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其它法師:佛法與世間的和諧(正行法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法與世間的和諧

正行法師

  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幾千年來不知產生多少宗教,也不知有多少宗教在時間的浪濤裡消失隱沒。作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宇宙時空的坐標中,可以說是流傳時間最久,教化地域最廣,直至科學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卻仍然煥發著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響力,仍能歷久常新、屹立不移,被人們所接受。靠的不是威勢強權,也不是愚民神話,而是地地道道、客觀如實,並能通過學修證得的偉大教理。它以悠久的歷史淵源、浩瀚的教理典籍、系統的倫理規范、宏大的哲學體系、深邃的般若智慧、博大的慈悲胸懷,在我國乃至世界的人類社會文明史上,獨耀光彩、永恆不衰,占據著極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一、佛教信仰仍為當今社會人們的精神食糧

  不少人會問,信佛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嗎,還是能當衣服穿?大家思考一下,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停留在物質層面的,並沒有涉及精神領域。難道人活著就是為了吃飯穿衣嗎?要滿足這些需求,有了金錢就可以做到。人們在貧困時期,當然首先想要解決溫飽,溫飽問題解決之後,精神層面的問題就會隨之凸顯出來。這就需要有個信仰來支撐。

  我們經常聽到周圍的朋友自豪地說,自己什麼都不信。我覺得有些可悲。據統計全世界有六十多億人口,有宗教信仰者占五十億以上,沒有宗教信仰者只占少數,那麼什麼都不信的人又有什麼值得自豪的呢?當然你不一定非得信仰佛教,世界上還有五大宗教,我認為一切導人向善的信仰都是有益的。所有宗教只有教義深淺區分,很少有好壞正邪的差別。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存在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會對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否則這個宗教早就被人類的智慧所唾棄,被時間的浪濤所沖失了。

  馬克.吐溫說:“信仰是可以創造奇跡的。”高爾基說:“信仰是偉大的情感,一種創造力量。”雨果說:“信仰是克服驚慌的光明,信仰是人們所必須的,什麼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彌頓說:“沒有信仰的人如同盲人。”小巴特勒說:“有信仰未必能成大事,而沒有信仰者將一事無成。”緒儒斯說:“一個失去了信仰的人靠什麼生活下去呢?”俄國小說家契坷夫說:“信仰是精神的勞動,動物是沒有信仰的,野蠻人和原始人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尚的組織體才能達到信仰。”所以我認為,人活著總得需要一個堅定的信仰,不光是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還得對社會有所貢獻。

  當今社會,無論中外都遭受到一股物欲洪流的沖擊。很多人在物質享受中迷失了自己,家庭倫理、道德觀念被根本的動搖了。於是社會上存在奸殺搶奪,貪污腐敗,人人追名逐利,個個昏頭脹腦。人們不知道自己心在何處,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表面上豪飲狂歌,內心卻空虛苦悶。為了逃避現實的困擾而選擇麻醉自己,有些人甚至吸食毒品。由此可見,如果沒有一個堅定的信仰,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沒有一個明確的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那麼誰又能不憤世嫉俗?不消極悲觀呢?有些歌星影帝的人生歸宿竟然是走向了自殺的絕路。他們內心苦悶空虛,缺少的絕不是金錢和物質,而恰恰正是精神食糧,是正確的信仰。

  佛教就是要人先定下來、先靜下來、省察自己、認識自己、磨煉自己。只有省察自己,才能看清自己的狂妄、囂張、幼稚和無知。也唯有認識自己,才不會盲目的自大和自卑,更要先磨煉自己,才能有堅強的意志、聰明的智慧和充沛的勇氣去面對一切困難,披荊斬棘完成偉大的事業和人格。

  小鳥飛倦的時候,要回到窩巢裡棲止;人們經過了整天的勞累工作,也需要有一個溫暖的家來養息疲憊的身心。我覺得佛教就像人生旅途當中的一個休息站。人們在紅塵中,為了工作、家庭、事業而忙碌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激烈,使得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這就需要一個清靜之所來休養生息,養精蓄銳。而佛教正是這樣一個超凡脫俗的清靜之地,能為人們提供休養身心的場所。在這裡佛教能夠發揮一種心理調適的功能,它倡導以平常心對待一切事物和現象,以正常而健康的心態看待社會的變遷和人自身的境遇,重新思考生命和價值的涵義。受到佛法的滋潤熏陶後,便能產生新的思維方向,看清自己,看清環境,然後以更好的狀態重新投入工作,感受生活。淡化了煩惱,打開了胸襟,人生之路自然日益寬廣。

