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其它法師:寺院巡禮(可潛法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寺院巡禮——可潛法師開示摘錄

  古代的叢林,主要有禅堂、客堂、庫房、衣寮等四大堂口,即可成為一寺廟道場;今日的寺院,更增設有佛堂、講堂、教室、會議廳、交誼室、談話室、圖書館、美術館、抄經堂、往生堂、齋堂、寮房等,以符合現代弘法的需要。

  寺院的由來:

  寺院為佛寺的通稱。是僧尼駐錫以修行辦道的處所。

  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時,設立於中印度王捨城的竹林精捨及捨衛城的祗園精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佛教寺院,漢明帝洛陽建立——白馬寺。

  寺院的別稱:

  院:原意為周圍有垣,轉稱為周垣或指有回廊的建築物,或指官捨等。

  庵:又作"庵",出家及隱遁者的草庵。後稱比丘尼的住處為庵、庵寺。

  堂:又稱殿堂,殿宇的意思,與"塔"構成寺院的主體。

  僧伽藍:略稱"伽藍","眾園"的意思,是僧眾共住的園林。

  精捨:意為智德精煉者的捨宅。

  蘭若:意譯無诤、空閒處,意指遠離村落,安靜而適於修行的空閒處。

  剎:因一般寺院均有於堂前立剎(幡竿)的風俗,因而得名。

  叢林:眾多僧人居住於一處修學辦道,像樹林一般叢聚,以" 林"做比喻,而稱寺院為叢林。

  道場:修習佛法的場所。隋炀帝令天下的寺改稱為道場。

  律寺:又作律院,專指依准戒律修行者止住的寺院。

  講寺:指專研天台、華嚴二宗為主的寺院。講院者,以講明諸經的旨意為務。

  講堂:供作講經說法的建築。

  蓮社:為念佛修行的結社。源於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所創的結社念佛。

  一、 山門:意為寺院正面的樓門,寺院的一般稱呼。過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通常寺院為了避開市井塵俗而建於山林之間,因此稱山號、設山門。後世造於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稱山門。一般有三個門,所以又稱"三門"。

  山門三意:1.涅磐的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2.菩薩進趨菩提的三法門:慈悲,智慧,方便。

  3.修學佛法的三種途徑:信,解,行。

  山門或有影壁,可避煞氣,氣場呈S形,意為曲則有情。

  入山門,入菩提路,菩提:意思是覺悟、智慧。

  二、 鐘鼓樓:

  鐘鼓是寺院報時、集眾所敲打的法器。

  鐘在佛寺中的作用:斷煩惱。長智慧。報時集眾。贊呗號令。脫離輪回,成等正覺。莊嚴道場。

  鐘鼓寓意的思想:苦空無常——離苦得樂。

  緣起性空,惜緣無常。中國佛學院院訓:知恩報恩。

  鐘:發人深省,鼓:催人奮進。

  聞鐘聲,煩惱清。證菩提,智慧增。

  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暮鼓喚回苦海夢迷人……

  三、天王殿:

  彌勒菩薩:是‘賢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他將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從兜率天降生人世,在龍華樹下成佛,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事業,化度眾生,這就叫做‘補處菩薩’。”包容,平等,歡喜的象征。笑稱:佛門的形象代言人。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煩惱事,

  歡喜常笑:笑開天下多少古今愁。

  韋 馱 菩 薩:

  示現將軍身,保護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的。韋馱菩薩曾發願,要在賢劫千佛中,永恆地在每一尊佛出世時,護持佛法,為眾生服務。並且他也是賢劫千佛之一,將在九百九十九尊佛以後成佛,也就是說,他將是賢劫中第一千尊佛,他的稱號叫‘樓至佛’。

  四 大 天 王:

  負有視察眾生的善惡和保護佛法僧三寶的神聖職責。雖然他們表現了‘怒目’的相貌,但還是具有慈悲的心腸,主要是為了降伏那些危害佛法的魔鬼的;這也可以象征我們佛教大雄無畏的精神。”

  東方持國天王:手拿琵琶,西方廣目天王:臂繞一龍,南方增長天王:手拿寶劍,北方多聞天王:手持一傘,四法器象征:‘風’、‘調’、‘雨’、‘順’。

  四、大 雄 寶 殿:

