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法要》
--貳、贊淨土超勝
一、弘誓強緣
(一)彌陀本願
大悲本願 無一簡擇
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續編下.頌贊/阿彌陀佛像贊)
【注】
彌陀大悲,無一簡擇,十方眾生,平等救度。所謂「十方眾生,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也。何以佛無簡擇,慈心平等?以憐憫一切眾生皆是未成之佛故。縱雖五逆十惡,亦不忍心捨棄。其心願廣大,其方法簡易,故能上下通攝,平等普度。如是廣大無礙悲心,祖師多有闡釋。
善導大師雲: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法照禅師雲: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如是法語,皆明「大悲本願,無一簡擇」之要義。
若我成佛 稱名皆往
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種大願。有一願雲:「若有眾生,稱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知:佛念眾生,如母憶子。眾生若能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如子憶母。自然上契佛心,感應道交。現生蒙佛加被,業障消滅,諸緣順適;臨終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從茲入聖超凡,了生脫死。(增廣下.岳步雲為親所設佛堂說)
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三編下.淨土法門說要)
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增廣上.與陳錫周居士書)
【注】
淨土法門以四十八願為根本,而四十八願以第十八願為核心,所謂「本願王」也。十方眾生之往生,即仗彌陀第十八願攝受之力。彌陀之本願在此,釋迦之本懷在此,諸佛之護念在此,三經之結歸在此,眾生之安心起行亦在於此。故學修淨土,善解第十八願義,至為緊要。此段即為印光大師诠釋第十八願義,明「乃至十念,必得往生」義。所謂「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也。能安心於此,起行於此,是可謂善學淨土者也。
第十八願為淨宗肝要、眼目,龍樹菩薩以此而開易行之道,明「稱名自歸」之義;昙鸾大師藉此而闡他力之旨,明「業事成辦」之義;道綽大師依此而開淨土一宗,明「唯此通入」之義。善導和尚大成淨宗,更多闡釋。今引善導和尚於第十八願之釋,顯彰其義。
《觀念法門》釋言: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往生禮贊》釋言: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善導大師釋第十八願義甚多,而以《往生禮贊》「四十八字釋」為要,句句金言,字字放光,可謂淨宗眼目,行人准繩。法然上人極口贊仰此釋而言:
此文應常稱於口、浮於心、寓於目。
阿彌陀佛,成就本願,莊嚴極樂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覽,有否念我名號之人;
以佛耳晝夜傾聽,有否稱我名號之人。是故,一稱一念之人,阿彌陀佛,無有不知;攝取光明,不捨其身;臨終來迎,無有空過。
此文者:四十八願之眼也、肝也、神也。
萬修萬去 的實非謬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不但上善稱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惡,苟能起大慚愧,發露忏悔,無論一念十念,佛亦必攝受之。時雨潤物,萬物無不沾益;大海納川,百川悉足匯歸。萬修萬去,的實非謬。(三編下.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佛願弘深 等視眾生
上之則文殊普賢,久成佛道之大菩薩;下之則五逆十惡,將墮地獄之惡眾生,皆承彌陀接引之力,皆為淨土所攝之機。可見法門廣大,了無棄物。佛願宏深,等視眾生。(增廣上.與謝融脫居士書)
慈悲誓願 本為凡夫
佛之慈悲誓願,正為未斷惑者無由了生死,特設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特別法門。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願念佛者皆能生。此我釋迦彌陀普度眾生之大慈悲心,思之當為感極涕零。(三編上.覆恆慚法師書一)
念佛法門,實為佛大慈悲,普度一切無力了生死之眾生,而令其即生速了之無上要道也。(三編上.覆葉聘臣居士書)
【注】
觀印祖意及三經文,知釋迦慈悲正為凡夫,彌陀本願亦為凡夫。《大經》雲:「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經》以「五逆十惡,十聲得生」證明之,故知淨土一法,雖三根普被,然彌陀特為凡夫發超世悲願,本師特為凡夫開此最勝法門。所謂「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善導大師多引經證,詳明「淨土一法,本為凡夫」要義。《觀經》以最下之機,顯最勝之法;《華嚴》以最上之機,贊最妙之法。二經宗旨雖異,共明淨土法門「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之深妙絕倫也,所謂「托佛願力,五乘齊入」也。無力了生死之凡夫,於此甚深微妙之法,當生大信心,大歡喜心,大感恩心,頂戴奉行,一向專念。
