-阿-彌-陀-佛,就好了,就很好了,不需要過多的東西。
那我們能不能做得到呢?就象一個久別的親人,你突然見到了,你能體會到他的氣息、他的感知。那我們念佛,要真在休息的狀態下,我們就能感覺到佛陀的清淨的法身、圓滿的報身、無礙的化身的這個氣息,給我們帶來休息、溫暖、健康向上的這種心胸,或者說就會給我們帶來如實的一個相應的契機。因為我們從“心作心是”這個角度來看,那我們的感受就是我們的心在作。那我們的修行呢,先要把握“心作心是”這樣一個機會,來讓自己的心休息下來。
我們經常聽見這個彌陀鳥(編注:彌陀鳥,雞足山八吉祥之一,會念阿彌陀佛,有的念四字“阿彌陀佛”,有的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在念,那個小小的鳥,很小很小的,它叫的聲音很大很大的,我經常看它們,我看它們也不費力氣。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也不是要拼什麼力氣的,當然你說我能不能放聲念呢?完全可以。因為這個四聲念法可以很小的聲音念,也可以很放開地念,可以把自己整個生命拿出來念。但要知道有一點,這是我們喜悅的一種表達、感激的一種表達、休息的一種表達,不是為了什麼,相互之間都沒有什麼的,就是這樣念,那我們就會經常體會到佛陀那種調柔的氣息、無礙的氣息,或者說圓滿清淨的氣息在愛護著我們、在關心、在影響著我們、在滋潤著我們的法身慧命,這個休息特別重要、特別重要!
所謂的休息就是不要去用力,不要故意用一種莫名的力量去念就行了,就用一種我們在喜悅的情況下要念;在感動的情況下要念;或者在放松的情況下要念;或者是自己真是突然被解放了,心中無事的那樣的情況下念的一種模式。這個不需要去太多的設置。
如是用心就是所謂的清淨心念佛,因為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一定是這樣子的!那個不清淨的妄想啊、顛倒啊、煩惱啊,它不屬於任何人,它只屬於執著它的人,那個妄想執著的人。你有妄想,你若不執著它,它也不屬於你;你若執著它,你認為那個東西屬於你,你就會不斷地培養它,不斷地培養它,強化它,結果那個東西就給你造成了所謂的一種業力的相續。所以說我們能不能放放松休息休息地念佛呢?完全可以做得到。
尤其很多人都在走般舟,走般舟更應該用休息的心理去走般舟,不要認為自己能走出來個什麼,那對自己就太殘酷了,跟佛法的距離也就越拉越大。我們跟佛陀的距離很近很近,近到什麼程度呢?同呼吸,同命運。那你要是執著於我們的業習、煩惱、對待,那你就跟一切凡夫同呼吸同命運了,你就跟業習同呼吸同命運了。
所以問怎麼用心?這就是最簡單的用心方法,就是心智本淨,無假用力,感恩念佛,喜悅念佛,隨順念佛,就是越寬松越好,並不是說其他的。那個四聲調子也是迫不得已的,為了協調大眾罷了。我們要是走般舟的時候,平時自己念的時候,怎麼喜悅就可以怎麼念,絕對不需要我套一個(模式),但是我們在大眾一起念的時候,有個調子,相互就有個安慰,有個協調,相互帶一下,推一把一樣的。就是這個調子只能給我們帶來方便,不能給我們帶來纏縛。方便就是為了大眾相互協調、相互輔助一樣的,這樣我們念佛就有十分意義。
七月十五馬上就快來了,人可能很多,但大家念佛就不用管這個,我們只管自己念佛,把自己的本份的事做好,把念佛做好就行了。時間是很快的。
念佛真是就象念自己的親人一樣地,說的比較俗一些就是念自己最親的親人。我們最親的親人——你父母怎麼樣,夫妻怎麼樣,母子怎麼樣,母女怎麼樣,實際這關系都會散壞變異的,你信不信它都會變異的,你信不信,我們無始以來轉身、轉身,誰都不相識地,親人根本都不相認不相知,朋友什麼一轉身都不相知了,這都不是你真正的(親人)。那阿彌陀佛呼喚我們十劫了,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一直都在呼喚我們:覺悟吧!真正覺悟自己的真如心!回到自己的本家本國來!作一個如實的智者!作一個不在輪回中徘徊的人!作一個不在生死苦海中這樣流浪的人!已經呼喚我們十劫了!我們人和人之間的親情又怎麼樣呢?實際不是說人情怎麼樣,是人情的變異性啊。
