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 1-10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壹、書信篇】

一、人在世間
 

人在世間  愛欲之中  獨生獨死  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  苦樂之地  身自當之  無有代者
                                     --大經

一周前拜讀三月三十日之來信,要我表達意見,實感惶恐。我也是苦界的一個又愚又癡、煩惱具足的眾生,所見所聞,所悟所解,自無超勝之可言,難免诒人笑柄,何況又沒有社會常識與經驗。既無點墨可談,強而談之,自然會錯,甚而文不對題。不過好在都是知己,講對講錯不過嘴就是了。

「佛弟子在社會工作中的態度」等:既是佛弟子,應有佛弟子的氣質,無論站在任何崗位上,都能以佛弟子的香光薰陶他人,引人入佛。不過話又說回來,所謂「佛弟子」者,佛的弟子也,是佛的學生,學佛的人,還在學的學佛人,在學的過程中,有學得成,有學不成的。又,末法眾生,學而難成者,比比皆是,因而「佛弟子」三個字,實在很難承當。

《論語》曰「隨遇而安」,《中庸》曰「無入而不自得」,這是君子之事。《孟子》曰「豪傑之士雖無堯舜亦興」,這是豪傑之事。俗雲:「時代創造英雄,英雄創造時代」,這是英雄之事。吾人都是愚下凡夫,此亦難以承當。

學佛之人,應該質直,不充體面;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在什麼崗位說什麼話。沒有能力或沒有興趣,能培養就好,不能培養就應退步回頭,以免自惱自苦。何況佛弟子以學佛為第一:有妨害自己學佛的,再好皆應捨;有助益自己學佛的,再壞也應就。不過,古人雲:「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命」就是宿業,我們大多都是隨著宿業在走。《論語》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古德雲「知命者於人無怨」。《菜根譚》雲:「诿罪掠功,小人之事;掩罪誇功,眾人之事;讓美歸功,君子之事;分怨共過,盛德之事。」又雲:「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大經》言:「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以上都是學佛的人應知應學之事。

《法華經》言:「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世間之惬意事、樂事,都是相對,非究竟。樂是苦因,一息不存,便是來生,六道四生,隨業受報,輪回未出,必墮地獄。若能體會地獄之痛苦,則一刻也不能自安。深悟無常,切求出要。「白骨章」要每天念一遍,可提醒自己。曉得有無常,不被世間榮華所迷、俗樂所染。法然上人之遺言,也要每天念一遍。告訴自己,不但自己要早日信心念佛,也希望他人早日信心念佛,這是悲心的培養與表現。

自覺罪惡深,常存罪惡感,此種人較難開悟,不過較容易信受彌陀救度。這就是二種深信之信機即信法。

有受戒才有破戒、犯戒可言,沒受戒只是道德上的一般罪。甲女不但身犯,心也在犯,只是不覺沒反省而已。若論甲乙二女所受的染污,都是一樣大,只是有覺有不覺而已。「萬惡YIN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天下無完人。」此語非出自《論語》,這句話是站在世間觀念為世人凡夫設想而言。一切唯心所造,若此心熾盛,即雖無身犯,亦必墮落。《楞嚴經》言:「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圓覺經》言:「一切眾生,皆以YIN欲,而正性命。」如果沒有YIN欲,即已超凡入聖,哪還會有眾生的性命!一切眾生,無不隨業牽引。有時出生為貞女,有時出生為YIN婦;或許此生為僧,持戒清淨,或許來生為富,恣縱YIN逸;六道未出,梵行未立,任誰也不可輕言「我已如何如何!」知此,應不慮自己之善惡,而唯有一任彌陀之悲救,彌陀無礙之光明,不受凡夫善惡之障礙。

都是凡夫,都有煩惱,不管已信未信,都有不能高興之時。天性豁達樂觀者,即不知生死輪回、未有信心,其人亦終生歡喜過日。業障深重、煩惱熾盛之人,即使信心決定,亦難免笑顏難開。不過,心意柔軟,反求諸己,是信者之特色。

學佛之人,受授要有分寸,不可苟且,應知凡事無論巨細都有因果。權益之事,更不可侵犯,以免偷盜。

從來信中,知大家於彌陀救度之信心尚未確立,應更加努力,切莫看輕。人生的大事,是生死輪回,古德雲:「世間大事唯生死,不念彌陀更念誰。」人生的目的,是信心念佛,經雲:「唯此一事實,無二亦無三。」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四日