願令我滿 心令我安
如來拯濟無方,廣度眾生須度我。
吾輩竛竮沒寄,不念彌陀更念誰。
唯期五濁頓空,任他香無人焚,地無人掃。
倘得一真共證,自爾願令我滿,心令我安。(續編下.楹聯/彌陀)
恩德深廣 粉身難報
阿彌陀佛,乃法界眾生之無上慈父,險難惡道之第一導師,因中發四十八種之誓願,果上獲超諸數量之光壽。端居蓮邦,分身遍十方剎海;普攝含識,即生證三德涅槃。至若觀音勢至,二位大士,則現身塵 剎,尋聲救苦,攝念佛人,歸於淨土,輔弼彌陀,度脫眾生,與樂拔苦,鹹令究竟。三聖恩德,深廣無量。雖天覆地載,莫能喻其萬一;縱粉身碎骨,何由報其涓埃。(增廣下.創建西方三聖殿功德碑記代華德師撰)
(二)淨土三經
欲知念佛 須看三經
生死大海,非念佛無由得度。欲知念佛之所以然,不看淨土經論,何由而知?固當日誦《阿彌陀經》,常看《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三經。讀此,則知彌陀之誓願宏深、淨土之境緣殊勝、行人之往生行相。此外,最親切開示念佛方法,有《楞嚴經》第五卷末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又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讀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華嚴》一生成佛之末後一著,實十方三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勝方便也。(增廣上.覆包右武居士書二)
不閱經論 信願何生
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參承淨業知識,又不廣閱淨土經論,則真信切願,從何而生?縱能執持名號,只因不求出離,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癡福。因福造業,仍沉惡道。倘再路頭不真,涉入邪見,則善因反招惡果。人天福報,亦不可得。阿鼻極苦,長劫難出。譬如入海,既無導師,又乏指南。漂流於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所趣。縱能撐篙搖橹,豈能免於沉溺。
光少乏問學,長無所知。唯於淨土一法,頗切向往。感子之誠,今將淨土經論之最切要者略開一二,一一標其大意。若能歸而求之,則心領神會,自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者,遠勝愚之喋喋也。(增廣上.與福建劉廷誠居士書)
淨土三經 專明其致
淨土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余諸大乘經,鹹皆帶說淨土。(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如來於諸大乘經,鹹皆帶說,如《華嚴》、《法華》、《楞嚴》等。其專說者,則有《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三經中,凡彌陀之誓願、淨土之莊嚴、三輩九品之生因、十方諸佛之贊歎,悉皆顯示無遺。(增廣下.阿彌陀經白話解釋序)
念佛求生淨土一法,乃十方諸佛普度眾生之要道,九界眾生速證佛果之妙門。諸大乘經,皆啟斯要。淨土三經,專明其致。世多習矣不察,視為淺近。謂不若教海之宏深,禅宗之直捷。每揚宗教而抑淨土,尚自力而惡佛加。當仁固讓,見義不為。致如來徹底悲心,郁而不暢;眾生出苦捷徑,塞而罔通。今不避罪責,略引證據。冀見聞隨喜,同生蓮邦。(增廣下.重刻彌陀略解圓中鈔勸持序)
【注】
無論學修何法,都有其正依的經論祖釋,所謂聖言依據、法脈傳承也。淨土法門自古以來以三經一論為其正依,以善導一脈為其正傳。自清朝魏承貫居士將《行願品》加入後,有了四經之說;後印光大師更加《念佛圓通章》,而成五經之論。三經五經,如何依止?通觀《文鈔》,即知印祖雖倡五經,若論所標之正依,亦唯是三經。其言「諸大乘經,皆啟斯要;淨土三經,專明其致」,可謂一語定准。一代時教,談及淨土法門之大乘經典,多達二百余部。大師言:「淨土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余諸大乘經,鹹皆帶說淨土。」故知:三經乃「專談」,余者皆「帶說」耳。於三經之外,《行願品》與《圓通章》發揮念佛奧旨,攝歸念佛,可謂最為得力,故大師擴而充之為五經。此二經雖可為弘揚淨土之一助,但仍是「帶說淨土」而已,與淨土三經相較,自有親疏之別,如《文鈔》比較《行願品》與《彌陀經》言:
《彌陀經》為淨土法門之根本法門,《行願品》雖廣大深妙,究非淨土法門之根本法源。故宜二經同念,斷不可只念《行願》,不念《彌陀》。只念《彌陀》不念《行願》則可,只念《行願》不念《彌陀》則不可。《彌陀經》為朝暮課誦,或多念亦可。斷不可絕不念《彌陀經》,而專念《行願品》,以成忘本之修持也。二經固無高下,而對於淨土行人,卻有親疏。
以此可知:二經雖無高下,卻有親疏,何為正依,何為傍依,一目了然。人或執於《華嚴》之圓融無礙,實則念佛無礙圓融,念佛一道同歸,念佛五乘齊入,可謂最極圓融無礙也。故《要解》雲:「華嚴所禀,卻在此經」,可謂道其幽玄也。又大師比論《大經》與《華嚴》時,更明《大經》之超勝,其言:「《華嚴》唯局法身大士,此經遍攝九界聖凡。即以《華嚴》論,尚屬特別,況余時乎?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眾生,無一能了生死者。」二經之勝劣,自不待言矣!