  中間的一尊是我們的本師、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他左邊的一尊是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琉璃光如來;那右邊的一尊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

  寺院大殿供奉的佛像本來是沒有一定的。很多寺院都是供奉這‘三世佛’的;但也有的寺院供奉西方三聖像——中間是阿彌陀佛,兩旁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有的供奉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像——中間是釋迦世尊的坐像,兩旁立著的:年輕的一位是阿難尊者,年長的一位是迦葉尊者;

  釋 迦 牟 尼 佛

  “釋迦牟尼佛是賢劫千佛的第四尊佛。由於他同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就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四月八日那天,從兜率天內院降生人間,誕生在印度的一個迦毗羅衛國為太子。姓喬答摩,名叫悉達多。父親叫淨飯王,母親名摩耶。悉達多王子十六歲那年,父王為他娶了鄰國的一位王女耶輸陀羅為妻,生了一個兒子叫羅睺羅,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家庭情況。他和我國的孔子是同一時代的人。”

  由於他看到了眾生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種種痛苦,和眾生之間弱肉強食、互相壓迫的不平等現象,為了要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解決從不平等現象中所產生的痛苦,因此,他捨棄了自己榮華富貴的宮廷生活,在二十九歲那年,離開了溫暖的王家,艷麗的妻子,甚至太子的尊位,毅然出家去修道。在修道期間,嘗盡了千辛萬苦。游遍了印度各國,參遍了各種哲學理論,但都不能使他滿意。於是他就單獨在雪山苦修學道,整整地修了六年,最後在三十五歲那年十二月八日的一個晴空皎潔、星月滿天的拂曉,大徹大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了一位功行圓滿的佛。

  “在這以後的四十多年中,釋迦牟尼佛遍歷了印度各地,教化眾生,講經三百余會,救度了無數的眾生。到八十歲的那年二月十五日,他化度眾生的緣已圓滿,就在拘施那城娑羅雙樹的中間入涅槃。

  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琉璃光如來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又稱做大醫王佛;因為他能使眾生離苦得樂,解脫眾生的病痛、苦難和災害,所以人們都稱他為‘消災延壽藥師佛’。當他在行菩薩道時,曾發了十二大願,每願都是為了滿眾生願、拔眾生苦、醫眾生病。成了佛以後,他始終在實踐著他的大願。”

  “離這裡向東,過十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國土,有一世界,就是琉璃世界。那裡的一切,都是無比的清淨光明,沒有雜穢的土地,也沒有三惡道,所有正報、依報的功德莊嚴,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兩樣。”

  阿 彌 陀 佛

  《贊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有十個劫的時期了。在他還沒有成佛以前,做一個國王的時候,有一位‘世自在王佛’正住世教化,他聽了世自在王佛說的法,覺得很有道理,就出家修行,名叫‘法藏’。就在這時,他發了驚天動地的四十八個大願。後來,他又經過了不倦的努力,累劫的修行,他終於成了一切眾生最尊敬的導師——阿彌陀佛,實現了偉大的四十八願,出現了一個令人向往的極樂世界。”

  《阿彌陀經》上說:離我們這裡向西方,過十萬億那麼多的佛國土,有一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在那個世界裡絕對沒有苦,只有樂;有種種美好的環境,還有清淨的不退菩薩為伴侶,可以使往生到那裡去的人安心修學佛法,阿彌陀佛是經常在那裡演說佛法教導著他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為看到極樂世界有很多利益,所以特地勸導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都要發願往生到那裡去!