二、人生之目的(一)
 

向著淨土前進的人
步步都踏著永恆的愛
時時浴在不滅的光中

人,都有欲望。欲望有淨不淨,有深不深,有顯不顯。所言「欲望是成長的原動力」,則依淨欲將使人成佛,依不淨欲將使人下墮。

其實,人之欲望都是不淨、有污染、而且深。雖不顯露,卻如暗流,可謂根柢深植。平時按兵不動,一到想起心修行時,欲望便起,處處成障。因此修行乏力,直覺地獄之火一直燃燒著身、燃燒著心,那個時候,只有絕望。所以,人一到最後,無不絕望。因此,《無量壽經》言:「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人生下來是為了什麼?

活著是為了什麼?

死後又成了什麼?

人生的大事、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不知人生的目的而活著,不是沒有意義嗎?不是迷迷糊糊地在過日子、蒙著眼睛往無間地獄邁進嗎?

釋尊說:「人命在呼吸間」、「人生無常」、「人生是苦」、「必墮無間」、「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但自己的心行,豈非徹底地在跟釋尊唱反調,以行為來表示否定嗎!

這世間的一切,都是為了學佛而存在的,是為了學佛而生活,為了念佛而生存,否則一切的一切便全部失去了意義。

人生的大事是「後生一大事」,「後生」即是死後的世界。五戒成人,十善生天。人生在世,戒、善俱缺;因此,後生必墮地獄,人生的目的在於解決這「必墮地獄」的後生一大事。此生很短,而未來無盡,無盡的未來是往生極樂或墮落地獄?唯有這才是人生的大事,這大事不解決,生而為人的意義便失去了。

要解決這後生一大事,自己沒有力量,諸佛菩薩也沒有力量,這十方世界中,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才有力量,而且彌陀的存在,就是為了拯救我們這必墮無間的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不能使我們往生,彌陀便放棄佛的資格,無資格稱「阿彌陀佛」。而今,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在說法度眾生,我們唯有任憑、隨順彌陀的救度,不論自己的善惡、賢愚,投入彌陀的懷抱,過安穩的日子。

            我能存在是彌陀之蔭

            我有今天也是彌陀之蔭

            雖然依舊憂悲苦惱

            但彌陀使我領受那永不絕望的安慰

            彌陀生命充滿在我心中

            彌陀光明環照在我身上

            向著淨土前進的人

            步步都踏著永恆的愛

            時時浴在不滅的光中

            今天   明天    永遠

 

        譯古德嘉言共勉:

            ◆ 世間之難住多憂    即是出世間之緣
                 身雖卑賤不高貴    亦是入菩提之導

            ◆ 苦生於欲而勞身    名出於我而費心
                 知命者於人無怨    知足時於世無求

            ◆ 見朝結草尖之露    思此身脆弱不堅
                 就夕立空中之煙    悟世事夢幻無常

            ◆ 求而應求法之緣    慕而應慕道之友
                 報而應報佛之恩    謝而應謝師之德

 

一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三、人生之目的(二)
 

人生在世,誰能免死?
偏營眼前之事,不慮後世者,愚也!

人到底為什麼而生?又為了什麼而活下去?非活下去的理由是什麼?生存的目的又是什麼?

你這樣每天過著同樣吃、睡、工作的生活可以嗎?你的人生就這樣結束滿意嗎?這些事你曾否考慮過?生而為人,若對這些不加以深切思惟,就太枉費生而為人的價值了!

你們聽聞佛法有段日子了,應該知道得人身是極為困難的,這種困難度實在太難以形容。當聽到得人身如掌中土、如盲龜浮木、如高山垂線時,心中有何感想?若沒被驚嚇到當晚睡不著,顯然善根太淺、根器太鈍了。如果認為那是天方夜譚,是鄉村老太婆的迷信,那真是「一闡提」了!

聽聞佛法,要以法印心,深入思惟到自己就是那樣。人身既然難得,可見一旦失去人身,後生便要墮入三惡道。即使幸而為動物,應知被割被烹之後、擺在桌上的那塊肉就是自己;一般人每天殺生吃肉,只怕連當動物的緣都說不上,除了地獄,別無去處。既是這樣,則若今天一死,今天就要承受地獄中無法形容、難以忍受之苦。而人生無常,此身脆弱,人隨時都會死,地獄之火就在每一個人腳下。善導大師說:「三惡火坑,臨臨在足下。」這比什麼都現實、都嚴厲,是真可驚可怖,不是兒戲。這是人生之大事。學佛就是要知道人生有這一大事,而在今天這口氣還在時,立刻把握,非解決不可。盡管每個人之性情、趣味、事業各有不同,但只要生而為人,就有這件大事,而且非早日解決不可,否則若還能不恐怖、不驚慌,豈非愚頑不靈?