  我們不可以完全拿佛法當學問來研究,應該把它融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因為人們不能離開生活,而生活需要用佛法來指導。佛法的甘露潤澤就好比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目睹佛菩薩妙好莊嚴的法相,耳聞清靜悠揚的梵呗,我暗自慶幸自己有緣皈投在佛陀座下,讓佛法的清涼與溫馨伴我一生。我信仰的佛教,佛理博大精微,令我耳目一新,欣喜不勝,佛理的圓融剔透,使我在潛移默化中受益匪淺。在我出家學佛的生涯中,它豐富著我的生活,滋潤著我的心靈。它陪我走過難熬孤寂的歲月,扶著我走過坎坷的旅途,更為我撥開彌天的雲霧,讓我的生命中重現浩瀚的藍天和燦爛的陽光。

  二、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很多人都說二十一世紀是我們中國人的世紀,這句話非常的鼓舞人心。偉大的民族應該有偉大的文化,偉大的文化必然促進偉大的民族復興。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要實現文化的復興。許多有識之士也都認為我們中國應該追求文化的崛起。人類文化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斷,我們要汲取傳統文化中一切有價值的精神來充實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文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是為了創新和超越。

  傳統是民族的本。每一個輝煌的文明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作支撐,都離不開先人智慧與哲理的傳承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離不開對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發展。現代化呼喚時代精神,民族復興呼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張揚,民族精神就要從傳統文化的積澱中重鑄。

  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一個民族的復興,必須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昂揚為先導。一個民族的衰落,則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頹廢和民族精神的萎靡為先兆。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過程中,應該包括繼十六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之後的,我們新時代新中國的“文化復興”。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文化,在兩漢交替時期從印度傳入我國,並對我國的政治生活與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廣泛的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文學、哲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刻、建築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部分哲理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匯、相激蕩,最後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河裡,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為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

  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後,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迅速的傳播和發展。到了隋唐時代,中國佛教已經走向全面成熟的鼎盛時代。當時國家管理僧眾的組織機構已經建立並穩定了,僧人自我管理的組織和機構也完善了。佛教成為社會的普遍信仰,其傳播手段也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多樣化了。佛教宗派全部成立,佛教經典的翻譯也基本完成了,佛教藝術空前發達。

  佛教的傳播與發展對我國的文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只反映在信仰和觀念層面,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思想理論的深層。許多知識分子把佛教的義理同我國固有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加以比較和通融,從新的視角探討宇宙萬物和人類自身的本性。大量事實說明,由於受到佛教的激發,我國古代許多人的思想理論、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明顯變化。這種變化常常發生在不少文人身上。如晉宋時期的謝靈運;齊梁時期的劉勰;唐宋時期的王維,白居易,蘇轼,嚴羽;晚清時期的李贽,湯顯祖,曹雪芹等。他們的心性,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等方面明顯的受到了佛教的影響。佛教給我國古代文學注入了鮮活的內容,增添了新的表現形式,這已經得到古今中外許多學者的認同。

  胡適先生認為,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文學有三大影響:首先,佛教的譯經諸大師,用樸實平易的白話文體來翻譯佛經,但求易曉,不加藻飾,造成一種白話的文體,佛寺禅門,成為白話文與白話詩的重要發源地。其次,佛教文學最富想象力。對於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國文學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國浪漫主義作品,像《西游記》等小說,是印度文學影響下的產物。最後,印度文學很注重形式的布局與結構。許多佛經是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這些佛經的輸入,對後代的彈詞、評話、小說、戲劇的發達都有直接或間接貢獻。又佛經的散文與偈體夾雜並用,也對中國後來的文學體裁,有影響或關系。

  佛教對中國正統文學的影響是廣泛的,深遠的,持久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詞匯是文化的積澱。今天我們使用的很多常用詞,如“世界”、“功課”、“作業”、“剎那”、“實際”、“平等”、“信心”、“導師”、“習氣”、“方便”、“煩惱”、“障礙”、“絕對”、“相對”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匯。在璀璨奪目的漢語成語群中,有五百余條與佛教有關,在漢語外來語中,有百分之九十出自佛經。