所以我們來念佛,應該知道是我們自身的一個如實的意樂罷了,而不是一個片面的說法,是你要真正地看到這一點!你要是找到這一點!那我們真正的意樂就是念佛了,這是我們真正一生出苦海的一個最真誠的最負責任的方法。對我們自己要負起責任!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只有自己對自己負責任,他人對我們負不了責任的,他人對我們負責任是起不了作用的,就是父母對你再好,你對其他人再好,它也是一時的一個因緣,它會有捨離的過程的,那麼佛陀的這個教法希望我們一生成就是不捨離的教法。所以以無量壽攝化十方眾生,令眾生鹹獲大利,這個大利就是讓我們一生真正地出離妄想執著相續的這樣一個生死苦海,所以在念佛的時候一定要知道這樣一個心念,要成熟這個心念。那我們念佛就會感覺到喜悅,就不會感覺到沉重什麼的。
我要是大聲念不來了,我可以小聲念——南-無-阿-彌-陀-佛,聲音大一點可以大聲一點念,這都沒問題,因為四聲調的彈性特別好,南-無-阿-彌-陀-佛(大聲),沒問題;南-無-阿-彌-陀-佛(小聲),也沒問題,就是它彈性大。有些調子你的聲音不到,它的調子就不到,這個調子你大聲音小聲音都可以。聲音大小,不重要,就一定要念。要念,不需要去故意大聲,故意小聲。一故意就又做作了,一做作就開始,哎呀,考慮到自己的色身了,考慮這考慮那,那這樣念佛就離佛又遠了,我們只能是感動啊、感激啊、喜悅啊、放松啊,這樣一個情不自禁的念法就好,大聲也好,小聲也好,就隨它去。
所以我們關鍵的重點不在音聲,而在自己的喜悅的心情、干淨的心情、無所掛礙的心情、休息的心情、去除對待的心情。這個對待散壞了,這個鼓噪的東西休息了,我們能平和地隨著大家相互鼓勵的這種音聲,這種諸佛都在同念的這個音聲來感激著諸佛的智慧、慈悲、方便,來感觸它,這樣我們就能跟佛相應,有相應的機。大家對這個就有一個理念上的概念。
超時間了。能給大家講一講,很感謝大家!
2009結夏安居佛七開示(七月十三):緣佛成佛,願生必生
引言:此開示前一天,有一位老居士給慈法法師寫字條提問——臨命終時,冤親債主惱你,病難魔你,痛苦折磨你,煩惱業障迷你,令你痛苦,障礙你往生,怎麼辦?
我不知道哪個人知道自己臨命終時是哪一刻哪一時,就是我們必死是一定的了,誰知道誰什麼時間死?能不能舉舉手?就是你知道你哪一天哪一日哪一時死。(注:無人舉手。)沒有一個人知道,那證明這裡面全部沒有知道自己臨命終時是個啥樣子,因為啥呢?你不知道你什麼時間臨命終時。那我們不知道,我們為什麼修這個無明呢?就是我們不懂,不知道什麼叫臨命終時,為什麼要修這個呢?你這個臨命終就成個無明了,什麼叫無明呢?就是你不知道它,你天天就思考它、想它、緣它,那這是個什麼結果呢?
象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歸命無量壽,歸命無量光,那麼這就是我們的所緣,產生的境就是無量光無量壽。那麼你說臨命終時,你不知道,你怎麼修證自己呢?我基本上常年都遇到這樣的老居士,不是一個、十個、百個、千個、萬個,你講十回、一百回,只要二十分鐘以後,他講的就這一個話題,“臨命終時我咋辦?”我說:“你念佛啊。”他說:“我沒法念佛。”我說:“你怎麼知道沒法念佛呢?”他說:“我沒法念佛”。因為啥呢?聽別人講的。別人講的很好啊,冤親來找你,債主來逼你,業來纏你,來磨你,令你沒法往生_——他天天就念這些東西,你說他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我們要是作為一個念佛人,天天就念“債主來纏我、病難來磨我、痛苦來折磨我、我四大分離”,那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菩薩們,是不是就是一個迷失顛倒的結果呢?
