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境練心 啟智興悲
超定
人間的菩薩行者
印順導師在他『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一文,結尾說:「現在,我的身體衰老了,而我的心卻永遠不離(佛教)少壯時代佛法的喜悅!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每次憶起這段法語,感動、感恩、感佩之情,筆墨難宣,久久不能忘懷。老人素來體弱多病,魔障重重,而他的學養與德行,智慧與慈悲,就在不斷挫折、困頓中成長。精進向道,內修與外弘,學不厭,教不倦,為法為人,老而彌堅。無疑地,這就是人間菩薩的典范。
印公在七十歲那一年,大病一場,已經交待後事。因道源長老的勸請,再次開刀,終於活到今天,而且完成數部的佛法巨著,如『印度佛教思想史』、『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雜阿含經論會編』、『空之探究』、『如來藏之研究』等,都是在不堪衰老的情況下完成的。假定不是「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菩提願支撐他,如何能克服重重的人間苦難?道源長老在八九高齡,持無量功德而去世。現在輪到印公來勸他:「道源長老應該是願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不過從佛法衰微,人類苦悶著想,我祝願道老,還是再來人間吧!」印公在悼念他不能忘懷的人——妙欽法師:「惟願以我們共同為法的因緣,能歷劫相逢,同為三寶而獻身!」另外在「永懷學友」一文結說:「民國五十五年,續師在印度去世;六十五年,欽師又在菲律賓去世;而今八十五年,演師又在星加坡去世了!大家都去了,卻留下衰朽不堪的我。……不過,我與學友們的相見,不會太久了。我們相見的第一句話,應該是:大家回人間去,人間正需要純正佛法呀!」
悲智雙運之菩薩道
中國佛教普遍流行他方淨土法門,主張大家移民西方去。為什麼印公導師提倡人間佛教,勸導大家回到人間?人間,苦難的人間,有什麼值得我們在這人間歷劫相逢?當知人間佛教的奉行者,既不是厭世,也絕非戀世者,乃是立本於入世而出世的大乘思想,真正仰體釋尊本懷,續佛慧命,傳播正覺之音的佛弟子。
經雲:「人身難得」,「諸佛皆出人間」;人間是天人所仰望的樂土。為什麼?根據經論的闡述,有罄竹難書的理由,在此且舉最簡單的道理:成佛是我們的終極目標,而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是必經的歷程。誰能發菩提心?五趣流轉中的有情,唯有人類具備這條件,唯有人間是修菩薩行的理想道場。人類的三大特勝——憶念、梵行、勤勇,此乃成就佛陀果德之基因,依此特勝加以淨化、升華,終於完成大悲、大智、大雄力之佛果。人間的環境,苦樂參半,易與不苦不樂之中道行相應。「以智導行」、「以智化情」的正覺生活,唯有理性的人類才能實現。
請看我佛世尊,未成佛前的釋迦菩薩,其發菩提心的因緣:觀世間苦,不忍眾生苦故。如游觀四城門,見老病死苦;參加春耕之典禮,發現農奴的貧苦,眾生界的弱肉強食,互相殘殺的慘況;加上當時印度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四姓不平等的現象——這些都是歷史告訴我們的事實。假定沒有以上的因緣,也許悉達多太子將繼承其尊貴王位,過著富樂的享受。雖然法界常住,真理無所不在,但如沒有釋尊的出家修行悟道,也就不會有流傳至今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的核心論題:人、菩薩、佛。離開了人即無菩薩;不修菩薩行,即不會有佛陀存在。從人間的佛陀觀證明:宣揚人間佛教的理念,絕對是正確,契理又契機的。
或雲:人間佛教的理念固然不錯,也契應於根本佛教的中心思想,但實行起來,不免力不從心,困難重重;還是一心念佛,取得往生的保證,再來人間修學菩薩行吧!人間太危險了,誰能擔保生生世世見佛聞法,依如來教趣向菩提?學佛的人最怕墮落惡道,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這確也是人之常情,許多人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然而,既已發心學佛,深信因果,不種惡因,為何會墮惡道呢?往生他方,望佛保證,不如自求多福,依法奉行。「勤修三福行,願生佛陀前」;「依人向佛道,戒行為宗要」。不從直其見、正其行去努力,而持投機心態,仰賴外力保證,世間那有這樣便宜的保險公司?