綜觀大師之意,誠知:三經為根本,余者為枝末;三經為源頭,余者為支流;三經如大海,余者如江河;三經為正依,余者為傍依。
誠如大師雲:「念佛法門,根本妙谛,在淨土三經。」學淨土者不可不注重三經,不可不正依三經也。
最早確定淨土宗之正依三經者,是彌陀化身之善導和尚。其《觀經疏》於「五正行」之「讀誦正行」中,即明專讀誦淨土三經;又欲明「念佛功能」超絕時,亦藉三經大義以明之。此三經地位之確立,是為善導和尚楷定古今之一義也。
文有詳略 理無二致
溯此法之發起,實在於華嚴末會。善財遍參知識,至普賢菩薩所,蒙普賢威神加被,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為稱贊如來勝妙功德,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同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以華藏海眾,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已遍游塵剎佛國。其彌陀誓願、極樂境緣、往生因果,一一悉知,故不須說。然華嚴會上,絕無凡夫二乘,及權位菩薩。故雖大弘此法,而凡小莫由禀承。乃於方等會上,普為一切人天凡聖,說《無量壽經》,發明彌陀往昔因行果德,極樂境緣種種勝妙,行人修證品位因果。此經乃說《華嚴》末後歸宗之一著,說時雖在方等,教義實屬《華嚴》。《華嚴》唯局法身大士,此經遍攝九界聖凡。即以《華嚴》論,尚屬特別,況余時乎?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眾生,無一能了生死者。佛以大慈,深恐眾生不便受持,故又說《阿彌陀經》,庶可日常讀誦。又說《觀無量壽佛經》,令諸行人,西方依正莊嚴,常在心目之間。此三經,文有詳略,理無二致。(續編下.無量壽經頌序 民國二十五年)
互攝互融 同主稱名
《無量壽》、《觀經》、《彌陀》,雖文相不同,而義意則互融耳。佛為九法界眾生說,吾人何可不自量,而專主於最勝者觀乎?丈六八尺,佛已為我輩說過矣。下品將墮地獄之前,大開持名之法,是《觀經》仍以持名為最要之行。《無量壽》詳說佛誓及與淨相,是為依小本修者之要訣。由有此二經,則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是知雖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關緊要而忽之。至於修時,果真至誠,於一瞻一禮一稱名,皆可消無量罪,增無量福,非一定須作麼修方可耳。(續編上.覆濟善大師書)
【注】
三經看似各別,實則互攝互融,交相發揮念佛宗旨。《大經》正明,《觀經》巧說,《彌陀經》直說,無不以彌陀本願為旨歸,以稱名念佛為最要之行。三經同主稱名之義,善導和尚言之最為明確,其《觀經疏》雲: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唯明、唯標、專念」等義,於三經同主念佛開顯至極。《觀經》雖初開三福九品之散善、十三定觀之定善,而流通文中,特別咐囑稱名一行: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此即《觀經》宗旨所在,善導大師依此而結示一經宗要雲:
上來雖說定散二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為《觀經》結歸,亦為三經要旨,淨宗眼目。明乎此,則知三經發揮雖異,歸宗是一,所謂「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也。
大經五譯 康本為准
《無量壽經》有五譯:
初譯於後漢月支支婁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次譯於吳月支支謙,有二卷,名《佛說阿彌陀經》。以日誦之經,亦名《佛說阿彌陀經》,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別之。又有趙宋王龍舒居士,會前二譯及第三譯,並第五趙宋譯,四部取要錄之,名《大阿彌陀經》。當時大興,後因蓮池大師指其有不依經文之失,從此便無人受持者。大藏內有此經,各流通處均不流通。有謂另有一種者,即此經也。
第三譯,即《佛說無量壽經》二卷,現皆受持此經,即曹魏康僧铠譯。
第四譯,即《大寶積經》第十七《無量壽如來會》,此經王龍舒未見過,乃唐菩提流志譯。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將留支訛引之。
第五譯,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法賢譯。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譯經多為榮,故分兩卷,於絕不宜分處而分,今刻書本作一卷。
就中《無量壽如來會》,文理俱好,而末後勸世之文未錄,故皆以康僧铠之《無量壽經》為准則焉。(三編上.覆王子立居士書二)
阿彌陀經 文略義豐
《阿彌陀經》乃一切聖凡同修之道,亦決於現生了脫之法。文雖顯略,義極宏深。古德欲人皆修習,以故列為日課。……
《阿彌陀經》,文略義豐,普透群機。其為利益,窮劫難宣。以故自佛說此法門以來,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有緣遇者,祈勿錯過,則幸甚。(三編下.阿彌陀經白話解釋題辭)
二尊遣喚 悲意甚深
釋迦彌陀,乘大願輪,興慈運悲,度脫眾生。一則示居穢土,以穢以苦,折伏而發遣。一則示居淨土,以淨以樂,攝受而鈞陶。(增廣下.觀無量壽佛經石印流通序)
【注】
釋迦示居娑婆,殷切發遣,指歸西方;彌陀示居淨土,以大悲願力,攝受救度。此二尊一遣一喚之深慈大悲也。幸聞釋迦之發遣,彌陀之招喚,自當托質蓮台,深歸淨土也。善導《觀經疏》雲:「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以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三)六字名號
一句佛號 包括一大藏教
莫訝一稱超十地,
須知六字括三乘。(續編下.楹聯/彌陀)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真念佛人。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耳。(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一)
【注】
六字名號,乃彌陀五劫思維、兆載苦修所成,具無量光壽,攝依正二報。乃至十方諸佛功德,諸大菩薩功德,一切經咒功德,無一不攝。如經雲:「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是故無論有智無智,初學久修,皆當死盡偷心,做真念佛人,至心信樂,一心念佛。上智者深明其義,故易做真念佛人(其智不可及);下愚者安於本分,故亦易做真念佛人(其愚不可及);中間之人,或難窮其理,或不安於分,故多難做真念佛人。非其不能,是不願也。其真與不真,端在自己是否依教奉行耳。