這種教育,過去對那些放逸的人,作一個簡單方便的提示,一提示他,馬上就要撒手了,為什麼撒手呢?不能再緣這個東西了。這些放逸的人、年輕的人、不知道生死的人、沒有生死感覺的人,給他們一個提示,但要天天念這個,我們整個人生就浪費在這裡面了。
我說這是個時弊啊,這不是說哪個人怎麼樣。但是的的確確我遇到成千上百這樣的居士,念了幾十年佛了,最後就是落一個“我不能往生”,為什麼呢?“他們來纏我、來迷我、來碰我,我怎麼辦?”就是念別人給予的一個提醒的東西,當成一個實業來做,那最後的結果呢?的確這個事我答過千百萬次了,我說你念佛不行麼?現在念佛!現在就訓練念佛,不念這些東西,到時候這些東西來了,你也不念它,你還念佛,不行麼?這不是最簡單的緣起法麼?緣佛成佛,緣這些東西是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我們坐到船上,有船來載負我們;我們坐到汽車上,汽車載負我們;那我們走路,兩條腿載負我們;那我們要是給自己放到地獄裡,那地獄就載負你;放到監獄裡,監獄載負你;你放到煤坑裡,煤坑就載負你;你放到這裡面,這裡面不載負你麼?這是個特別大的問題,因為有的居士反復百十遍、五六十遍,我都可以給他作解釋,但是太普遍的時候,真是很悲慘。就是自己活生生地把自己念佛的因緣、勝緣放在地獄中熬煎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現在完整清晰的人生知見、因緣都放在這裡面熬煎自己。這樣呢,還要念佛還不能往生,這樣一種熬煎的心理去熬煎自己,這是一個特別普遍的時代的弊病。
我遇到太多太多的人了,都這樣子的,都是說,“哎呀,臨命終時怎麼不能往生。”我說不能往生你念佛做什麼呢?不念它!每一天你念著不能往生你還念著佛,你對佛不生怨恨麼?我親身經歷的一對年青夫妻,男孩子在清華讀書,女孩子是大連的一個大學畢業的,電話掐了,工作不干了,電視送人了,門一閉,干什麼呢?念佛!但是聽太多的不能往生的加持,拼命的念佛,最後看見佛像就要罵,看見佛像就要罵,要二十四個小時聽磁帶,人就精神分裂狀態,啥叫分裂呢?念著佛又不能往生,念著佛又不能往生,不能往生灌輸著自己的心靈,又要念著佛,他不怨恨佛麼?
菩薩,這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絕對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事情,這種矛盾的心理就是不知道因緣法,緣什麼是什麼,要單一因緣,不要矛盾因緣,矛盾因緣就象拉鋸一樣在折磨你的心靈,要麼我們就念佛,要麼就去念業,你念業就痛痛快快地念業去,也好啊。
這樣的問題,象這樣的老人家我遇到太多了。你給他講“你念佛,不要緣這些業力,念佛一定是成佛的,你從現在起清清淨淨的念佛”,十分鐘以後他就問:“師父,我這臨終不能往生咋辦?”只要十分鐘(又問)——這不是責怪人的,這是把自己推到太危險的地方了!很悲慘很悲慘地!這害了一大批人啊!念著佛,心理打著算盤不能往生,那你念這個佛干啥呢?
所以我們講念佛必生啊,必生意樂是我們的心念。順性必生!順佛願必生!順自己的意樂必生!這就夠了,其他的不要管了,不是你顧及的東西了。
法性是平等的,人人都能往生,這是決定無疑的,人人都有佛性故,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本家本國!六道輪回是妄想,非是實質,是虛假業造成的!
