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釋“如意”
覺真
如意,梵名anurddha,譯作“阿那律”,是佛教中起“表法”的器物之一,在講經、傳戒、升座等大型法會上皆需持用。
說起如意的來歷,頗具色彩。依《釋氏六帖》卷二十二“助道資身部第四十六”所引:
《淨名經義抄》雲:牛呵羅漢說法時,以有口病,恐大眾生輕,龍現爪以遮——因作如意,猶象龍爪。
以上所引,雖有些姑妄言之的意味,但卻為我們作出一些提示。說明了“阿那律”在未被定名為“如意”之前,在古印度早已有之,其形狀就如同人手。這在《音義指歸》當中曾有具體描述:
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背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
上面這段文字,已然將印度的爪杖,定名為如意了。但需要說明的是:如意一詞,卻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吉祥詞語。查《漢書》當中,西漢的趙隱王、廣宗王、封斯侯,皆名劉如意。而重要的是,在我國古代已經存有類似於印度爪杖的如意了。在高承所撰《事物紀原》當中認為,如意應始於戰國,但尚無文獻佐證。較早可見“如意”記載的當推《晉書》,說征南大將軍王敦,挾制朝庭,受到皇帝懷疑,於是便:
每酒後辄詠魏武帝樂府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為節,壺邊盡缺。
《晉書》卷九十八,《王敦傳》
由此,我們可以了知,當佛教傳入我國,那些佛經翻譯家們,於是便借用了這一名實俱符的現成詞語,來對譯梵文,也就顯得更加“稱心如意”了。
無論是印度的爪杖,還是中國早期的如意,在現在人看來,無外乎是一種搔癢的工具。一個“癢癢撓”,顯然無法充當表法的工具,於是佛教對這一物品又賦予了全新的內涵。《釋氏要覽》卷中,對此有比較詳盡的闡釋:
誠嘗問譯經三藏通梵大師清沼、字學通慧大師雲勝,皆雲:“如意之利,蓋心之表也。故菩薩皆執之,狀如雲葉,又如此方篆書“心”字故。若局於爪杖者,只如文殊亦執之,豈欲搔癢也!又雲:今講僧尚執之,多私記節文祝辭於柄,備於忽忘,要時手執目對,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家之手版——備於忽忘——名‘笏’也。
對於這段文字,日僧無著道忠禅師又加了按語:
忠曰:‘文殊豈欲搔癢也!’是亦不然。世尊尚示有圊便、疾病,既同凡受五蘊色身,何無復背癢耶?余竊謂:凡佛菩薩所執器物,動有所表。蓋說法到人疑處,令彼能通曉,猶如爪杖搔癢處,痛快!故執此表其相。若依此義,則文殊雖執,亦何妨焉。
至此,如意這一器物,無論在思想內涵方面,還是具體用途上皆具有了深刻的含義,完成了從印度到中國,由爪杖到如意真正意義上的轉變,從而成為僧人講經、付法不可或缺的佛道具。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下面這段引文:
南岳造金字《般若》,命師(智顗)代講。唯“三三昧”及“三觀智”,用以咨審,余悉自裁。南岳手持如意,臨席贊之曰:“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
《佛祖統紀》卷六《智顗傳》
需要進一步探究的是,如意的形制,從最初的手爪狀,何時演變成佛道具的雲頭狀呢?針對這問題,我們可以從《祖堂集》卷四的“石頭希遷”條中看出一些端倪:
六祖遷化後,(希遷)便去清涼山靖居行思和尚處,禮拜侍立。和尚便問:“從什麼處來?”對曰“從曹溪來”。和尚拈起和癢子曰:“彼中還有這個也無?”對曰:“非但彼中,西天也無!”
這是一個“機鋒”。大和尚還手執爪形如意,尚有表示身份的用意,但是從希遷看來,不過是個和癢子罷了!這一回答語意雙關,於是人們推測,在當時已經有不是和癢子的新式如意出現了。
這一推測,已經得到考古發現的證實。一九八七年四月,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便出土了一件唐代鎏金銀如意。(見插圖1)此如意柄扁長,中空,頂端作雲頭狀,正面鎏金,上面線刻有一尊釋迦佛,及二童子朝拜紋樣,這一重要文物的面世,向人們昭示了最遲早在唐代,作為佛道具的雲頭狀如意已然出現。
自從如意的形制二水分流後,那種雲頭裝如意的身價便直線上升,這種發展到了清代,達到極致。據清宮檔案記載,在慈禧太後六十“整壽”期間,僅官員所貢如意就多達千柄,有人最多一次送了81柄,此時的如意,已演變成固定的三大類型:
一類是“單頭如意”,(見插圖2)頭部為鑲嵌珠寶玉石,或以金銀來雕镂花樣的雲頭、靈芝等形狀,以彎曲的柄部承接。執持部分可直,也可略呈彎曲,因為它便於在一頭執持,所以大部分的塑像、畫像以及戲曲演員中多用之。
另一類是“兩頭如意”,(見插圖3)就是兩端各出頭部,頭部形制與前一類略同。常常是一個頭大,另一個頭略小些,柄部則常為弓形小彎曲。執持時必須用雙手,呈遞給對方時,地位低的人小頭側向自已,而帝王賜則反之。
再一類是“三鑲如意”,(見插圖4)它在大大拱起的弓形柄部,再安上一個如意頭,總共形成三個部分。正因其有三頭,所以必須將柄部做長才行,相應地頭部也要加大。一般來講,這種如意要比前兩種大和長些,主要用來充當擺設。
在佛教法事當中,執持如意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豎持,大多用在行進或行問訊禮的時候。以兩手合攏握住如意柄部中央,雲頭部分正面朝外,向上,兩手大拇指居於柄後,在問訊禮後一舉齊眉即可;另一種是橫持,大多用在禮拜的時候。以兩手分別托住如意首尾部分,雲頭部分正面朝上,頭部稍大的一方居於身體右側(即佛像左側),拜下去時,平放在拜墊前方,起身時一舉齊眉即可。
因為如意的名字好聽,象征著吉祥。延至後世,如意早已脫離了佛教的內涵,人們都想借著它好聽的名字,預示著一個好的兆頭,所以此時的如意,早已成為一件送禮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