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知見
引言
人的一生中,知見很重要。不管生活過得好不好,不管生活在什麼環境當中,我們都應該對自己、對環境有所了知。如果我們對自己、對環境不能了知,就只能被業力牽著跑,難以打開智慧的大門。如果我們的知見不正確,甚至是邪見的話,就會在這些錯誤知見的引導下變得更加痛苦。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們要知道,最重要的事就是離苦得樂,解脫煩惱痛苦,得到究竟快樂!
在生活當中,通常有三類問題會令我們不能得到快樂。第一類是生計問題。比如說,我們為了生計,為了獲得合意的衣食住行,一天到晚奔忙,在這過程中會產生種種不如意的現象。第二類是思想問題。當我們吃飽了,穿暖了,生活條件好起來了,可是這顆心卻依然漂泊不定。第三類是終極神秘問題。就比如我們不知道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很少有人去深入挖掘它,但是這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另外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神秘現象,讓我們難以理解。像埃及古老的金字塔裡面,那些含有高科技成分的東西不是我們現代文明的結晶,誰也不知道它們是從哪兒來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總之,人生有很多問題困擾著我們,但歸納起來就這三類。這三類問題如果解決了,我們的煩惱也就基本得以解決了。
大家都在學習佛法,那麼佛陀給予了我們什麼呢?佛陀並沒有拿一缽飯給我們吃,沒有拿一束花讓我們欣賞,也沒有蓋一棟房子給我們住,可是佛法從兩千五百多年前延續到今天還這麼興盛,是什麼原因?因為佛陀告訴了我們如何去發現自己身邊的鮮花,如何去發現生命的家園,以及如何讓這顆流浪的心回歸真正的家園!對於我們這個世界、人生和現實生活,佛陀是有看法的,佛陀的看法是通過實踐驗證的正確知見。我們可以從佛教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生活觀這三個角度來理解“佛法的知見”。
“佛教的世界觀”就是告訴我們不但要了解自身,還要了解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它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以什麼樣的規律運行?“佛教的人生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以佛法來看待我們的人生和生命,讓我們了解自己的人生和生命是什麼;“佛教的生活觀”就是告訴我們,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會跟這個世界產生各種各樣的關系,在這些關系當中,有些是矛盾的,有些是和諧的,我們應該如何協調我們的生命和這個世界的關系。從這三個角度來理解佛法對世界、人生、生活的看法,就是“佛法的知見”。
第一章佛教的人生觀
第一節佛教的命運觀
一、命自我立
過年時,很多人大年初一凌晨就在佛前許願,祈求佛菩薩加持,加被自己能夠幸福、平安、快樂,財源廣進。
經常有人問我:“師父,您會不會算命?”我說:“佛教不主張算命。”他就好像很不樂意,說:“那裡的包公殿都有抽簽算命,為什麼這裡就不給算命呢?”佛法不主張算命,但是佛法裡有沒有講“命”呢?有,不是沒有,但是命可以改!所以不用算。如果命運不可以改變,就成宿命論了。如果命運不能轉變,那這一生的努力還有什麼價值呢?如果你的命是苦的,那這輩子你就苦定了,你努力也是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的;如果你的命很好,不需要努力也會好,那麼你努力也是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的。這樣,人生就變得非常消極,因為不需要做任何努力了。
中國明代有位袁了凡先生,他在年輕的時候,遇到一位孔老先生給他算命,說他應該去讀書,考功名,並且說他在縣裡、州府和省裡考試各是第幾名,哪年哪月能夠當什麼官,最後還說他五十三歲死,命中無子。於是袁了凡就去讀書考試,三次考試考完了,和孔先生講得完全一致,從此了凡先生對人生就不再有任何希求,完全認命了。
有一次,他到南京棲霞山拜會雲谷禅師。這位雲谷禅師平時是不講話的,他度眾生的方法非常獨特,有居士來請教佛法,他不跟對方說話,拿一個蒲團往旁邊一扔,意思讓他坐下,禅師自己也拿個蒲團盤腿一坐。師父拿蒲團叫居士坐,居士不好意思不坐。兩個人都坐下後禅師不開口,居士不敢走,坐到最後居士忍不住了,說:“師父,我先走了,我腿很痛。”“好,那你就先走吧”,也不講法。第二次居士再來的時候,禅師就問他:“有沒有做功夫啊?有沒有修行啊?”就只問這些。
袁了凡去找雲谷禅師,雲谷禅師也照樣拿一個蒲團往旁邊一扔,讓他坐。禅師自己也坐在那裡,兩個人不吃、不喝、不講話,坐了三天。厲害吧!整整三天。雲谷禅師覺得這個人功夫不錯,就問他:“凡夫被妄想糾纏而不得入聖,我看你坐了三天都沒有起妄念,是為什麼呢?”袁了凡就把他如何被算命先生算定命運的事告訴雲谷禅師,說:“榮辱生死,自有定數,就算是妄想,也沒有什麼可想的。”雲谷禅師說:“我還以為你挺了不起,沒想到還是個俗漢。”了凡先生就問他為什麼這麼說。雲谷禅師說:“平常的凡夫,命中都有定數,只有極善和極惡的人,命運拘不住他。你這二十年來的命運都被算命先生算中,你不是凡夫又是什麼呢?”了凡先生就問:“命中的定數難道可以改變嗎?”
於是雲谷禅師就教他如何改造命運:教他立功過簿——每天隨力做些好事,做了好事,就用紅點兒點一點;做了壞事,就用黑點兒點一點。每天對比一下,看自己到底好事做得多,還是壞事做得多。通過行善積德,他求子得子,求功名也得到了功名,而且直到七十四歲才壽終正寢。
二、深信因果
佛教相信有因果,我們過去所做的一切感召了我們今生的果報,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們不能只是在遇到了困難、災難的時候才說有因果,怕因果。實際上因果是一種規律,它告訴我們:我們的起心動念,乃至任何一個行為舉止、一句話、一個念頭,都是有因果的。比如說大家聽經聞法,如果你不信佛,可能就沒有興趣去聽,信佛是最直接的因。古人有句話講“狗嘴吐不出象牙”,也是體現了因果觀念,因為狗嘴裡面只可能長出狗牙,不可能長出象牙,狗和象牙之間構不成因果關系。
有些人覺得是別人做錯了事才會令自己痛苦,他說都是由於別人的原因才害他痛苦的,其實痛苦的根源還是在自己,別人只是創造了外在的緣。因為一切結果都是由內因和外緣和合而產生的。因果不是讓我們拿來害怕的,因果是讓我們了解事物的真相。現實生活中,我們的任何一種心態、一種情緒,只要它出現了,就會產生它的力量。
大家如果不相信的話,可以試試看,如果你今天回家後不吃不喝,坐在那裡罵家裡人罵上一天,可能一家人會難受半個月;但如果你不吃不喝念佛念一天,可能一家人都會覺得心很安。當然這與念佛的心態也有關系,如果嘴裡在念佛,內心很痛苦,這種痛苦也會投射出去而影響到家人的情緒。
四、生命如河,相似相續
從佛法的角度看,人生是一條生命鏈,就像是一條河——一條生命之河。這條河包括了上游、中游和下游,它不是筆直的,是會拐彎的。不了解因果的人,會說某人做了那麼多好事,為什麼還會得癌症;有些人並沒有做好事,為什麼還活得很開心。如果看到壞人得到壞的結果了,我們就說這是報應;看到有人做了好事卻沒有得到好報,我們就說好心沒有好報;看到做了壞事的人反而得到好報了,我們就說沒有因果。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對自己的生命、心靈的真相了解得太少了!
生命就像一條河流,你在這條河上扔下去的東西,都會隨著這條河往下游流動。如果你的這條生命之河是清淨的,你扔下去的任何東西,自己都會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我們的這條河已經被污染了——我們的心靈被污染了,看不見自己的種種心態、心中的種種垃圾。我們沒有及時清理這些垃圾,以至於心被貪、嗔、癡、傲慢、懷疑造成的煩惱、痛苦所糾纏,很難看到心裡到底有什麼。我們內心被污染了,沒有那麼清淨了,所以只有浮出水面的東西,我們才看得到。你在這條河裡放下去好的東西,過一段時間它浮出水面了,我們就說,你看,還是好心有好報!如果你放下去不好的東西,而浮出的是好東西,你又會覺得,這因果到底怎麼讓人相信呢?而且你也不知道這個東西能不能浮出水面,因為還要看因緣是否具足。
有些人一生勤勤懇懇,行善積德,結果並沒有那麼好,這是因為過去他種下了不好的因,遇到緣,惡果先成熟了,而今生好的因還未遇到緣,善果還未成熟。也有一些人在今生種下一些不好的因,但是現在過得不錯,那是因為他現在不好的因還未遇緣,惡果還未成熟,而他過去種下過好的因,遇緣先成熟了。
善念和惡念經常是摻雜在一起的。有一個人到寺廟去拜佛,求佛菩薩保佑他全家平安、幸福、快樂,一站起來,他馬上又閃現出一個念頭:“我做了這麼多壞事,佛菩薩肯定不會保佑我的。”之後,他心裡很難過,又跑過來忏悔:“佛菩薩你要了解我,我剛才打的這個妄想是不對的。”我們經常生活在矛盾中,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實際上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很多善念和惡念,它們相互交織在一起。
過去和現在就像河流的不同河段,是相似相續的,因果輪回的規律也是相似相續的。相似就是今天跟昨天相似,明天又跟今天相似,所以它不是永恆的,它是“不常”。因為今天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每天都在改變。我們從小就錯認這個身體沒有變化,事實上它每時每刻都在改變,這叫相似,就是“不常”。相續就是“不斷”。
如果你說沒有命運,沒有過去世,今生都是靠自己努力的結果,這就是斷見。實際上我們現在所有的心態、人生的觀念、對快樂的感覺,都是延續著過去生的習慣而來的。過去生的習慣是因,今生的父母親、學校的教育乃至社會的教育、朋友的交往影響都是緣。有這樣的因、這樣的緣,就產生了我們今天這樣的果:因緣和合就產生了果報。產生了今天這樣的果以後,我們就要去感受這個果帶來的覺受。比如說,你過去種下了健康的因,現在就感得健康的果報;如果你過去亂吃東西,不注意節制,生活沒有規律,現在就會感得生病的苦痛之果報。大家如果能夠按照因果相續的規律再來認識命運,這種認識就會成為我們人生的一種積極的推動力。
釋迦佛成佛了,他還是遭受了金槍、馬麥之報。有一次佛講法的時候,有一個人拿著兩把槍來刺殺佛陀,弟子們想去把他抓住,不讓他刺。刺佛怎麼得了啊!佛馬上就制止了,說:“你們不用著急,讓他刺吧!”他就刺了兩下,然後把兩把槍一扔就跑掉了。弟子們疑惑了,佛為什麼還會遭受這樣的果報呢?佛陀就給弟子們解釋,過去佛陀在修菩薩行的時候,衣服縫裡有只跳蚤,佛陀縫補衣服時不小心一針穿過去,把跳蚤扎死了。這只跳蚤懷恨在心,一定要報這一針之仇,它一直等待機會。但因為跳蚤是畜生道眾生,佛陀是修行人,它一直沒有找到機會。等佛陀成佛了,有一天因緣終於成熟了,當時的跳蚤投胎成了人,但他的嗔恨心還在,就跑來報仇,刺殺佛,刺了兩下,覺得已經刺到了,仇恨就消除了。而佛陀因為具足了無量的慈悲、智慧和德行,並沒有被刺死,他對弟子們說:“假如我現在是跳蚤,這個人一針穿過來,我也一命嗚呼了!”
