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惠敏法師:惠敏法師談唯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惠敏法師談唯識

馬來西亞《法露緣》雜志11期專訪。83年2月出刊

傳聞法師訪問/傳德法師整理

惠敏法師資料

1954 年 1 月 22 日生於台灣省台南市

1975 年 6 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業 ( 藥學士 )

1979 年 12 月登壇受比丘戒

1989 年 8 月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 印度哲學 )

1992 年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 ( 文學 )

著作:論文--日本語著作約九種 ( 書名略 )

華語著作

中觀與瑜伽 (1986 年 )

《月喻經》的研究?以《瑜伽師地論》有關部份為主 (1988 年) 道信禅師的禅法與東山門下的流變一次《人道安心要方便》為中心(1989 年 ) 兩晉時期所傳譯“禅經之研究” (1989 年 ) “聲聞地”之“資糧論”的三重構造 (1990 年 ) 從“聲聞地”的種姓論來看佛教倫理之若干性質( 1991 年) 現任:國立藝術學院副教授,中華佛學研究所、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西蓮淨苑副住持。

問:大乘初期有中觀和瑜伽兩派,至今瑜伽卻稱為唯識,請略談其演變過程。

答:開始稱為瑜伽行派,主要是由於它的根本論典是《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的瑜伽師,另外有一個名稱叫“瑜伽行”,所以尊奉《瑜伽師地論》的人就被稱做“瑜伽行派”,這是基本名稱。義淨七世紀後到印度留學時,發現當地人還是以這個名字來稱呼,所以很可能在印度這個學派的名稱就是瑜伽行派。

我們經常講“唯識學派”,應該是指世親菩薩作了一些以唯識為名的論典,如《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而且以很正式、明顯的主題來談萬法唯識,或三界唯識,以這樣一個主題來開展論點。事實上真正以它為主來討論著書的,世親菩薩應該是首創者。

唯識學派的范圍會比較狹窄,至少正式來說應該是在世親菩薩以後,而且比較偏向於理論上的說明,屬於瑜伽行派裡的一部分理論而已。因為在瑜伽行派的根本論典,如《瑜伽師地論》中,找不到“唯識”這個名稱,它用其他的方式來說“唯”的這個用法,卻沒有“唯識”這兩個字,所以在早期經典有提到唯有五蘊、唯有法、唯有事、唯有因、唯有果,卻沒有提到唯有“識”。

據我所了解,唯識學派范圍稍微狹窄,並且特指唯識思想方面的事情而已。瑜伽行派有教理行果,這是根據此派的一個根本論典《瑜伽師地論》所說。世親菩薩是把瑜伽行派理論的部分,依阿賴耶識建立出唯識,這是《唯識三十頌》的部分;或從其他認識論的角度來談唯識,這是《唯識二十頌》的部分。所以唯識的范圍比較小,局限於從世親菩薩才開始,《唯識二十頌》及《三十頌》是從那個時候才開始有的。《瑜伽師地論》裡面沒有唯識的字或名詞,世親菩薩將其中的一部分發展出來,稱為唯識。

整個瑜伽行派范圍很廣,包括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另外有涉及事是分、事釋分,范圍內容很廣。唯識學派之所以被稱為唯識學派或許是因為《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的緣故。

我們對唯識學派之所以比較熟悉,是因為玄奘大師翻譯了《成唯識論》,這論可說是十大論師對三十頌的解釋,玄奘大師所作的揉和本,所以玄奘大師傳下來的基本上是從《成唯識論》開展出來。

在中國有唯識宗是有它的道理,因為唯識宗的人多學《成唯識論》,不像印度的傳統唯識是從《瑜伽師地論》作為根本來學。在中國很少人做《瑜伽師地論》的論,唯獨玄奘大師的弟子窺基有做一部分,大多數人只為《成唯識論》作注解。所以中國佛教對唯識宗或唯識的觀念會比較熟悉,對瑜伽行或《瑜伽師地論》就比較模糊。

問:何謂“萬法唯識”?

