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願力還得有能力
在《道次第》中,宗喀巴大師將大乘佛法的綱領總結為三主要道,即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明確指出:出離心為菩提心生起的前提。論雲:“夫以惑業所制,流轉世間,為眾苦所逼者,自利猶且未能,況雲利他者哉。此乃一切衰損之門,菩薩較諸小乘尤應厭離而滅除之。”
如果自身不具備出離、解脫的能力,惑業未除,自利尚且不能,怎麼可能利益他人,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呢?所以菩薩同樣需要生起出離心,而且要比聲聞更強烈。沒有真切意識到輪回之苦,沒有迫切的出離願望,所謂的菩提心終究會流於口號,發得膚淺而不真切。如果我們自身尚且耽於現狀而無心出離,卻要發願帶領一切眾生走向解脫,難道不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話嗎?
論中,宗大師接著告訴我們:“若於生死,意求出離已,見諸有情是自親眷,為利彼等而發菩提心者。”
只有在希求個人解脫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希望帶領眾生共同出離。解脫是佛法的根本之道,可以說,學佛就是為了尋求解脫,修行就是為了實踐解脫。因而,出離心是一切修行的共同基礎。但對菩薩道行者來說,僅僅個人解脫還不夠,還要推己及人,看到眾生在輪回中飽受苦難,而將這份出離心延伸到一切眾生,幫助他們共同解脫。從這個意義上說,菩提心正是出離心的延伸和圓滿。換言之,兩條道路的起點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終點。
怎樣才能帶領眾生走向解脫?顯然,僅有一腔熱情是不夠的。嚴格地說,必須具備解脫的經驗和能力。最起碼,也應了知解脫原理。否則,何以為眾生向導?如果自己尚且是不辨東西的盲人,卻要引領大眾走上一條布滿荊棘、岔路、障礙的陌生山道,不過是匹夫之勇,是於人於己皆無利益的愚癡行為,決非佛陀所提倡。所以,在修習菩提心之前,首先要發起出離心,修習解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