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念佛必定往生 貳、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貳、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一、應當發願,願生極樂

《阿彌陀經》的宗旨,是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只是極樂世界的救主-- 阿彌陀佛,祂成佛以來十劫之間,伸著佛手一直在呼喚我們,祈求我們讓祂救度到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也在好幾部經典中,勸導我們一定要發願,願生極樂世界。譬如在這短短的一千八百五十八個字的《阿彌陀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就三次很殷勤懇切的勸導我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第一段勸往生的是: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第二段是:

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第三段是: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可說釋迦牟尼佛婆心深切,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勸導,希望我們務必要往生極樂世界。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阿彌陀經兩文解釋〉五○-五一頁)

二、一般對「善根福德因緣」的誤解

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從消極上來講,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麼,這十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一般解釋說,善根是指菩提心,福德是指六度萬行,以菩提心的善根為因,以六度萬行的福德為緣,因緣和合,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而且善根不可以少,必須要多,所謂的「多善根」,就是要發無上菩提心;因為剛才提到,善根一般解釋是菩提心,那麼菩提心不可以少,什麼叫少呢?以成就阿羅漢果位來說,就是屬於少善根,因為他沒有發菩提心,不在行菩薩道,所以不能成佛。往生極樂世界無非是為了成佛,因此一般的解釋是,必須要自己發無上菩提心,做為往生之因;既然發了菩提心就必須行菩薩道,因此要廣行六度萬行,這叫做福德。以無上菩提心的因,加上六度萬行福德的緣,因緣和合,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這樣的解釋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並沒有錯。可是必須要了解,這個菩提心跟六度萬行的福德因緣,是眾生自己必須累積成就呢?還是阿彌陀佛為我們累積成就?問題就在這裡。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阿彌陀經兩文解釋〉五一-五二頁)

:經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其他譯文

1.梵文漢譯(玄奘)--

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2.梵文英譯(穆勒)--

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3.梵文日譯(中村元)--

不得僅以微小善行,往生無量壽如來佛國。

4.藏文日譯(寺本婉雅)--

不得以少量善根,往生彼世尊無量壽如來國。

三、何謂「善男子、善女人」

再看下面這一句:「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就是針對上面那句的回答。也就是所謂的「善男子、善女人」,包括出家、在家,包括善人、惡人,甚至六道四生的所有眾生,只要他聽聞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此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都可以稱為「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善男子善女人指的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阿彌陀經兩文解釋〉五二-五三頁)

四、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執持名號

十方眾生聞說阿彌陀佛,這「聞說阿彌陀佛」,並不只是聽人家念了一聲阿彌陀佛,就叫做聞說阿彌陀佛,並不是!

而是聽聞善知識講解傳授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第十八願的內涵,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來龍去脈、因果道理,信受在心,這才是「聞說阿彌陀佛」。所謂信受在心,就是「信受彌陀救度」,而「願生彌陀淨土」,此後「專稱彌陀佛名」,這叫做信受在心,也叫做「執持名號」。執持的「執」,就是堅牢,信仰堅定,不會移轉;「持」就是不散不失。意思是說,這個道理信受在心中,永遠不會懷疑、改變,亦即徹底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執持」。

內心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口中自然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所謂的「多善根、多福德」,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等於說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具足多善根、多福德,而這些阿彌陀佛已經為我們完成,容納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中,讓我們心中信受,口中稱念,自自然然就具足多善根多福德。所以從這裡來講,多善根多福德,不是我們所累積,是阿彌陀佛所累積,我們只要稱念祂的名號,願生祂的淨土就可以。因此蓮池大師說:「稱念彌陀名號,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又說:「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這是蓮池大師的解釋。藕益大師也解釋說:「只要信受彌陀,願生極樂,執持名號,那麼每一聲、每一聲,都是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可見所謂多善根、多福德,是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段經文的梵文,(我們經典都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現在普遍受持的這部《阿彌陀經》,是鸠摩羅什所翻譯,目前已經發現《阿彌陀經》的梵文本)如果翻譯成漢文,也是十四個字。學者是這樣翻譯的,請大家注意聽:

