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淨業三福融聖道 了他即自享佛果
淨宗念佛法門,由彌陀願力、名號法力與行人自功德力之因緣和合,顯現臨終彌陀聖眾接引之盛況,誠為不可思議之妙因妙果。他力果覺,勝異方便,迥異自力修因證果之通途法門。然淨宗亦與通途法門相資互成。釋尊一代時教,其行法略分五宗,即律、教、禅、密、淨。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禅者佛心,密者以陀羅尼加持身口意三密相應。律為教禅密淨之基址,不持戒律,則教禅密淨之真益不得;如修摩天大廈,地基不堅固,則未成即壞。淨為律教禅密之歸宿,不念佛求生西方,則律教禅密,皆難究竟。是故《華嚴經》中,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復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釋尊五時說法,殷勤勸勉念佛求生淨土,俾上自等覺菩薩,下及逆惡罪人,同於現生,往生西方,畢竟圓滿佛果。如是方稱如來度生之本懷。
淨宗念佛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蕅益大師語)[78]。蕅益大師在通達一代時教權實頓漸諸法門的基礎上所開示的判言,深契佛心法要,為闡釋淨土與聖道、自力與他力的內在關系,提供了基本的理則。淨土門與聖道門,合則雙美,離則俱損。而自力與他力,從行布門來看,似有分河飲水之跡;然就圓融門來論,生佛同體,自他不二。從往生這點來看,十方眾生全仗彌陀願力以作強緣,得以往生西方報土。然行人從起信到往生彼土以及圓證佛果的全過程,亦貫攝著自他二力互動。淨宗法門全在了他即自,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由佛果德帶起自性本具之佛德。彌陀威神願力、名號妙法力與行人信願稱名之力,交滲互即,顯現“行超普賢登彼岸”[79]之殊勝。
(一)淨業三福,利導眾生
淨業三福是釋尊無問自說,旨在利導末法凡夫的散善之法。《觀經》中,韋提希夫人於十方無量淨剎中,別選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志樂往生。“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80]韋提希致請的乃是定善往生之法。釋尊觀機逗教,深知定善一門,難以普攝眾生,為方便攝受散動下劣凡夫,漸入彌陀願海,遂以無盡悲心,自開三福散善之行:“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81]
淨業三福含攝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一切善行功德。三福依淺深次第,可例分為:一、人天福(世善);二、二乘福(戒善);三、大乘福(行善)。此三種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諸佛淨土莫不由此淨業以為正因而得以成就,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亦復如是。故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由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加持故,於此三福中,或單行世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單行戒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單行大乘福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具行三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之人[82]。淨業三福的義理廣大深邃,具涵一代時教之法要,融通淨土與聖道,為淨宗的廣泛弘傳以及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功能實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證。茲簡述如下:
1、人天福(世善)
凡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分述如下:
1)孝養父母
孝道是我國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百行孝為先;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堯舜聖人之德,無非孝悌而已矣。古人崇信《孝經》,身體力行,移孝作忠,愛敬一切。孝悌作為一切仁義道德的根本,得到國人的廣泛認同與踐履。
佛教倡導知恩報恩的人文理念,對孝道尤加重視。《梵網經》雲:“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證知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然與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遠博大的內涵。佛教的孝不僅應報答今生的父母之恩,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僅停留在贍養承歡的世間善法層面,並且將孝提升到令父母出離生死輪回的出世法的高度。“親得離塵埃,子道方成就”(蓮池大師語),能勸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即是大孝。