即此一名 圓攝一切佛名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圓攝十方三世一切佛號。(續編上.覆陳其昌居士書 民國二十年)
【注】
阿彌陀佛,號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法界藏身,一佛攝無量諸佛,一土含無量佛土。故念一佛,即同念十方諸佛;生一土,即同生十方佛土。
六字義釋 以示歸命之意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通是梵語。「南無」,亦作有「曩谟」者,經中通作「南無」,此翻「恭敬、歸命、頂禮」等。此二字,乃直示「恭敬、歸依」之意。「阿彌陀佛」,此翻「無量壽」,亦翻「無量光」。謂此佛之壽命光明,悉皆無量。(三編上.覆應脫大師書三)
【注】
六字名號,義雖無量,大要有二:一攝彌陀無量功德,二示眾生歸命往生,可謂機法一體。古今大德多有釋義,以善導大師「六字義釋」,圓攝機法要義,暢顯往生至理,最為精要。其《觀經疏》雲: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三經要義於此攝盡,信願行盡在此一名號中,眾生稱念,乘佛願力,自得往生。
二、淨土勝易
(一)法門廣大
淨土法門 其大無外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具攝初中後法,普被上中下根。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於現生中,定出生死;不歷僧祇,親證法身。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實眾生一切修持中之出苦要道。以其仗佛慈力,故與專仗自力者,其利益奚啻天淵懸殊也。以故將墮阿鼻者,由十念而即得往生;已證等覺者,發十願而回向淨土。是知此之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也。故自《華嚴》導歸,祇園演說以來,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續編下.昆山佛教西方蓮花會緣起序 民國二十二年)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禅、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古今多有深入經藏,徹悟自心,於此法門,不生信向者,以死執仗自力通途之教義,論仗佛力特別之因果之所致也。使知此義,則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續編下.無量壽經頌序 民國二十五年)
淨土法門,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淨土法門,猶如大海,普納眾流;亦如太虛,遍含萬象。盡法界眾生,無一人不攝其中;盡法界諸法,皆由此得其實際。以其為如來一代時教之特別法門,三世諸佛之總持要道故也。(續編下.淨土聖賢錄序 民國二十二年)
【注】
極樂雖在西方,而實廣大無邊,遍攝十方。《往生論》贊雲:「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法門利益廣大無邊,法門應機無一遺漏。是故無一法不從此流,無一人不攝其中。廣大無礙,一門普攝。如大海普納百川,如虛空遍含萬象。可謂極簡極易之法,至頓至圓之教。
事雖簡易 理極圓頓
念佛一法,事雖簡易,理極圓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為如來一代時教無量法門中之最上宗要。一切法門,恆沙妙義,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增廣下.常明庵萬年念佛會碑記)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實諸佛圓滿菩提成始成終之道,亦眾生仗佛慈力即生了脫之法。其理甚深,其事甚易,故致人多未能識其底蘊。或求人天福報,不敢直下承當。或捨信願求生,專看念佛是誰。遂將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特立仗佛慈力即生高預蓮池海會之法,仍成自力。以既無信願,縱令親見是誰,亦只是大徹大悟而已。倘煩惑未盡,則依舊輪回,濁惡境緣,迷失者多。欲了生死,當在驢年。可不哀哉!(三編下.淨土生無生論講義發刊序)
【注】
此所謂淨土法門之「勝易二德」也。理極圓頓故勝,事甚簡單故易。因其勝故,上可攝等覺菩薩;因其易故,下可度逆惡凡夫。法然上人於此「勝易二德」更有詳釋,其曰:
「勝」義者:
謂至極大乘義者,體外無名,名外無體。
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恆沙功德,備口稱一行。
大願業力所構出,令萬德讓與行者;
他力難思巧方便,令一稱超過眾善。
知識廣贊,猛火為涼風;善友教稱,金蓮如杲日。
名號大利,無上功德也。
「易」義者:
不論行住坐臥,修之預來迎;
不論時處諸緣,稱之得往生;
不論身心濁亂,只論他力引接。
是大因緣 是秘密藏
淨土事者,是大因緣。淨土理者,是秘密藏。汝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增廣上.淨土決疑論)
【注】
阿彌陀佛因中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結成四十八願,成就極樂莊嚴,成就萬德洪名,是謂之大因緣。極樂莊嚴、佛之功德、眾生往生唯佛徹知,是謂之秘密藏。眾生念佛亦是大因緣,非於一佛二佛而種善根故。眾生念佛即入秘密藏,順佛本願故,蒙光攝取故,潛通佛智故,直入報土故。無論何等根機,但能念佛,即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是則名曰香光莊嚴,同入彌陀願海,共證無上菩提。
即淺即深 即權即實
此之一法,即淺即深,即權即實。上上根不能逾其阃,故已證等覺者,尚須十願導歸。下下根亦可臻其域,故將墮阿鼻者,猶能九品立預。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暢如來出世之本懷,作眾生出苦之達道。由是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等諸菩薩,遠公、智者、清涼、永明等諸祖師,悉皆出廣長舌以贊揚,發金剛心而流布。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也。(續編下.敦倫蓮社緣起序 民國二十年)
