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佛教教育的展望
向學
北京炎熱的夏日剛剛過去,現在已經進入到清涼的金秋時節,海峽兩岸的各位長老法師、大德居士和著名的佛教學者教授聚集在具有悠久文化歷史和以佛教教育著稱的法源寺舉行“兩岸第二屆佛教教育座談會”,是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盛舉,因緣殊勝。因為大家在這裡所探討的問題雖然是“二十一世紀的佛教教育”,而實際上是描繪二十一世紀佛教事業的宏偉藍圖。佛教的教育是關系到未來佛教的興衰走向,佛教教育辦得好不好,是關系到佛教的前途和命運,所以這次活動,意義重大。
佛教教育的歷史悠久,並且淵源流長,自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睹星覺悟建立僧團那時候開始,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對眾生的教育事業中去,他以因材施教契機契理的教學方式,廣布五乘教義敷演八萬四千法門,不僅為宇宙廣大苦惱眾生開辟了一條離苦得樂的光輝大道,而且為未來的佛教教育扣開了歷史大門,鹿野苑、捨衛城、靈鹫山等流下了無數佛陀的教育足跡,為人類創造了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豐富的精神食糧,同時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此事業孜孜不倦。世尊涅槃後,出現了以十八部為代表的部派佛教,繼而大乘佛教的崛起,盡管他們之間見解不同,教義有所偏重,但他們都是謹遵佛陀教化世間的慈悲本懷,繼承佛陀時期的教育事業,兢兢業業為人類的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佛教傳入中國後,各位大德審時度勢,把佛教的教育事業以各種的方式普及深入到各個方面,在與原有的中國文化相互撞擊相互影響中,形成了大小並弘、各宗並舉,深具特色的中國佛教。使之在燦爛的中華文化百花園中呈現異彩,並為中華民族創造了無數輝煌,留下了豐富的寶貴財富,為民族的精神注入了無數的文明。
佛教教育的范圍很廣,可以說它是涉及到對眾生教育的各個領域,今天在這裡想用有限的時間和篇幅來談整個佛教教育是是很困難的。所以,我想在這裡就中國佛教教育中的僧伽教育略作敘述。
佛教教育中,僧伽教育尤為重要,歷史以來倍受重視。佛陀開悟後,第一次的教育對象就是五位比丘,並且從以後的佛教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僧伽是住持佛教的根本,佛教的興衰基本上取決於僧伽的素質教育,只有高素質的僧伽才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肩負起荷擔如來家業的使命,只有高素質的僧伽才能弘揚佛法淨化人心,紹隆三寶續佛慧命,才能帶動佛教事業的發展。
佛教的僧伽教育,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在中國古代的僧伽教育模式基本是以師父為老師,徒弟為學生,叢林寺院為學校,以翻譯過來的經論為教本,進行學習研究,中國佛教各大學派的思想和特點就是在這樣的模式下產生的。這種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對佛教的傳播及理論的建樹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隋唐時期所形成的百家爭鳴百家齊放的壯觀情景,就是在這種的教學模式下出現的。但這種模式比較單一,再加上當時自建山頭自立門戶,出現了不少相互诋毀互相排斥的現象。這種現象與佛教原有契機契理的“無方”教育法,有一定的背離。因此,在中國佛教雖然有過宗派鼎立、教義昌盛的輝煌時期,但好景不長,逐步走向衰微和沒落,最後只有不拘一格具有多樣化教學法的禅宗獨攬佛教天下。
直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太虛大師為代表的一批大德,深感當時佛教的弊端和佛教教育的落後狀態,為挽救當時佛教的沒落局面,打破宗派的門戶之見,提倡大小並弘,八宗並重,以人間佛教為根本思想,吸收當時新社會的先進教育方法,率先創辦武昌佛學院、漢藏教理院和閩南佛學院等,這是中國佛教僧伽教育學院化的開端。此後的幾十年,全國佛教界都沿著太虛大師的這條路子,分別興辦佛學院,進行定期地集中教學,培養了不少新時代的僧才。當時新興起來的學院式僧伽教育,不是一帆風順,面臨著種種壓力和挑戰,在困難中誕生,在坎坷中發展。最終還是取得顯著成果,為佛教培養了一大批新人。後來兩岸三地以及華僑佛教中能夠獨攬一面的法門巨匠,很多是當時各佛學院培養出來的學僧。
新中國建立以後,象征中國佛教僧伽教育的中國佛學院在北京法源寺成立,以預科、本科、研究班等多種形式,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僧才,後來他們住持一方,在佛教的各個領域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尤其對文革以後佛教的恢復與重建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佛教在上世紀六七是年代遭受嚴重的破壞,損失慘重。在這段時間,佛教教育不僅停滯不前沒有發展,而且元氣大傷,致使整個佛教面臨著喘喘欲息的難保局面。直到八十年代,宗教政策開始得到恢復,佛教的教育事業也逐步得到了復蘇。首先,在北京法源寺恢復了一度停辦的中國佛學院,此後全國各地的佛學院如雨後春筍,蓬勃地發展起來。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全國前後恢復和新辦的佛學院共有三十多所,這一時期培養出來的學僧,現在很多已經成為全國各地名山大剎的中堅力量,正在主持寺院管理、佛教教育等各種事業,基本上解決了青黃不接的狀況。