孝道亦是菩薩從初發心到圓證菩提的不竭原動力。地藏菩薩因地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發弘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由孝心引發的廣大悲願,助成心地寶藏的無限開啟。釋尊將入涅槃,以人天之眾,囑累地藏菩薩,救群迷於末世,待彌勒以當來。此與孔門心法傳承給以孝著稱的曾子,若合符節。《孝經》雲:“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證知孝養父母不僅是做人學佛的基石,亦是開顯自性功德的金鑰匙。
2)奉事師長
尊師重道是我國優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諺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門立雪之恭謹,禅宗有斷臂求法之至誠,師長開啟吾人慧命,是故吾人應竭誠盡敬。在佛門,師長亦稱善知識,即善知法要、導引眾生於菩提正道者。善知識的首要標准是具正信正見,心不住相;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學人奉事師長,莫念其短,應對師長常生敬畏。如夜行險道,有一粗弊人手執火炬,不能由於此人粗弊故,而不取火炬之光照。學人亦應如是,於師長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欲得法益,應具至誠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來報答師恩,方是奉事師長的本質內涵。
3)慈心不殺
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種因。慈心的培植,宜從戒殺放生入手。一切眾生,皆具愛惜生命、趨樂避苦之本能。人與禽畜,同為血肉之軀,同具如來性德,且自無始以來,同在六道流轉,互為父母眷屬,今以善惡業殊,升沉各異。幸為人者,宜應憐愍飛禽走獸,不加殺食。若論殺業,無論胎卵濕化諸類眾生,皆能招罪,障生淨土。但於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恻隱心,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
愛惜物命,乃儒道釋三家聖人所共倡。儒家有釣而不綱(釣魚而不撒網捕魚)、弋不射宿(帶有繩子的箭不射歸巢歇宿的鳥),及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之訓示。道家《太上感應篇》雲:射飛逐走,發蟄驚棲,縱暴殺傷,非理烹宰,乃至行住坐臥,舉動施為,所傷殺物,其於天地空中,必有司命,欽承上帝好生之德,隨其輕重,悉筆記之,毫發無失。使殺生者現生減壽,招不如意;死則墮獄,備受眾苦。釋尊開示,宇宙間一切有情,循業生死,由恩怨業力故,討債還債,負命償命,無有窮盡。經雲:“以人食羊,羊死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83]吾人了知眾生冤冤相報的生命情狀,自應戒殺放生,培植慈悲佛種。如是便能截斷互殺互食的惡性因果循環,世間的天災人禍亦將大減。
有介於此,中國淨宗祖師力行倡導戒殺放生。永明延壽大師出家前作縣吏時,挪用庫錢買物放生,論罪當判死刑。永明大師臨刑顏色不變,言曰:“我放活萬萬生命,今雖死,徑往西方矣,豈不樂哉!”錢王聞而憐之,釋其罪,聽許出家為僧。蓮池大師作《戒殺放生文》,慈悲心切,感動慈聖皇太後遣內侍前來供養並恭請法要。其文彰顯如來同體大悲,萬代之下,尤能感發人心。印光大師有見於近代兵連禍結之慘痛,竭力倡導戒殺吃素念佛:“凡有欲家門清泰、身心康寧、天下太平、人民安樂者,請皆於戒殺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則求無不得矣。”[84]面對當代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戒殺放生亦不啻一劑上妙良方,而慈悲仁愛心,正是消彌戰火仇怨之清涼甘露。是故,淨業行人宜應謹奉慈心不殺之教敕。
4)修十善業
十善業的內容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YIN,四不妄語,五不绮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悭貪,九不瞋恚,十不邪見。十善業相,若持而不犯,則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為十惡。十善分上中下三品,分別招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十惡亦分上中下三品,分別招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善惡因果報應,如影隨形,決定不虛。
