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現代傳播方法 讓佛法走入人間
依空法師
《論語·衛靈公》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普賢十大願之一“請轉*輪”願,太史公司馬遷忍辱含垢完成《史記》,其心願除了要“藏諸名山”,更要“傳之其人”,凡此種種皆顯示偉大的思想,要靠優秀的人才、善巧的方便將之橫面的傳播、縱面的弘揚。因為*輪自己不能轉動,必須透過人力去推動,因此要勸請大善知識來轉*輪,讓佛法走入人間,發揮淨化人心道德,提升社會倫理的功能,運用傳播工作來弘揚正法的重要性,於焉可見。
佛門流行一句話:“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法華經》說佛陀出生於人間是為了“示教利喜”,把佛法教義開示於人間,帶給眾生利益歡喜,是佛陀所以降生於娑婆世界的本懷。因此僧寶弟子最重要的天職,就是將佛陀證悟的真理弘揚下去,燈燈相傳,續佛慧命,而不僅僅是趕趕經忏、做做手藝、種種桑田,寄佛偷生,辜負了一襲袈裟,乃至只做慈善赈濟,缺乏佛法教化,和世間的慈善機構沒有差別。
弘法利生既是佛陀本願、弟子家業,如何既契理又契機,引導有緣、無緣者,都能同入佛法大海,不能不講究觀機逗教的方法。佛經說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因此佛陀施設八萬四千種法門。因為眾生“根器”利鈍的不同,因此教法有三乘一乘、頓漸修悟、八大宗派的種種差異。相對於其它宗教的理論單一、威權信仰,多元豐富一向是佛教最吸引人的特點。為了讓廣大的弟子能夠輕松地理解佛法,佛陀其實非常講究傳播的方法。首先,在語言方面,他禁止弟子使用貴族間交談的梵語,而講說流行於地方的巴利語,掃除佛教傳播時的語言障礙,收到通俗化的效果,這和當今將佛經白話文化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次,佛陀運用十二分教的方法來教導弟子,佛典大量運用譬喻故事,生動有趣,充滿文學色彩,對於佛法的傳播和經義的流傳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十二分教其實就是佛教的十二種傳播方法。另外,佛陀也是善用肢體語言的教育家,宣說《華嚴經》時,佛陀分別從足輪、足指、足趺、兩膝、眉毫等部位放光,依序演繹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位菩薩法門;闡述《法華經》一乘法義時,佛陀曾經露齒微笑,三請三止,引發弟子求法若渴的虔敬心;《維摩經·佛國品》中,面對弟子認為娑婆穢土不如他方佛國莊嚴的質疑時,佛以足指按地,三千大千世界即刻淨如彼佛土。傳說佛陀曾在靈山勝會上拈花微笑,禅宗就在一朵美麗的蔓陀羅花、一個溫馨和煦的微笑中傳揚了開來。甚至佛陀的三十二相的廣長舌相、梵王音聲相等,這些都是佛陀為了達到弘法利生所示現的方便,佛陀本身就非常注重傳播方法的運用。
佛教東傳到中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僧侶弟子們,為了將佛法普及於民間,使用通俗易懂的文詞、生動有趣的譬喻故事,韻散夾雜、唱導俗講兼用,甚至將深奧的佛經圖相化,以變文、變相的形式,將經典平易化、通俗化、趣味化,使民眾容易接受、聽信。變文之“變”,意謂南北朝的經師們在弘揚佛陀教義時,而給予適應當代需要的中國化轉變。由上可知,不管是佛陀本人或者是後代弟子,都能洞曉眾生需要,善用弘法傳播的方便智慧。
繼承佛教過去既有傳統,開展未來的弘法方向,二十一世紀,佛教弘法傳播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文字出版弘法
佛陀涅槃後,大迦葉主持經典的結集,爾後陸續經過五次結集,佛陀的聖教才能以梵、巴、藏、漢的語言形式流傳至今,遍及世界。從東漢開始,降及隋唐、兩宋,中國佛教的高僧大德,展開佛典的翻譯、雕刻、印刷、出版工作,長達千年之久,保存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乃至大乘佛教最為龐大完整的佛教文獻。面對如此豐富的佛教文化瑰寶,如何加以整理、闡述、編纂、流通,實為當務之急。文字出版可以從通俗和專業兩個面向來著手,首先,通俗方面:把大藏經白話文化、高僧傳記以小說形式來顯現,成為感化人心的現代傳記文學,更進一步將之漫畫化,讓孩童從圖畫閱讀中,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這些工作,筆者在擔任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任內,都已經在進行,並且有斐然成果。其它出版一般人能夠通曉的佛教教理、勵志、用世、藝文等叢書,《海潮音》、《內明》、《法音》、《普門》等佛教雜志的編輯,《人間福報》的佛教報紙的發行,這些平面媒體都能發揮文字般若的功能,讓讀者借此契入奧妙的實相般若。
專業方面:編纂佛教的辭典、年表等工具書,將大藏經數字化、計算機化,方便現代人搜尋數據、學術研究。佛光大藏經編纂委員會近年已陸續完成《阿含藏》、《禅藏》、《般若藏》、《淨土藏》的編刊,二〇〇九年四月,出版《法華藏》,其余的十一藏,預計於三年內全部完成。本人為編纂委員之一,目前正如火如荼進行《藝文藏》的整理,計劃將佛教經典中富有文學性的文獻、僧人文學作品、傳世文學中(如全唐詩、全宋詩、全唐文、全宋文、小說戲曲等)的佛教文學收錄本藏。另外,各種佛學學報的刊行,例如《普門學報》、《中華佛學學報》、《禅學》、《法幢》等,展現學者的研究成果;佛教專門學術叢書的出版,例如《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等等,可謂佛教文化出版的盛事。誠如星雲大師所言:“以弘法效益而言,文化事業可謂本小利厚,寫一篇一章、出版一本書,讓人得到了佛法的利益,必能激發其願心,想要奉獻佛教,可以說是帶動善的無限循環。所以佛教文化事業是營銷佛法,賺進人心,帶給人生命的價值,帶給人生生世世的信心。”又說:“文化就是在化心,感化你的心,使你有自覺。”文化出版弘法的顯著成效與重要性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