答:以《唯識二十頌》來說,“萬法唯識”主要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談,也就是說,眾生的認識好比是做夢一樣,或好比眼睛有毛病的人一樣,所看到的是虛幻或不實在的。

另外它舉了很多例子,譬如餓鬼道的眾生,或者地餓道的眾生來證明萬法是唯識所現的,這是《唯識二十頌》的角度。

可是《唯識三十頌》卻換另外一個角度去解釋凡夫迷的世界是怎樣開展出來的,它以第八阿賴耶識來說明從它開展出第七、第六識,然後來說明為什麼有生死輪回,佛怎樣借用唯識的道理來說空,最後怎樣來修唯識觀。這兩本論說明萬法唯識的不同角度。

問:如何修唯識觀?

答:根據《三十頌》,首先要聽聞唯識的道理,先了解為何萬法唯識。我們可從認識論或從生死的世界、迷幻的世界中發覺一切都是唯識。要了解這些道理,就要多聞、多思,這些算是資糧,其他的修行資糧包括戒、定。

若是菩薩道的話,當然要有菩薩道的資糧,如布施、持戒都是。在行布施、持戒時,要懂得運用萬法唯識的道理,這些都是准備階段。資糧階段的資糧是從聞、思、戒或布施等菩薩行累積下來的。

接著開始修定時就可以修唯識觀了。或許可以用傳統的方法,就是在修不淨觀的時候,當定境現前就觀察其實這定境也是唯心所造。既然定也是唯心所造,那就可以離外境的執著,證到唯識的境界,曉得萬法唯識,自然肯定內在或內心的世界。這是體會萬法唯識的第一步。

在修行來說,萬法唯識的體會跟定境很有關系,從定境當中曉得定境也是唯識現,那會很自然地遠離外境的執著,乃至於對定境的執著都不會有。否則,若只有定境,沒有唯識的話,可能會執著定境。

第二步,曉得能觀、所觀都是唯識,能所雙亡,這是進一步的唯識觀。

在中國唯識的發展上,窺基大師就提出五重唯識觀,更詳細地說明修觀的步驟。但基本上還是前面二個,特別修唯識觀的有一個頌,這是根本的頌:

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

義想即滅除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第一步先住在內心,不受外境的影響。先肯定內心,曉得所取並不實在,接著能取也不實在,就會證得無所得,這是基本的。

還未修唯識觀時,先對唯識的道理有所認識,對二取(能、所)還未伏滅。開始修唯識觀時,就以定的經驗作為基礎,從定中才曉得它是唯識性。此時還是有所得,還是前面的部位。能所都雙亡時,證到無所得,這才算是真正證得唯識性。

《唯識三十頌》的頌文是從基本的頌來,這基本頌出自於《分別瑜伽論》。此論無漢譯本,亦無梵本,是失傳本,二頌稱為教授二頌,這是談唯識觀的基本頌,《攝大乘論》也引用,算是很重要的頌。

問:日常生活中如何修唯識觀?

答:資糧位以生活為主,沒有定的經驗,借聞思來累積唯識的資糧,借六度的學習也可以累積。因為唯識觀真正的開展還是需要有禅定的經驗,因為止觀雙亡、定慧等持之觀需要禅定經驗。日常生活能作為資糧來用,或作為有了禅定經驗後,出定時在日常生活上用。所以唯識學的運用並非單靠禅定中得而已,而是借禅定經驗讓唯識的道理更深刻化,日常生活裡唯識學的運用應讓它廣大、普遍化。唯識學的運用可能在定中,也可在生活中用。

唯識觀特別限定在定中,在生活裡只能說正念、正知而已,還不能用唯識觀,因為觀要有定為基礎,生活只建立在唯識道理上的正知、正念而已。

 

上一篇:惠敏法師:阿賴耶識之「無明、愛結、有識之身」經證考察
下一篇:惠敏法師:不淨觀是對治什麼煩惱?如何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