佛菩薩是不離苦難眾生的,救度眾生是菩薩本業,如經所明:「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砂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心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華果。」「諸佛但從大悲生,不從余善生」;「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古德雲:「知苦為入道之門」。解脫道的四谛法門,以苦谛為中心:苦谛、苦集谛、苦滅谛、苦滅道谛。假定世間沒有苦的存在,還談什麼苦之集、苦之滅以及滅苦之道?初心菩薩發四弘誓願:願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如果沒有苦難的眾生,則一切皆是不著邊際、毫無意義的空願;依願起行,依行證果之談,也就不知所雲了。
由觀苦而知苦、見苦、離苦,三乘同入無余涅槃,而菩薩更進一步發菩提心,也即是本著知苦見苦的深刻證驗,發願去為眾生而救苦,終於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這是根源大悲心的願行與果德。大悲與大智是相應不離的,沒有大悲心,不能成就大智慧;同理,悲心之所以大,乃是大智之引發故。菩薩依三心修六度,「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修萬行以莊嚴般若,般若導萬行而趣向無上菩提。
大乘佛教徒口口聲聲:願成佛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心此志太偉大了,但偉大必基於平常,從人人能行的十善做起。普度一切眾生,應立足於人間,以救人為第一優先,由人類而擴及無量有情。事實上,佛法以有情為本,有情眾多,又以人類為本。盡管說一切有情究竟當成佛,但具足追求真理與自由,肯發心修行的唯有人類。三惡道之類,必待其業報盡,轉生為人,才能信奉佛法;天人命終,願生人間,做人學佛,才有成佛的希望。總之,唯有人類才是道器,才能修學大智與大悲的聖行,這是人類為本的如來正法。
歷練困境增進福慧
印公導師基金會在此舉辦「佛法度假」,其中開一門「淨土思想」。許多同道聽了「娑婆備諸苦,彼土則安樂無苦;娑婆隨業輪轉生死,彼土一往則永證無生法忍,則任意自在,不為諸業縛矣。」頓時欣厭之情沸然,發願不要再來了。晚上「佛法分享」,代表他方淨土的學員起來發明此意。仁公長老慈悲解析一番,而後勸告:要來啊,大家都要來啊!般若心經結尾:「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不妨譯為:來啊!來啊!大家一起來!來到人間修學正法,以實現理想正覺的生活。
人間佛教,佛陀在人間,強調此人、此時、此地的釋迦根本聖教,肯定人類在五趣有情中的重要地位,重視人性的特德,依人本的立場,在各行各業中,站穩各人的崗位,發菩提心,修福修慧,積集菩提資糧,如維摩诘經說,做長者、居士、剎利、婆羅門、大臣、王子、內官、庶民。以種種方便,饒益有情。身為今日佛教徒,不分在家與出家,論究學問,經營企業,從事政治,辦理教育等等,如能以大乘入世精神,行行都是菩薩行。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有法官、語言學者、航海家、政治家、出家比丘比丘尼……這些善知識,個個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人。因此,如俗語所說:「行行出狀元」;凡是出發於菩提願,修一切萬行,六度與四攝等法門,皆是成佛的正行。
中國佛教徒的通病:急功近利。所以至易、至簡、至頓、至圓的法門,正契合於大家的需要。至於菩薩正常之道,「忘己為人」、「盡其在我」、「任重致遠」的精神,顯然是格格不入的。怯弱眾生,既深怕墮落,而又不肯精進,祇知貪便宜,急求頓悟,即身成佛,當生成就。事實上,成佛的大事,譬如浩大的工程,為求品質保證,經費預算必須充裕,寧可多不能少。否則,偷工減料,危樓處處,後果如何可想而知。「欲速則不達」,人人皆知,何不腳踏實地,按步就班老實進修呢?磨練堅毅的意志,從信解因果業報,世出世間的功德著手,淨心第一,利他為上,依道次漸進,三學等持,啟智興悲,品嘗法味,樂在其中。至此,法喜無量,欲罷不能,還怕佛道長遠,眾生難度嗎?
菩提道上,智慧與慈悲,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而悲智的成就,不是單憑內觀思惟、坐禅念佛、讀誦經典而已。隱居山林,不食人間煙火,不見世間的苦難,悲心無由生起。與悲心相應的智慧,也不是偏枯的理智,而是從現實的世間,眾生的百態,深觀與廣行,經千錘百煉而獲得的金剛寶鑽。語雲:「學以致用」、「教而知困」、「困而知之」,佛道的進修也是如此,不必等待自利完成才去利他,邊學邊用,將所學的緣起義,於實際生活中作如實觀,面對問題,谛觀正法,依正法徹底解決問題。利他即是自利,為利他教他,必須埋頭苦學苦修。因利他教他而發現更多問題,困境逼著你更精進去謀求解決之道。故此,苦難的人間是趨向解脫道的理想環境,五濁惡世是成佛修行的根本道場。智慧的開發,悲心的長養,悲智雙運的菩薩道與福慧圓滿的佛陀,都因這苦難的人間而完成。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三日於山仔腳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