十善業不僅是世間的善行,亦是一切世出世間善行之大總持。經雲:“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鹹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85]釋尊對一類不能出家具足眾戒的行人,指出行十善、念佛求生淨土的捷徑,即世善為淨因,具足信願,皆可往生。
2、二乘福(戒善)
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分述如下。
1)受持三皈
吾輩眾生在無明長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三寶方可解脫困苦厄難,圓成本具佛性。是故眾生歸信佛門,首先得受持三皈依,後受眾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當以佛為師,始自今日,直至命終,虔誠敬禮,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皈依法,當以法為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當以僧為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徒眾。
三寶有住持三寶與自性三寶二種。住持三寶者:釋尊在世,則為佛寶,佛滅度後,所有雕鑄塑畫的佛像,名為佛寶;黃卷赤軸諸經典,名為法寶;比丘五眾,和合無爭,名為僧寶。自性三寶者:即心本具離念靈知之真如佛性,名為自性佛;即心本具道德仁義之懿范,名為自性法;即心本具清淨無染之淨行,名為自性僧。由知自性三寶,則克己省察,戰兢惕厲;再求住持三寶,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寶,則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即生成辦道業,永脫生死輪回。佛門朝暮課誦,悉以三皈依為終結,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但令歸自,不說歸他,念念還歸自心,是名真三皈。三皈是淨業修持的必要前提。末法眾生欲證自性彌陀三德秘藏,亟須從事相生信發願,稱念彌陀名號,求生西方淨土,捨此別無捷徑。
2)具足眾戒
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亦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條件。世尊為道制戒,制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成辦道業。是故戒律是修行的先決前提,亦是佛法住世之幢相。《觀經》雲: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隨願往生。佛戒的種類甚多,有五戒、八關戒齋、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十無盡戒等。佛戒種類層次雖多,然皆以五戒為基礎,即殺盜YIN妄酒戒。古德常雲:五戒法是三世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間法中,個人品德、家庭幸福、社會安寧、國家治亂等,悉與五戒法的持犯相關。
戒律的精神,一是防非止惡而遠離身口意三業的過患,一是修善利他積功累德。印光大師開示持戒要領:“但於心中常存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自可圓持。”[86]吾輩淨業行人宜應攝心念佛,精持眾戒,以清淨戒德,回向往生,增高往生品位。持戒念佛,不虛所望。
3)不犯威儀
歷來以禮儀之邦著稱的我國,甚為注重社群與個體的禮節威儀,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87]威儀制心調心,防非止惡,身口意三業,行住坐臥,皆與一切戒作方便威儀,若輕重粗細,悉能護持,犯即忏悔,常時行持,熏習成性。儒家禮儀以誠敬為核心,佛家尤以尊重恭敬贊歎作為威儀的基本精神。相傳宋代理學家程子,一日偶至寺院,見院內寂靜無人,踅至香積廚,見一千多比丘用齋,竟無一點音聲,齋畢,眾比丘唱贊回向,音聲和雅嘹亮。程子見聞此景,大為慨歎:“不意三代禮樂,於此復見。”釋尊教誨淨業行人:“中表相應,檢斂端直;隨經約令,若於繩墨;淡安無欲,禮義都合;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87]淨業行人能如是護持身口意三業威儀,冰清玉潔,定能得到諸佛護念,人天恭敬,成辦淨業。
3、 大乘福(行善)
凡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分述如下。
1)發菩提心
大乘通途法門對菩提心的相狀與功用,多有詳確的诠釋,茲不贅述。就淨宗而言,深信切願即是無上菩提心。眾生發心的因緣,各各不同。一般來說,娑婆眾生因挫折、困頓、疾病等負面人生體驗而發心念佛求生淨土者居多;處在得志順境中幡然憬悟而念佛者,比例較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誠哉斯言!善導大師雲:“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88]由厭娑婆苦、欣淨土樂契入慈悲心,由同體慈悲心引發普度眾生的悲願,如是層遞發心,即是淨宗圓滿殊勝之菩提心。如是願心,具無量功德,消多劫業垢,破無數魔網,永為成佛真種。吾輩淨業行人宜應拓大心量,以上求下化為己任,弘毅精進。以持戒念佛功德,回向法界眾生,普願一切怨親同生淨土,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深信因果