我們知道有這人生之大事要解決,有這人生之目的要完成,但世上還有更多的人未聞未知,而這些人都曾是自己生生世世以來的父母兄弟,怎忍心看他們墮入火坑,承受遙遠漫長的火烤油煎之苦而不動心?因此,應該發起大志,要救度自己,也要想度他人,而能救度自己及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的,唯有彌陀偉大的悲願。

不用說這要下很大決心,似乎很難。但請想想,人生到最後得了什麼?又帶走什麼?豈不是「世上萬般帶不去,一雙空手見閻羅」嗎?人們常藉口說民生問題很重要,是的,但只要不饑不寒,便可度年度日。「世間虛假,唯佛是真」,人為虛假的事付出一生,卻將真實佛法的事看作業余,而在工作、娛樂之暇才想到學習,這談得上聰明有智慧嗎?人生在世,誰能免死?偏營眼前之事,不慮後世者,愚也!

另外,從事布教也很重要,使這法門深入民間,散播到各階層,引接每個人,所謂「自信教人信,真成報佛恩」(善導大師)。若能如此,則是將道業、學業、事業三者貫串,三者合一。不像一般學佛者,道業是學佛,研究的學問卻與這沒相關,而事業、興趣就離得更遠了,這樣一生的光陰、精神、力量分散開來,難以集中、專一,多麼可惜!

青年人啊!你要早日奮起,地獄必須離,極樂須求生。

青年人啊!你要豎耳傾聽:彌陀在呼喚,群生在哀嚎。

青年人啊!你要深刻覺悟,世事夢幻不真,人生老少不定。

青年人啊!你要即時放下,勿迷於私欲,勿為五斗米折腰。

青年人啊!你要恢弘其志,要堅定不移。法門需要你弘揚,群生需要你救濟。

青年人啊!你要給大眾帶來往生的信心、不死的希望,帶來踴躍的歡喜,天上天下無可倫比的價值與意義。

青年人啊!不要為了嘗一滴蜜,而使自己及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永在惡道,萬劫不復。

青年人啊!你要有大志,不要迷心喪志,偉大的弘法事業在等著你。

青年人啊!你要充滿使命感,任重而道遠。弘法是家業,至死而不渝。

青年人啊!請你細思,為彌陀的家業,為廣大的眾生,豈非真價值、真意義。

青年人啊!你要早日解決人生的大事,完成人生的目的,才有人生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

青年人啊!你要知道,向淨土前進的人,步步都踏著彌陀慈悲的愛,時時浴在永遠不滅的光中。

《樂邦文類》雲:

            「噫!夢幻非真,壽夭難保,呼吸之頃,即是來生,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時不悟,佛如眾生何。
      願深念於無常,勿徒贻於後悔。」

一九九二年四月一日


四、人生是夢
 

在既夢又苦的人生中,
遇到彌陀慈悲的救度,
被彌陀所擁抱的人,
是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再怎麼強調說明都不會過分的,是學佛的事。

學佛要知道有「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善惡報應」等事實(因果報應的道理是佛法的骨干)。同時以出離為動機(亦即是「出離心」),以解脫六道的生死輪回為目的(這是最低限度—— 再高一層即是發菩提心),才可稱為真正佛教徒。因為佛的本懷是要眾生在今生就直接脫離六道之生死輪回。因此,真正佛教徒必須是不貪戀財色、名利等世間欲樂(有出離心),了解世間虛假、人生無常。所有萬物,一切是非好壞、成敗得失、苦樂禍福等只是宿世之因與今世之緣暫時的和合,其本身沒有一個自體,既非固定不變,也非永遠不滅。有了這個觀念,才具有學佛的正見,這也就是所謂的「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但這對世間人來講,實在很難,幾乎無法做到。(若以一般法門來講,無法也得設法做到,否則豈非永永遠遠都要輪回受苦)。所以真能做到的人可以稱為「大丈夫」。古人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因出家的動機與目的都是為了出離也,就是要擺脫世間的一切煩惱束縛,而向著出世間涅槃寂靜的目標前進。但若身雖出家而心未出家,則只是掛個名,不是事實,只是形似,而不具內涵。所以徹底言之可以說:「出離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者多如牛毛,能如此者少如鳳角)。雖然如此,佛又不忍眾生永受輪回之苦。即使煩惱重,不能在今生脫出三界,但至少來生不要墮入三惡道受苦,起碼也能再生為人或生天;既不受苦,同時還必須能夠遇到佛法,有學佛的緣;因此詳說五戒十善的功德,目的就在這裡。所以來生為人或生天只是個跳板,博個再有學佛的因緣,這是極不得已的,而不是以生人或生天為目的,更非要人注重人天的福報,因為人天的五戒十善是世間法,尚有污染、非解脫道。

