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小經三文──大年初七談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年初七談話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經》易被錯解

       今天晚上要跟大家討論的,是比較冷僻性,有關教理方面的話題。當然,我們所要討論的教理,不是屬於各宗各派的,而是跟本宗本門有確切關系的,尤其是與我們每天所誦念的《阿彌陀經》有關系。這些日子以來,大家誦念《阿彌陀經》到今天已近五十部,在這部經裡面,有三段核心經文是我們這個法門的重點,但是這三段核心的經文卻很容易被錯會、誤解,甚至曲解。

       自古以來,中國淨土法門的念佛者都很重視《阿彌陀經》,所以把《阿彌陀經》列為每天早晚都必須課誦的日課。可是有很多學淨土法門的人,往往被《阿彌陀經》裡面的三段核心經文所絆倒,甚至於因為錯會、誤解了這三段經文,致而退失了學習這個法門的信心,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這三段經文的第一段是:

捨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第二段是: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第三段是: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三段經文很重要,但也因為很重要,所以如果沒有正確了解,反而是錯解,甚至被人故意曲解,那就會對念佛法門造成莫大的障礙;所以誦《阿彌陀經》的念佛者,都必須對這三段經文先有正確的了解。

淨土宗宗旨

       首先,我們先來講解第一段──「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先自「得生彼國」講起,「得生彼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往生極樂世界是我們淨土門的目標、目的。我們一生學佛,學了八萬四千法門,最後都捨掉而歸入淨土法門,目的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個法門的宗旨,可以用四句話標顯出來。各位如果稍留意的話,就會發現,最近我們新出版的書,在封底都印有我們的宗徽,這個宗徽是一個地球,地球上面有一朵白蓮花,對於有關淨土宗宗徽意涵的解釋,大家以後會看到。宗徽下面有四句偈語: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這四句偈語就是我們的宗旨,很簡短,也很淺顯,一看就可以了解,希望大家能把這四句宗旨背下來。我們學這個法門的宗旨、目的就是為了「信受彌陀救度」,這是大根大本,因為若沒有彌陀的救度,就沒有極樂世界,也沒有淨土法門。彌陀的救度顯現在哪裡?在「專稱彌陀佛名」。專稱佛名的目的在哪裡?在「願生彌陀淨土」。願生彌陀淨土有什麼大效果、大利益?它的大效果、大利益就是不但自己能脫離六道輪回,也能夠「廣度十方眾生」,使他們都能脫離六道輪回。所以「願生」是我們的宗旨,也是我們的大根大本,而且不只是學淨土法門的宗旨與大根大本,其實也是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可能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確實的反問自己:「我為什麼生下來?我為什麼活著?」人生很苦,像最近台灣景氣不好,有人因為生活痛苦而自殺;有的人則是再苦也忍耐活下去。但是,「忍耐活下去是為了什麼?人生何去何從?」如果能夠往這方面去思考,人就會產生智慧,同時也會走進信仰領域,此後只要他找到答案,那麼他的余生,就能過著安心、安穩、安樂的日子。所以,人生的目的簡單的講就是為了「願生彌陀淨土」,這也是學佛的目的;總而言之,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生何去何從?這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一個人如果不知有三界六道輪回,不信有三世因果的善惡報應,他就會認為人只不過是活一次,沒有第二次;他會認為人只不過是死一次,死了就沒有了,沒有所謂的輪回;他只曉得有現生這一輩子,因此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如何使這一輩子快樂。但是如果確信有三世因果、善惡報應、六道輪回,而且了解人生無常、短暫,並且充滿種種苦惱,那時他就會努力在這短暫的人生當中尋求未來永恆的解脫、永遠的離苦得樂。但是,一個人如果福德因緣不足,也很難找到正確解脫的法門,所以在座各位可以說都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才會遇到這個今生今世必定解脫、必定成就的往生淨土法門。

       世間人往往認為,這個人學問大,是哪裡畢業的,有什麼文憑,或這個人功成名就,就覺得他已不虛此生了,這完全是以外在的學問、權位、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但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就不一樣了,佛法所看的與世間所看的,不僅是絕大的不同,而且是根本性的不同。世間所以為的「常」「樂」「我」「淨」,由佛法看是「無常」「無我」「無樂」「無淨」,是截然不同的。以佛法的標准來說,一個人如果曉得生死這一件大事,同時曉得有往生極樂這一條易行道能讓我們輕裝上路──願生極樂、專稱彌陀名號,這才是有智慧的人;反過來說,如果不曉得生死大事,不曉得求生淨土,以解決生死輪回、追求永恆真實生命,則一個人不管他再怎麼有學問、有世間的地位、錢財,以佛陀的眼光來看,都是愚癡、可憐憫的人。