萬有因果律是釋尊對宇宙人生性相事理的理性概括。從類型上分,有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二種。其一,世間苦樂因果,即三世善惡因果報應。釋尊曉喻:世間諸眾生類,“不知為善,後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聾盲、喑啞、癡惡、尫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89]世間苦樂因果的錯綜相狀,展現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弘闊的生命背景中。前因定業,被命數所拘囿,甚或怨天尤人,乃怯弱凡夫被動消極之人生境況。苟能深知業由心造、命由心轉之理,力修道德,則前因不足恃,現因之善業心力轉變往世的業力,由此重鑄命運,體現人的主體性。佛教因果律惠迪吾人積極的人生觀。其二,出世間苦樂因果,通途佛法以勤修戒定慧為因,熄滅貪瞋癡為果;淨宗特別法門以信願持名為因,九品往生為果。妙因妙果,因果同時。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
深信善惡苦樂因果報應是取得佛教徒資格的必要條件,亦是修因證果的不竭原動力。若深信三界六道生死輪轉苦者,罪業畢竟不敢觸犯。若深信極樂淨土無為法性樂者,信心一發,永無退失。明信因果亦是改善世道人心、重建道德倫理的必要基石。印祖殷切開示:“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今時若不以因果為救國救民之急務,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屬虛設。”[90]吾人宜應仰遵佛言祖語,明因慎果,戰兢惕厲,現生力做道德君子,命終直入安樂淨土。
3)讀誦大乘
諸大乘經典,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三世如來的法身捨利,十方眾生脫離暗夜險途之慧炬。釋尊一代時教,悉從妙明真心所流出,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而對念佛圓頓法門的信解,深入教海,尋繹精要,甚為必要。讀誦大乘經典,開發智慧,即能油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勝心,獲得往生淨土圓證菩提之實益。讀誦經典,宜應至誠恭敬,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念誦或默閱,一直閱去,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讀誦經典,能開顯自性慧光。恆時讀誦淨宗經典,常得西方妙境淨相之熏陶,以真如熏無明,轉識成智,法喜充滿。如需研討經典義理,可在讀誦之余時進行。讀誦經典乃淨業行人重要的修持科目。
4)勸進行者
淨宗念佛法門惠予九法界眾生離苦得樂之究竟大利,是故弘揚念佛法門,勸令眾生信願持名,求生西方淨土,稱佛本懷,功德甚大。善導大師雲:“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91]淨業行人應以知恩報恩之心,隨分隨力弘揚宣說念佛法門,自信教人信,自行令他行,作阿彌陀佛使者,為娑婆眾生之勝友。《大乘無量壽莊嚴經》雲:“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為他演說,乃至於一晝夜,思惟彼剎及佛身功德,此人命終速得生彼,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知自行化他的弘法者,佛予授記,速生淨土,速證菩提。弘揚念佛法門的方式不拘一格,或升座講法,或隨緣勸化,或印送淨宗經論,或臨終助念,或往生現瑞啟人信心等。勸進行者,諸佛歡喜,伏冀淨業行人力行之。
綜上所述,淨業三福含攝著十方三世諸佛教化法界眾生的主要內容,其義理境界超逸地球文明之外,同時亦與地球文明具有互滲相即的密切關聯,為淨宗在閻浮提的弘揚提供了強勁的生命力與圓融無礙的發展空間。茲將淨業三福的內在價值,略標五點如下:
其一,淨業三福融和淨宗與本土文化(儒家與道家)。我國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便成為我國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側重於經邦濟世的實踐理性,而淨土宗則甚具念佛往生的出世本懷,作為異質文化的淨土教能否融和儒家文化,便直接影響到在中國生根開花的可能性。正是淨業三福中的孝親尊師、慈心善業提供了淨宗與儒家相互融洽的基本理念。而道家對仙界靈境、洞天福地的神往以及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在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的信仰中,亦能獲得高程度的耦合與超越性的滿足。淨宗文化即世而超世的特質,為融和儒家與道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受儒道文化浸潤的中國人,亦以博大的襟懷,將淨宗文化納入華夏文明體系中。