但話要談回來,世上有誰真正具足五戒十善的功德?虛假不實、嫉妒谄媚、貪財好色、自私自利慣了的眾生,業深障重,煩惱強盛。單單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之中的一戒都守不清淨,何況十善!

經中說:

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

又說:

心口各異,言念無實。

又說: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試問我們大家,有誰不是這樣,這其實是所有人的形貌。然而其後果是如何呢?佛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又說:「一切眾生,必墮地獄。」所以唐朝之善導大師悲歎的說: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意思是說:大部分的人,其行為是「罪惡凡夫」,其命運「永在惡道,無出離之緣」。如此的眾生(我們大家),實在是無法形容的可悲可憐,無可奈何的可哀可歎,故佛說:

一切眾生,都是可憐憫者。

能發出離心是「大丈夫」,是真「出家人」,是真「學佛者」。但其他絕大多數的「常沉惡道,永在輪回」的眾生怎麼辦?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也就在這裡顯現出來。

阿彌陀佛老早就已深深知道我們就是這樣的眾生,承受常沒常流轉之苦,而感同身受地說:「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因而為我們經過五劫的時間發了四十八願,又為我們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去累積菩薩行,然後完成令任何人都能往生的淨土與力量。彌陀的願為我們而發,彌陀的行為我們而修,彌陀的功德都是為我們,都是我們的。因有彌陀的成佛,只知作惡、不會修行、無願無行的眾生,但能回心念佛,便白白擁有了解脫六道輪回、往生淨土成佛、還來娑婆度眾生的功德。

但我們若對此事未聞未知未信受,則依然是個造業凡夫,輪回受苦;若有聞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則必生彌陀淨土。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的眾生;未生極樂,即是極樂的菩薩。彌陀的光明永遠攝取不捨,彌陀的功德納入我心,彌陀的光明攝護我身;我在彌陀光明中,彌陀在我信念中,我入佛心,佛入我心,如火燒木,一體不離,我與彌陀共起臥,共出入,成為「我苦惱彌陀苦惱,我安樂彌陀安樂」之佛凡一體之身,雖是凡夫,卻位同菩薩。佛法雖多,唯有彌陀救度是拔苦與樂的妙法,是轉凡成聖的神丹。故極惡深重凡夫,獲得彌陀金剛的救度,便蒙諸佛金口的贊歎說:「則我善親友」、「次如彌勒」。

人生的目的就是學佛,學佛的目的在於今生離開輪回,成佛度生。唯有信受彌陀救度的願力,才能離苦得樂,成佛度生。因此,人生的目的在於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

佛說「人生是夢」、「人生是苦」。在既夢又苦的人生中,遇到彌陀慈悲的救度,被彌陀所擁抱的人,是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我早晚都在盼望著,所有的人,都成為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一九九二年四月八日


五、學佛的目的
 

佛法可以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
學佛可以啟發心中的智慧,導正旅途的步伐。
沒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癡盲目的。
不知學佛,其一生是空過悔恨的。

十幾天前曾寄去一封信,不知收到嗎?我是個愚笨的人,雖然學佛,依然沒智慧,在佛法上不能給你恰如其分的引導,頗感歉疚;但茫茫人海,卻在異地相逢,豈非無因?唯願憑此因緣,使夢幻短暫、生滅無常的人生,步入真實永恆、不生不滅的境界。一切眾生,都可憐愍,我早晚都在盼望著,所有的人,在有生之年,早日悟入佛法,超脫生死,雖然事關各人善根,但此心念,無時或止。你是個有善根的人,只二十幾歲就請了經文佛書去看,想一窺佛法的奧妙,並且自動參拜佛寺,又請求蓋章,想讓巡禮的腳印永留痕跡、永保記憶。在京都的留學生,你是最虔誠的(出家眾除外),不禁令我心底感動。