阿彌陀佛接引一切眾生,不捨一切苦惱眾生,願生彼國,必定能往生。何以故呢?阿彌陀佛的願力所致!
再一個就是我們的意樂,我們的願望了,我們自身的願望。我們真正看一看六道輪回,行麼?三惡道離我們太近了,你不怕麼?安樂世界對你哪個地方沒有益呢?你要真正觀察觀察九界這個差別、極樂世界之殊勝,那極樂世界就是我們必然的意樂!
從這三個角度來觀察觀察,一定我們就把必生的願望、必生的喜悅確定下來,那樣我們念一聲佛——一念相應!十聲佛——十念相應!怎麼不能往生呢?
現在我們就開始作這准備——臨命終時別人纏我咋辦?別人遮我咋辦?令我痛苦咋辦?令我這個那個——天天你就念這個,你說你往哪兒逃跑吧?這象監獄一樣把自己壘進去了,作繭自縛啊!但這種教育太普遍了,害了多少老人家啊!人到臨終那一刻就依著這個東西打轉轉去了,根本沒有佛法了,緣什麼一定是什麼啊!!!
所以三個必生我們一定要真正地來思維觀察,一定要對自己的法身慧命負責任,一定不要聽別人說什麼,看自己的究竟意樂是什麼!別人說什麼一定不能聽,聽佛的話!一定要聽佛的話啊!我們是佛教徒啊!人的名字再大再小都不要聽,聽佛的話,不行麼?佛說:“聞我名號,俱來我剎”!佛教導我們法性是平等的,我們隨順著法性的平等,人人都能往生!本來往生就是我們的正業,輪回不是我們的正業,是妄想造成的!
菩薩,這個因緣法要是看不清楚,真是害了很多人啊!三種必生!三種必生:順性之觀察的必生;順佛願觀察的必生;順自己的意樂——我們自己願意不願意往生?自己問問自己,不行麼?一定要真正地問問自己!不能搞欺騙啊!真正地、靜靜地、細心地去問問自己,對往生的渴望是不是真實的?是不是由心而發的?順著佛願觀察觀察,佛願是究竟圓滿的,九界都不圓滿,那我們不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到什麼地方去呢?你說我就是要證無生,那很好,那你就不怕這個了,何以故呢?念念纏縛是無生!念念冤家來也是無生!念念煩惱是無生!一切都是無生!念念都自解脫!你怕什麼呢?要不證無生而取相,極樂世界,你為什麼不取極樂世界呢?為什麼要取其他雜緣呢?
菩薩們,這不是一個小事情,太多的法身慧命都在我們自己手裡掌握著,心作心是啊!你要找到自己的意樂了,心作心是!你要找不到自己的意樂,迷失方向了,也是心作心是!佛緣——念佛——緣佛,佛緣——緣佛——成佛!我們緣自己的業力,緣他人的胡扯八道,我們就在沉淪,越來越糊塗!所以大家一定要對自己的法身慧命負責任啊!對自己負責任,別人真負不起這個責任的,就是你自己的意樂!意樂!我們的往生意樂要是真看不准,所有學的東西都白費了。
法性是平等的,你不用;佛願是真實、廣大、圓滿、普攝一切、不捨一切的,你不用;你就用你那妄想顛倒,不去看清自己的意樂,那真是沉淪得沒邊沒際了。諸位菩薩啊,這不是個小事情啊,我們千劫萬劫就是這一個問題沒有搞清楚才沉淪的。
不是說不讓大家提問題,這一類問題真應該警覺,這是個大菩薩(注:指寫紙條提問者),示現給我們的,但這一類事太多太多了,我經歷的太多太多了。聽到很多都是“哎呀,很好很好,我信佛了,我信佛了。”好了,一下來,“哎,臨終我咋辦呢?臨終我不能往生”。
這真不是一個人的事,這真是一個大事啊,特別大的事。我們平時不認識念佛時就是往生時、念佛時就是成佛時、就是度生時,我們不把這一念決定看清晰,我們總有後有心。啥叫後有心呢?我臨命終時就是後有心;我的這個知見的改變就是後有心;我不相信佛就是後有心;我執著於他人的業、自己的業就是後有心。啥叫後有心呢?就是沒有決定,對佛法沒有決定;對阿彌陀佛沒有決定;對念佛沒有決定;只是隨著自己的妄想在流轉,妄想流轉不是六道輪回麼?
