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講記五: 臨終接引(二)
主講:純祥法師
一、平時念佛的重點應放在“信心成就”上
臨終接引和平時念佛重點有所不同,平時念佛應該追求信心開顯(即得往生),信心開顯不分年紀大小。依佛的真實願力,念佛當下就可以讓你開顯信心,獲得往生決定。你獲得了信心成就,臨終接引就提前完成了,因為你即得往生了,任何時候無常到來都決定往生,往生就有了保障。期待臨終是佛願給你的部分利益,究竟的利益是你現在就獲得信心決定。
二、信心成就與臨終接引都是佛願的力量
淨土法門的修學者應把重點落在阿彌陀佛的本願上,信心成就與臨終接引都是佛願的力量。念佛就是佛願在你身上顯現,往生的力量並不是源於你自身,而是源於阿彌陀佛。如果你以前把念佛當成是自己的修行,那你現在就要把重心轉到依賴佛願上,信受阿彌陀佛的本願上,信受佛願需要了解佛願的具體內容。
三、乘佛力發願必定獲得“臨終接引”
當然阿彌陀佛本願,臨終接引也是重要組成。臨終接引是指你願意往生,但是沒有成就信心。因此我們對臨終接引要有正確認識。首先臨終接引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你要了解佛願,他在什麼情況下會來接你?
1、十九願(臨終接引願)的條件是“至心發願”
十九願本願文中表述“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十方眾生”全部包括,後面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發菩提心者就是菩薩,然後“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至心發願”是臨終接引的條件。只要你有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都攝在願中,阿彌陀佛就會來接你,沒有願的人就與臨終接引無關。
什麼樣的人是有往生願的人呢?按理你自己應該知道。但是由於我們的心迷茫、粗糙,對自己的願望不太清楚,我到底想不想往生淨土?我的願望是真還是假?自己都不是很清楚,不過從顯現上來說,如果你希望阿彌陀佛來接,就說明你有願望。你為什麼希望阿彌陀佛來接呢?是因為你願意往生淨土。當然你產生阿彌陀佛來接的願望,主要是因為阿彌陀佛願力顯現在你身上。
2、生前有願,臨終佛必定來接
你只要希望阿彌陀佛來接,阿彌陀佛就會來接,這與大家通常認識有一定差異。有些人認為,雖然活著時希望阿彌陀佛來接,臨終時心顛倒、糊塗了,那阿彌陀佛是不是就不會來接了?相應的說法也有很多,比如說“你臨終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念佛,要有正念,阿彌陀佛才會來接你”。因此很多人就擔心,如果臨終時自己作不了主,可能就往生不了。其實佛願顯現並非如此,只要你生前有往生的願望,阿彌陀佛臨終一定來接。
3、依《大經》中輩、下輩臨終接引的條件就是“有願”
依《無量壽經》吳譯本來了解,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你的條件到底有什麼?
(1)、下輩往生的條件
先說下輩的往生(上輩的是出家菩薩),佛言:“其三輩者,其人願欲生阿彌陀佛國(吳譯本經文)”,不管是哪一輩,首先這個人是願意,你想阿彌陀佛來接。然後說:“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燒香散華然燈。懸雜缯彩。作佛寺起塔。飯食諸沙門者。”下輩的人沒什麼布施供養,沒作什麼功德。但是他有一個修行,“當斷愛欲,無所貪慕,得經疾慈心精進,不當嗔怒,齋戒清淨。如是法者,當一心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命終即往生產阿彌陀佛國。可得尊敬,智慧勇猛。”(東林寺閉關念佛的修行依據)。這裡說得很清楚,下輩的人沒作過其它修行,他為了往生極樂世界,曾經齋戒清淨十日十夜地念佛,壽終就往生無量清淨佛國。
有些人就會想,十日十夜地念佛是不是就一定能往生淨土呢?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佛言。其人作是以後,若復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後世當得其福。不信往生阿彌陀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阿彌陀佛。即令其人。於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土。心中大歡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諸善,今當往生阿彌陀佛國。其人但念是。口不能復言。即自悔過。悔過者差減少悔無所復及。其人命終。即生阿彌陀佛國”。從此處經文看,對於願意往生的人,如果做了十日十夜的念佛,後來又懷疑了,對因果作善得福表示懷疑,不信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其人壽命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令其人於臥睡夢中,讓他見到無量清淨佛國土。這裡經文講得很明白,即便如此這樣的人一樣能夠往生,阿彌陀佛在他臨終的時還是顯現出來接引他。當他看見了佛以後,心中歡喜,他說:“我悔不知益做諸善,今當往生阿彌陀佛國”。所以當我們看臨終的人,你並不能知道他有沒有看見佛。因為阿彌陀佛即使來接他了,他也無法表達了。但是他 “悔過者差減少,悔無所復及。其人命終,即生阿彌陀佛佛國,不能得前至,便道見二千裡七寶城”,他生到邊地。“心獨歡喜,便止其中,亦復於七寶浴池蓮花中化生”,五百歲不能見佛聽經,這是下輩往生的人,因此往生並不是很難,十日十夜的念佛是一定可以往生的。而本經(阿彌陀經)是一日至七日,時間用得更少。