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也就是說十方眾生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靠阿彌陀佛的功德,而不是靠我們在這裡所做的善行。鸠摩羅什所翻譯為「善根、福德因緣」的經文,梵文本只有「善行」兩個字,以善行來包括善根、福德。

此處並不是說我們念佛願生極樂世界,不必去行善積德,譬如說孝順父母、奉侍師長的善德;同時也不是不要我們去行六度萬行。而是雖然孝順父母、奉侍師長這些我們應盡的本份,以及隨緣隨分能夠做得到的六度萬行,我們都理所當然應該去做;只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靠彌陀的功德力量,專稱彌陀名號,而不是回向我們在世間所做的。因為我們在世間所做的,都談不上多善根,談不上大善根、殊勝善根、不可思議的善根福德,都是少善根、少福德,唯有阿彌陀佛祂累積了兆載永劫修行的功德,才是最殊勝的善根福德。

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以真實心、清淨心所建設完成的,可以說是無我的、涅槃的、不生不滅的境界。我們凡夫有貪瞋癡,怎麼能夠進入祂的國土呢?因果不相吻合、不相應。必須以阿彌陀佛無我無漏的善根功德,才可以進入極樂世界。因此《阿彌陀經》才說,要我們「聞說阿彌陀佛」之後,就「執持名號」,道理也在這裡。為什麼這麼講呢?阿彌陀佛建設極樂世界,必須完成我們往生的功德,然後回向給我們。所以《無量壽經》裡面說: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正覺。

這是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說,祂從無量劫以來,都要做一個大施主,所以阿彌陀佛另一個名稱,叫做「大施主」-- 大布施的主人。阿彌陀佛平等地、普遍地救度十方眾生的貧苦,我們是在肉體存在的這個世間,受盡種種的貧窮困苦,死後還會輪回六道,苦不堪言。阿彌陀佛就是要做一個大施主來救度我們,從這一點來講,功德是從阿彌陀佛那裡來的,所以叫做佛力,我們以念佛乘佛力而往生極樂。

另外一段經文阿彌陀佛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阿彌陀佛是為我們十方眾生開發往生成佛的法藏,所以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布施廣大的功德之寶給我們,讓我們能離開娑婆,往生極樂,而成就佛果。另一段經文《無量壽經》說: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是阿彌陀佛使我們十方眾生,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無量壽經》另一段經文又說: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阿彌陀佛以我們十方眾生不曉得領受的法-- 往生之法,來布施給我們。因此我們這個法門,是講彌陀救度的法門,是講我們信受彌陀救度的法門,是講我們信受而專稱彌陀名號的法門。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阿彌陀經兩文解釋〉五三-五八頁)

五、一心不亂

現在再解釋「一心不亂」。很多著作都解釋為眾生念佛,功夫上成就的一心不亂。譬如要達到「事一心不亂」啦!甚至能夠「理一心不亂」,就是最高的境界。否則至少也要「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淨念相繼」,這叫「一心不亂」。其實這是完全錯誤、不正確的,是依一般教理來解釋淨土的教理。這一心不亂,其實意義很簡單,也就是剛剛所講的,我們聞說阿彌陀佛,心中信受彌陀的救度,口中稱念彌陀的名號,若一日……若七日;這若一日……若七日是指我們的生命,隨著我們生命的延長,而專念這句名號。如果還有一天的生命,就專念一天的名號;有七天的生命,就專念七天的名號;有七個月、七年、七十年,我們就盡這一輩子來專念這句名號,不必假借其他的功行。雖然我們有累積其他的善根福德,但是不假借這些善根福德來往生,因為這是不夠格的,往生都是依靠「阿彌陀佛」這句名號。

稱念名號也是隨我們的根性,每個人根性不同,士農工商,都以他本身的崗位、根機來念佛就好。能念幾萬就念幾萬,不能幾萬能念幾千就幾千,能念多少就念多少,也就是說,有時間就稱念這句名號。至於在念佛當中,心有沒有散亂,有沒有妄想,這個不成問題,因為往生不是靠我們的功夫,與有沒有妄想雜念,有沒有達到功夫上的一心無關。是否要一心才能往生,否則不能往生;或者必須臨終正念現前才能往生,沒有正念不能往生;或者說臨終要有助念,沒有助念就不能往生-- 都不講這些,因為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力量。只要我們願生極樂世界的心一輩子不變,專念彌陀名號,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自然就會現身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根本不存在功夫上的「一心不亂」、「不一心不亂」的問題。