這就是因果,因果絲毫不爽!但是因緣果報,從因到果,中間還有個“緣”,我們修行求佛菩薩加持,就是把這個“緣”先改過來。本來是要倒霉的,我們趕緊念佛求加持,一加持,倒霉的緣就不具足了,比如本來有小偷要來你們家偷東西的,結果你趕緊念佛,念著念著,小偷就不來了。
我在北京上佛學院時,在我住山的瑞安大羅山上還住了四位老居士,他們就住在小廟的樓上。半夜有小偷來敲門,敲得很厲害。這些老居士心裡有佛,就趕緊坐起來,閉上眼睛念大悲咒:“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其中有位老人家,她一看,大家怎麼就這麼專業!遇到小偷在下面敲門,都閉上眼睛念大悲咒!她就特別想笑,於是忍不住了,就哈哈大笑,越笑就越覺得可笑,聲音越笑越大,結果把小偷給嚇跑了。小偷心想:三更半夜敲門,裡面的人還哈哈大笑,這到底埋了什麼機關?你看,這就是念觀音菩薩的感應!念大悲咒就有這種感應。因為緣改變了!如果緣不改變,大家躺在那裡害怕得要命,小偷可能就真的進來了。所以你相信佛菩薩,如理如法地去做了,就會改變整個身心的緣。
求佛菩薩加持,到廟裡供佛祈福、消災,為什麼很靈呢?因為我們的心力不可思議,把很多惡緣都改變了!佛教的因果觀念,我們一定要相信,因和果中間的緣是我們最需要去努力改變的地方。
六、心與命的四料簡
依照這種因果觀念來看我們的人生,什麼是命運呢?“命”是靠自己去“運”的——命是一輛車,車不會自己跑,要靠我們去運作這輛車。這輛車到底要行駛在哪條路上,由我們自己決定。車一定是行駛在某條路上,這就是命;如果你的車開著開著就往別人的車尾撞,說明你運作得不好,這個“運”就是今生的努力。而我們常說的運氣好或者不好,這個“運”就是靠自己這一生努力而來的。命是過去世帶來的,也就是我們過去有這個因。有些人你一見面就感覺似曾相識,這就是命,你們過去有這樣的因。如果很好的朋友反目成仇了,那就說明他們把關系運作得不好;如果剛一見面是仇人,一打反而成了朋友了,不打不相識,這就說明運作得好。
七、改善三業,感受快樂
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包括生活享受,都是業緣相繼。身業、口業、意業,這三業的行為會捆住我們整個人生的取向。濟群法師將人身比喻為一個制造煩惱的機器,這個比喻非常恰當。所有的煩惱都是我們自己制造出來的,機器本身不會產生煩惱,是我們硬要給它增加很多煩惱的因素。就像小孩子很天真,吃一顆糖就滿足了,很簡單,很容易找到快樂;但是長大以後,他有了很多想法,學了很多的算計,就會感受到很多痛苦,快樂也就越來越少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心沒有把握。如果我們看到了身體、語言和思想這三種業,能夠改變自己,我們人生努力的方向就非常明確了。而真正要得到快樂,還要有能夠感受快樂的心,即使有了好的因,也需要有這顆心去感受才會快樂。比如說聚會,家庭聚會或者朋友聚會,大家在一起很快樂,但如果在聚會的時候沒有用心去感受,那麼可能跟陌生人的感受沒什麼區別。
用心去感受,還要有用心感受的“水平”。就像不會畫畫的人,他們無法真正懂得欣賞畫,要學會了畫畫才知道畫有多美。我們要真實地感受生活,就要了知生活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的,有多少的快樂和痛苦,怎麼去調節。我們要學會調節,不會調節的人,他在生活中是很難自在的。就像沒有炒過菜的人,他就很難炒出特別好吃的菜,只有經過很多次的調節以後,他才能炒出一些好菜。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地調節自己的過程。當我們知道因果是一種規律,知道現在如果往菜裡加鹽,菜就是鹹的,如果加糖,菜就是甜的,那麼如果現在種下的因是安心的、快樂的,那就好好去做,如果不是安心的、快樂的,就不要去做。
第二節、人生的價值判斷
一、六道中得人身的意義最大
了解了佛教的命運觀後,我們接著解釋佛教對人生的價值判斷,即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我經常跟大家說,我們這一生所有的努力會受兩種力量的支配:一種是價值觀,一種是經驗。我們不停地創造價值觀,分別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行那個不行;然後又被這些價值觀所束縛,經常會使自己活在別人的眼光當中。我們穿衣服出去的時候,總要問別人漂亮不漂亮,如果別人覺得漂亮就很開心,甚至有些人走到大街上,還要看看自己有多少回頭率,這就是把價值觀建立在別人的眼光當中。所有的人都是在慢慢地培養、訓練價值觀,從而使社會形成了一種共同的價值觀。社會的價值觀是非常復雜的。
佛陀對我們人生的價值觀的看法是什麼呢?佛告訴我們:我們擁有了生命,特別是擁有了人身,這是最幸福、最有意義的!在六道當中,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可以一分為二地講:
第一、一切眾生都平等,都能成佛!
第二、在六道中,只有人道是一半快樂、一半痛苦,苦樂參半,苦多樂少。苦越多我們就越想解脫!同時,因為有快樂,我們就知道應該追求快樂,捨離痛苦。
人道不是三惡道,三惡道是感受痛苦的世界,三惡道的眾生一直處在痛苦當中,沒有快樂可言。他們只知道如果痛苦少一點就很好了,想不起去追求快樂,因此沒有機會改善已經擁有的生命。三惡道的眾生想修行是很難的,幾乎沒有機會,除了有特殊因緣的極少數的惡道眾生能夠遇到佛法。天道的眾生非常快樂,沒有痛苦,他想不起還有什麼痛苦要去解決。天人一天到晚都在享福,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享受慣了;到了最後七天,在五衰相現前、最後墮落的時候就來不及了,他想保留也保留不住!所以天道在六道當中雖然是最快樂的,但是對於能否改善生命這一點來說,也是不幸的。所以在六道當中,只有獲得人身才是最有意義的。
二、世俗的快樂是迷失的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他們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離苦得樂。科學家每天去研究、開發各種新產品,就是因為人類貪心不足,生活上還有很多的不方便,所以就要不停去追求這些方便。沒有車,就要制造車;制造了車,就需要石油;沒有石油了怎麼辦呢?就想研究出新能源汽車。人就是這樣不停地向外去開發、追求,我們內心的追求從來未停止過。還有哲學家、藝術家,無非都是想把痛苦減到最少,把快樂增到最多。人的本能就是想要遠離痛苦,得到快樂,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活著的理由所在。
遺憾的是,我們所了解的並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和痛苦,所以往往會追求一些可能會帶來痛苦的快樂。比如小孩子剛剛會走路時,他很貪玩,看到什麼都想抓一下,看到燃著的蠟燭,覺得很漂亮,拿手去抓,一抓燙著了,哇哇大哭,下一次就再也不敢了。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結了婚愛情就沒有了。很多人追求愛情得到了以後,在結婚不久就想離婚,離不掉就很痛苦。現在社會開放起來,離婚率也高了,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追求的不是感情,而是另外的東西。如果追求正常的情感,夫妻在一起時間越長就越快樂,不在一起才會痛苦。我們很愛佛陀,一心想到阿彌陀佛那裡去,到了那裡我們絕對不想離開,不會跟阿彌陀佛說“我要跟你拜拜了”,不可能!因為我們的心跟佛覺有情的心是相應的,所追求到的情感是覺悟的情,不是迷失的、混亂的。
世間人追求的快樂是什麼呢?就是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這五樣。大街上車來人往、匆匆忙忙,他們都在忙些什麼?古人總結為兩樣:不為名來,即為利往。不是為了名,就是為了利。利就有很多,包括對現實生活的利、對心靈情感的利,所以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人們不停地追求世間的這些快樂,在得不到的時候很想得到,認為自己得到後會很快樂,一旦得到了就不快樂了。得到的當下你覺得是快樂的,但同時這個快樂其實已經開始慢慢地遠離了,這就是人生的真相!你得到了情感,也一樣會慢慢地老去,慢慢地死去,所有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會離開。
所以佛陀告誡弟子說:弟子們,你們對世間的資生產業要適可而止,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對外界五欲六塵的追求上,因為那些雖然是你們需要的,但有很多都不是必要的!