可見近代以學院式的僧伽教育的道路是正確的,成績是顯著的。假如沒有這幾十年以來學院式的僧伽教育,現在的佛教狀況可想而知,絕對不會有今天的相對發展。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國家正以“科教”作為“興國”之本。面對新的世紀,我們的佛教如何才能與新的社會想適應,如何在新的社會發揮她的重要作用,如何把真正的佛教展示在新的世紀面前,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盡管仁智所見不同,但“辦學興教”的基本策略,是有識之士的共同看法。也就是說,想要振興中國佛教,使佛教在新的世紀展現新的活力與風采,必須以新的理念辦好佛教教育,尤其是僧伽教育。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幾十年的佛教僧伽教育取得較大的成績,對佛教的建設與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的同時,與佛教事業發展的需要的距離,也就是不能完全解決僧才奇缺的現象依然存在。就僧伽教育中有不少亟需改善和提高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辦學方向不夠明確。八十年代以後,舉國上下佛教界辦學熱情很高,但由於一些地方沒有確定好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這個目標,一轟而上,目前全國有三十多所的佛學院,數量多卻規模小。並且出現不少低水平的重復,不足形成氣候。花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結果收效甚微。
二、辦學經費短缺。經費短缺是全國佛學院所面臨的普遍現象。隨著八十年代宗教政策的落實,佛教場所的恢復全面展開,多數的財力都都投入到寺院的修復和重建,投入到僧伽教育的經費微乎其微。除了少數佛學院之外,多數由於經費不足,教學條件無法得到改善,致使教學設施陳舊簡陋,並造成師資不穩定,無法聘請到合格高素質的教師,開設課程難。總之,經費的缺乏,使僧伽教育舉步為艱。
三、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在全國佛學院所設置的課程看,很多課程的開設基本相同。不少學僧在不同的佛學院,重復學習同樣的課程。有些初級佛學院學僧基礎不高,開設的課程卻是理論性很深,老師講不好,學僧聽不懂。課程設置不合理的另一個方面,是表現在實用性少,理論性的多。課程的設置應有針對性時代性,應根據佛教事業的需要而開設課程。很多地方基本上是根據能講什麼課的法師開設什麼課,想學的學不到,學到的用不上。另外強身健體的體育課程相對比較薄弱,由於佛學院都辦在叢林寺院,沒有足夠的場地和健身器材,使學僧不能得到很好的身體鍛煉,相當數量的學僧身體素質差,病號不斷。不僅影響正常的學習,還給本來不足的辦學經費增加醫療費的負擔。
四、教材相對落後。現在各佛學院所開設的佛學課程包括面兩個方,一是教理,二是歷史。教理方面所選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印度翻譯過來的原經原論,或古代中國祖師的著作。無論文體或是語言結構,現代人讀起來都有一定的困難,很多法師都把精力花費在消文釋義的時間上,學僧學起來興趣也不高。歷史方面所選用的教材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所編寫的,很多現在人的研究成果和觀點,當時所沒有,所以也不大適應現在所用。因此,怎樣合理科學地編寫出一套適應於現代教學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五、師資建設需要加強,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師資是僧伽教育的根本,各地佛學院目前普遍存在師資不足的現象。由於師資缺乏,無法按照既訂的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很多需要開的課程而無法開設。此外,現有的師資自身的學識修養不是很高,遠遠不能適應現在教學的要求,不僅照本宣科沒有新意,甚至有很多問題自己都難弄懂,更談不上活潑生動,融會貫通,這與“傳道”“解惑”的教學要求相差甚遠。另一方面,一些教課的法師只注重言傳,忽略了身教。僧伽教育有區別於其他教育,在言傳的同時,應注重身教的作用。教課法師的言行直接會影響到學僧平時的學佛理念和言行,作為合格的講課法師,除了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之外,生活行為言談舉止,也應成為學僧學習的楷模。
六、圖書和網絡建設要進一步加強。圖書建設是辦學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圖書館是法師備課、學術研究和學僧課外學習的資源庫,很多的新知識來源是圖書館。由於資金投入少,進書渠道難,很多佛學院的圖書建設滯後。圖書館和藏經樓除了藏經和一些常見的佛教讀物之外,其他方面的圖書相當缺乏。想要辦好佛學院,必須要大量廣泛地引進文史哲和科學知識等圖書,以及國內外的學術研究成果,為教學與研究提供必要的資料。除圖書之外,網絡建設也很必要。當今時代是網絡的時代,原有人為的勞動模式不斷地被先進的電腦網絡所取代,電腦網絡是當今社會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主要途徑,電子網絡教學已經得到普遍應用。而在佛教教育這一領域,電腦網絡的作用還沒有很好的得到發揮,還沒有廣泛地應用到教學中去。想要辦成具有時代性的佛教院校,必須要加強網絡的建設,利用網絡這一高科技,建立網絡圖書館,為教學與研究提供更多的知識與信息;通過網絡教學來補充師資的不足等等。
中國佛教的僧伽教育目前雖然存在著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都是在前進的道路上出現的。無論什麼教育,永遠都不會沒有問題的時候,關鍵的是我們怎樣去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我想,只要佛教界上下同心協力形成共識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一定會逐步地改善和提高佛教僧伽教育目前所面臨的不足。