佛法可以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

學佛可以啟發心中的智慧,導正旅途的步伐。

沒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癡盲目的。

不知學佛,其一生是空過悔恨的。

此生即使再怎麼幸福快樂,都是短暫而有缺陷的。如果知道有永恆的未來,而同時尋求對未來的超越,則今生的幸福快樂便能獲得圓滿而且永恆,所以凡是人,都要學佛,都非學佛不可,因為人生的未來沒有第二條路。

佛法可以增加人的智慧,但佛教的最後,不是智慧或知識的問題,而是人心的問題,是生死的問題。學佛若只是擁有智慧與知識,也不能使人超凡入聖,即使再有智慧,也會做惡事,再有學問也會起惡念。無論是誰,都無可奈何地對此從內心發出悲歎。何況世上有更多的人沒緣學佛而無智慧,也有更多的人念惡行惡,心中充滿著苦惱,而此生既是苦惱,來生依然苦惱。佛說:「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學佛就是要解決人類今生及後世的苦,這是本質的問題,學佛若忘了這一點,那佛學就會只成為哲學,學佛也失去了重要的內涵而沒有意義。

順便寄去兩塊念佛的錄音帶,韻律優美,能深感人心,能解人愁悶,希望你能喜歡。

不管是誰,學佛始終都要「一向專信阿彌陀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唯有阿彌陀佛,才能使每一個人生前獲得大安心、大滿足,死後決定生淨土、成佛果。我說這種話,難免會給人武斷、蠻橫之感。其實念佛法門,若就其平常而言,沒有其他法門比這更平常了;若就其高深而言,沒有其他法門比這更高深了。但願我有智慧也有機會跟你講解念佛法門的奧妙,因為這是萬法的結晶,也是佛法的結論,是釋尊出世的本懷,也是吾人學佛的目的。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九日


六、救度來生
 

人生誰都是過客
相守百年也是夢
世上萬般帶不去
一雙空手見閻羅

四月三十日來信敬悉,我依然如舊,一切安好。

能伴母同旅異國風情,既參學觀光,又盡孝思,為你高興。

其實人生如旅人,天地如客捨,但應該思考的是,悠悠天地,遼遼古今,而剎那人生,到底占了什麼份量?何以會有我?我是什麼,我從何來,又將何去?為了什麼而生下來,又為了什麼而活下去,不得不活下去的理由是什麼?人生旅於天地之間,是否有何目的?再如何長壽快樂,也是電光石火,瞬息便逝,這樣的人生,究竟為了什麼?沒有目的之人生,說得上有意義有價值嗎?且死後是有是無?不知死後是有是無的人生,再如何長壽富有快樂,心底仍然免不了潛有莫名的不安與苦惱。

人的內心之底有著莫名的不安苦惱與孤獨寂寞,肉體雖有同伴,心靈沒有同伴;現在雖有同伴,未來沒有同伴。因此人生沒有真同伴真親友,人生誰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始終都是孤獨而寂寞。古人說:「偏營眼前之事,不慮後世者,愚也。」人生有三世—— 過去、現在、未來,但今生很短,未來世無窮。無窮的未來,極難再度當人,大多墮入三惡道。三惡道時長苦重。度脫來生之苦,決定在今生,因此有生之年,必須完成救度來生,這件事是每一個人「人生的大事」,解決這大事是每一個人「人生之目的」。不知此一大事的人,其人生無目標;不知此一目的之人,其最後的感覺是「一生空奉公」。

人生有限,欲望無窮,越是成就,越不滿足;一旦臨終,萬物離散,一想到死,心中不安。若能解決輪回之大事,則雖貧乏,亦是人生之大勝利,大安心,大滿足。

因此,人生有兩件事,無論是誰都非知不可:

人生之大事(即「必墮惡道」之後生之大事)

人生之目的(即解決人生之大事)

同時,人生無論是誰都非學佛不可,因為唯有佛法才能說明此兩件事。

何故會有人生之大事?

如何完成人生之目的?

