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不是逃避
現實中,不少佛子對“解脫”一詞心存偏見,似乎這就是“自了”的代名詞。當我們說到解脫時,許多人會覺得這個目標似有小乘之嫌。因為我們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薩學人自居,理應以利益一切眾生為己任,而不僅僅是追求個人解脫。這番道理聽來固然崇高,其實卻不盡然。事實上,解脫正是三乘佛法共同的修學核心,聲聞如是,菩薩亦當如是。若不知解脫為何,不具解脫能力,何以承擔弘法利生的使命?何以給予眾生究竟圓滿的幫助?
佛法有眾多宗派,而立宗之本就是正見,如無常見、無我見、唯識見、中觀見等,依此建立修學體系,並以不同禅修方法將正見落實於止觀,成為解脫動力。雖然各宗知見不同,法門迥異,但目標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獲得生命內在的解脫能力。
所以說,聲聞乘和菩薩乘同樣是立足於解脫,差別只是在於發心和解脫對象的不同。不論念佛還是參禅,也不論修法多麼高明,如果僅僅發出離心,僅僅滿足於個人解脫,那就是聲聞乘。如果我們進一步推己及人,希望帶領一切眾生走向解脫,希望把這種解脫的經驗和能力延伸到一切眾生身上,那就是菩薩乘。從佛法角度來說,能夠幫助眾生斷除煩惱、解脫生死,才是真正的利他。
正如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說:“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也就是說,菩薩應以帶領一切眾生證得涅槃為使命。所謂涅槃,並非通常所理解的入滅後的境界。當生命內在的迷惑、煩惱徹底瓦解,當由此帶來的躁動、迷茫徹底平息,當內心充滿由體證空性帶來的安詳和喜悅,當下就是涅槃。這是學佛所能得到的究竟利益,也是我們能夠給予眾生的究竟利益。
作為學佛者,應時時鎖定這一目標。如果偏離方向或使之模糊,不僅個人的法身慧命無以成就,佛教也勢必走向膚淺化,走向世俗化。事實上,這種膚淺化和世俗化正是教界目前的現狀。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我們對解脫缺乏體認。如果不具備解脫能力,面對世間的五欲六塵時,我們靠什麼去抵擋誘惑?又靠什麼來安頓身心?解脫並不是逃避,未必要隱遁山林,也未必與世隔絕。一旦具備解脫能力,無論身處何方,當下即可將之化解,當下即可出塵勞而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