真俗二谛 攝盡無遺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為佛法之歸宿,亦世法之源本。約俗谛論,舉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八事,離此則不能究竟圓滿。約真谛論,舉凡斷惑證真超凡入聖之妙道,一塵不立萬德圓具之真心,離此則不能直下親得。況乎時值末法,人根陋劣。世道淪溺,大破綱紀。廢經廢倫,將成禽獸之區域。殺父殺母,共逞枭獍之行為。若不以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理,與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法門,為之挽救,則人道幾乎息矣。於是有心世道者,群起而維持之。(三編下.皋東佛學蓮社緣起)
(二)功德超勝
淨土法門 全仗佛力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
唯茲淨土,全仗佛力。(增廣下.濟南淨居寺重興碑記)
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與未熟,惡業之若輕若重,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垂慈接引,往生淨土。(增廣上.淨土決疑論)
博地凡夫,障深慧淺,善根微薄,壽命短促,欲仗自力,豎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沉。若以數萬斤大石裝於船中,石雖重大,因有船載,可以不沉。可見自力佛力之難易!念佛法門,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須念佛,橫超三界,接引往生。(三編上.覆周志誠居士書二 民國廿五年五月六日)
【注】
大師有時雲淨土法門,全仗佛力,專仗佛力;有時又說兼仗佛力。如何理解其義?通觀《文鈔》,大師言全仗佛力處甚多,更借比喻而詳言:
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以乘船之喻而闡釋「全仗佛力」,其義自明,透徹至極。然大師又雲「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如何領會其義?通觀《文鈔》即知,其所言兼有之「自力」者,有三義:
一、就信願念佛而言,亦可權謂之自力,就往生所憑而論,則全仗佛力。如大師雲:
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謂信願持名,是自力能感於佛。誓願攝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應於我。感應道交,故得如是。
二、就余之善行而言,亦無妨說有自力。念佛之人,除念佛外,所行余善,如敦倫盡分等,則亦可謂之自力。雖有余善不出輪回,往生仍憑佛力橫超三界。因有余善,故說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三、所謂兼有之自力,與通途法門所言自力意義不同,乃是佛力引發之自力。觀如下二言即知:
一則專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發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
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議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圓顯。此自力,與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別。
觀此三義,即知大師所言兼有之自力,皆是在仗佛力之下而言自力,與普通法門所言自力全然不同。通途法門所言自力,即修戒定慧、斷貪嗔癡之力。念佛行者,縱然煩惱絲毫未斷,念佛亦得往生,此即所謂全仗佛力也。即如大師所言:沙子雖輕,入水即沉深淵;石頭雖重,乘船即可過海。故知:大師雖言自力佛力兼而有之,依然不悖全仗佛力之旨。所言不同,應機不同耳。言全仗佛力者,則讓一切眾生(尤其是凡夫眾生)徹底安心,通身靠倒。言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則讓沉於自力者更當歸於佛力(兼而有之),方為穩妥;因有佛力,亦得安心。其攝化不同,而旨歸是一。其言「唯恃信願,不論斷證」,可謂全仗佛力之最好注釋。大師常言:「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故知,就凡夫而言,實則毫無自力可言,唯佛力可憑。
最圓最頓 最易最玄
淨土法門,乃普令一切聖凡,同於現生往生西方,了生脫死之最捷、最圓、最頓、最簡易、最玄妙之法門也。(三編上.覆張曙蕉居士書二)
淨土一法,乃如來一代時教最玄最妙、至圓至頓之法門一法具一切法,名圓。即生修即生證,名頓。。博地凡夫,亦能入此法中;等覺菩薩,不能出此法外。實上聖下凡,速成佛道之一條捷徑;諸佛諸祖,普度眾生之一只慈航。(增廣上.與謝融脫居士書)
唯佛與佛 乃能究竟
淨土法門,理極宏深,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勿道博地凡夫,不能測度;即久證法身之菩薩,亦不能盡知。以故世尊說此法門時,十方恆河沙數諸佛,出廣長舌,同聲贊歎,普令眾生,同生信心,且深歎釋迦世尊能為甚難稀有之事。世尊亦自謂「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而普賢菩薩,令華藏海眾,同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非成始成終之要道,能如是乎?是故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如群星之拱北,眾水之朝東也。念佛之人,能如是信,若不往生者,日月當逆行,天地當易位矣,有是理乎?願見聞者,同皆勉旃。(增廣下.九江居士念佛林蓮社緣起碑記)
【注】
淨土法門,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是故此法,最為難信。徹悟禅師雲:「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以持名念佛,乃諸佛甚深行處,唯除一生所系菩薩,可知少分。自余一切賢聖,但當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知。況下劣凡夫乎?」是故我等,於此法門無論知之多少,皆當深信,仰憑佛力。不可以凡情妄疑佛智,彌勒菩薩尚「不敢有疑」,況我博地凡夫乎?