其二,淨業三福會通淨土門與聖道門。淨宗念佛法門仰仗佛力,往生淨土,深具他力果教之特質,然亦含攝奉持戒律、廣修六度萬行等聖道門的內涵。由此俾令淨業行人不至流於恃淨宗帶業往生而安心造惡之邪見。於娑婆穢土修持三福之行,難能可貴,功德甚深。經雲:“(奉持)如是經法,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者,勝於無量清淨佛國,作善百歲。”[92]可見信願持名、仗佛慈力往生的淨土門與慈心專一、齋戒作善的聖道門可以並行不悖,明了正助關系,亦可相得益彰。三福修持的淺深亦影響到往生品位的高低與淨土獲益的優劣。淨業三福體現出自力他力相即互滲的特質。
其三,淨業三福滋培淨宗信根。淨宗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聞即信受者,皆宿世善根深厚者,甚為希有。釋尊為使障深慧淺的下凡眾生,漸培淨宗信根,是故勸修三福之行。經雲:“若於福德初未修,終不聞斯微妙法,勇猛能成諸善利,常聞如是甚深經。”[93]培福載道,福至心靈,方堪聞信念佛妙法,成辦往生淨業。釋尊悲心利導十方眾生,尤其是末法罪苦凡夫的善巧方便,可謂周全備至。
其四,淨業三福締造人間淨土。淨宗雖以橫超三界為終極目標,然亦以同體悲心關顧淨化現世依正二報。吾人如能奉行孝養父母,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自然會營造出一個風調雨順、祥和安樂的太平盛世。如能進而奉行戒善與行善,即可轉娑婆穢土為人間淨土。證知淨業三福內具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大乘菩薩精神,對當代道德文明建設,具有深廣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其五,淨業三福莊嚴西方淨土。吾人一念心性周遍法界,與西方淨土交光互攝。吾人信願持名,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便有一朵蓮苞綻放。蓮苞的光色大小,與念佛人的行持呈正比例相關。如果念佛怠荒,行持退失,蓮苞亦隨之萎落。此外,吾人念佛音聲,經由名號光明的媒介,匯入西方淨土的妙音交響樂中。由是,淨業三福不僅積累往生資糧,淨化現實世間,同時亦在莊嚴西方淨土。
由上五點可見,淨業三福功德力用甚為深廣。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貫攝因地菩薩自利利他的淨土行。釋尊引聖人之行業激勵吾輩凡夫,勉行三福,以福顯慧,助成信願持名往生之淨業。淨業三福內具法界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住持佛法、續佛慧命之命脈,是圓滿理想人格、轉凡成聖之航標,亦是淨業行人增上往生品位的重要參數。吾人宜在信願持名之前提下,隨機緣力行之。
(二)了他即自,安享佛果
念佛法門,全仗佛力兼及自力。業力凡夫但能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決定蒙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即此一生,定補佛位。信願持名,是自力能感於佛;誓願攝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應於我。感應道交,法爾如是。從深層理體來看,佛力與自力,相滲互即,並無二致。是故念佛法門的正信深解,全在了他即自。彌陀他力果覺由同體故,全是眾生自功德力。眾生性具佛法界之親因,然因無明煩惱厚重故,自性功德無由顯發,故須外力強緣的加持。阿彌陀佛因地,以同體大慈悲心,為令十方眾生速疾圓成佛果,稱性肇立大願,由願導行,由行滿願,遂將佛地果德全體惠施九法界眾生,令其往生西方淨土,速證菩提。如是他力果覺無作妙法,與眾生自功德力互動牽引,即能顯現不可思議之妙德。如是奧義境界,非凡情小智所能測度。釋尊婆心切切,於諸大乘圓頓經典,稱性開示生佛同體、自他不二之秘義,俾令狹劣眾生拓開心智,領納阿彌陀佛的悲智願力,生起定當往生作佛之信解。茲略標淨宗二種信解如下:
1、生佛同體,互為增上緣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善導大師語)[94]。同時,法藏比丘肇立大願,由願行圓滿而自致阿彌陀佛,亦以十方一切善惡凡夫作增上緣。生佛互為增上緣,顯示出生佛同體天性相關的法界奧秘。
《華嚴經》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華嚴經》所開示的諸佛菩薩與眾生的互動關系原理,同阿彌陀佛修因證果的全過程若合符節。阿彌陀佛因地正是見到十方眾生在三界六道輪轉不已的苦況,生起大悲心,由同體大慈悲心流出四十八大願,由無央數劫的行願圓滿而成阿彌陀佛。若無罪苦眾生,便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以大悲水饒益十方眾生,則能成就西方淨土依正無盡莊嚴。證知十方眾生乃是成就阿彌陀佛智慧華果的增上緣,是故西方淨土所有功德莊嚴屬於眾生。阿彌陀佛為報眾生恩故,亦為酬答因地大願故,法爾自然地將佛地果德無條件地賜予十方眾生,普令善少福薄的凡夫平等獲得佛的功德受用。蕅益大師深契如是性相義理,精辟開示:“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指西方淨土種種功德莊嚴——注)。”[95]同體大慈悲心是阿彌陀佛願心之體,十方眾生在因地助成法藏菩薩的成佛,在果地亦理所當然地安享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是故十方眾生對西方極樂世界一切依正功德莊嚴,不僅具有現成受用權,亦擁有永久所有權。噫,吾輩凡夫原來是如此的尊榮豪富!然多生多劫卻枉作窮子,今日方知真相,不禁感極而泣,悲喜交集。
