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感悟人生 第七講 從內心深處尋找苦樂源頭 一、融入團隊 利人利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七講 從內心深處尋找苦樂源頭
  11月4日,學誠大和尚在大風狂舞中為大家作了題為《從內心深處尋找苦樂源頭》的開示:佛法是以人為中心,它的著眼點在眾生,是從眾生的心理上面去作功夫,去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一、融入團隊 利人利己
  1.在團隊中承擔責任 
  諸位來到寺廟學佛法、當義工,積聚福德智慧資糧,成為師法友和合增上團隊當中的一員,我們如何能夠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和合增上團隊當中的一員?我們要怎樣才能夠感受到自己是團體當中一員的意義? 
  就個人來講,我們每個人有一具身體,自己把這具血肉之軀當成是自己,就會百般愛護,給予種種照顧 ——冷的時候穿衣服,肚子餓的時候要吃飯,身體髒的時候要洗澡,每天要洗臉、刷牙,等等。一天當中要花很長的時間去照顧自己的身體。如果自己能夠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當中的一員,很重要的一員,比如說,你是一個家庭裡面的家長,那麼你就會千方百計去工作,去賺錢來養家,照顧家庭裡面的每一個人,甚至自己所居住的房子,自己及家人的生活條件、用品用具,都會很用心去照料。如果自己能夠感受到是單位中的一員,那麼你在哪一個單位工作,都會很認真負責,天天為自己的單位著想,不斷去發展各方面的業務。 
  為什麼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家庭、單位會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發心?這根源於人的思想的認知。你只有真正認識到這些方面對自己來講是很重要的,才會去盡心盡力,才會去想各種辦法。學佛法也是一樣,你只有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師法友和合增上團體當中的一員,接下去才會考慮如何來扮演自己的角色,如何在這些同行善友當中發揮自己的作用,自己如何為團體的發展出力、發心。 
  我們佛法的團體,顧名思義,是為了學習佛法,落實佛法的理念。佛法的理念就是要引導眾生究竟離苦得樂、圓滿佛果。佛教告訴我們:人的生命和其他的人是息息相關的,同一切眾生緊密相連、自他不二。也就是我們真正能夠把所有的人類、一切的眾生當成自己去關心、照顧和利益的對象,我們的心就是沒有分別的心,我們的心就沒有界限,我們就能夠以一顆平等的心、包容的心、清淨的心去對待所有的人,去對待所有的眾生,去對待自己周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特別是我們以一顆清淨的發心去面對、接受一切人事物、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那麼我們的所作所為、一舉一動就會直接、間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我們的行為就會越來越有價值,我們的宗旨目標就會越來越明確。 
  假如一個人僅僅認為這個身體才是我,自己家裡的兄弟姐妹、父母以及單位裡的同事、同人都無足輕重,或者說這些人都是與自己不相干的,甚至都是自己的對立面,那麼我們對待別人就會有一種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心態。父母對我們來講是最有恩德的,我們如果想以一種對待自己、關心自己、愛護自己身體的心情和態度去對待父母、兄弟姐妹和與我們有關聯的人,那我們就需要一步一步去學習,學習這種發心,學習如何來培養這樣一種善良的心態。學習佛法就是培養善良的心,增長自己的善心,要從動機、意樂、發心上面去下手。 
  2.用平常心和歡喜心面對一切 
  我們每個人內心當中都有很多痛苦,這種痛苦是因為煩惱和貪欲引起的。因為我們有煩惱,所以我們對外在的人事物、客觀環境,不能正確地認識和認知,我們總是很容易同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對立起來。 
  我們人的一生,就好像在足球場上踢一場球一樣,我們不僅僅是場上的運動員,同時也是場上的教練員。什麼意思呢?運動員也好,教練員也好,都希望自己的這支球隊能夠把球踢好,取得冠軍。但是真正進行比賽的時候,甲隊也好,乙隊也好,最後終歸有一支是失敗的。我們很容易為自己認為要成功的那支球隊的成功感到高興,會為認為要成功的球隊的失敗感到沮喪。所以我們真正在看球的時候,無形當中,內心就不平靜。總是希望哪一支隊要贏,哪一支隊會輸,這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期待。反過來另外一邊的人也是如此,他們也是希望哪一支隊要贏,哪一支隊要輸。總的來說人的內心都是不平靜的。其實,如果真正從體育的角度、從踢球的角度看,完全就是看他的技術、他的體能,輸和贏都是這樣一種結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人生幾十年,每天都在做事。做一件事情就猶如自己在看一場球賽、自己在踢一場足球一樣,不論輸和贏,都要以無分別心、平等心和清淨心去對待,不要被外在的、暫時的、不真實的輸和贏、勝與敗、是與非等影響了自己的心態、困惑了自己的心態,讓自己的內心越來越無明,越來越黑暗。如果這樣,不知不覺,我們內心所注重的就是一些不真實的境界,一些渺小的情景,缺乏更遠大的目標、更大的抱負,缺乏一種更加冷靜、客觀的認識事物的態度,這些都是我們的問題。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有這樣一些問題,自然而然我們對外在的境界,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與自己有關的、與自己無關的,都會引發許許多多莫名其妙、無以言狀的痛苦和糾紛。 
  學習佛法,就是要培養對事物、對事情能夠有一個很正確的認識的態度。我們看到踢球最後的結果,不管誰贏,不管誰輸,我們都會高興,我們都會歡喜。高興與歡喜是自己內心裡面的一種感受。我們就是要用這樣一種高興的心、平常的心、歡喜的心來面對和接受世間的一切 ——一切的人與事、一切的環境。

 

上一篇:學誠法師:感悟人生 第六講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與經驗 三、心上用功得解脫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