       為什麼呢?就像前天所講的,人生每過一天就等於更接近地獄一天,再怎麼樣的功成名就,死了還是要跟閻羅王見面,還是要繼續輪回。從這一點來講,弘揚淨土法門的人,可以說是大慈悲、大智慧。怎麼說呢?如果有人沒有東西我們給他東西,沒有衣服我們給他衣服,這樣來滿足他物質上的需要,當然也算是一種愛心、善行的表現,但他還是會生死輪回,苦還是會一直的重復;況且他也不可能永遠轉世為人,如果墮落到三惡道就更苦;即使有幸能再轉世為人也不一定能富貴榮華;即使富貴榮華也不能長保,還是要再墮落輪回。既然這樣,我們只在物質上幫助他、救濟他,也就不能算是真正徹底的善、真正究竟的慈悲愛心了。可是,若能讓他了脫生死輪回,讓他不再輪回、不再反復受同樣的苦,甚至能夠讓他成佛,永離六道輪回,這一種慈悲,豈不就是大慈悲!這種智慧,豈不就是大智慧!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如果我們給他其它的法門,給他其它的知識、學問,可是如果他不能解脫生死輪回,這一些法門、知識、學問,能算是大智慧的嗎?所以能夠弘揚淨土法門的人,都是大慈悲、大智慧的人;而接受淨土法門、修習淨土法門的人,就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不然他是不會接受的。

修習念佛法門是大善根大福德

       接下來,什麼是「大善根、大福德」?我們都知道,接受淨土法門的人,他就必定會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就必定會成佛,這種善根比阿羅漢、菩薩還殊勝,這豈不就是大善根嗎?而成佛能夠廣度眾生,這種廣度眾生累積起來的福德,又豈是其它善行、其它菩薩所能比得上的?所以在座各位能學習這個法門,就都是具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而且若進而依循淨嵩上師︵編按:現代禅李元松老師,末後現出家相,法名釋淨嵩︶的遺志,將這個法門弘揚出去,更是大慈悲、大智慧了。這也就如經典上所說:「若非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如果不是生生世世累積福德、智慧因緣,很難在這一輩子遇到這一個殊勝的法門。所以我們應以很珍惜的心情來學習這個法門,同時也應將這個法門推廣出去;一方面是報答佛恩,另一方面也是真正的利益眾生。

釋迦牟尼佛三次勸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往生極樂世界不僅是我們淨土宗的宗旨,也是人生的目的,同時也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所最要勸導我們、引導我們的重點。在《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三次勸勉我們要願生極樂世界:第一次是當釋迦牟尼佛介紹極樂世界的清淨、安樂、殊勝、莊嚴,引起我們的興趣、欣慕、向往之後,就順著勸導我們: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接著,佛陀就宣說往生的正因,也就是我們正在講的這三段文;說明了能夠得到往生的正因後,釋迦牟尼佛又再度的勸導我們:

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既然聽聞到宇宙間有這麼殊勝的淨土,而且容易往生的法門,當然就應該發願生彼國土。隨後,釋迦牟尼佛就舉出六方諸佛的證誠。所謂「證誠」就是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內容是真實不虛的,是誠實之言;同時也說明,凡是念佛的人都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不但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而且在菩提道上不會退轉。因為有這種種殊勝的利益,所以釋迦牟尼佛又說:

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勸我們要信受祂所講的,不要懷疑。因為「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一切的利益都是從信開始的,信了之後,理所當然就會願生極樂世界;所以釋迦牟尼佛第三度又再勸勉我們: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面的三次勸言,勸我們要發願往生,可見「願生彌陀淨土」是多麼的重要。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這部經裡所勸勉大家的,在次數上雖然是三次,但「三」可以說就是無量數,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是不厭其煩的、一次又一次的、不間斷的處處叮咛,時時勸勉引導,只怕我們不願往生,不怕我們人人都願生極樂世界。這也顯示釋迦牟尼佛對於我們往生這件事情,是多麼悲切、懇切的盼望。所以讀誦《阿彌陀經》的念佛者,應該深切體會釋迦牟尼佛的這種悲懷,若能隨順釋迦牟尼佛的本懷,也就是隨順阿彌陀佛本懷,滿阿彌陀佛的願。因為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救度十方一切眾生,不忍看到有任何一位眾生孤獨的被遺留在娑婆世界中輪回。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回過頭來,我們再談第一段「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釋迦牟尼佛在提示「往生正因」之前,先說明非正因:「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意思是說,得生彼國的正因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得生彼國的因是「少善根、福德因緣」。所謂「少」就不是多、不是大、不是殊勝的、不是圓滿究竟的;所以「少」跟「多」相對比,「大」跟「小」相對比,「殊勝」跟「不殊勝」相對比,「究竟」跟「不究竟」相對比。但「多善根、多福德」的往生正因,是絕對性的善根跟福德,它是超越性的。到底哪一些眾生是少善根、少福德?釋迦牟尼佛在經文中並沒有講,不過應該很多,要講也講不完。但是只要把「多善根、多福德」這個正因提示出來,就知道除了這個正因之外,其它的都不是正因。