按照無量壽經漢譯本《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經文,“其三輩者。其人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燒香散華然燈懸缯彩作佛寺起塔飲食沙門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慈心精進不當嗔怒。齋戒清淨。如是清淨者。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終則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可復尊極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已後。若復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後世當得其福。不信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令其人於臥睡夢中。見無量清淨佛國土。其人心中歡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善。今當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但心念是。口不能復言。則自悔過。悔過者過差減少。悔者無所復及。其人命終。則生無量清淨佛國。”這裡面講,你念過十日十夜以後,即使是懷疑了,阿彌陀佛臨終仍然會來接你。他雖然懷疑了,不確定,但沒有徹底得反悔,沒有根本不信,沒有說根本不想去了,只是半信半疑,阿彌陀佛都會來接,如果誹謗正法,完全反悔,那就不行。
不論是漢譯文還是吳譯文《無量壽經》的經文中都清楚表明,下輩者曾經有願往生,為此而念佛(十日十夜),即使後來有懷疑,佛臨終時仍然會來接引。
(2)、中輩往生的條件
《無量壽經》吳譯本經文:佛言。其中輩者。其人願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雖不能去家捨妻子斷愛欲行作沙門者。當持經戒無得虧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語深當作至誠忠信。飯食沙門。而作佛寺起塔。燒香散華然燈。懸雜缯彩。如是法者。無所適貪。不當嗔怒。齋戒清淨慈心精進斷欲念。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其人於今世。亦復於臥睡夢中。見無量清淨佛。其人壽欲盡時。無量清淨佛。則化令其人自見無量清淨佛及國土。往生無量清淨佛國者。可得智慧勇猛。佛言。其人奉行施與。如是者。若其然後中復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有無量清淨佛國。不信往生其國中。雖爾,其人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續結其善願名本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復言。便心中歡喜踴躍。意念言。我悔不知益齋作善。今當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則心中悔過。悔過者過差少。無所須及。其人壽命終盡。則生無量清淨佛國。不能得前至無量清淨佛所。便道見無量清淨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心中便大歡喜。道止其城中。則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受身自然長大在城中。於是間五百歲。其城廣縱各二千裡。城中亦有七寶捨宅。中外內皆有七寶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華香繞。浴池上亦有七寶樹重行。亦皆復作五音聲。其欲飯食時。前有自然食。具百味飲食。在所欲得應意皆至。其人於城中亦快樂。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雖爾其人城中不能得出。復不能得見阿彌陀佛。但見其光明。心自悔責。踴躍喜耳。亦復不能得聞經。亦復不能得見諸比丘僧。亦復不能得見知阿彌陀佛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狀貌何等類。其人愁苦。如是比如小適耳。佛亦不使爾身行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其人本宿命求道時。心口各異。言念無誠信。狐疑佛經。復不信向之。當自然入惡道中。阿彌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爾。其人於城中。五百歲乃得出。往至阿彌陀佛所聞經。心不開解。亦復不得在諸菩薩阿羅漢比丘僧中聽經。以去所居處捨宅在地。不能令捨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復去阿彌陀佛甚大遠。不能得近附阿彌陀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歡喜。意不開解。其人久久。亦自當智慧開解知經。明健勇猛。心當歡喜。次當復如上第一輩。所以者何。其人但坐前世宿命求道時。不大持齋戒。毀失經法。意志狐疑。不信佛語。不信佛經深。不信分檀布施作。善後世當得其福。復坐中悔。不信往生阿彌陀佛國。作德不至心。用是故爾。是為第二中輩。