我們這一生要吃多少飯,住多少房子呢?“良田千畝一日三餐,華廈千間夜睡八尺床”,擁有再多的房子,一個晚上也不用睡兩張床。我們需要的並不多,但是想要的太多,得到了以後,馬上又覺得不想要了。讀書人最有體會了,到書店看到什麼書都想買,買了一大堆,回來後經常發現沒有一本是真正想看的。很多人逛街的時候,看到什麼衣服都想買,硬忍著不買,因為衣服已經很多很多,回來時還是買了一大堆,到最後穿也穿不完。
很多東西只是你想要的,不是你需要的。這些我們不需要的東西會影響我們很多的精力,我們還拿這些不需要的東西,作為人生價值的評判標准,這點是最要命的!在社會上,認可一個人主要是看他有沒有福報,如果他有十個套間,就說這人很了不起。世俗就是拿這些作為標准的。
三、尋找真正的財富
佛陀告訴我們,不能拿物質作為人生真正的財富。人的財富包括物質層面的和精神層面的,一個人幸福不幸福,不能光看他的物質財富有多少,而是要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否一起提升了。就像我們國家要評判社會有沒有進步,總是看GDP(國內生產總值)有沒有進步。如果有進步,就表明我們的國民生活更好了;如果沒有,就說明是倒退了。但是很多老人會感覺到,小時候雖然生活條件比較差,但很容易滿足;現在生活條件確實好了很多,反而難以滿足了。
去年有人調查過國內各城市的幸福指數,到底哪個城市的幸福指數最高呢?結果是拉薩。想不通吧!拉薩是一個生活條件很差的城市,去到那裡能看到大街上的乞丐拿著哈達在跳舞,跳得很自在,他們天真無邪,很容易滿足。因為拉薩這幾年旅游業開放,內地很多人到那裡去,花了很多錢,包括捐錢、旅游,他們生活好起來了,但是內心還保留了原來的那份滿足感,所以就感到很幸福。幸福指數最低的是哪裡呢?上海。國際大都市,壓力最重,要在大上海占一席之地,談何容易啊!是不是?所以幸福不幸福,不是單單看物質,物質是有一定關系,更重要的還是在於人內在的精神。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的價值觀是:外在的物質能有多少,就用多少,努力了就行了,隨緣隨分,真正值得努力的是我們內心的升華!佛陀看到了我們的價值,告訴我們,每個眾生都能成佛,特別是人這一生可能就是最後一次得度的機會了!想到這一點,我們應該要非常地珍惜。
四、珍惜、善用生命
諸位不要說這是聳人聽聞,不要以為我今生是人,來生也會是人。我看大部分不修行的人來生都不會再得人身了!因為得人身要五戒清淨,你們想一想,自己五戒清淨了沒有?我看大部分人五戒是不清淨的,很難得人身。要是得不到人身,來生作豬作牛還好,恐怕去了餓鬼道和地獄受苦,就很難出來了!不是說你現在想好了,到時就會出來。就算你現在用功修行,在蒲團上坐得好好的,腿也包得好好的,身上披得很暖,坐得很端正,“好,我開始要用功了”,結果妄想還是像洪流一樣沖出來。是不是?你准備得那麼好,在那裡好好用功,都沒辦法把握自己這顆心,等死亡的時候或死了以後,來生做畜生了再慢慢修行,這可能嗎?沒有可能!所以佛陀才特別告誡我們:這一生是最寶貴的,也是最後一次!我們心裡要這麼想:這是最後一次得度的機會了,可能以後經過無量劫都不會遇到佛法了!
我們能夠遇到佛法,也是無量劫以前就種下了善根,要對今生作難遭難遇想,不要覺得自己的時間還很多,以後有的是修行機會。有些人說,修行是那些老太婆的事情,年輕的時候慢慢來,到老了再修吧。其實很多老人都有經驗,老了以後的思想更難管制,年輕的時候還好管制一點,越老越難控制。老了以後記憶力變差了,一會兒想到這個,一會兒又不知道自己在干嘛了;一會兒想打坐,又坐不下來;想念佛,一會兒可能又想念經了。有位老人家拿著念珠念佛,念著念著就不敢念了,他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著念著,卻念成了“他媽的、他媽的、他媽的”。你看,念成了這樣!年輕人起碼不會這樣啊!我們要是等到念佛念出別的東西來的時候,才想到要修行,那就麻煩了。
界诠法師曾經講過,有個人念佛念成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二十萬,南無三十萬”。世間人的頭腦是很難管制的,等自己管制不住了再去修行,就沒機會了!完全沒有機會!所以佛才那麼重視我們得人身的這一生。就是告訴我們,乘我們現在還有一個清醒的頭腦,正好是修行的機會;三惡道眾生沒有這個頭腦,沒有修行的機會;而天道眾生有這個頭腦,但是完全用在享受上去了。所以修行人要適當減少一點享受,讓自己受一點苦,讓自己清醒一點。
有些居士在家裡生活過得很好,有三個保姆——一個煮飯,一個擦地板,一個洗衣服,而她自己到寺院裡拼命干活。你看,這就是培福。她到寺院裡來培福,算算還是劃算的。為什麼劃算呢?因為自己在家裡干活沒有功德,跑到廟裡去干活有功德。所以當自己腦袋還清楚的時候,要適當改變一下自己,不要享受得太多。
五、培養出離心,超越善惡
過去無量劫以來,我們的心總是被快樂和痛苦這兩種情緒相互牽扯著。快樂會把我們往快樂的地方拉,痛苦會把我們往痛苦的地方拉。痛苦的人心裡很痛苦,雖然他並不想痛苦。特別是情感遭到挫折的時候,就會痛苦得死去活來,為什麼?他不知道自己已經被痛苦拉過去了,他根本無能為力。有些人是被快樂的力量拉過去了,也是無能為力。我們就在中間,被善惡這兩種力量在兩頭拉。
今天善的力量把你拉過來聽經聞法,來做好事;明天恐怕就有惡的力量拉你去做壞事了。這些力量不停地互相拉扯,使你不能自主,所以你的人格造成了嚴重的分裂。講這話有點聳人聽聞,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兩把秤——兩個標准,這兩個標准造成了我們人格的分裂,對自己的要求和對別人的要求不一樣。比如自己不上早殿會說“我今天頭暈,休息一下”;別人不上早殿會說“你干嘛不上早殿呢?頭暈一點有什麼關系,還不好好用功”。很多的時候,我們對同一件事的標准不是一個。有句話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就是兩種不同的人格。凡夫眾生在自己的習慣中,把快樂和痛苦、是和非都糾纏在一起了。
佛陀借此機會告訴我們,因為有這兩種力量,我們正好可以選擇:如果往快樂的這邊靠,快樂就會多一點;如果往痛苦那邊靠,痛苦就會多一點。就看自己願意往哪個地方靠!無量劫以來,三惡道的眾生已經徹底被痛苦拉過去了,自己沒有力量改變;天堂的人被快樂拉過去了,沒有痛苦可言;人是快樂和痛苦這兩邊都有,有選擇的機會。佛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內心從快樂和痛苦當中脫離出來,不被這兩邊拉走,這就需要有一顆出離心!
對於出離心,一般人感受不到。就像剛才講的惡道眾生,它沒有快樂,就不懂得追求快樂;在輪回中的人,他沒有獲得涅槃的快樂,就不知道要去追求涅槃。幸好釋迦佛覺悟了,他在善和惡當中努力地尋找,走到善的這一邊,他發現純粹的善還不是生命的全部,生命中還有更好的東西沒有被這種善體現出來;他去受苦,修了六年苦行,在苦當中去體會,發現所有的痛苦也不是生命的全部,更不是生命的真相;最後他悟道了,悟到了涅槃才是真正的快樂,涅槃超越了善和惡!六祖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不被善拉過去,也不被惡拉過去,凡夫往往處於無記的狀態,停在那裡,傻在那裡;而禅宗的祖師,他的心中把善惡全部捨棄了,去感受善惡的那個“我”也被捨棄了,解放了!這個解放就是涅槃的開始,只有打破了輪回的我執,才有機會見到我們生命的真相。
六、抓住轉凡成聖的最後機會
以往我們可能沒有聽聞過佛法,或者沒有聽過佛法的“第一義谛”,不知道要追求涅槃,不知道涅槃裡面具有的大智慧、大慈悲。聽聞佛法後我們知道,從苦的世界可以跳出到快樂的世界,從苦樂的世界可以跳出到無我的世界。佛陀對人生的第一個看法就是對我們生命內在價值給予了肯定:人身難得,具有重大的意義!只有得人身,才有可能從輪回當中跳出去,而且這是最後的一次機會。如果這一生跳不出去,那我們還要繼續輪回,而輪回以後是什麼樣,我們完全沒有把握。這就是對於生命充分肯定的原因所在。原來得人身是這麼有意義,這麼有價值!
