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
甘露 2004年第4期
月悟
我於2003年年初離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參禮國內名剎及大中佛學院廿余座,若論樸實、寧靜,便於修學,首推九華山佛學院。至於今年年初投奔九華山佛學院的緣起,乃是仰慕藏學院長甚深的文化造詣與他在當代散文和書法藝術的方面的驕人成就。藏學院長為人率真,生活簡樸,處世踏實、穩重,令我欽敬不已。
最近,藏學院長在教務會議上提出,授課法師不但要講佛學課,也要培養講文化課。針對學僧的文化素養偏低,必須加大力度,提高學僧的文化素養。沒有文化,難以荷擔如來家業,不能攝化層次不一的眾生。
文化課的設置,側重古文與現當代文學,同時加強中華優秀的儒道文化的訓練,目的是為學僧打下堅實的文化根基,更好地深入經藏,將甚深的佛法深入淺出的弘揚出去。釋、儒、道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個組成部分,互相滲透、互相促進、互相發展;皆以文言文作為載體,承傳至今,彌足珍貴。學古文,為了更好地深入經藏;學現代范文,為了更好地將佛法契理契機地弘傳出去。同時,加強儒道訓練,也是為了更深入地理解中國佛教的精深博大。因為中國佛教區別於印度佛教,乃是融會了中華優秀的儒、道文化,並將儒、道文化列為人天乘教學,極大地豐富了人天乘的內涵,倘對此一無所知,豈能深入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佛教!
時值末法,有一類似是而非的所謂“佛弟子”,沒有文化,又不願學習文化,卻極端輕視文化,美其名曰“不執著文字”。須知,真正的中道是既不執著,又不斷滅;如偏於“不執著”,則有偏空乃至墮入斷滅見之虞,不可不慎!未曾明了佛法,卻空腹高論不執著文字,乃至不執著佛法,實際上是自卑心的具體表現,明知不足,卻不思進取,結果因不明教義而盲修瞎練,以致走火人魔,可悲可痛!或有持異議者,認為有道心,沒文化,也沒關系;僅倡導文化,不講發心,並不對路。答:此言差矣。倡導文化,非但不妨礙發大心,反而是發大心的助緣。沒文化,縱然有道心,有實修體驗,卻講不出,寫不出,充其量只能自利、自覺,不能利他、覺他,何能實踐四弘誓願?文化是基礎,佛學是提高,並且佛學就其本身,便是極深的文化;輕視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輕視佛法的表現,也許主觀上並非如此,但客觀上卻是自誤誤他。目前全國大中佛學院三十余座,培養出的畢業僧不少,真正能講、能寫、能修的卻極少,主要原因便是課程設置方面,偏重佛學課,文化課又不照顧絕大多數學僧的接受能力,學僧的文化素質又普遍偏低,因之文化的障礙,導致難以真正通達經教。更為嚴重的是,聘請講文化課的老師,若對佛教不抱有好感,必然會誤導學僧傾向學術,而淡化信仰,因而退化還俗者,亦不在少數!
我曾對藏學法師說,聘請在家老師,必須對佛法抱有好感,否則文化水平再高,也不能聘用。藏學法師頗有感觸地說,如果出家人不會講文化課,佛學課也講不好?我們都認為,可以廣納僧賢。藏學法師肯定的說,在家老師如果對佛法抱好感,也可以講佛學課。如果法師既能講佛學課,也能講文化課,那就更好了。可是,如果出家人不爭氣,你則別無選擇!過去,從小出家,可以送私塾學文化,現在的情況不同過去,佛教院校必須承擔傳授文化與佛學的雙重責任,要求中級佛學院畢業的學僧,首先要達到高中畢業文化水平。
作為九華山佛學院的現任教務長,我願協助藏學院長,在他的正確領導下,在新加坡居士林等檀越護法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竭盡全力,團結一致,秉持求實、務實的辦學作風,將我院的教學工作推向一個新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