2、慈父念子,委付寶藏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猶如慈悲父母憶念捨父出逃的浪子,無時不在企盼浪子回家,繼承家業。法華會上,釋尊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直揭諸佛度生之本懷。與會大眾,悉皆授記作佛。大富長者(喻佛)善巧方便,以羊車鹿車牛車(喻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誘引諸子(喻眾生)出離火宅(喻三界)。然後,各賜諸子大白牛車(喻大乘佛果),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證知釋尊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爾時慧命須菩提等上首弟子,從佛所聞未曾有法,歡喜踴躍,恭敬禮拜,以譬喻向佛禀陳自己的信解。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至五十歲(喻凡夫無明不覺,輪轉五道)。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喻由實施權,化城誘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喻佛德無量)。父每念子,心懷悔恨,冀子得歸,委付財物,無復憂慮。爾時窮子展轉來到父親所居城邑,遙見父有大勢力,居所富麗堂皇,即懷恐怖,疾走而去。爾時大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遣旁人,急追將還。爾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內心惶怖,昏厥於地。父知其子志意下劣,不敢認父,繼承豪富家產,遂令使者以冷水灑面,令子醒悟,遣令自由。窮子歡喜,從地而起,往至貧裡,以求衣食。爾時長者密遣二人(喻二乘),以高薪誘引其子,來長者家作除糞之務。長者憐愍兒子自甘低賤,冀其自知門第種姓的高貴,即脫璎珞上妙之服,更著粗弊垢膩之衣,與兒子一道共作除糞之勞,於二十年中,常令兒子除糞(喻修三十七道品),循循善誘,漸令兒子管理珍寶庫藏。窮子下劣之心,長期未能轉變。復經少時,父知兒子漸以通泰,自鄙先前狹劣之心,成就大乘志向。長者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我逃走,竛竮辛苦五十余年。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庫自然而至。須菩提等上首弟子禀白:“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是佛子。”[96]
上述譬喻表法義趣甚為深邃,與淨宗理念不謀而合。阿彌陀佛憐念救度十方眾生,猶如大富長者憂念救助其子。阿彌陀佛的住定證滅願,保證九法界眾生往生淨土,圓成大乘佛果,猶如長者惠予諸子大白牛車,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阿彌陀佛五大劫的思惟肇願,無量劫的積功累德,圓成西方極樂世界無盡的功德莊嚴,十劫以來都在盼望著吾人前去受用繼承。終日垂金色臂,接引念佛眾生;時時望眾生求生淨土,如慈母倚門望子。而眾生不肯念佛,遂致彌陀慈父垂手徒勤、倚門空望。吾輩眾生心志陋劣,不敢擔荷念佛往生速疾成佛的圓頓大法,每以凡情揣度:業力凡夫只是信願稱名,就能往生到彌陀淨土,快速成佛,哪有這等便宜的事?如是陋見,恰如歷劫流浪三界的窮子不敢認領父親的寶藏一樣。對此可憐愍的下劣凡夫,釋尊令其修持漸法,執除糞之務,培植福德,待至慧光漸發,堪能荷擔念佛出世大法時,釋尊便不失時機,無問自說,稱性宣說念佛法門,令其仰仗彌陀願力,往生淨土,證不退轉,直至無上菩提。十方眾生聞信淨宗念佛妙法,表證當人成佛的機緣成熟,實乃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也。一念淨信,彌陀慈父即可委付當人佛地功德法財,窮子驟能豪富,即大歡喜,得未曾有。經雲:“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97]十方眾生聞信彌陀名號,發願往生彼土,即可領納阿彌陀佛無上功德,獲得疾速成佛之大利。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念佛他力果地法門實乃大不可思議之大安樂法門。
吾輩苦惱凡夫,千生流浪,不知何處是我家鄉;萬劫逃亡,未識何人是我父母。今日幸聞家信,得知真相,自應當仁不讓,回歸極樂故鄉;父子相逢,欣喜無極,慈父寶藏,擔荷受用。若有眾生,聽聞此法,依舊漠然不信,甘心六道苦趣,束手三界死門,慞惶失怙,無救無歸,豈不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