所以這裡的「一心不亂」,就是專信阿彌陀佛、專念彌陀名號的心,沒有其他的心;而且不變動、不雜亂,這就是「一心不亂」。人家如果說:「某某人啊!有一個法門非常殊勝哦!你來學學看吧!」我們也不好奇,任何法門我們都會覺得不如這句彌陀名號,只要有這一句彌陀名號,就萬德具足,往生的事情當下成就,不必依靠其他,所以我們不會好奇,而動亂我們對阿彌陀佛信受的心,這叫做一心不亂。當我們煩惱起來了,妄想雜念起來了,我們也不會因此而顧慮說:「糟糕了!我要往生極樂世界,可是有這樣的心念,阿彌陀佛怎麼會救度我呢?恐怕會被阿彌陀佛捨棄吧!」完全不會,不要顧慮。

請問大家有沒有貪瞋癡?有沒有妄想雜念?如果你沒有貪瞋癡、妄想雜念,那就是阿羅漢了!阿彌陀佛為了救阿羅漢,經過五劫的思惟來發願,經過兆載永劫來修行,豈不是沒有價值嗎?阿羅漢本身就可以離開三界六道輪回,何必要阿彌陀佛救度?所以阿彌陀佛要救度的是五濁的眾生。所謂「五濁」,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我們眾生本來就是有見濁、煩惱濁,才是凡夫呀!如果我們沒有見濁,沒有煩惱,沒有貪瞋癡慢疑,我們就不是凡夫了,不是凡夫,也就不是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了!

所以一方面,我們因為有煩惱而慚愧、歡喜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同時因為我們有煩惱,所以才更加感恩阿彌陀佛的救度。因此,凡是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蓮友們,請大家不要因為自己有煩惱、有雜念而感到退怯,感到往生不夠格而懷疑阿彌陀佛。如果這樣的話,等於是拿一把刀,插在阿彌陀佛的胸膛上,讓阿彌陀佛傷心流淚。阿彌陀佛本來就是不嫌棄我們,才為我們發願修行、救度我們,所以只要任憑彌陀的救度,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不管自己有沒有清淨的心,有沒有一心的功夫,都不管。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阿彌陀經兩文解釋〉五八-六一頁)

六、《阿彌陀經》要旨--三段文兩重因果

一、經文、祖釋、注解

(一)經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二)祖釋

善導大師《法事贊》釋此經文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
臨終聖眾持花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
法侶將衣競來著,證得不退入三賢。

(三)注解

1.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多以為發菩提心、廣行六度、修諸萬行、積善累德,謂之多善根多福德;而不知「只要‘執持名號’,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2.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多以聖道法門之觀點,曲解淨土特別法門「一心不亂」之真義,以為念佛功深,證入三昧,或者伏斷惑業,不生煩惱,謂之一心不亂。而不知「執持名號」即是「心信彌陀救度,口稱彌陀名號」;而「一心」即是「不二心」,不二即是「專」;「不亂」即是「不雜亂」,不雜亦是「專」;是故善導和尚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謂之「念彌陀專復專」。故,不論何人,但能盡其形壽(若一日若七日之意,亦是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之意),專念彌陀名號、願生極樂世界者,即是乘佛願力,已得往生,甚為易解易行,毫無別義玄義也。

3.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多以為命終之時,必須自己保持正念,心不顛倒,方能感得彌陀現前,接引往生。而不知「因佛現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現前」,所謂「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也。蓋「平生專持佛名故,臨終佛必現前;因佛現前故,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顛倒。」此兩重因果,經文分明,祖釋顯然,若靜心思維,則其義自現。

   (「慧淨法師講義」之〈阿彌陀經要旨(二)〉)

七、《阿彌陀經》兩譯對照

《佛說阿彌陀經》(鸠摩羅什譯)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玄奘譯)

捨利弗:

捨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

執持名號,

 聞已思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

 一心不亂;

系念不亂;