所以說順法性,順佛願,一念都能往生;要是順著我們的妄想,念念都不能往生地,你上哪往生呢?這樣的條子,這樣的話,我不知道(聽到多少遍了),耳朵灌的,聽千遍萬遍了,有時候一個老人家我起碼給他解釋過上百遍,就這一個問題。我不是說不耐心解釋這個問題,但這誤了太多太多的人了。
緣佛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出離六道輪回,在什麼時間呢?你動念那一剎那!就象這電燈是一樣的,誰站起來打打燈,關關燈?(注:一居士起身打開、關上大殿的燈)對,關一下燈。我們念佛象打開燈是一樣的,我們念妄想就象關上燈是一樣的。這直接的感覺沒有麼?你念自己的業就是黑暗!你念佛就是光明!你念佛隨順佛願、隨順法性你就得安樂!隨順你真正的意樂你就得安樂!你要隨著業力妄想就是把燈關了,就一片黑暗。
這哪一念不是臨終呢?菩薩們,哪一念不是臨終呢?所以這個事是特別大的一個問題,它不是存在於某一個人、某一類人身上了,存在是很普遍的。所以說未決定啊。
在心,在緣,在決定。
心,我們的心是什麼呢?——順法性的心;順佛願的心;順自己真正意樂的心。你要真正決定你就會安心,你就不會再晃動了,你就會真正地安心,要不然我們的心安不下來啊!念自己的業誰能安心呢?哪個人念自己的業能安心呢?要是念自己的業能安心那我們還念佛干什麼呢?菩薩,這是個大事啊,這是徹頭徹尾的頭等大事啊,是關系到我們出生死還是繼續輪回的頭等大事,這真是丟掉性命也要把它給搞清楚的事啊,不敢馬虎,這個地方。(若)馬虎過去了,真正的閻王老子找你的時候,你就馬虎過去了。所以在心!
在緣,緣佛一定能成佛啊!緣業力一定是迷失流轉!
在決定,決定是一定不要有後有心。念念我們就守護一個阿彌陀佛的圓滿,雖然我們有業力,雖然我們有習慣,習慣來的時候正是念佛的時候;習慣來的時候正是覺悟它的時候;習慣來的時候就是認知它法性的時候,這有什麼不可以的?!
生命結束了,你也可以認識它的法性。你平時認慣了,已經認慣了,什麼來了,來的時候就是滅的時候,不是麼?我們哪個念頭不是呢?沒有因緣?就是妄想來了,妄想去了,實在沒有什麼可得,但是我們要隨著這個妄想、加深這個妄想,妄想就產生業力。隨著妄想業力流轉,妄想執著相續流轉嘛。那我們來一個妄想,就觀察它的法性,它是怎麼來怎麼去的,它是怎麼來——一定會怎麼去,所以從妄想中來,從妄想中去,實無所得失。我們觀慣了,生死來一樣,死亡來了,你一樣可以看得清楚,所謂的生死不過是個名字感覺,來也是無所來的,去也是無所去的。
這的確是個大問題啊,菩薩們,這是生死攸關的大問題,出輪回不出輪回的大問題!所以下去了我一直拿這個條子,我特別感動這個條子,為啥呢?提醒大家,要不然怎麼提醒大家呢?
在心、在緣、在決定!決定什麼呢?
心,是法性心啊;
緣,是諸佛緣啊;
決定,是我們的意樂啊!菩薩們,你真正的意樂,願往生的意樂,意樂願往生,你還有啥顧慮呢?你在這決定了,不用後有的心,用不間斷的心來認知這個東西,系念於此,念佛於此,你有什麼不安的呢?所以在心,在緣,在決定!這些古德們把這個教誨深刻地傳達給我們了。
可能超時間了。(注:佛七開示時間為十五分鐘。)
這個事情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好好地思維思維。我把這個條子好好地保存保存,一定要好好地思維思維。這真是我們出生死與沉淪的重大的環節。
(注:有人請師父帶領大家念佛)我不領大家念佛,我只給大家提醒。你用什麼心情來念佛?念佛——唯佛是念!順法性念也好,順佛願念也好,順你自己的意樂念也好,那都是你的福德因緣。要是順妄想念,念他人的業,念他人的語言,不是念佛者,那就是矛盾的心理念佛,那很痛苦的,不安!痛苦!