佛陀對人生的第二個看法是:輪回是苦海。如果你不解脫,不僅三惡道是苦的,三善道也都是苦的。很多人生活在享受中,凡是享受慣了的人都受不了苦。有些父母很寵愛孩子,捨不得孩子受一點苦,受一點委屈,結果孩子長大後,不是狂妄自大,就是脆弱得不得了。有句詩“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荠菜花”,意思是說在陽台上種的桃李很嬌貴,風一吹過來馬上就會倒,而小溪旁邊的野菜、野草,春天一到,花開得很漂亮。所以古人常教育孩子說,人生的意義在於能不能承擔,能不能把寶貴的生命利用起來,而且最有意義的一點是每個人都可以轉凡成聖。
你們不要說:“我現在工作很忙,還沒有精力來修行。”其實就算一天上班十個小時,還是有很多時間可以用來修行的。我小時候見到一個人,他在農村裡每天干農活非常勤勞,挑著大糞去種菜,他在挑大糞的時候也在念佛,就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嘴巴是不停的,因為他聽說念佛可以往生,就一直念,白天也念,晚上也念,三四十年一直如此。他的功夫是從哪裡來呢?實際上功夫都是自己積累起來的。廣聞佛法後,就知道任何時候都可以用功修行,即使是在聊天的時候,也是可以用功修行的。這一生是有機會轉凡成聖的,而且可能是最後一次機會,是我們現在唯一能把握的機會。這就是佛法對人生價值的判斷。
第三節、修改錯誤的知見
一、錯誤的經驗
佛陀看到了我們整個生命運行存在的因果規律,同時也看到我們都在追求快樂、捨離痛苦,而在這過程中我們有很多錯誤的行為。如何去改正這些錯誤的行為?佛陀在這個世間給我們留下了最寶貴的經驗。
所有錯誤的行為可以歸納為一個原因:我們被世俗的價值觀和經驗所干擾、所影響。外在的是別人給予的價值觀,內在的就是我們自己生活的經驗,經驗是什麼呢?就比如說抽煙的人,他抽第一支煙不會上瘾,但抽多了以後就上瘾了,改不過來了;吸毒的人也是這樣。我們平常的生活習慣也是經驗,這些經驗積累起來後,就會按這些經驗去生活。我們不是活在自己的經驗當中,就是活在別人的價值判斷中,我們平常迷惑的就是這兩樣,而佛告訴我們,我們的經驗是有問題的。
二、勘破妄想
很多人問我:“師父,我打坐的時候有很多妄想,去不掉,斷不了,怎麼辦?”其實這裡面有個重要的知見。我們講佛法的知見,就是指你對妄想是怎麼看的,這很重要。如果你把妄想看作是家裡的一堆垃圾,需要清理掉,那你今天掃干淨了,它明天還會出現。同一個妄想可以打十年、二十年。掃的時候好像已經掃干淨了,事實上是沒有掃掉,因為它不是垃圾,你想掃也掃不掉。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待妄想呢?佛法就是要讓我們認識到,我們的念頭、想法叫妄想,妄就是“虛妄”,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是假的呢?大家看看自己的心,我們有時候想這件事的時候很開心,想那件事的時候又很痛苦,覺得自己妄想很多、很煩。可是如果你細細觀照自己的心,會發現所謂的“我快樂”、“我痛苦”或者“我很煩”其實是不存在的。我們好像感覺它存在,但其實它是一個假的存在,所以叫做妄想。
大家現在可以試一下,可以打一下妄想,想到自己的車停在門口,腦子裡面就出現了那輛車。這時你覺得“我想到車了”,是不是這樣?真正情況卻不是這樣。因為你想到車的時候,並沒有跑到停車的地方去,是不是?你說出現在你腦子裡,其實沒有一個腦子的樣子,也沒有一個你到車那裡去的過程。你想到門口或者想到大殿,你想的時候這個東西就出現了,它出現在哪裡呢?你找不到。
七佛偈裡面告訴我們:“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心就是我們所謂的妄想心,這顆心本來沒有生滅。它的真相是沒有生,不曾存在,未曾有;是因為有了一個境,才有了一個事物,在你去想這個事物的時候,你覺得你的心到那兒去了,其實所有的妄想,只是這些事物在空靈的心中的顯現。這個空靈的心的實質其實是空性,就是空性當中顯現了緣起,即緣起性空。這是我們體會到的內在的行為、內在的經驗。所有心裡的經驗都是由外在的環境和有相的事物積累起來、總結起來的,背後的這顆心是沒有的。這樣講可能大家會覺得太深、很難體會。但是佛法所講的,就是要讓我們把這個妄想停下來。
三、水中月的比喻
我再打一個比喻,就像水中的月亮,我們總覺得是有個月亮在水裡,很真實。月亮是圓的、銀白的、發亮的,有多圓都看得很清楚。我們第一重錯誤就是覺得水裡面有一個月亮。小學課本上講,猴子看到月亮掉到水裡了,它們就接二連三就跳進水裡去救月亮。我們讀這篇課文的時候,覺得這些猴子真傻,其實我們比這些猴子還傻。
我們的妄想就是水中的那個月亮,事實上是不存在的,然而我們一天到晚就想辦法要對付這個妄想。如果你說“天上的月亮掉進河裡去了,我要去把它舀出來”,當一碗水打出來的時候,我們看見這碗裡面有月亮,於是我們很高興,認為月亮已經被我們撈出來了。可是你發現月亮還在河裡,你繼續舀,不停地舀,要把這個月亮撈出來,但每次撈出來以後,發現月亮還是在河裡。其實每次的努力都是徒勞的。
我們每一次痛苦的時候,總覺得“我”在受苦。其實錯了,從來就沒有一個“我”在受苦,這都是強烈的我執所導致的!這是第一重錯誤,因為我們沒有看到自己那顆心,沒有看到妄想本身是假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你打的那個妄想,實際上只是你想的那個東西出現了,跟你其實沒有關系,那你還害不害怕妄想呢?因為那裡面沒有你,沒有一個你去想,也沒有一個你到那裡去。比如說你認識了某個人,當這個人在你腦子裡面出現時,你就說“我在想這個人”,其實只是這個人出現了,跟你沒有關系。如果知道跟你沒有關系,那麼妄想中出現什麼人、什麼事,其實都是沒有關系的。
我們的第一重錯誤就是以為有一個月亮在水裡,第二重錯誤更離譜:當風吹過來,水就開始晃動,水一晃動就有波紋,波紋一起就形成了波浪,於是我們看到月亮在水裡晃動,一下是扁的,一下是長的,於是就開始害怕,月亮怎麼會成扁的了呢?月亮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我們便想辦法補救,想辦法挽救這個變形的月亮。我們看到月亮是因為風吹來才變形的,於是就想辦法把風停息下來。很多時候,我們會在那裡不斷地攪動水,想把水中的月亮攪得平一點、圓滿一點。
我們這一生的努力居然是一直在水邊撈月亮,這就是我們在人生中,面對妄想的一種錯誤知見。我們沒有去覺知“妄想是不存在的”,妄想是由“我執”延伸出來的。比如說我覺得那個人很好,就想要多跟他親近;覺得那個人很壞,就想辦法躲避他。這就像水中的那個月亮開始變形了,我們就會想辦法再把月亮補救回來。輪回的世界中,我們就是這樣地努力,但努力到最後才發現,這跟我們的心一點關系也沒有。但是當你執著它是月亮的時候,你的情緒就被它牽著跑了。你看到那個月亮是圓的,你就會高興;看到月亮扁了,就很難過。
四、瓦解我執
我們一旦覺得有個“我”在這個世界上,執著有個“自我”的時候,就會很痛苦。當我們的心很清淨、很莊嚴時,就會很開心。如果煩惱起來了,就受不了,就會想要用各種辦法去解決。妄想實際上就是水中變形的月亮,你說這跟真的月亮有關系嗎?沒有關系。好像是跟水有關系,其實跟水也沒有關系。其實是跟風有關系,而我們都是被業風吹拂的人。
風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業,包括我們的行為、語言和思想。這些都會使我們對這個世界產生各種看法,產生了看法,就開始看不清自己了,就無法覺察到這個妄想的心了,這一點真的很可憐!我們需要把妄想停下來。
從小到大,我們每天都覺得有個“我”在這世界上生活,這個“我”好像是天經地義的,沒有人會否定這個“我”的存在。但是如果問:“哪個是‘我’呀?”你問一下自己,到底哪個是你呢?如果在牆上寫上你的名字,後面寫上一句罵人的話,你馬上就覺得有人在罵你。其實人家只是在罵那個名字,你就把名字當成自己了。如果有人把你的衣服燒一個洞,你就會覺得人家在欺負你,對不對?如果把你的帽子拿下來,在地下踩,你就會覺得他在污辱你。其實他最多也就是污辱這件衣服和這頂帽子而已,並不是污辱你,可是你會覺得他在污辱你。我們這個“我”的觀念經常會無限地膨脹。
第四節、邁向生命的解脫
一、積極地改善人生
在我們凡夫的世界裡,一切行為經驗和外在的價值觀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身心,使我們的心態變形——說變態有些難聽,就說變形。我們的心已經不正常了,這個不正常的狀態,就是凡夫輪回的心態。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要知道,水中的月亮,實際上是真正月亮的倒影,你不要抓住水中的月亮不放,也不要為水中的月亮而千辛萬苦,你要順著月亮的方向,認清水中的月亮是不存在的,是空的。
我們要如何放下呢?佛陀告訴我們,通過三個步驟可以改變現實人生。這對人生來說是非常積極的。生命很寶貴,在寶貴的生命裡卻有很多痛苦,而這些痛苦都是可以解決的,所以我們需要倍加積極、努力。
二、諸惡莫作
1.不破壞我們的心和環境
第一個辦法是讓我們“諸惡莫作”。從因果相續的角度,從緣起的角度來觀察自己,不要去破壞自己這顆心!有些人會破壞自己這顆心。比如說明明很好的心態,他突然想到哪一個人很壞,於是就生悶氣,這樣就破壞了自己這顆心。
有些人會破壞好的環境。比如說在清淨莊嚴的地方隨便吐痰,從而破壞了環境。沒有智慧的人也會破壞環境。像目連尊者的母親,她因為不恭敬三寶,去世了以後墮落在餓鬼道。目連尊者證得阿羅漢,具足六神通,他用神通供養母親一缽飯。他母親拿到這缽飯以後,趕緊塞到腋下,用袖子擋起來,生怕別的餓鬼會來搶,等她手伸進去抓飯的時候,飯全便成了火炭,沒法吃了。這是因為她自私的心破壞了所依的環境,明明是一缽飯,到她手裡就成火炭了。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對現實社會和自己的人生不滿,別人對他好一點,他會覺得肯定有什麼目的;如果別人贊歎他,他會覺得是在譏笑他、諷刺他;如果別人教訓他,叫他不要做什麼事情,他又覺得是認為他做得不好,瞧不起他。本來人家都是一片好心,到他那裡都成壞事了,這就是凡夫因為不滿而帶來的煩惱。所以我們要學會不要破壞我們的環境和我們的心情。