法門超勝 非余能及
淨土大法門,其大無有外,如天以普覆,似地以普載。
等覺欲成佛,尚復作依賴,逆惡將墮獄,十念登蓮界。
普被九界機,鹹皆勤頂戴,暢佛度生心,唯一了無再。
(續編下.嘉言錄題詞並序 民國十六年)
大哉淨土門,為諸法歸宿。普投一切機,無一不得入。
上則攝等覺,下不遺惡逆。萬流鹹赴海,由佛大願力。
(三編下.焦山吉堂上人往生頌)
眾生根有大小,迷有淺深。各隨機宜,令彼得益。所說法門,浩若恆沙。就中求其「至圓至頓,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上聖與下凡共修,大機與小根同受」者,無如淨土法門之殊勝超絕也。何以言之?一切法門,雖則頓漸不同,權實各異。皆須修習功深,乃得斷惑證真,出離生死,超凡入聖。是謂全仗自力,別無倚托。倘惑稍未盡,則仍舊輪回矣。且皆理致甚深,不易修習。若非宿有靈根,即生實難證入。唯有淨土法門,不論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農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習。由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娑婆苦惱眾生,是故較余門得果為易也。(增廣上.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若知自是具縛凡夫,通身業力,匪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輪回。方知淨土一法,一代時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圓成佛道 非為小乘
須知淨土法門,正攝上上根人。是以善財已證等覺,普賢菩薩猶令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以期圓滿佛果;且以此普勸華藏海眾。是知回向往生淨土一法,乃圓滿佛果之末後一著也。世有狂人,不審教理,以愚夫愚婦皆能修習,遂謂之為小乘而藐視之,不知其為《華嚴》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終第一法門也。亦有愚人,知見狹劣,謂己工夫淺薄,業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眾生心性,與佛無二。五逆十惡,將墮地獄,遇善知識,教以念佛。或滿十聲,或止數聲,隨即命終,尚得往生。《觀經》所說,何可不信?彼尚往生,況吾人雖有罪業,雖少工夫,較彼五逆十惡,十聲數聲,當 復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棄,以致失此無上利益也。如來稱此淨土法門為難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圓頓、直捷、廣大、簡易,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決難信受奉行也。(增廣下.樂清虹橋淨土堂序)
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所說諸法門中之特別法門,不得以一切法門之修證相比而論。現在許多大聰明人,視淨土為小乘,不但自不修持,且多方辟駁,破人修持。不知此法,乃凡聖同修之法。將墮地獄之業力凡夫,能念佛名,即可直下往生。將成佛道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大矣哉!淨土法門也。可憐哉!不唯不修持,而復辟駁之大聰明人。幸矣哉!愚夫愚婦,信願持名,得與觀音勢至清淨海眾同為伴侶。彼大聰明人,縱有宿福,不即墮落三途,而望愚夫愚婦之肩背而不可得。況既謗此法,難免墮落乎?彼受病,在好高務勝,實不知高勝之所以耳。使彼上觀華藏海眾諸菩薩,一致進行,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則慚愧欲死,何敢視此法門為小乘,而不屑修持乎?(續編上.覆陳慧恭孫慧甲書)
一代極談 無上大教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猶當遜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歷劫修證者,益宜挹其高風。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禅宗。如時雨之潤物,如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圓滿菩提。九界眾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華嚴》海眾,盡遵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最勝方便之行,馬鳴示於《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龍樹闡於《婆沙》。釋迦後身之智者,說《十疑論》而專志西方;彌陀示現之永明,著《四料簡》而終身念佛。匯三乘五性,總證真常;導上聖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鹹歸,十方共贊;千經並闡,萬論均宣。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歷劫難逢。既獲見聞,當勤修習。(增廣下.印施極樂圖序代撰)
(三)行持簡易
總持妙法 深淺隨宜
念佛一法,乃佛法中之總持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語其淺,則婦孺均能修持;語其深,則聖哲莫能了解。而且於在家善信,最為合機。(續編下.涵江三江口仙慶寺淨業社緣起 民國二十年)
淨土修持,隨機自立。既無幽深莫測之悶,亦無艱難困苦之煩。且又不費錢財氣力,不礙職業營生。若能隨分隨力,常時憶念,則神凝意淨,業消智朗。自然身心安樂,諸緣順適。其為樂也,何能名焉?願見聞者悉皆修持,各懷自利利他之心,共發己立立人之願。恭敬受持,隨緣宣導。輾轉流通,令遍國界。俾一切同倫,同沐佛恩,同生淨土,實為大幸。(三編下.印光法師嘉言錄題辭二)
極難極易 修即得益
淨土法門,乃極難極易之法門。說其難,則大徹大悟,深入經藏者,尚不信。說其易,則愚夫愚婦,至誠懇切念,即能臨終現諸瑞相,往生西方。彼大徹大悟,深通經論者,猶不能望其肩背。良以一則棄佛力,以專主自力。一則專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發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
此法最要在信願!有信願,則決定肯認真修持。肯修持,則即可得往生之益。非如禅宗、密宗,要常有善知識教導。否則,或恐入於魔道,則佛也難救矣。(續編上. 覆習懷辛居士書 民國二十年)
修法最易 利益最深
淨土法門,乃即小即大、即淺即深、至極平常、至極奇特之殊勝法門。即此一生,便出生死。其修法最為容易,其利益最為宏深。(續編下.靈巖山寺萬年簿序 民國二十一年)