我希望大家警覺起來,謝謝大家!
2009結夏安居佛七開示(七月十四):意樂中發無上菩提心
今天是打七的第八天了,本來打七是打七天的,因為特殊情況,延續一天。過去打七不是為了幾天時間,“七”在佛教中這個名詞的意義就象中國的“三”是一樣的,就是表示變化,表示無窮的意思,就是念佛無窮,念佛廣大,念佛成就,這樣的一個說法。大家慢慢地就把打七變成念七天佛、念幾個七天佛,這樣的一個時間概念了。佛陀的智慧深廣如海,廣大無際,不可稱譽,所以說打七實際就是相應的意思,來去除我們的生死煩惱,步入清淨智海。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來提示我們供養這樣的無量壽無量光;歸命無量壽無量光;降服煩惱無量壽無量光;具足無量壽無量光;廣大的妙用無量壽無量光。這一個“南無”,我們站在供養的角度、禮敬的角度、歸命的角度、具足的角度、降服煩惱的角度、方便妙用的角度都是一樣的,這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具足供養義、禮敬義、歸命義、具足義、降服煩惱義、方便利世義。這樣一個“南無”就有無量的涵義,所以一般我們隨自己的發心相應地來運用。
那我們念這個“南無阿彌陀佛”,隨著每一個人的意樂菩提心、無上菩提心或者說世俗願望來表達它實際的作用,就是心在起作用,真如心在起作用,性德心在起作用,阿彌陀佛的圓滿功德在起作用。當然回過來說,我們每一個有情自身所發心在起作用,就是緣在起作用。那麼對境緣,就是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是個對境緣還是一個無對的緣呢?若是我們發心了解這個無量壽無量光是一切眾生與諸佛共同所運用的一個所謂的法性也好、佛性也好,那我們這樣“南無”,就會來真正地喚醒我們對自心意樂的認知。
我們自心的意樂是千千萬萬個不同的角度的,所以說有千千萬萬個眾生有情、十個法界,皆是依法性分延出來各種意樂與作為,被迫無奈(或)主動明亮,那麼被迫無奈就是眾生流轉於六道;光明、喜悅、清晰、自在就是諸佛如來菩薩等來運用無量光無量壽。那我們平時把這個無量光無量壽給埋沒在生死煩惱業海的海底了,在生死業海中我們在飄蕩,但是這個珍寶從來也沒有丟失過,所以我們怎麼把生死煩惱業海化作阿彌陀佛的智海願海呢?實際一稱南無佛,一真皆真故,所以心念一舉,全體即是,不假第二方便。古人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回頭——實際就是心念、所緣一變(則)一切就變了。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很深刻的體會,人在清晰安樂順暢的時候,似乎什麼都是好的,什麼都是有意義的,人在心智灰暗、逼迫、迷茫的時候,似乎什麼都不好了。實際就是一個念在起作用,這個念我們要訓練它,讓它能主動、清晰、簡潔、圓滿、清淨、利世、歡樂、如實,那我們這樣就是一個智慧者,就是一個真正的學佛者,一個真正的“子若憶母,如母憶子”這樣的憶佛念佛之人,要不然我們就會迷失、沉重、顛倒、排斥、苦惱、壓迫,種種就逼迫我們,那這就是沒有念佛的人。
同樣一個心念,它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淨緣與染緣,所以染緣者六道生死輪回;淨緣者四聖成就,種種功德。那我們這一個心念就這麼不可思議,有這麼不可思議的功德,這麼不可思議的妙用,所以近代印光法師講了這樣一個美妙的言說,“諸佛如來正遍知海從心想生,眾生煩惱業海亦從心想生”,若人深達此義,何人還妄受輪回呢?要是我們真正地了解了,真正地了解了生死輪回、諸佛如來正遍知海皆由我們現前的心想生,不管是凡心聖心,實際這個心知道作什麼、緣什麼就會產生一個什麼樣的結果,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我們平時的執著,就是執著於取相的差別,你看我們就在這個殿堂裡面,每一個有情的心理、語言、作業、形象都是有差別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其“本”無別——就是它的本性沒有差別,那我們能這樣呢,就是一念之中能覺悟這個房間所有差別眾生的本,所以究其本,明其性,人得方便妙用。那要是迷其本了,失其本,昧其性,我們就開始在這個人群中就開始不安了、煩惱。