唯有佛法才能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唯有學佛才能啟發心中的智慧,導正旅途的步伐。沒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癡盲目的;不知學佛,其一生是空過悔恨的。

人生不是為了工作吃飯而已,工作吃飯是為了維持人生的一種手段;而人生的生存卻另有其目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達成此目的,若不知或忘記此目的,他的人生是白過而無意義。希望你一面學佛,一面工作,世間唯有佛法才能滿足自己,才是真充實,否則內心之底,誰都會有空虛之感。

人生誰都是過客,相守百年也是夢;

世上萬般帶不去,一雙空手見閻羅。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我早晚都在盼望著,所有的人,在有生之年,早日完成人生之目的。誠然事關佛緣,但此素懷,無時或止。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四日


七、觀經九品
 

一息不來,即入報土,
日日在彌陀光明中,
無異處處在彌陀光明土。

《觀經》九品與《大經》三輩,僅是開合之異,本質是同,皆是諸善萬行(含念佛)之自力回向往生,生處謂之化土。九品見佛之遲速與胎宮之五百歲,都是大概地表示時間性之長短,無一定的時限。九品亦是大分類,論品應是無量品,隨其業因之大小勝劣,所見之佛身亦大小勝劣,所住之處亦大小勝劣,數有限量,相有定相,與報土之相即無相、無相即相、容融無礙之妙境不同。

至於「同處異處」之說,古來多主「同處」,然有「同處異質」、「同處異見」之二解:

同處異質:同時同處存在,但實質相異,真實報土是酬報彌陀十八願所成就之廣略相入無礙之妙土;而方便化土是十九願之人,其所修之業因乃是有相,依其相所成就,故廣略不融,數有限量,相有定相之土。

同處異見:化土行者,在報土中不知報土,在近以為遠,一相二見,故成二土,皆是機感所使然。

若全憑佛願之往生,則無品位高下之異,一味無別,無量光明土。所謂:「清淨報土,不言品位階次,一念須臾頃,……」

信心歡喜,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光明攝取,始終不捨;一息不來,即入報土。日日在彌陀光明中,無異處在彌陀光明土。

報、化二土乃依《大經》所分,天台四土乃聖道門之人自力修行自力證果之階次。若欲和會,則常寂光屬極樂之「真」實報土,故謂之「橫超」,余屬化土。故《大經》言:「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往生論》言:「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谛,妙境界相。」

研習此法,目前只能從書上閱讀,磁帶上聽聞,並思惟機法二種之義。早晚課誦極簡單,唯以誦經(《小經》或《大經》)、念佛、回向(淨土宗叢書後面版權頁的回向偈)。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八、道心悟性
 

《大經》言:
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
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道心堅,悟性高;廣讀經論,博識經義;思惟敏捷,辯才無礙。可知宿昔為佛教中人,未來是法門龍象。良可贊歎,實可同慶。尤其慧眼見真,能於諸法門中,專重淨土;於淨土門中,獨尊善導。可謂不只三四五佛,已於無量佛所,植此宿善。《大經》言:

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
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善導大師雲:

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則生歡喜。

此法宜以平淺語言敷演,必要時再引用經文為證;或以某段經文為主題,而作淺白之解釋,但令人易聞易曉易信便可。因為此法是易行道、易往之教,現生正定聚,往生即成佛。不選擇僧俗賢愚善惡,一味平等,絕無條件,主動來救。此法雖極玄妙,亦極平常;橫說豎說,但欲令人知其要處,否則玄則玄矣,於己未涉。

此法順序而言,應先辨明聖淨差別:

聖道門是「修行」之教。

淨土門是「救度」之教:彌陀已成就二種回向,賜與眾生,眾生信受之,當下獲得「往生」、「成佛」、「度生」之身份;雖尚無此能力,然如太子誕生,長大必繼王位;信者皆是佛子,往生即證佛果。

《大經》言:「鹹同一類,形無異狀;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異譯亦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又言:「說經行道皆如佛。」

信受彌陀救度之人,不假修持之造作,日常生活,唯任運稱名便可。《大經》言「乃至一念」(短在一念);又言:「乃至十念」(長在一生)。《小經》言:「若一日乃至若七日。」此等經文皆謂:聞說阿彌陀佛,信心發起之時開始,一生之間,唯執持名號之稱名念佛。此之稱名,亦是無造作,所謂「念佛以無義為義」。亦即「僧俗善惡不選擇,時處諸緣無拘礙」。

○○純金樸玉,僧之豪傑,法之干城。其智慧學識,非淨可及。若能潛心專研善導教法,切磋琢磨,則將見其廣長舌相遍覆神州,以至全球矣。

 