2.快樂的秘訣
美國有一位老人,八十八歲了,過得很開心。有一次,一個電視台的記者采訪他,問他過得這麼開心有什麼秘訣?快樂是有秘訣的,密宗都講秘訣,秘訣是秘不傳外、單獨傳的。他有快樂的秘訣,是什麼呢?他說:“第一,我不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因為有些事情不是你的錯,你沒有做錯,別人偏要找到你頭上,給你制造麻煩。這種情況很多人都受不了,會起煩惱。你要知道那不是你的錯,你千萬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讓自己痛苦。老人接著說:“第二,我也不拿自己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們會想,修行人有錯應該改正啊!“對!”他說,“我有錯,改正就是了,我為什麼要懲罰自己呢!”很多人做錯了事情會後悔一輩子,一天到晚在那裡想,對不起這個人,怎麼辦?你覺得對不起他,就改正過來,以後對他好一點,沒有必要懲罰自己。
3.真正的忏悔
佛法告訴我們,如果做錯了事情,要忏悔,忏悔得安樂!忏悔是什麼意思?忏悔就是忏往悔來,改往修來。“忏”就是忏過去的錯誤,現在已經認識到了錯誤;悔就是悔改將來,未來不再犯這種過錯。如果你犯了錯誤,對佛菩薩忏悔“我以後不做了,我改正”,自己就要改正,不再去做,但是千萬不要悔箭入心。做錯了事情,老去想自己的錯誤,就是悔箭入心。特別是有些出家修行人,因為出家人是專業的修行人,自己做錯了一點事情都很在意,不能悔箭入心。比如說你殺了一只雞,如果你每天都在想“我殺雞罪過很大”,這樣就會增長自己的罪業,因為你每想一次就等於在意業上再殺一次。你知道錯了,就趕緊忏悔,忏悔完了就把它忘掉,不再去想;想起來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超度它,不要在那裡痛苦、難受。當然不能因為師父在這兒說不要痛苦、難受,你就天天殺雞,那罪過就大得不得了!你就理解錯了。
不能讓後悔像一把箭一樣插在自己的心中。佛經裡面也講過,聖弟子不再受第二支箭。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災難而痛苦、煩惱,你就直接去感受這個痛苦和煩惱好了,不要在痛苦、煩惱上又對自己產生懷疑,產生更深的精神上的痛苦。比如說你被人扇了一耳光,很痛,那怎麼辦呢?如果你覺得他在欺負你,感覺心裡難以承受,可能比臉上挨一巴掌更痛。打你一耳光是第一支箭,只是你身體受苦;如果你心裡因此難受,就是中了第二支箭。所以對於有些癌症病人,你不告訴他患了癌症,他還能多活幾天;一旦告訴他,他死得更快。為什麼呢?他一旦知道這個消息,心裡會更慌、更痛苦,那就是中了第二支箭。當然如果是有修行的人,你告訴他,反而能讓他早做准備,因為他心裡並沒有箭,他知道這是業報,自己承受就是了。
三、眾善奉行
如果遇到了痛苦、煩惱,我們要想到,痛苦只是痛苦,煩惱也只是煩惱,你就還痛苦和煩惱的本來面目,這樣就不再受第二支箭了——不會在自己的思想上增添無謂的煩惱。其實只要你的心不痛苦,外在的痛苦都會令我們改善自己,不停地改善。所以在修行上,佛又告訴我們,這一生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改善我們的生命,包括改善我們的身體狀況、思想狀況和行為狀況,如果這三種都得到改善了,就叫“眾善奉行”!
在改善的最終階段,要徹底把水中的月亮看空,認識到它根本不存在,要徹底打破善和惡的觀念,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四、自淨其意
第一步,你一定要善惡分明,是非分明。第二步,在心靈的世界裡,一定要把這些善惡、是非觀念全部打破,你只有打破了,你的心靈才會超越,才會從輪回的世界裡跳出去,這是“自淨其意”的辦法。
如果大家一下子跳不出去,那就慢慢跳。就是通過學戒、修定、念佛、誦經,慢慢地淨化自己。佛法裡面的修行——做善事、布施等,這都是修道前的基礎,是為了集資淨障,集聚你的資糧。真正的修行一定是在誦經、觀想、念佛或者參禅等,用這一切方法時都要離開善惡的觀念。念佛的時候,你說,到底是善還是惡?它一定是要跳出善惡的。參禅的人,參得死去活來,看念頭沒有生起來,善惡都不生起來,也是要打破善惡觀念。
為了打破善惡觀念,我們先要去惡從善,然後再去善從淨,以清淨心來淨化我們過去的一切業習。如果我們過去的業習被慢慢淨化了,那麼無論我們在哪個地方生活,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情況,我們的內心都是清淨的。遇到好的,我們會更開心、更自在、更感恩;遇到不好的,我們會更堅強、更勇敢,更知道應該解脫輪回!這樣以清淨心調節我們這一生,我們的命運一定會越來越完善,我們就會越來越接近解脫,越來越清楚生命的真相!
大家一定要相信,生命是有真相的,只是我們還不了解。所以通過對善惡的調教、改善和超越,能使我們徹底了解最後的真相,那就是成佛。祝願大家能夠早日成佛。
第二章 佛法的世界觀
第一節、世界的現象:諸行無常
一、四維時空與情緒
前面已經講過,人的一生會受兩種因素的影響:第一種是外在的社會價值觀,它能指導我們朝哪個方向去努力;第二種是內在的生活經驗。由於我們的價值觀不斷改變,內在的經驗又各不相同,我們每一個人對世界的感覺也就截然不同。人生觀的主體是自我,也就是我們自己,而世界觀的主體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
通常人對世界的直接感覺,是能感知到的三維空間——長、寬、高,加上時間,稱為四維時空。但這四維時空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呢?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時空是我們的錯覺。
我們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感覺是錯誤的。為什麼是錯誤的?時間在這個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我們直覺肯定是存在的,毫無疑問存在。可是你到底能不能拿時間給我看呢?它究竟有什麼東西可以讓我們抓得住呢?沒有,哪怕連一個微塵都沒有。沒有一個微塵,怎麼說它是存在的?那是因為我們看到了空間在變化,由於空間的變化,我們就感覺到,這種變化就是時間,而事實上時間是沒有它實質性的存在。
畜生缺乏智慧,所以對時間的感覺很麻木,而人卻可以把時間制成產品。時間本來是沒有的,它怎麼可以制成產品呢?科學家很了不起,他們通過計算物質空間的變化,制造出鐘表來,精確到幾點幾分幾秒,這樣人們就可以相約碰面,可以如期辦事,使我們減少了很多的麻煩。但是即使如此,時間的本質還是空的,因為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確實找不到任何一個屬於時間的東西。
現在科學繼續在發展,科學家經過研究以後說,還不止四維時空,還有第五度空間,存在五維時空。第五度的世界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情緒。
隨著我們情緒的變化,時間和空間會發生改變。比如人在開心的時候感覺時間過得很快,跟朋友還沒有說幾句話天就黑了。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千杯下去是要花很長的時間啊,可是跟知己在一起,還覺得時間很短。我們人間一百年,天上才一天,因為天人太快樂了。可是如果心情很糟,或遇到困難解決不了,就會感覺度日如年。所以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是與我們的情緒直接相關的。你的內心越是開闊、愉快,你的時間就過得越快,而它的作用反而越大。在同樣的時段裡,快樂的人能做更多的事情,而痛苦的人,花很長時間卻做不成什麼事情,因為他整天都被煩惱所控制。
有一位居士六七十歲了,身體不好,我勸他:“你要好好念佛,趕緊求往生。”他說“不行,師父,我還沒享夠福,我還要享幾年福再求往生。”他還捨不得走。其實正因為人有很多痛苦,所以才覺得一百年好像蠻長的,而在天人看來,一百年只是朝暮之間而已。
對於空間也是這樣,心態很好的人,即使在斗室之中也能感覺心遠天地寬。如果煩惱重重,即便在曠野中也覺得沒有立足之地。所以在地獄裡面空間很擁擠,會跟其它的地獄道眾生有摩擦,有碰撞。而在天人的世界裡面,他們不會碰撞,不會摩擦。像維摩诘居士的臥室,方圓只有一丈,但方丈之中可以容納八萬四千法王座,而且所有的法王座到他的房間裡都沒有變小,他的房間也並沒有因為容納那麼多法王座而變大。心地開闊、無我的人才能容納天下一切,所以空間也是由自己的心情引導而來的。
我們的情緒會改變時間和物質的狀態,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科學家如果研究出來,能把情緒變成一個產品,這價值就大了。
二、情緒管理
1.情緒能夠影響並改變世界
什麼是修行?什麼是坐禅?其實,坐禅、念佛就是情緒管理。佛教所有的修行,就是為了讓我們管好自己的情緒,因為我們的情緒會影響並改變這個世界,而我們卻經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煩惱時告訴自己“別煩啊,別煩啊”,但還是氣得手在發抖。要打妄想的時候,叫你“別打妄想,好好念佛吧”,不行,還非得打妄想,而且偏偏是打你不想打的妄想,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你越討厭的妄念越是冒出來;你越喜歡的,它越是不冒出來。我們發心要學佛,要清淨,要對別人好,但情緒它不聽你指揮,專門要搗亂。
