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宏印法師: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 空義與中觀、唯識的關系和開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

空義與中觀、唯識的關系和開展

中論的思想是一切大乘思想的共同根機,把中觀學好之後,要通達其他的宗派,就比較容易了。

既然空義的觀念很廣,涉及到很多的宗派,為什麼我特別只談它和中觀以及唯識的關系呢?

我們曉得,在早期原始佛教的時代固然有“空”這個名詞,但使用它的機會事之上並不多。譬如阿含經固然談到空的概念,有空這個名詞,但是不常提到。佛教是從佛滅三百年的部派佛教開始,才逐漸重視“空”的思想;到了佛滅五百年,大乘應運而生的時候,就開始大量的運用空、大量的談空。

從印度的歷史上來看印度的大乘可以發現,印度的大乘,地位最重耍的還是中觀和唯識,一直到中國唐朝武則天的時代,有一位高僧叫“義淨三藏”,他是繼玄奘大師之後,到印度取經的中國高僧,他在回程時,尚未回到中國就先拜托朋友替他帶回一本書,叫做“南海寄歸內法傳”。在這本“南海寄歸內法傳”裡,開宗明義的就提到:印度人談大乘不超過兩宗,即中觀與唯識。那麼,我們知道印度的大乘,在我們印象裡應該不只是中觀和唯識吧?譬如說,後來有比較更濃厚唯心思想的如來藏系統,被印順導師稱為所謂真常唯心論的,不也是一個宗派嗎?到了中國我們稱它為圓覺宗,太虛大師就把它稱為法界圓覺宗。像印度後起的佛教當中,密宗也是獨樹一幟,而且形成很大的主流,不但談空,而且談有。印度的大乘佛教包括有密宗、唯心如來藏的法界圓覺宗,又有唯識、中觀,何以義淨三藏要特別談到中觀和唯識?那是因為,唐代義淨藏去印度的時候,密宗還不興盛,而如來藏的思想固然在流行,但還沒形成很大的主流,最成氣候最成主流的還是中觀和唯識。

再稍微看一下我們中國佛教的歷史,中國佛教通常說大乘有八宗,如果說中國佛教的大乘貞有八宗,那也是到了唐未、未初才形成真正八宗的。比如說,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那時候並沒有八宗,佛教剛傳到中國,最早來到中國翻譯佛經的高僧,就是安世高和支婁迦谶,這兩個人是真正有歷史根據的兩位開頭人物,在他們之前的人物則多屬傳說。安世高帶進中國來的較屬於小乘經典、論典,大都是修禅定、禅觀的這些方法;另一位支婁迦谶是最早把空的思想、般若的思想傳人中國的人。西晉時候,也有位頂頂有名的高僧叫做竺法護,他也是大量介紹性空、介紹中觀思想,可以說竺法護所介紹的經典,大都是初期大乘、中觀系統的經論,直到鸠摩羅什還是這樣的階段。在鸠摩羅什之後再來就是南北朝,到了南北朝時候,唯識的經典、論典就漸漸介紹進來了,到了唐朝時候,不只唯識的經論,連如來藏真常唯心論的思想也大量的介紹進來。這些經論被介紹進來的時候,中國人首先接受般若、接受性空,雖然接受般若性空,但是也有調合注,因而產生了天台思想。

天台宗的思想也不純粹合乎中觀,但是天台是立足於中觀般若的系統進入中國之後發展出來的。華嚴宗的思想比較晚出現,是在武則天的時候形成這個宗派的。天台宗出現比較早,天台智者大師是在“宋齊梁陳”的陳要轉初唐的時候的人物,一般來說,在天台智者大師之前還有兩位高僧,但是是到了智者大師才集其大成,真正形成一個宗派,所以天台宗是在陳末唐初出現的。而華嚴宗則是唐朝已經進入中唐時期才出現,華嚴的思想就是中國人接受印度的唯識思想開展出來的。簡單的說,中國人接受印度的中觀般若而開展出天台,中國人接受印度的唯識而開展出華嚴。那麼,華嚴與天台被稱為廣大悉備系統,地位是相當高的,這是隋唐佛學博大構深的體系架構。至於像禅宗、律宗、密宗或淨土宗都是特別講修行,由修行形成一個宗派,他們不是很明顯的在談義理,所以現在有人形容他們為“行”門或“解”門,我是不太贊同這樣的分類法,但是也不能說這樣的分類完全錯。

如此說來,可見要了解中國佛學的博大系統,也不能忽略對中觀、唯識的研究。換句話說,如果對中觀、唯識有好的認識基礎,要了解中國天台和華嚴等思想就比較容易通達;如果不懂中觀、不懂唯識,要研究華嚴、天台就比較困難,等於有點斷章取義、從斷代史開始一樣。依我個人的體會發現,中觀的思想還是大小乘思想的共同根機,所以把中觀學好之後,要通達其它的宗、派就比較好懂、好學了。我之所以特別選中觀和唯識來談空,它的重要性有如此;這是進入本題之前,先給各位了解的。

 

上一篇:宏印法師:阿含經與人間佛教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