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一字 眾妙之門
覺真法師
市場是沒有記憶的,但投資者、經營者不能沒有記憶。
這個記憶,實際上就是總結和反思。反思什麼?不要迷誤。人若認假為真,就是迷誤。
只有求真、求實、求是,覺知本質,破除迷執,才能顯真歸真。
“知”這個字,可謂眾妙之法門。
我很感恩《新財富》編者為我取了一個“大覺歸真”的欄目名。什麼叫“歸真”?歸真,就是回到真,回歸真。這當然體現了最本質的東西:求真、求實、求是。
9月的文章中,我曾說到國產奶粉的“信譽危機,這才是更重要更難以消除的內傷”。此後從報上得知,有機會出國門的家長們,紛紛到香港、到西歐去搶購進口奶粉了。這些搶購者求的是什麼?不就是求真嗎?求真,就是求福,求平安啊。
不久前,香港《大公報》發表了《大學不應世俗化》的文章,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教授直截了當地指出:現在大學精神有點迷失,出現了一種相對來說比較廣泛的精神虛脫。作為全社會來講,包括大學在內,功利主義盛行,如果大學把狠命賺錢當成追求的目標,也就失去其存在的崇高意義了。於是楊校長提出,大學應該率先回歸其本身的高尚,尤其是精神層面上。阿彌陀佛,這不也是求真,求實,回歸真嗎?
中國有一位成為著名作家的現職將軍劉亞洲,他不久前撰文,說“迷信金錢力量的民族是落後和愚昧的民族”,並且發出一聲驚天地泣鬼神的天問:“除了金錢的力量,我們還有什麼力量?”這樣的大聲疾呼,不正是求真、求實、求是嗎?
真的反面,是妄。妄,就是虛假不實。認假為真,就是迷誤。
市場是沒有記憶的,但投資者、經營者不能沒有記憶。這個記憶,實際上就是總結和反思。反思什麼?不要迷誤。
第一個迷誤,是我們對“現代化”的理解。難道“現代化”僅僅是物質生活、經濟成就、技術成果,是一切感官的、享受的、消費層次上的東西嗎?正像我們不能把優厚的物質生活條件同幸福劃上等號一樣,我們也不能把優越的物質享受同財富劃上等號。作家沈善增先生曾經在文章中問道:“一桌豐盛的美味佳肴,對一個牙齒痛、口腔潰瘍、沒胃口、拉肚子的人來說,是享受嗎?”
第二個迷誤,是輕浮狂躁,急功近利。記得50年前,我看過一幅漫畫,看到許多女士在排隊,一位男士也擠了上去,排到跟前,原來是“孕婦檢查”,他慌忙抽身而去。這叫跟風從眾心理:“人人都有,我不能沒有”; “主流社會是這樣,我也這樣”。別人有茅台、馬爹利,我也要。別人有幾套洋房,我怎能沒有?別人有二奶三奶,我為什麼不可以?跟潮流,追潮流。別人錯了,你也跟嗎?跟不得啊。
第三個迷誤,是不識炒作。炒作與造勢,最容易使人上當。人玩市,市玩人。你玩賭,賭玩你。你玩網,網也玩你。你玩得入迷了,別人的機會也來了。惡搞的人有沒有啊?你不識,心不知肚不明,那就要陷入“兩邊輸”的困境了。
第四個迷誤,是不會算賬。我曾為朋友題字:“大愛無言、大智無憂、大道無為、大商無算”。這個“無算”,不是不算,而是不要太過算計,算過了頭,就變成了失算。太過功利,急功近利,就變成了不利。算銀算錢,算斤算兩,是小商小販,不是大商家。你有沒有想過另一種算賬:成功不等於只有金錢的回報。提高產品知名度,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有好的商譽,有客戶的信任度,這同樣是成功。有了這個基礎,將來就必然財源滾滾。能打好這個基礎,就是成功。這個成功,才是真正的會算賬。
第五個迷誤,是看不到念頭的誤區。生活是美好的,世界當然也很美好,但不能因這美好,就說生活中沒有陷阱了。陷阱與美好,並不矛盾,因為它都在你的一念之間。這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好,是你認為它美好,感覺到它美好,體會到它的美好。沒有了這個“認知”,那美好在哪裡?是誰在說它美好?而陷阱,在哪裡?陷阱依然在你自身,在你自心。因為人有弱點,這個弱點被人看中了,被人利用了,你又恰恰逃不過這個弱點,這不是你自己誤中陷阱嗎?一念明,那是美好,一念誤,那是陷阱。美好與否,不是在一念之間嗎?這正是佛家常說的道理。
回到主題上來,市場要求真,就是要創造好市場。什麼是好市場?人有道德心,社會有正氣,法治有保障,信譽第一,這就是好市場。一個沒有為他人著想、為他人造福意識的企業家,不能算是企業家,只能算是市場的“門外漢”。
唐代圭峰禅師宗密(780-841年)在他的名著《原人論》中指出:回歸真,回到人的自性本源,第一破迷執,第二除偏淺。破除迷執,才能顯真歸真;去除偏淺,才是正道。他說得好:“知之一字,眾妙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