所以見其性,明其本,那我們就能在差別中無對無待,歡喜面對。要是迷失於種種相而昧失於本性,人就會排斥啊、對待啊,人就會用邊見相互地產生異議,那我們大家異口同聲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一個性德名號、這樣一個圓滿名號、清淨名號、無對待的名號,就消除我們這些修行人、住寺院的人的這種對待的心、對立的心,讓我們的心能無對無待的通融、平和、清淨下來,遠離自卑與驕慢,作一個如實的、平等的、清淨的、安樂的念佛人。這樣就不辜負我們這樣一個殊勝的曠劫以來難遇的念佛機會。
曠劫以來我們輪回六道的機會不可言說,念佛之機會少之又少的,那我們一生中要真正遇到念佛的機會,實在是清淨平等在不斷地印證我們,喚醒我們,也是告訴我們人人本來具足清淨平等,一定要遠離排斥對待,這樣我們就會離苦得樂,從心智上暢明自心與佛心之無別,真正地用佛心印契每一個眾生的心,這樣就會發起廣大的慈悲心;運用真實的智慧心;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真正地得佛法的方便,所謂的方便者就是令自他離苦得樂,了曉法義,成就菩提。
象我們在這樣一個熱惱的娑婆世界中,能靜靜地來用這一個明確的、無得失的平等佛號,來稱念它,讓它出生一切功德,就是無得無失的真正功德,所謂的在無得無失的這樣的一個清淨心中審觀一切世間如幻的法事、佛事,而不是沉淪之事。沉淪之事,人就當真當假;佛、法之事,就是深達如幻,游戲於其間,不作任何苦樂的擇取,但予苦樂眾生以方便、解脫、予以智慧,要不然我們在六道中沉淪,實在是無有出期,所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簡潔、徹底、明快、饒益人無余,徹底無余,令所有的稱念的有緣畢竟成佛。
我們這一生的發心或者說當下的發心十分十分的重要。要了解這個發心,那我們就意樂中發無上心。許多菩薩會這樣認為,說“無上心是佛所發”,對,因為我們的心,凡夫心與諸佛的心是沒有差別的,就是因為它的本質無別,所以說我們一樣可以發無上心、運用無上心、回歸到無上心,或者來啟用無上心。這個“發”非是新增新減的東西,是一切眾生本具的功德,只是說我們平時沒有運用它,如此而已。所以諸位善知識,善來認知!善來運用!善來認知!善來運用!
這一句佛號可能是念到明天(編注:打七結束),我們下面只能自己念了。因為集體念呢,共修的功德就是眾人添柴火焰高,這裡面碰撞的機會就更多,那麼一個人可以因大家的因緣而來修行,來利益大家,大家相互利益,那麼共修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取相分中說,眾修的功德,就是大家熏修的功德是個人修行的功德永遠不可及的;那順性說,一人念、萬人念,念念相同。那為什麼我們說共修的功德不可思議,又說一人念與共念沒有差別呢?以業相上來說,共修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我們都是業相眾生,所以共修的利益,對這個世間的淨化、對群體的淨化、對我們自身的淨化都是深刻的、是多層性的、是復合性的,它有整合的意思。那我們一個人在事相上去念,往往我們的修持力不是多層性的、不是復合性的、不是交織的,它是單一性的,所以一碰到事實,碰到眾緣,有時候還會迷失,那麼共修的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
感激大家!謝謝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