現在很多人管理不住情緒,就是因為我們凡夫不重視情緒管理。從小時候我們就不重視情緒,想發火就任意發火,高興了就任意高興,所以養成了習慣。特別是歲數大的人想修行就比較困難,為什麼呢?他們幾十年的經驗、情緒已經成習慣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這種習慣之下,他想修行,力度就要加大,否則很難見效。
情緒管理不好還會給我們帶來災難。記得我出家的村子裡,有夫妻兩人經常吵架。他們住在四樓,吵架的時候經常把電視機等一些值錢的東西從四樓全扔下去,然後過幾天兩人又去買,經常一年要摔兩三次。情緒管理得不好是要付出代價的,會給自己的生活、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不唯如此,情緒管理不好還會給這個世界帶來麻煩。人在世界上生活,不是只有你一個人,而是有很多人。一家人的情緒不好,就會影響到鄰居;一個團體的人情緒不好,就會影響周邊另一個團體;如果各個團體的人情緒都不好,就會影響這個社會。
情緒管理不好,不但會影響到其他人,而且還會影響到山河大地、花草樹木。凡是山水秀麗的地方,附近的人情緒管理得就相對比較好。家居整潔、花草打理得很好的人,說明你的情緒管理得不錯。如果到你家裡去一看,桌子、板凳髒兮兮的,還擺得歪歪扭扭,花盆裡的花干枯得快死了,一看就知道你這家人的情緒沒管理好。古人有一句話:“上門休問榮枯事,但看容顏便得知。”走進你的家裡,不必問你是興旺發達還是倒霉,看看你的容顏,看看你家裡的布置就一目了然了,就會知道你的生活到底是興旺還是不興旺。
2.水知道答案
日本有一位學者江本勝,他研究了水以後,寫了一本書叫《水知道答案》。書裡面講,水會受我們情緒的影響。很奇怪吧!水怎麼會受我們情緒的影響呢?他給水增加了不同的意念:同樣的兩杯水,分開放在兩個地方,對其中一杯說“你好”,對另一杯說“你真討厭”,然後把它們放到冰箱裡冷凍起來,讓它結成很薄的冰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它們結晶的花紋:講“你好”的那杯水的結晶花紋非常漂亮,講“你真討厭”那杯的結晶花紋就很難看。他做了十幾年、成千上萬次的試驗,每一次都是如此。他不只是直接對水說話,還用筆寫,寫上“我愛你”或者“我恨你”。寫“我愛你”的水結晶後的花紋非常漂亮,寫“我恨你”的就非常難看。
其中一次實驗,他把水拿過來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結果發現水結晶後花紋特別漂亮。他做了很多實驗後發現,最漂亮的是念“嗡嘛呢呗咪吽”後產生的結晶花紋,就像一座宮殿一樣,非常漂亮!念其它的都比不上這麼漂亮。通過很多次的試驗,他得出一個結論:水也是有感情的,也會知道你的情緒,也知道你對它好不好。
實際上,按佛教的話說,並不是水知道你對它好不好,而是說話的人的情緒影響了它。像中國古人講種花,特別是蘭花,種蘭花的人要是沒有性情,這花非被他種死不可。有些人經常給它澆水,很著急、很勤勞,就把根澆爛了。所以種花不僅要有經驗,還要有好情緒。
3.將情緒轉化為產品
日本人研究了水的結晶以後,就把這項研究成果研制成了產品。有一家制酒廠的老板,他發現他的酒的配料、配方都非常好,可別人就是喝不下去,沒人喝。他看了這本書以後找到答案了,他的制酒廠旁邊有一個屠宰場,天天有豬要被屠宰,它們被宰殺的時候是非常痛苦的,喊叫的聲音非常淒厲,這種聲音影響到了他的酒,所以沒法喝。後來他搬到一家音樂廳旁邊,天天聽人家播放音樂,兩三年以後,酒的味道非常醇厚,成了名酒。由此可見,情緒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捕捉的,可以將它轉化為具體的物質。
現在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到底如何抓住情緒,讓情緒表現出來,從而使我們知道,如果情緒不好了,我們怎麼去改變這種情緒,進而把世界改變得美好起來。
現在有個高科技的產品叫做測謊儀,通過測量出你回答問題時的心理變化,從而知道你是否講假話。如果你對著儀器講假話,你的心理波動就很大;如果沒有講假話,你的心理反應就沒那麼明顯。通過它破了很多案。犯罪嫌疑犯被抓過來以後,審問他,他一講假話,測謊儀就能測出來,知道他是講假話。但是測謊儀是不是能達到非常精確的地步呢?還沒有。如果它到了非常精確的地步,就應該像我們的鐘表一樣,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多不少。
如果這樣研究出來,我們大家以後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就多了一樣,知道自己不僅生活在時間和空間裡,還生活在情緒之中。
我們從小到大,無論在學校裡還是在家裡,老師和父母都告訴我們:“你要珍惜時間,要趁年輕好好努力,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這都是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人們按照空間規律性的變化,把時間研究出來了,然後又劃分了年、月、日,我們才有機會說“你要珍惜時間”;如果沒有被研究出來,勸你去珍惜時間,就好似跟一個瘋子或者一頭豬講“你要珍惜時間”,他(它)可能是沒感覺的。
一般的人,如果告訴他:“你要修心養性啊,你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啊!”他是不會在意的,他會說:“管不了那麼多了,你們都是唯心的。”其實,如果情緒可以成為科學產品,那麼我們以後無論教育人也好,在日常生活也好,就知道:你要注意你的情緒。這其實是佛陀早就發現的最根本的問題之一。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執著就是我們在情緒上對這個世界產生的一種極端錯誤的情結。我們現在還沒有打開這個情結,如果通過學佛能夠把這個情結打開,我們所有的情緒都會好轉。
三、世間是無常的
1.時空是不真實的
一般來講,情緒是由於我們的對於時間和空間的執著而產生的,《金剛經》告訴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就是空間相,你我他也是空間相,壽者相是時間相。佛告訴我們時間和空間是不存在的,時空中的人、我、眾生相也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說是不存在的呢?因為時間無常變化。我們認定有一個時間,可是任何人都抓不住時間。客觀的時間好像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公平的,不管窮人、富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對哪個人多一天,但是因為每個人的情緒不同,所以對時間的感覺可能會長會短。原因在哪裡呢?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業,都認為時間是真實的,空間是真實的。我們就執著於時空的真實,無法改變,把空間的這些物質都看成是實有的,我們的錯誤就在這裡。
佛陀告訴我們,正確看待世界的第一個著手處,就是要看到諸行無常,一切萬物不是固定的,而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變化,沒有一個東西不會變化。包括人也是從小到大都在變化,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物質有生住異滅,都是從產生、持續、改變到最後消滅,每個事物都遵守這個規律,這個規律是我們大家都要看到的。
2.你怕死嗎?
很多人因為沒有聽到佛法,所以很怕死。大部分人都是怕死的,我也怕死,因為現在還沒有辦法把握死亡。死亡以後到哪裡去,我們不知道,當然會害怕;如果我們知道死亡以後會到哪裡去,就不會害怕了。有些念佛求生西方的人,他們心裡面非常堅定不移,確信自己此生一定能夠往生西方,此身是最後一次輪回了,以後再也不要輪回了!往生到西方以後,自己還可以再來娑婆世界度眾生,那時候已經超越了生死,已經勘破了對時空的執著。所以對於信心堅固的人來說,他不會害怕死亡。死亡就像換一件衣服,過年時換掉一件舊衣服,會有新衣服穿,我們當然不會害怕了。
對死亡後的去處沒有把握的人,沒有一個是不害怕的,除非是傻瓜、腦袋有問題的人,他不想這麼多事情,就不會覺得害怕。就像掩耳盜鈴的人,自己把自己的耳朵蒙起來,去偷人家的鈴铛,然後鈴铛響起來了,他說“我沒聽到”,他以為別人也聽不到。很多人說:“我不怕死亡,反正有生就有死,這很正常,怕什麼!”其實他比誰都怕。死亡一定會到來,我們對於死亡存在著恐懼心,這是因為我們沒有認識到“人的生命是無常的”這個道理。如果看到了生命是無常的,我們就會看到有一個不是無常的東西,它從小到大、到老、到死都不會改變。大家能不能看一看呢?這是一個很深的話題。
3.用什麼來成佛
很多人經常到寺院裡去請教師父,師父問他:“你為什麼要學習佛法?”如果我問你們:“你為什麼要學佛呢?”可能每個人都有一個答案,而最准確、最標准的答案是:“我要成佛!”從三皈依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要“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在皈依的時候要發四宏誓願,這個誓願是至死不渝的。
但接下來我還要問你:“你用什麼去成佛呢?”用你無常的軀體去成佛嗎?用你那顆妄想的、顛倒的心去成佛嗎?用你整天“東山蘿卜、西山菜頭”的那顆心去成佛嗎?不是!你會問:“除了妄想顛倒,除了這個身體,還有什麼?”有人說是清淨心,你自己看看,你有清淨心嗎?你看到清淨心了嗎?你沒看到,所以怎麼能說是用自己的清淨心去成佛呢?這個問題很嚴重啊!