       「多善根、多福德」這個正因在哪裡呢?如果剛剛講的那一段經文是「問」的話,那接下來的第二段經文就是「答」了。接下來經文是什麼呢?釋迦牟尼佛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這就是「答」的地方。這一段就是釋迦牟尼佛回答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也就是回答「往生正因」的經文。

善男子善女人

       那什麼叫做「善男子、善女人」呢?我們都出生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既然是出生在五濁惡世的人,怎麼可能是善人呢?以佛法做為鏡子來反照我們的內心,就會發現我們有許多的貪瞋癡,除非降伏了貪瞋癡,否則再怎麼樣的修身養性,都不夠資格堪稱為純善無惡的人。當然,我們也不是全然純惡無善,仍然是有一些善,可是比較起來,仍然是惡多善少;而且貪瞋癡三毒是根本的惡,一切的惡、一切的不善都是因為有貪瞋癡,所以五濁惡世的眾生可說都是惡人。可是如果我們聞說阿彌陀佛而執持名號,釋迦牟尼佛就歡喜的贊歎我們是善男子、善女人。當然我們被釋迦牟尼佛這樣贊歎,一方面是高興,一方面也是無比的慚愧,因此我們「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聞說阿彌陀佛

       經上說:「若有善男人、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我們要執持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然要先「聞說」,如果沒有先「聞說」,就不可能知道這句名號,既然沒聽過這句名號,又怎麼可能了解這句名號的內涵呢?所以必須要先有「聞說」;那要從哪裡聞說呢?當然是從善知識那裡聞說。善知識有「教授善知識」、「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但不管什麼善知識,只要能夠講這個法門讓我們信受的,就都是我們的善知識。或許我們是偶然在其它的地方看到,然後走入信仰之道;不過即使是偶然看到,也必定是幾年前某種有關這部份的因緣種子進入我們腦海中,所以當我們看到這本書時,種子就浮現,因此特別有印象、特別感動,對這方面有興趣,甚至生起信心;不然,就是過去世曾有這個因緣,所以這輩子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才會歡喜信受。總之,都是由於「聞說阿彌陀佛」,我們才會「執持名號」。

       其次,「聞說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呢?當然是聞說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不忍眾生苦,阿彌陀佛還沒經過我們的祈求拜托(其實我們也不曉得要祈求拜托),就大慈大悲的、預先的、主動的在萬古永劫之前為我們發下四十八大願,為我們完成願行來成就極樂世界,以及成就我們從娑婆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我們就是聽聞阿彌陀佛成佛的生起本末、來龍去脈,然後才會生起信心,信受彌陀救度,不然我們怎麼可能會信受彌陀的救度呢?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所以,「執持名號」有二種涵義:一、是內心信受彌陀的救度;二、是口中稱念彌陀的名號。「執持」的意思是用手去握住東西,因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無形的,所以我們就是以無形的心去領受、信受;再者,這一句名號雖然無形,可是有聲音,我們就以我們的口去稱念這句名號。所以,「執持名號」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目的當然就是「願生彌陀淨土」。

       其次,什麼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呢?這是在說明念佛的時間長短。接受彌陀救度的人,如果只剩下一天的生命,那就以這一天的時間專一的稱念這一句名號;倘若你的生命延長了,尚有二天、三天……七天的生命,甚至還有七年、七十年的生命,那余生你就專一的念這一句名號,不必假藉或修其它法門,因為其它法門都不是往生的正因。這就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之意。所以「若一日……若七日」就是盡他的生命,盡一輩子。

       那什麼叫「一心不亂」呢?所謂「一」就是「不二」,不二就是「專」,所以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亂也是「專」。因此「一心不亂」的意思就是說:「盡一輩子去專念這一句名號」。這就是「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的涵意。

極樂無為涅槃界

       對於「少善根、少福德」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我們的祖師善導大師曾以一首偈來解釋,大家也可以記起來。善導大師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意思是說,我們願生的彌陀淨土,是「無為涅槃的境界」。「無為」就是離開有為的造作,不是人為的造作,是無漏的、清淨的、不生不滅的。《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什麼是「一切有為法」呢?小至我們的身體、精神,大至外在的山河大地,甚至地球、太陽、銀河系、整個宇宙都是有為法。既然是有為法,以佛的眼光來看都是如夢幻泡影的不實在,如露亦如電那樣的短暫。