中輩是什麼人呢?第一,他也是在家人,不能捨妻子,斷愛欲;第二,是持戒,做布施的人,做功德較多,第三,他的修行是一日一夜精進念佛,其人於今世,亦復於臥睡夢中,見無量清淨佛,其人壽欲盡時,無量清淨佛則化令其人自見無量清淨佛及國土,往生無量清淨佛國者,可得智慧勇猛。經文明確表述,阿彌陀佛臨終會來接他。
中輩往生的經文還特意說了,“其人奉行施與如是者,若其然後中復悔,心中狐疑”,此人做了功德,也念了佛,但後來後悔,“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這個因果,不信有淨土,“不信有無量清淨國,不信往生其國中”,“雖爾,其人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意志猶豫無所專據” ,無所專據就是不確定,他一方面想往生,又信又不信了,猶猶豫豫,想去又覺得去不了,“續結其善願名本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化作形象,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復言”,雖然如此,但是他畢竟經過一日一夜的念佛想往生,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仍會來接,不過他不能說話了。
因為臨終時能看見阿彌陀佛,然後其人“便心中歡喜踴躍。意念言。我悔不知益齋作善。今當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則心中悔過。悔過者過差少。無所須及。其人壽命終盡。則生無量清淨佛國。不能得前至無量清淨佛所。便道見無量清淨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心中便大歡喜。道止其城中。則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受身自然長大,在城中於是間五百歲,其城廣縱各二千裡,城中亦有七寶捨宅,捨宅中自然內外皆有七寶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華繞,浴池上亦有七寶樹重行,皆復作五音聲,其飲食時,前亦有自然食,具百味食,在所欲得。”這裡進一步細說了中輩有懷疑之人往生的地點,是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而邊地猶如忉利天(如玉皇大帝的住所)。其人於城中不能夠見到佛,但見其光明,心中自悔責,他也不能得聞經,不能得見諸比丘僧,不能見三寶,沒有神通。但是慢慢地“佛亦不使爾身行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為什麼有這些障礙,就是因為“其人本宿命求道時。心口各異。言念無誠信。狐疑佛經,復不信向之,當自然入惡道中,無量清淨壽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此種人本應墮入惡道,但由於你願意往生淨土,阿彌陀佛哀愍你,慈悲你,以威神力在你臨終時接引你,讓你往生邊地,過了五百歲就能到阿彌陀佛處聽經聞法,但是離阿彌陀佛比較遠,智慧也比較少一些。
中輩和下輩差別在哪?下輩者沒怎麼做功德,但是念了十日十夜的阿彌陀佛,而中輩者做了其它功德,他是念了一日一夜的佛。為什麼有上、中、下三輩的分法是根據功德來分的,上輩人功德最大,中輩人功德小一點,下輩功德最小。所以我們的目標是往生淨土,往生是最重要的,而往生真實地修行是念佛,並不是做其它的功德,哪一輩並不是很重要。
所以我們往生要依佛語,不是依哪個法師,哪個居士,哪個人說的,而是經上怎麼說你就怎麼信。往生有難易,如果你不乘佛的願力,靠你自己去修行,那就很難;如果有佛的願力攝持,你乘佛力,往生就變得很容易。難易分兩邊,在有緣的條件下,你遇到了阿彌陀佛的名號本願,生起了願望,一日一夜念南無阿彌陀佛,十日十夜念南無阿彌陀佛,依佛語你就能往生。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你念了十日十夜或一日一夜就肯定願意去,關鍵還是在於你發起願心。耦益大師說過:“你念得風吹不透,雨打不濕,如果你沒有願,也不能去”。就是說你念佛是為了往生淨土,不是為了清淨心,也不是為了修禅定,不是為了開悟,這樣的情況下你有願望,念了一日一夜,十日十夜阿彌陀佛,即使你後來後悔了,臨終時阿彌陀佛仍然會來接你,有經文為證。所以阿彌陀佛來不來接,主要在於你的願望,有願就不用擔心。而接引能否被看見?從經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周圍的人末必能看到。
4、臨終接引的力量來自於佛的願力
我們要把臨終接引的重點放在佛那邊,佛並不是你請來的,也不是其他人幫你請來的。我們的信任要放在佛的願力上,要清楚佛因地發了願“你願意往生我的淨土,我就來接你”,是佛願力顯現臨終接引。
所以關鍵是你乘佛願發起願心,你發願往生,只要沒有完全後悔,甚至帶點懷疑,阿彌陀佛都會來接。因為你沒有建立信心,肯定會有懷疑,完全沒有懷疑的人是信心成就者。一旦信心成就,無論無常什麼時候來,都可以顯現往生,因此阿彌陀佛來接不來接就無所謂。
5、“信願”對於想往生的人來說最重要
所以信願(信心和願望)對於往生來說最為重要,有願一定可以得生。《阿彌陀經》後面經文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只要你發願就一定能夠去。
6、你的“信願”發起力量來自於佛的願力
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就了極樂淨土,並不需要你再作什麼,當你聽聞到名號,淨土功德,佛的本願,你才會生起往生的願望。你往生願望的生起並不在於你自己,而是在於佛。因為佛願顯現在你身上肯定不會落空,如果落空就等於阿彌陀佛沒有成佛,即然他已經成佛,這個願必定會為佛所落實。所以從這個立場來說,往生非常容易!