(四)攝機最廣
最大慈悲 普度之法
無量法門,皆須自力斷惑證真,方出生死。求其攝生普遍,利濟無方,上中下三根同修,初中後始本不二,不斷煩惑,不歷異生,即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者,唯淨土法門為然也。以故上根如文殊普賢之俦,下根如五逆十惡之輩,皆為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以其至簡至易,至頓至圓,故能如大地之普載萬象,大海之普納眾流也。(增廣下.吳淞佛教居士林發隱序)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此千佛萬佛普度眾生,令其「近出生死,遠成佛道」之一大法門。(三編下.覆李吉人居士書)
聖人凡夫 總攝無遺
佛法廣大,普蔭人天,唯茲淨土,攝機周全。
等覺大聖,逆惡小凡,平等攝受,令登九蓮。
(增廣下.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集解題詞)
上之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下之五逆、十惡,極重罪人,皆為此法所攝之機。(續編下.天台山國清寺創建養老養病助念三堂碑記 民國二十三年)
古德謂「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者,即此是也。則一切上根利器,淨土總攝無遺矣。《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則一切人天六道具縛凡夫,淨土亦總攝無遺矣。(增廣上.淨土決疑論)
但能回心 莫不皆往
《無量壽經》「乃至十念,鹹皆攝受。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者,此約平時說,非約臨終說。以其既有五逆之極重罪,又加以邪見深重,誹謗正法,謂佛所說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騙愚夫愚婦奉彼教之根據,實無其事。由有此極大罪障,縱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無極慚愧極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觀經》下下品,乃約臨終阿鼻地獄相現時說。雖不說誹謗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必不能不謗正法。若絕無謗法之事,何得 弑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無謗法,彼有謗法解者,亦極有理。但既不謗法,何又行三種大逆乎?是知四十八願,系約平時說。《觀經》下下品,是約已見地獄至極之苦相說。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聞佛名,哀求救護,了無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雖是乍聞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故雖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願,乃約平時說,《觀經》下下品,乃約臨終說。由時事不同,故攝否有異。(續編上.覆善覺大師書 民國二十九年二月)
《往生論》謂謗法者,決定不生。以既謗正法,自無正信,何能往生?此極勸人生正信耳。若先曾謗法,後知改悔,則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歸降,即是順民也。若謂謗法之人,後縱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卻修持准繩。與儒教尚不合,況佛以一切眾生同具佛性,皆當成佛乎?(三編下.覆陳薪儒居士書)
【注】
凡淨業行人,無不注目《大經》、《觀經》於「五逆謗法」之不同說法。攝與不攝,生與不生,成為行人關注焦點。印光大師對兩經之不同,分「平時說」與「臨終說」。若平時恣意五逆謗法,其於淨土法門必無信仰,自然不得往生,此即《大經》義。若平時五逆謗法,臨終能悔改念佛,則可得往生,此即《觀經》義。「由時事不同,故攝否有異。」故知佛於眾生無不攝取,而往生與否則在眾生信受與否。縱雖五逆,但能回心,即得往生。誠如大師所言:「逆惡歸心也來迎。」
若與善導大師「抑止」與「攝取」之說並參,其義更明。《觀經疏》言:
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慞,無由可出。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謗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捨令流轉,還發大悲,攝取往生。然謗法之罪未為,又止言:若起謗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業而解也;若造,還攝得生。
通觀兩位祖師之義即知:所言似異,大義是同。五逆謗法,未回心者,不得往生;已回心者,還攝得生。故善導大師雲:「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知此,方知彌陀願力弘深廣大,無一不攝。雖有抑止之義,亦是慈悲之心,止惡以勸善也。若抑而不止,但能回心,仍攝取不捨,此至極大悲也。
(五)普勸修持
阿伽陀藥 萬病總持
大覺世尊,名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等病。所用之藥,其數無量,戒定慧三,攝盡無遺。以故此三,名為藥王。若能服之,即凡成聖。然藥雖美妙,修合實難。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名為阿伽陀藥,萬病總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上中下三根,即生皆出苦輪;戒定慧三法,當念悉得具足。是知信願念佛一法,乃藥王中之藥王也。(增廣下.募建藥王篷序代撰)
【注】
阿伽陀藥者,即無價之藥、不死之藥、總治萬病之藥。念佛一行,圓攝萬行,具諸功德,萬病總治,故名阿伽陀藥。蕅益大師《要解》雲:「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出苦玄門 成佛捷徑
華藏海中,淨土無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可知往生極樂,乃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增廣上.淨土決疑論)
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眾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實一切諸佛疾成正覺之最上法門。不可以簡便易行,視作等閒。(增廣上.與某居士書 代了余師作)