       我們這個太陽系已經過了五十億年的壽命,還有五十億年,加起來是一百億年,一百億年我們感覺好漫長,但以佛的眼光來看,還是如露亦如電的短暫。因為只要是有為的,一定是有時間性、有空間性的,既然有時間性、空間性,就是有限量,既然有限量就是短暫,再怎麼樣的長也都是短暫,除非你超越時間、空間。佛的境界就是超越時間、空間,不會因為現在因緣和合生了,之後因緣消散它就滅了。所以人生即使有一百歲、一萬歲都是短命。比如出生在天上,離我們最近的是四天王天,他的壽命是五百年,他的一天是我們的五十歲,但即使是這樣,以佛的眼光來看還是如露如電,還是短命的。

「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專稱彌陀佛名」

       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歸納成為八個宗派,可是除了淨土法門以外,其它的法門都是屬於「少善根、少福德」。因為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清淨無漏的願行所流露出來的無為涅槃的境界;是隨順佛性、隨順真理,不違背真理的境界;是無量光明、燦爛真理之光輝的境界;不是以我們眾生有為的行門,有為的功德可以到達的,所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既然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因此要往生極樂世界也必須是無為涅槃的因,而這一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無為清淨的功德所積聚的結晶,所以要進入彌陀的果報土──無為涅槃國,必須以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才能進入。因為這一句名號是清淨無為的、不生不滅的,所以是「如是因、如是果」,是法爾自然的。

       功德有二種,一種是真實的功德,一種是不實的功德。真實功德只有佛有,也就是只有「南無阿彌陀佛」有;不實功德是我們人間所造作的,不管因也好,果也好,人間所作的功德,以及天人所作的功德︵當然天人都是享福,很少作功德︶,都是有漏的,以佛的眼光來看,都是顛倒的,都是屬於不實的功德。因此要以我們凡夫自己的修行來往生極樂世界,是因果不吻合的,所以是「少善根、少福德」。因此經典上說:「往生極樂世界,不是以我們所作的善行來往生的。」

       人生在世,無論是修心養性或者是依佛法來累積善事功德,這都是應該做的,但是如果把它當成是往生之因的話,則是「少善根、少福德」;而如果不作為往生之因的話,當然就是人世間的善根功德了。往生的因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善導大師也說,其它行門的功德是無法和念佛法門相比的。為什麼不能比呢?舉例來說,地面上的高高低低都能夠相比,像現在台北市建了101層高的大樓,在還沒有101大樓之前,台北最高的大樓就是台北火車站對面的新光大樓,這兩棟大樓是可以相比的;但如果101大樓要跟天比的話,那就不能比了。

       一般人往往會誤解、錯解,甚至於曲解認為:經典上既然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那就必須以修持種種法門的功德累積起來,才是多、才是大,如果只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好像是太少了,這就是誤解。所以一般人對於少善根、福德因緣,都誤解成要廣修種種法門,以為要以三學、六度、萬行來回向往生,而不曉得「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專稱彌陀佛名」。因為他們誤解要行三學六度、要修所有的法門,但又做不來,可是做不來不能往生啊,結果到最後有可能失去了往生的利益。相反的,如果對這段經文有正確了解的話,就不會退失,而且會念佛念得很歡喜,不然的話,念佛就會很苦惱。以上是解釋第二段文。

臨終佛聖現前,自然心不顛倒

       第三段文是: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一段經文是說,專念彌陀名號的人會得到一種果報,什麼果報呢?就是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會現在其人面前。所謂臨命終時就是要斷命而還沒有斷命,接近命終時的彌留狀態,專念彌陀名號的人在那個時候就會看到阿彌陀佛,這是一種果。另一種果是,「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人命終的時候就會心不顛倒,而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二種果,這二種果都是從同一種因而來的,也就是說這個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專持名號,就會得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前,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

       有關「心不顛倒」,一般人的誤解也很大,誤以為命終的時候必須要自己心不顛倒,才能夠蒙佛現前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錯解,顛倒因果了。因為是臨終佛聖現前,才能夠讓我們命終心不顛倒。這個道理,我在《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這本書第一四三頁(或《善導大師全集》第七七五頁)有提到,內容是這樣:

人多以為臨命終之時,必須自己保持正念,心不顛倒,方能感得彌陀現前,接引往生。
而不知「因佛現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現前」,所謂「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也。
蓋「平生專持佛名故,臨終佛必現前;因佛現前故,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顛倒。」

       時間已經很晚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希望大家有時間時可以多看《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這本書,這樣就能夠清楚了解有關這方面的道理。

       南無阿彌陀佛!


(二○○四.一.二十八)

 

上一篇:慧淨法師: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拼命念佛──大年初四談話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