7、臨終往生與否要依經
能不能獲得往生,要依佛經,而不是依你平時所聞所見(包括別人臨終時你所見聞),對於平時發過願,做過修行的人,只要他沒有徹底反悔,臨終必能獲得往生,經上講得清清楚楚。
8、只有你有真實願,佛願就保證了你的臨終往生
如果你沒有獲得信心,只要你曾經發起過往生願望,那麼你的往生也沒問題。佛具足神通力,他早就知道你可以往生,只是你自己不知道,猶猶豫豫、覺得還有很多業障,我行不行?到底有沒有極樂世界?有沒有因果業報?對這些猶豫不決,你自己不知道往生沒問題,別人也不知道,但是佛已經知道。如果你有了信心,就能夠開發你的智慧,你現在就過得比較安定,今後就不用惶惶然。其實你有了願心以後,你就不用擔憂,你一定能夠往生,因為佛的願力已經圓滿了你的往生。
四、獲得臨終接引必定往生
1、一種是“臨終往生(此生),另一種是命終以後往生(類似中陰)”
看《觀經》九品往生中的後四品(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這些人都是臨終才聞教發願,平生並沒有因緣。佛的接引隨品位不同,顯現有差異。九品中最差的是下品下生,此是五逆十惡的人,在其命終之時,見到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他沒有看到佛,其實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已經現在其前,因為他有業障看不到,實際上蓮花就是阿彌陀佛來接他,他也往生了。下品中生是受戒而後破戒的人,他看見地獄猛火現前,善知識勸導、給他講解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和光明神力,他看到地獄火轉為清涼風,有天花散下來,花上有化佛、菩薩迎接。對比下品下生與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的人只看到蓮花,下品中生的人則看到了化佛菩薩。
中品下生:“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品經文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臨終聞本願之教外,其它內因如發願、念佛、及外緣佛來迎接都沒提到。二是“聞此事已,尋即命終”,命終在前面品位中都沒說。也就是說此品之前的人都是此生就獲得往生,沒有命終,但此品人是命終後獲得往生。命終之後,投生之前,其它法門稱之為中陰身階段,依此經文所說情形,此品往生就類似中陰階段獲得往生。他們只是世間善人,孝養父母,一輩子沒有信受過佛法,是在臨終時遇善知識給他講阿彌陀佛的願力,他聞教信受了也往生了。另外下品上生也說到命終,“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雖然下品中生及下品下生沒有再專說命終,依理似乎也要在命終後獲得往生,所以在臨命終及命終前後,九品往生有微細差別。
有些高僧在往生前七天,有的三天、一天,甚至幾個月、幾年,佛就已經告訴他了。像弘一大師,佛幾天前就來了,大師留下“見觀經”的臨終遺書,就是指見到《觀經》中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迎接他的景象。而慧遠大師往生幾天前看到阿彌陀佛帶著淨土的聖眾前來迎接,現大身遍滿虛空,水流光明演說妙法,還有他生前那些已經往生的朋友,他都看見了。法然上人講阿彌陀經所說的臨終接引與上品上生相應,這種很早前預知的,與信心成就應該互攝。
2、阿彌陀佛臨終來接保證你“一心不亂”
你有願阿彌陀佛肯定來接,就一定可以往生,不用擔心。有人說,阿彌陀佛來接,你也不一定能往生,這種說法不對,與經文不相應。為什麼說阿彌陀佛來接就一定能夠得到往生呢?《阿彌陀經》(玄藏翻譯《稱贊淨土佛攝受經》)的另外一個譯本裡講過,“又捨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子,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維以思維,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亂(鸠摩羅什翻譯的是一心不亂),善男子或善女子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羅什譯本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臨終這一念非常重要,它決定你是往生淨土還是輪回六道,所以臨終時業重者先牽,你很難把握,完全任憑業報,自己的力量用不上,而阿彌陀佛這時現前就是起什麼作用呢?就是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是阿彌陀佛讓你的心不亂,因為他來接你了,你才會一心不亂。
五、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不同於中陰身階段的五方佛接引
命終以後進入到中陰身,密教中有蓮花生大士伏藏的中陰救度法,廣說五方佛接引。中陰救度中的諸佛菩薩接引與淨土三經所講臨終接引,兩者有所區別。淨土教中阿彌陀佛乘本願來接,環節是臨終之時,不是命終以後。雖然中品下生後的人是命終以後往生,但因緣也是在臨終前聞教念佛。而且阿彌陀佛臨終來接與否,主要是跟你是否有願,跟你此生念佛的因緣緊密相關。淨土法門與中陰救度或許有銜接之處,但它們畢竟一個注重生前,一個注重中陰階段。更主要的差別是,阿彌陀佛是乘本願力來接,是念佛人乘佛願發願感應到的,不需要自己努力識別;而中陰救度所講,似乎所有的中陰,都會得到五方佛的接引,關鍵是亡者的識別。我們學習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不要與中陰階段的五方佛接引相混淆,應依照淨土三經來念佛發願,成就往生。南無阿彌陀佛!
根據純祥法師5月14日《佛說阿彌陀經》講解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