  四大菩薩:觀音:大悲,文殊:大智,普賢:大行,地臧:大願。

  十八羅漢:

  佛囑十六羅漢長久住世,護持佛法。

  捨利弗尊者,智慧第一。摩诃迦葉尊者,頭陀第一。摩诃拘絺羅尊者,答問第一。周利盤陀伽尊者,義持第一。”阿難陀尊者,多聞第一。憍梵波提尊者,供養第一。迦留陀夷尊者,教化第一。薄拘羅尊者,壽命第一。摩诃目犍連尊者,又稱‘目連’,他原來和捨利弗尊者同是外道,他們早就相識了的。後來,捨利弗尊者先歸依了佛,他也就做了佛弟子。他的神通最大,所以稱他神通第一。摩诃迦旃延尊者,論議第一。離婆多尊者,無倒亂第一。難陀尊者,儀容第一。羅睺羅尊者,密行第一。賓頭盧頗羅墮尊者,福田第一。摩诃劫賓那尊者,星宿第一。阿樓馱尊者,天眼第一。”

  象迦葉尊者的苦修,周利盤陀伽尊者的專心,阿難尊者的耐心多聞,迦留陀夷尊者的降低身份,虛心修學,因此,愈加堅信“聞”、“思”、“修”的重要。

  另加《法住記》的作者慶友尊者和譯者玄奘法師成為第十八位。另外,所說在西藏的寺院中,除原有的十六羅漢外,又加上‘彌勒’和‘摩耶夫人’,這樣也成了‘十八羅漢’”。

  五百羅漢的由來,說法不一。一種說是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弟子,另一種說是參加第一次結集或第四次結集的五百比丘。

  龍女:剎那成佛,善財:五十三參。是我們青年學佛的榜樣。

  五、齋堂:

  齋堂即是五觀堂,寺僧吃飯的地方。五觀,僧人吃飯時應該想見的五種思維境界,即1,計功多少,2,自忖德行,3,防心離過,4,正事良藥,5,為成道業。齋堂廊柱上所刻楹聯:“試問世上人,有幾個知道飯是米煮?請看座上佛,也不過認得田自心來”。正體現了“五觀”思想。

  堂外掛著木魚(梆),“梆響過堂”,敲木魚成為僧人進堂用齋的訊號。梆,還有表示寺院規模的作用。魚頭向外,說明這裡是叢林大寺,可以接待雲游僧人掛單;魚頭向內,說明這裡是子孫小廟,無力接待雲游僧人掛單;頭尾橫向,說明這裡是一半子孫廟、一半叢林,可以部分接待雲游僧人掛單。

  齋堂內,用齋的桌凳安放整齊,僧人用齋前要念“供養咒”,盛菜添飯有行堂僧人經管,用齋時不得說話,規矩很嚴。

  六、毗盧殿:

  毗盧遮那佛:正因為供奉了這尊毗盧佛所以現在名為毗盧殿,原名本來叫“淨業堂”。毗盧遮那是梵語,全名“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譯為“遍一切處”的意思。這尊毗盧佛是通體銅鑄,為明代所鑄,分為三層:最上層是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中間是佛的報身盧捨那佛,全名“圓滿報身盧捨那佛”,盧捨那是梵語,譯為“光明遍照”的意思。

  可潛法師雲:圓容,觸類是道……

  丁香:法源寺的丁香馳名遐迩,已有百年以上歷史,大約有幾百株之多,早在清朝時期就已經很有名聲,清代常有詩人來這裡相聚,舉行“丁香大會”。民國初我國大詩人徐志摩曾陪同印度詩人泰戈爾來法源寺賞丁香花,曾有詩人程頌萬有“蔥籠淺色天,空外已無禅,立盡香多處,深知寺有年。”

  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雲,悟其卷舒;觀山岳,悟得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則俯仰間皆文章也。對綠竹,得其虛心;對黃華,得其晚節;對松柏,得其本性;對芝蘭,得其幽芳,則游覽處皆師友也。

  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

  可潛法師問無名:「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你明白麼……」

  無名答:「不明白。」

  師曰:「汝若不會,世尊有密語。你不明白就對了。汝若會,迦葉不覆藏。」

  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圓悟克勤大師是宋朝臨濟宗楊岐派著名僧人。

  他開悟的機緣尤為奇特,是從一首艷詩悟道的。

  他參訪過許多著名禅師,後來投到五祖法演的門下。

  一位吏部提刑大人,向法演問道:“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法演回答說:“提刑大人,你少年時代可曾讀過一首艷詩?‘一段風光畫不成,洞房深處惱予情。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後面這兩句和祖師西來意頗為相近。”