不可輕視 不可畏難
淨土法門,不可看得太輕,以法身大士,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皆不能出此法門之外。亦不可看得太難,以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但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則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三編下.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 丙寅七月)
十方共贊 九界同歸
佛願洪深,普被三根,因茲九界同歸,十方共贊。
法門廣大,不遺一物,故得千經並闡,萬論均宣。
(續編下.楹聯/諸法淵海)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雖則大小頓漸不同,權實偏圓各異,無非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復本心性而已。然此諸法,皆須自力修持,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絕無他力攝持,令其決於現生入聖超凡,成就所願也。
唯淨土法門,仗佛誓願攝受之力,自己信願念佛之誠,無論證悟與否,乃至煩惑絲毫未斷者,均可仗佛慈力,即於現生,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已證悟者,直登上品;未斷惑者,亦預聖流。是知淨土法門,廣大無外,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統攝群機,了無遺物。誠可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暢如來出世之本懷,開眾生歸元之正路。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而況時值末法,人根陋劣,捨此別修,不但具縛凡夫,莫由出離生死;即十地聖人,亦難圓滿菩提。以故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遠公、智者、清涼、永明,悉皆發金剛心,為之宏贊。以期六道三乘,同得橫超三界, 復本心性也。(續編下.淨土十要序 民國十九年)
法門之妙 莫此為最
如來欲令一切眾生,同於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如來之萬德洪名,熏自己之無明業識,久而久之,習以成性,則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法門之妙,莫此為最。(三編上.覆陳飛青居士書三)
但具真信切願,懇切至誠持佛名號。能如是者,萬不漏一。如人墮海,乘救船力,速得到岸。末世眾生,捨此一法,欲出生死,萬無一得。是知如來大法,撫育群萌。如天普蓋,似地均擎。森羅萬象,無一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日月麗天,普照萬國。雖生盲不見光相,亦蒙其照。如時雨普潤萬卉,大根大莖,小枝小葉,悉皆向榮。縱焦芽敗種,亦 復平等沐澤。如大海普納百川,大江大河亦入,小溝小渠,乃至一勺一滴亦入。既入大海,則與大海,同一鹹味,同一深廣。失彼故名,得此海號。故知佛法,鈞陶化育,了無棄物。為諸法之本源,作眾生之恃怙。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增廣下.廈門流通佛經緣起序)
道雖高貴 法無奇特
淨土,道雖高貴,法無奇特。只要切心求佛,自蒙加被。當知佛的護念眾生,過於父母愛子,所以有感必應的。(三編下.世界佛教居士林開示法語)
未成佛前 皆當修習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
未成佛前,皆當修習。(三編上.覆德培居士書一)
淨土法門,乃一代時教契理契機之特別法。下自五逆十惡,上至等覺菩薩,皆當修習,皆可即生超凡入聖。其余所有一切高深玄妙之法,多是契理,而絕不能普契上中下三根之機。我等從無始來,以至今生,尚在輪回中流轉,皆因夙生,或以愚而不敢承當,或以狂而絕不信受之所致也。(續編上. 覆翟智淳居士書 民國二十七年)
現今無論何等根性,皆須以淨土法門為主。蓋淨土法門為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成始成終法門。語其淺近,則三歲孩子皆能修;語其深遠,唯佛與佛方能究盡。淨土,為凡夫依之現生了生死者。置之不究,縱將一切法門通究得十分通徹,誰能現生將煩惱斷得淨盡無余,而到自力了生死地位乎?仗自力者,既不能得;仗佛力者,又以不知而不注意。則所學之佛法,皆為現在撐場面,未來種善根而已,欲得真實了生死利益,則難之難矣。(三編下.覆福州佛學社書)
我佛法門無量,總要量自己身分,擇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損也。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下化眾生,諸大菩薩上求佛道,所常用之法門也。根無大小,皆可修持,有大便宜,快修快修。不要聽人說何法,便修何法。今日張三,明日李四。口頭上說得天花亂墜,心地上絲毫也用不著。所以古來大法師、大宗師,對此淨土法門,莫不提倡。有不提倡者,不知此法門之廣大故也。今試言之,唯此法門,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後,賴以度世。三根普被,凡聖兼資。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子。高之不能超此外,卑之亦能預其中。廣大圓滿,無以復加矣。(三編下.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成道紀念日開示法語)
回向淨土 無願不成
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願,不生淨土,每難成就。若生淨土,無願不成。(三編上.覆愚僧居士書)
【注】
但凡學佛之人,無不有自己的心願,或欲即身成就,或欲早日開悟,或欲效法普賢大行、地藏大願,生生游化娑婆等。如是眾願,佳則佳矣,以凡夫之資,若不求生淨土,則窮劫亦難成就。若生淨土,則如是大願,無願不成。故印祖言,唯有往生:「方可圓證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薩四宏誓願,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已。」以此可知,唯有往生,方可圓滿吾人種種願望。如《往生論》雲:「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是故無論何人,回生淨土,為唯一不二之妙法也。文殊以此示跡,普賢因茲普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