其實對於所有學佛的人,我們都必須了解這個事實:肉體之軀是變化無常的,我們的妄想也是變化無常的。所以很多人跟我講:“師父,我妄想這麼多,我要把妄想停下來,我要天天念阿彌陀佛來控制妄想。”這就好像要把妄想雕塑成佛一樣,天天把妄想捆在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上面,總希望捆久了,妄想突然有一天就變成佛了。事實上妄想不能成佛,變化無常的身體也不能成佛,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可以用來成佛?恐怕很多人不知道了。
真用功的人一定要看到自己打妄想之前,心是什麼樣子的。超越肉體的束縛,超越自己妄想和思想的束縛。所有的思想都是可以通過妄想來體現的,比如說,“我要念佛,我要持咒,我要修行,我要觀照,我要念戒定慧,我要捨貪嗔癡……”,所有的一切思想都是通過妄想來展現的。除去了這些妄想,我們的心才是真正清淨的,可是我們沒有看到。
如果你看到了清淨心,你會發現,其實清淨心沒有名字。如果你說是用清淨心成佛,那你講的這個還不是清淨心。《心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沒有垢也沒有淨,這才是清淨心。如果你還有個淨的感覺,比如說現在你不打妄想了,心裡感覺很安靜、很清淨、很光明、很明了,這實際上還不是真正的清淨心,因為還有個清淨的樣子。不過,我們想用功修行,就可以在這個地方下手,這是可以看到自己內心世界的地方。
4.讓“無常觀”成為你的定解
如果不用功修行、不學法,幾乎所有人的眼光都只停留在無常的身體、外在的物質或者妄想上。我們看不到,無常變化的事物並沒有一個實質。很多人都知道,佛法講世間是無常的,一切相皆會變化,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要對此產生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說聽來的一句話就覺得是自己的。因為聽來的只是聞的智慧,還不是思的智慧。你需要通過自己的思考,確認這個世界就是無常的,在心中給予肯定。就像我們操作完了電腦程序,要點“確認”一樣。在佛法裡叫做“定解”,就是說你的理解一旦確定成為你的人生觀,你就確實看到了這個世界的一切相都是無常變化的。只有看到了這一點,我們就了解佛教對世界第一步的看法是什麼樣的了。
5.無常到底好不好
我們常常一想到人生無常,就會傷心落淚。人生幾十年,無論你年輕時多麼漂亮,都會變老,變丑;無論你有多少財富,有一天都會離開你;無論多麼恩愛的親人,也會和你分離。“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西東”,沒有一個人能陪你生,也沒有一個人能陪你死;即使是一起死,由於業報不同,也會去向不同的地方。
《佛說無量壽經》中講的“五痛五燒”,這個世間就是幽冥黑暗,每個人都是獨來獨往,獨生獨死,苦樂自受,無能代者。沒有人能代替你感受這個世界的快樂和痛苦,所以你很孤獨。因為孤獨,所以總想向外去求,想求一個人理解你,求一個人成為自己的知音,其實求到死,也沒有人能理解你死亡之前的那種孤獨,沒有人理解你。
有些人在死亡前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制,本身就已經很痛苦了,活著的子女們因為捨不得親人離開,也被情緒控制著而痛哭流涕,他們如果哭得很傷心,要離開的人因此也就更難過。所以佛法告訴大家,如果家裡有人要往生了,我們一定要創造一個好的氣氛,不能哭,不能破壞。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周圍的人最多只能幫助你一下。在這樣的一個變化無常、孤獨的世界上生活,想起無常,就會讓人很難過、傷心落淚。
反過來說,無常是不是真的那麼糟糕呢?其實對我們來說,無常也是一件好事。比如說別人欺負你,你心中充滿了仇恨,如果你把仇恨早早地忘記掉,那就解脫了。正是因為無常的緣故,我們所有的缺點還有機會彌補。因為無常,才會有變化,如果沒有無常,我們是凡夫就永遠只是凡夫,就沒有希望了。如果是窮人,因為無常,可以通過努力發財成為富人;如果你沒有知識、沒有智慧,因為無常,你可以變為有知識,有智慧的人;如果已經擁有了財富,因為無常,你就不能太得意,有一天可能財富會消失。因為無常的緣故,我們的情緒會開闊很多,我們會對人生以及這個世界充滿了希望。痛苦是暫時的,希望永遠存在,這是我們對無常的世界最正確的一種認識。
6.改變對錯覺世界的看法
總之,我們首先要看到我們擁有的這樣一個環境、時間和空間,它本身是一個錯覺。在無盡的時間和空間當中,我們的心一旦被時間或者空間束縛住了,就會對這個世界產生錯誤的看法,就會為外在的物質或精神而奔忙一輩子,無法獲得真正的自在。《華嚴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不但是無常的,而且還是重重無盡的。我們坐在講堂裡面直接感受到的,就是這空間裡面有多少人、多少柱子、多少燈光,以為可能就這麼多物質了,其實還有很多東西是我們沒有看到的。比如說電視、電台、手機的信號,以及鬼神等他類眾生,或者是佛菩薩,他們如果以其他的時空狀態出現在這個教室裡,我們也看不見。凡夫對於這個世界的了解實在是太不圓滿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改變對錯覺的世界的看法。
第二節、世界的本質:諸法無我
一、剖析兩種錯誤的看法
外物和我們的內心是密切相關聯的,但由於我們迷惑無知,不懂得心的真相,也不懂得物質的真相,所以把心和物分開了,心、物變成了二元。心和物分開以後,就造成了種種的混亂。有很多人在照顧自己心靈世界時,在外界看來他可能表現得不怎麼好;可是照顧了外界的面子,他心靈上就不怎麼好過。凡夫的世界經常就是這樣,心和物之間變成了一種矛盾的存在。
人們經常說:“要想人前顯貴,就得暗中受罪”,“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一個人如果外在表現要讓別人能看得過去,那麼他在暗地裡沒有下一點工夫是不行的,這就是我們凡夫的心。因為我們把心和物分開了,內和外分開了,所以我們內在的表現跟外在的表現,總是有很多差異,不能統一。
心物分開以後,我們就產生了兩種錯誤的看法。一種看法是偏於自心,什麼事都要以我心裡想的為中心,我說了算,我覺得怎麼樣就怎麼樣,就是所謂的唯心主義。
佛法是不贊成唯心主義的。普通的哲學講唯心,就是講“我思故我在”,我會思想的這顆心、這種精神是第一的。前面也講過,情緒會改變我們的環境,但這不是佛教最終的第一義谛,這只是我們對現象世界的一種看法。也就是說,雖然我們這顆心會改變這個世界,但並不是說這個世界的精神和物質的存在,全部是由這顆永恆不變的心創造和生長的。我們最關鍵的錯誤就在於:由於我們的迷惑,分開了心物,然後偏執於心的存在。
第二個錯誤的看法,是認為這個世界的存在全部都是物質的、唯物的,或者說物質至上,認為物質是這個世界構成的唯一元素。這種觀點在佛法看來也是錯誤的。
佛法告訴我們,物質的存在會因為心而改變,心的存在又會因為物質、外在的環境而改變。比如對大家說:“念念阿彌陀佛,心情好一點!”好,周圍大家都一起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的心情自然就安一點了,這就是環境給你的心情造成的影響。佛經講,外物是由我們的心所變現的,我們的心又被外物所牽制,而這種心和物的狀態,就如《心經》裡面第一句話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因為心和物兩者互相牽制,所以我們才會痛苦,如果能夠看清楚自己的精神和物質(五蘊即色受想行識,色就是物質,受想行識就是精神)這兩者本質上都是空的,那麼我們的一切苦難都會消失,這就是佛法對我們內心和外物的狀態的一種诠釋。
二、看清世界的本質——無我
心和物構成了我們這個凡夫的世界,佛不但看到了這個世界是無常的,還看到了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沒有自我的,這是最徹底的世界觀。
如果你看到這個世界是無常的,那麼你是處於認識這個世界的開始階段。比如說要認識這個人,先要看他到底長什麼樣?如果他長相長得好,那麼他的心地怎麼樣呢?所以你接下來還需要了解他外表背後的本質,這樣才能把握這個人。你要認識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諸行無常,這個世界就是無常的,無常是這個世界的樣子;但是你還需要進一步認識這個世界的本質。佛法告訴我們,世界的表面都是無常變化的,世界的本質是沒有一個主宰,沒有實質的存在,簡單地說就是諸法無我,一切萬物都沒有自我。