我們已經進入新的世紀,在多元化的社會,新的科學文化突飛猛進,給佛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辦好佛教教育以促進佛教各項事業的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可喜的是,中國佛教進入新的世紀不久,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了新的領導班子,為未來的佛教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加強五項建設的計劃中,把“培養僧才”的佛學院建設,作為最緊迫最重要的任務。提出“要高度重視佛教教育工作,加大教育基金的投入,大力培養合格僧才。在繼續認真貫徹執行《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紀要》的基礎上,加強各級佛學院的建設,提高僧人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改變目前一部分佛學院名不副實、教學管理不規范的狀況,統一規劃培養新世紀人才工程,制定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規范措施,逐步完善教育體系……佛教教育的工作重點是要加強佛教院校教育,采取切實措施搞好中國佛學院和地方佛教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盡快制定、編寫出統一教學大綱和教材。同時,各級佛協、各地寺院要在實際工作中大膽起用人才,使其在工作鍛煉中成長。應建立健全佛教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機制,建立人才庫和人才體系。佛教教育體系除院校教育外,還要加強寺院教育、居士教育、開辦多種形式的培訓班和進修班。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佛教教育應逐步開展函授教學、電化教學、網絡教學以及同社會大學相結合的代培教育”。顯然,佛教教育事業的重要性,已經引起新一屆領導班子的高度重視,並且正在逐步地進行這項工作的開展,給中國佛教教育事業帶來了新的曙光。
目前,我國佛教正處在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性關頭,需要加強建設的各項事業千頭萬緒,需要大量的合格僧才來承擔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所以辦好佛教教育,有計劃地培養和造就新一代的僧伽,是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
在原有的基礎上,如何更有效地辦好佛教僧伽教育,培養和造就新世紀佛教的主力軍呢?以下本人略敘幾點意見,求教於諸位大德。
首先,應該要明確辦學方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作為培養僧才的佛教院校,一定要確定好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的基本方向為前提,然後才能沿著這個方向指定教學大綱,開設具體的課程,沿著這個目標去開展各項工作。並且要不斷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克服狹小陳舊的辦學觀念,引進海內外佛教院校先進的管理辦法,學習他們的成功經驗,力求做到名與實相符的佛教院校。
其次,建立佛教教育管理機構。在中國佛教協會應專門建立一個具有權威性的佛教教育管理機構,全面統籌和管理各級佛學院。重點辦好幾所規模大、實力強、有特色、有專長的佛教院校。根據初中高三級佛教院校不同層次,明確各級佛學院的辦學宗旨和方向,負責統一招生,制訂教學大綱,統一編寫規范的教材。自上而下形成一套有規范的教育體系,使之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徹底改變底水准的重復。
再次,籌集教育基金,加大辦學經費的投入。經費短缺給目前佛教辦學帶來很大的困難。常說“巧媳婦難做無米之吹”,由於經費緊缺,使各項的工作無法全面展開。因此佛教相關部門,應專門設立佛教教育基金,統籌辦學經費,呼吁全國佛教個大寺院和佛教團體,積極捐資,號召全國佛教界來關心重視和支持佛教教育。有了經費才能改善辦學條件,築巢引鳳才能引進和穩定高級的師資隊伍。
有了以上三個方面的保證,再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教材和網絡的建設,以及各科課程的合理設置。然後正確處理學風與道風、傳統與現代、學術與信仰、等各種關系。
佛教僧伽教育是一項既長遠又艱巨的事業,“百年樹人”非一朝一日的工夫。回顧數十年的辦學經驗告訴我們,佛教僧伽教育是為未來佛教奠定基礎,未來佛教的前景如何,取決於現在的僧伽教育辦得好不好。為了佛教的未來,目前雖然存在著種種苦難,但佛教的僧伽教育還是要勇往直前的辦下去。
今天在這裡積聚了兩岸佛教界的各方從事佛教教育的大德,和關心佛教教育的各位佛教居士學者,在這裡討論兩岸未來佛教教育這一主題,關心兩岸未來佛教的走向,我覺得很契時機。大陸人民和台灣人民同文同種;大陸佛教也台灣佛教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台灣有很多佛學院,積累了不少辦學經驗和和先進的管理辦法,值得大陸借鑒。大陸的佛教教育相對來說,起步得比較晚,但大陸的佛教教育有豐富的資源和潛力,前景非常廣闊,兩岸之間的互補性很多。希望能以這次座談會為契機,加強以後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以促進兩岸佛教事業的共同發展。
展望二十一世紀的佛教教育任重道遠,但只要兩岸佛教界能夠共同關心佛教的前途,重視佛教的教育事業,立足於現在,著眼於未來,群策群力,中國佛教教育花朵,一定會開遍海峽兩岸,並且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