九、救度是佛
 

信佛救度之人,外亦不現賢善精進相,
以知自己是罪惡凡夫,
既無至誠真實心,亦無清淨不染心,
毫無自力,一切皆任佛力。

所詢問「在」或許是「有」之誤,而「花」應是「華」之訛,淨亦以為然;只因原本(續藏)是此字,故雖覺有誤,亦不敢更改,除非有最初原本的依據。經典自古代代抄寫相傳,難免脫句訛字,所謂「字經三寫,烏焉為馬」,遇此情形,宜上下文反復推敲,取其義,不依其文,以免「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孔子說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易經、系辭)孟子亦言:「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萬章上)

「造罪是人,救度是佛。」既信佛力,自知其罪甚深,除地獄外,無棲身處;除淨土外,無得救法。在信受間,自知應忏悔而無忏悔心,應慚愧而無慚愧心,其罪惡實不可形容,如是之人,佛德薰心,心多柔軟,常仰念佛恩,欲以現生行「還相回向」之普賢行,而深感心余力绌;如是之人,欲善而不能,何況故意為惡,以惡為莊嚴?斷無此理。若其藉口彌陀慈悲救度而放浪形骸,則可知其未深深體會機法兩種深信,非真實信者,未蒙佛恩,故其言行無佛德之薰習。

信佛救度之人,外亦不現賢善精進相,以知自己是罪惡凡夫,既無至誠真實心,亦無清淨不染心,毫無自力,一切皆任佛力(不斷煩惱得涅槃)。外若現賢善精進相,則是內外不相應。

雖然如此,其行事為人,對己有良心,對人有愛心;念念常思己過,言談不論人非。能寬諒他人不計較,因知自己亦蒙彌陀之大寬諒故;能布施他人不悭吝,因知自己亦蒙彌陀之大布施故。(實則深知自己罪深惡極,無寬諒他人之資格,故亦無所謂行忍辱之感。)而於父母周遭之人,有感恩心,以有此身此境,方獲信心,得脫三界故。

又第十八願「唯除逆謗」之文,顯明不漏群機之外,亦是誡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和睦親鄰等綱常倫理、去惡行善之意。《大經》下卷五惡段之文,即是具體說明此意。故第十八願及整部《大經》圓說真谛與俗谛,無遺無缺也。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十、謙不受贊
 

幸蒙諸佛大悲於苦者,引入佛門,
致使輾轉值遇彌陀救度;
深覺佛恩難思,悲喜莫名。

承蒙雅稱慧淨為「大善知識」,實深感激。但淨一點也沒有資格,絲毫不可承擔。若法師知道淨的生平,就不會如此稱呼。淨以宿業故,自幼至今,智商極低,可謂愚劣懈怠。小學時代,考試往往零分;長大成人,坎坷困頓,無以立足社會。幸蒙諸佛大悲於苦者,引入佛門,濫廁僧倫,寄食十方,致使輾轉值遇彌陀救度;深覺佛恩難思,悲喜莫名。今雖有刊行淨土宗之典籍,亦是就其現有書物,藉淨出家之名義出版而已(教界重出家眾故)。論淨之愚,實無有著作之力,且一切皆是諸緣已具,因人成事耳!淨獨占其名,難免僭妄,實是無慚無愧之甚矣!向後幸莫以此相稱,庶幾少增罪咎。信心念佛者,四海皆兄弟。淨幸得與諸法師同信彌陀救度,同預淨土人天之眾,喜中之喜,無過此喜,真真何幸如之矣!

若論弘揚淨土,淨何人哉,豈有此能力;幸得兩位法師,悲心真切,學德服眾,將見神州法運,由此而煽;彌陀教法,因之而興。

淨土法門,信佛救度,一向稱名;無義為義,全憑佛力。若能就「淨宗大綱」或「大經五文」(《無量壽經》附錄)等為經,再以三經其他要文,及列祖要語為緯,以之弘揚,淨想如此或可抓住重點。又此法根源在第十八願及其成就文,而其內涵不出善導大師機法兩種深信之外。收放皆不離此,則要中之要,如掌中物欤!

淨愚鈍,既無辯才,又不會文章,祈願弘揚淨土能得其人,是所焚香祝禱也。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上一篇:慧淨法師:慧淨法師書信集 簡介 編者序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