  佛教離開印度本土以後,在我國漢地發展的最為充分。它與漢地固有的文化互相滲透融合,形成的獨特文化模式,既不同於印度佛教的本來面目,也不同於漢民族的整體文化面目。其獨立性很高,這是漢傳佛教的最大特色。兩千多年的佛教文化,能夠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變化不斷進行調整更新,是因為代代都有高僧大德和許多有識之士,賦予它新的內涵,使之具有與時俱進的生機與活力。

  它以獨具的精深哲學思想、豐富的精神財富、龐大的文獻寶藏、精美的文化遺產而成為東方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支柱。在未來時代中,必能一如既往,進一步與人類的先進文化相結合,開出更加絢麗的花朵。在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新文化過程中起到重要積極的促進作用,為全人類的和平、進步和幸福的光輝遠景做出貢獻。

  三、佛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的作用

  當前,我國提出對內構建和諧社會,對外共建和諧世界,這一“雙和模式”,這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古老民族發自內心的“千年一歎”。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深邃智慧,彰顯了中國政府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建設形象,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重要價值取向,也是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取向。符合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必將對國際社會產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

  人類期盼社會和諧、世界和諧,一切都要“以和為貴”,“以和為尚”。“和”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佛教以追求圓滿和諧為指歸。有著深刻的和諧思想與和平理念。可以為推進“雙和模式”作出獨特的貢獻。

  作為佛教徒,我認為佛教在當今社會中應該是積極力量,是和諧因素。2006年,我國舉辦“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為主題。這是一個凝聚著世界人民共同關切的題目,是一個浸潤著佛教深邃智慧和不懈追求的題目。這一題目正與當前我們對內構建和諧社會,對外共建和諧世界的理論相契符。“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是中國佛教對當今世界的急切吶喊。體現了中國佛教的寬闊視野和寬和心態,體現了中國佛教勇於精進、勇於承擔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和諧世界”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從心開始”則是途徑方法。實現“和諧世界”需要內外兼修,內有不和之因,外結不和之果。佛教認為只有內心的平和與安定才有外在的和諧與安寧。內有不和不平的心因,外有不平不和的事緣,互相影響推波助瀾。當今社會,許多人心煩意亂,心浮氣躁,這就需要發揮佛教的思想資源,攝心、調心、安心、靜心去思考,用心去期盼,以內心的平和與安定來帶動外界的和諧與安定。達到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可見: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佛教的這些觀念,無疑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

  佛教講“六和敬”——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我們出家人稱為“和尚”(以和為尚)等,這些都是“和”的理念。我們今天提倡的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就是要爭取人類的一個“新六和”的願景: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平。

  佛教界上層人士,以其對信仰精神的深刻把握,以其獨有的宗教睿智和人格魅力,可以對廣大信徒形成強大的感染力和深遠的影響力。因此應該團結和帶領廣大信徒,把他們的意志和力量都凝聚到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民族復興的共同事業上來。我們相信佛教一定能夠站在時代的前列,為構建和諧社會、為祖國和平統一、為中國和平崛起、為世界和平發展,吹來一股“和”風,帶來一團“和”氣,做出獨特貢獻。

  佛法如蜜,中邊皆甜;不嘗則已,一嘗驚奇,令人愛不釋手。在過去學佛的日子裡,我真正品味了生活的樂趣,也生活的更有意義。這是我精神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對於人生的鼓舞與振奮,具有無比的力量。同時,佛教可以安定社會,淨化人心,使人對未來具有信心和希望。它是人類文化的遺產,更是現實人間的濟世良藥,值得人們虛心誠懇地接受。我確信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的遺教,對於今日的世道人心有補偏救弊,對症下藥之功效,它在當今社會乃至未來的人類社會中仍將繼續扮演重要角色,發揮積極作用。

  正行法師:吉林白山人,1985年在長春般若寺剃度出家,1986年考入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學習。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白城市佛教協會會長、長春市佛教協會副會長、白城市華嚴寺方丈、長春市南湖大佛寺住持

 

上一篇:其它法師:風動、幡動(果如法師)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