其人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

臨命終時,

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

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

現在其前。

前後圍繞,來住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意譯:依梵文意義而譯成中文
特點:
(1)順中文文法
(2)順中國人好略習性
(3)內容扼要,文字簡潔。

直譯:依梵文文句而譯成中文
特點:
(1)順梵文文法
(2)不順中國人好略習性
(3)內容詳細,文字廣說。


(「慧淨法師講義」之〈阿彌陀經要旨(二)〉)

八、苦海眾生

昙鸾大師是一個老實修行的人,在他的《贊阿彌陀佛偈》裡面,有首偈子說:

我從無始循三界,為虛妄輪所回轉,
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系六道滯三塗。

昙鸾大師說,他從無始以來就循著三界,也就是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輪回,所以說「我從無始循三界」。

「為虛妄輪所回轉」,三界就是六道輪回,而六道輪回本身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我們居然把虛妄當做真實,一直在輪回,永無休止,直到今天。

到了今天,「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系六道滯三塗。」一念一時,也就是心心念念,現在的心心念念都在造業、結業。雖說業有善業跟惡業,可是昙鸾大師說,這個業「足系六道」,足夠被綁在六道裡面;同時「滯三塗」,被堵在三惡道之中。

意思是說,昙鸾大師自認是一個造罪造業的凡夫,他念念所造的不是善業,反而是讓他停留在三惡道之業。

釋迦牟尼佛說六道是苦海,這個「海」就顯示無邊無底。六道的輪回,是無邊又無底。我們在六道裡面,所謂「頭出頭沒」,頭出就是偶而生而為人,在大海裡面露出頭來,呼吸幾口空氣,之後又沉下去了。

連昙鸾大師都自認是在六道裡面頭出頭沒,而且是滯留在三惡道比較多,遑論我們!昙鸾大師在南北朝時,梁武帝都要向他所在的方向頂禮,尊稱他「鸾菩薩」;北朝的北魏皇帝,又尊稱他為「神鸾」。這樣的人,還自認是罪惡眾生,何況我們呢!

以此而言,我們可說沒有出離六道的能力、機緣。若沒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下第十八願,我們就永遠地在六道輪回,永無出期了。

眾生起心動念都是如何呢?在《淨度菩薩經》裡說:

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
念念之所為,皆是三塗業。

每個人在一天當中,念頭有多少呢?有八億四千。這個八億四千,不是數目字,是一種表法。也就是無量無邊,數不清的念頭。這念念之所為,卻不是讓我們可以生而為人,上升天堂,或脫離六道輪回的,反而都是在造三塗業,造地獄、餓鬼、畜生之業。

我們心心念念居然是這樣,想來是很恐怖的。誠如《地藏經》所說: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也就是說,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身口意三業行為,都是業,都是罪。

《地藏經》又說:

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

眾生的業力,「能敵須彌」,宇宙最高的山是須彌山,而我們的罪業比須彌還高;「能深巨海」最深的是大海,而我們的罪業比大海還深。像這樣的眾生,如果沒有阿彌陀佛,「設我得佛」的願的話,就只有永遠在三界六道輪轉了。

這個「三界」,昙鸾大師如何來形容呢?昙鸾大師說:三界是「虛假的,是污染的,是顛倒的,是破壞的,是輪轉的,是無窮的」。

也就是說,三界眾生他的因與果,都是虛假,不是真實的;都是污染,不是清淨的;都是顛倒,而不是正知正見的;都是破壞,念念都在無常轉變,不是永恆存在的。

而且是一直在輪轉,不是地獄,就是餓鬼,就是畜生,一直在輪轉,無有窮盡。這真是非常恐怖,非常可怕。

又說:「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三界就好像很廣大的屋子,而這屋子卻沒有一點點光明,非常黑暗。等於是說我們三界六道的凡夫,都是迷而不悟的。

又說:「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也就是說,永遠在大夢當中,不曉得出離。

輪轉在三界裡面,如果沒有遇到佛法,或是遇到佛法,沒有遇到彌陀的救度,就永遠沉淪在黑暗的三界,在大夢的六道裡面,不能脫離了。

(〈第十八願之義〉之三(二○○五.三.二十))

 

上一篇:慧淨法師:念佛必定往生 簡介 編者序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