  古時男女授受不親,一個女子是不能主動對男性表示愉悅之情的,縱然是洞房花燭之夜的新娘子,也不能大聲呼叫自己的夫婿。她只能頻頻使喚貼身丫環小玉拿茶倒水的,無非是要引起丈夫的注意,讓他知道自己正在房中等待。歷代的諸佛祖師就是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眾生就是那位感覺遲鈍的檀郎。祖師們的語錄公案、諸佛的教示言說,就是那頻呼小玉的弦外之聲。

  克勤剛巧從外面回來,聽到這段公案,

  法演知他開悟的機緣已經成熟,遂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聲:“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呢!”克勤豁然開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見一只公雞飛上欄桿,正鼓翅引頸高啼,克勤笑道:寫成一偈,呈給師父:

  金鴨香爐錦繡帷,笙歌叢裡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詩意謂悟道如熱戀中的情事,只能自證自知,旁人是無法知道個中況味的。悟境言語道斷,不立文字,好比少年的風流韻事,如人飲水,只許自知。

  克勤成了法演最傑出的弟子。

  七、法寶——藏 經 樓

  三藏十二部: “‘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裡面分作三類:第一‘經藏’,是佛所說的理論,也包括佛弟子所說,經佛印可的。第二‘律藏’。是佛所說的戒律。第三‘論藏’,是大菩薩們和許多佛弟子根據佛所說的經義,加以闡述或發揮的論文。雖然它們分為“經、律、論’三類,但究竟目的卻都是為了要我們去依教奉行,徹底了解‘真、俗’二谛的真實意義,以及修習‘戒、定、慧’三無漏學的方法。

  “‘十二部’是根據經文的體裁和性質分的十二類。第一類‘契經’,是直截說理的長行文字。第二類‘重頌’,這是指在長行文字後面用每句一定的字數,或四字、或五字、或七字,重述長行的意義的文體。第三類‘諷誦’,它並不依據長行的文義,但同樣是用每句一定字數偈頌的形式寫出來的。第四類‘因緣’,是指經裡所說。見佛聞法的因緣和佛說法教化因緣的故事。第五類‘本事’,是指佛弟子們過去世因緣的經文。第六類‘本生’,是指佛說自己過去世的因緣。第七類‘未曾有’,是指記敘佛示現種種神力不可思議的故事。第八類‘譬喻’是指用近似的事物說明理論。第九類‘論議’,是指用問答體裁來討論佛法的經文。第十類‘自說’,是指無人請問,而由佛自動說法的經。第十一類‘方廣’,是指說方正廣大的真理的經文。第十二類‘授記’,是指佛授給弟子們將來成佛的記莂。

  這樣既豐富、又完美的藏經的。據歷史記載,就有過四次著名的結集盛會。

  “最初一次結集是在佛滅度後第四個安居期內進行的。一位是摩诃迦葉尊者,他就是這第一次結集盛會的主持人,在會上,阿難尊者負責背誦了‘經藏’,優婆離尊者負責誦出了‘律藏’,經過大家聽了,一致認為沒有錯誤,才定為佛說的。

  “在佛滅度後一百十年左右,由長老耶捨召集七百位學德兼優的僧眾,依據律藏,斷定當時關於戒律上爭議問題中有十件事為非法,這是第二次結集。

  “在佛滅度二百三十五年後,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以國師目犍連子帝須為首的一千比丘誦出‘三藏’,以清除外道摻雜進去的東西,這是第三次結集。

  “在佛滅度後四百年左右,由一位虔信佛教的迦膩色迦王發起的,以世友菩薩為首的五百比丘造論解釋三藏,這是第四次結集。

  “歷史上著名的四次結集,各有各的特色,一次比一次豐富。近代,又有兩次大規模的結集。一次是距今八十多年前,由緬甸明頓王邀集眾多比丘校勘巴利文三藏,並將三藏全文和校勘記刻在石碑上,他們稱為第五次結集。另一次是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六年,緬甸聯邦政府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發起第六次結集,邀請緬甸、柬埔寨、斯裡蘭卡、印度、老撾,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等國的比丘二千五百人參加,印成了最完善版本的巴利文三藏。被稱為‘第六次結集’”。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願此殊勝功德,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共成無上菩提。

 

上一篇:其它法師:皈依三寶表圖略解(淨天法師)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