稍微善良一點的人都知道,人如果能做到無我,就會無私;做到無我、無私,那就是解脫了。平常的人做一件好事時,拼命地標榜自己說:“我做事是無我的,我不為自己,全部都為別人。”一般的人理解無我,總認為是為別人去做事情,不為自己,從來不考慮自己,然後說:“你看,這事做得真是無我啊!”佛法所說的無我不是這個意思。佛法告訴我們的無我,是要看到這個“我”本身就不存在,並不是有個自我,而是要看到這個“我”裡面沒有一點點屬於自我,然後才是“我”不為自己去做。這個道理有點深,需要靜下來才能夠觀察。
三、觀察無我
1.身體是無我的
佛在世的時候教弟子們修無我觀,就是這樣去觀照:
首先要看到自己的身體在不停地變化,非常快速地變化。變化的過程用現代科學的儀器去測,可能更容易測出來。比如說身體上的很多細胞,幾天就會更新一次。這些細胞的生滅非常快,它生起來就馬上滅掉,滅掉又生起來。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吃飯就是給它增加燃料,增加了燃料以後,細胞的新陳代謝就快一點。如果是一個生病的人,他的細胞新陳代謝就會慢一點,健康的細胞就會少一點。不健康的細胞增加了,病就嚴重了。身體的哪個部位有病,就說明那個部位健康的細胞被破壞了。其實我們身體的細胞每天都在死亡,所以幾天以前的“我”已經死亡了,幾天以後是另外一個“我”了,不是現在的這個“我”。由於身體的細胞是剎那生滅變易的,所以我們沒感覺到。全身有多少細胞呢?非常多,它們的生滅非常迅速,死亡就是有那麼快,這是科學家研究發現的事實。可是我們平時沒感覺到,這是我們對自身和這個世界非常麻木的表現。
當我們靜下來觀察,外在的身體無常變化,我們的這個身體,包括心髒、大腦等任何器官的每一個細胞,只要是物質的,它都存在新陳代謝。也就是說,身體內一定沒有一樣東西是從小一直留到今天,留到現在的,可是我們總以為這個身體是從小逐漸成長起來的,一直到今天都不曾改變,不曾死亡,這其實是我們的錯覺。
當你修觀的時候,就可以觀察到這個身體的變化非常快,像銀幕一樣,一幕一幕過去。當這些銀幕上的影子全部過去以後,你發現這塊銀幕上什麼都沒有,是一塵不染的。我們擁有這個身體,以為有個“我”,那個“我”就是空白的銀幕。我們以為有一個“我”,有一個可以抓得住、可以看得見的“我”,而事實上是沒有的,這是我們生命的真相。所以佛教講沒有自我,這是從物質上說沒有自我。
2.思想也是無我的
在精神上,很多人總覺得“我思故我在”。“我在”思想就指我存在,我有想法,比如我想得快樂,我想得痛苦,有想法就有自己。而當你真正仔細觀察的時候就會發現,所有的想法都是沒有自己的。當你想到一輛車的時候,就是這輛車出現了,除了這輛車,別的什麼都沒有。所有的想法也不是自己的。你如果不相信的話,去看看大街上有人吵架就知道了。其實所有吵架的人都不願意感受吵架時的那種痛苦,沒有人願意痛苦,可是他吵起來的時候,吵得比誰都凶。
我曾經看到兩個老太婆在那裡吵架,覺得特別好笑。為什麼好笑呢?她吵架的時候都在揭對方的短,用最難聽的話罵對方,所有的目的都是想讓對方生氣,是不是?吵過架的人都有經驗,你要吵架就是想讓對方生氣,他讓你生氣,所以你就讓他生氣,越是難聽的話就越是說得出來,什麼祖宗十八代的陳谷子爛芝麻的事全給提出來,越是讓對方傷心的話你越講。可是凡夫絲毫沒有發覺:他要讓你傷心,你就傷心了,他越講讓你生氣的話,你真的就越生氣;同樣你也想讓他生氣,結果他也生氣了——表面上兩個人是冤家,要對著干的,而事實上都聽對方的話了,對方讓你生氣,你就生氣了。所以我覺得真好笑,凡夫就傻是到這個程度。他的父母親、兄弟、姐妹、朋友來跟他說:“不要吵了。”“我不吵就氣死了!”你看,別人好心勸他,他不聽,卻偏偏要聽那個罵他的人的話,一直在生氣。
為什麼會聽對方的話呢?生氣並不是真有一個“我”在生氣,全部是因為別人編排出來的那些話而生氣。他是導演,你是演員,他罵你讓你生氣你就生氣,讓你跳你就跳,而且越跳越高;同時,你也是導演,也能讓對方跳。為什麼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那麼難以把握自己呢?因為導演不是自己,可是我們偏偏錯誤地以為自己可以做導演,可以作主,這是最大的錯誤。你想作主,這是最危險的一件事情,因為你已經錯誤地判斷存在一個“我”了,然後讓自己要這樣,要那樣,其實你想怎麼樣,全部是被別人騙的。
有一個房地產老板跟我說:“城市裡的人都挺傻的。”為什麼傻呢?開發商先在城裡蓋一棟房子,建得很漂亮,然後對城外的人說“城裡有高檔洋房,多少層多少層,大家趕緊去買”,於是城外的人就被騙到城裡住。接著開發商又跑到郊區去開發別墅,建得很寬敞,然後跑到城裡對大家說“別墅的房間很多,有多少平方多少平方,環境也很好”,這樣就把城裡面的人又給騙到城外去住。等他們到了城外以後,開發商又在城裡面把原來的房子拆掉重新蓋,蓋起來後配備物業管理,跟大家說“那裡現在生活很舒服,有花園,有物業管理,安全有保障,洗衣服不用自己洗,飯還可以直接去定,太好了”,所以又把很多人從城外騙到城裡來了。
普通人如果幾十年買一次房子,就覺得很不錯了;買兩次房子,已經覺得蠻驕傲了;如果買了三次房子,會覺得自己實在太偉大了。但是你看,你幾十年拼命努力,買了三次房子,那些錢到哪裡去了?都到房地產老板的口袋裡了。你以為你能作主,很光榮,事實上都是被外在的環境牽著跑,從小到大一直是這樣子。外在的價值觀會影響我們,比如大家說這個好,你也跟著說好,大家說這個不好,你也覺得不好。由於一切事情我們都作不了主,所以我們所有的思想都會跟著別人跑。
學習佛法就是讓你認識到思想內在的本質是“無我”的,如果你認識到了“無我”,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哪個人可以讓你煩惱,你就解脫了。佛陀也創造一些價值觀,讓我們從關注外在的物質進入自己的內心,內心淨化了以後,我們就看到內心當中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自我,所以思想也是“無我”的。
3.一切萬法都是無我的
同樣,不僅身體沒有自我,這個物質世界也沒有一個事物是有自我的。手上戴的手表,我們稱它是手表,而事實上手表也沒有自我,是由一些零配件組合起來了稱為手表,它並沒有一個本體。人生也是如此,我們有思想,有親人,有朋友,有身體,有生活……這些湊合起來,我們被稱為人,有名有姓,還可以列出很多經歷,比如哪一年在哪裡做了什麼事情。事實上,這一切過程全部是由物質條件組合起來的,中間沒有一個“我”。一切萬法,無不如此。
當我們看到一切萬法都沒有“自我”的時候,“我”在這個世界上就不存在了,所以是“無我”。佛法說的“無我”並不是說我很偉大,不顧自己,一心為別人,而是看到沒有一個“我”可為,然後他去為眾生。為什麼要為眾生呢?為眾生,也是要讓眾生知道沒有“自我”。修行“無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沒有痛苦了。大家如果去修無我觀,可以去感受一下,你要看到,“無我”是沒有一個受苦的“我”了。如果在煩惱痛苦中沒有一個受苦的“我”,那麼你就能從這個世界的一切煩惱中解脫出來。
第三節、世界的真相——涅槃寂靜
一、何謂涅槃
有人問涅槃是什麼?涅槃,佛經裡面講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什麼?是寂靜。寂靜是什麼?很多人就不知道了。有人問:“師父,求解脫得涅槃,你能把涅槃講給我聽聽嗎?”其實涅槃不能用語言去說,因為通過語言說出來的就會有所表達,可表達的東西就不是涅槃。有個人作了一個比喻,他說涅槃是什麼呢,就像一個人生病了,很痛苦,然後醫生幫他把病治好了,這就是涅槃。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增加什麼,只是把我們原來的病治好了。
你好好觀察一下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的妄想,止住妄想再往裡看,看看還有沒有東西?如果你一下子發現沒有東西了,沒有東西就沒有自我;你一旦確定沒有“自我”,這就是“無我”!認識到“無我”,你就認識到了涅槃;如果沒有認識“無我”,就認識不到涅槃。
也有人這樣比喻涅槃,是什麼呢?有一條魚在水裡游,一只烏龜也在水裡游,游了一段時間以後,烏龜就爬到沙灘上曬太陽,曬得很舒服。然後烏龜又回到水裡跟魚說:“我剛才去曬太陽了,那裡很暖和、很舒服。”魚就問:“那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你告訴我吧。”烏龜就形容:“沙灘上沒有水,可以爬。”這條魚就問:“水是什麼呢?”因為魚一直在水裡,它看不見水,也不知道上面有太陽,所以烏龜不管怎麼形容,魚都無法理解,因為魚沒有到過沙灘。
我們凡夫就像這條魚,習慣有我,對於這個我就好像魚跟水一樣離不開,每個人都覺得離不開自我,不能沒有我,怕沒有我了,是不是就傻掉了,是不是就不知道吃飯了,是不是回不了家了。其實大家不用擔心,如果你體會到了“無我”,丟下的只是這個世界的痛苦,絕對不會丟下你的妻子兒女,也不會丟下你的肉身。佛陀是“無我”的,他這一生說法度了無量眾生,怎麼能丟下這個肉身呢?而且因為“無我”,你的肉身會更加莊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種種莊嚴都是因為“無我”而產生的。如果佛有我,那就是凡夫;而我們都是未來佛,都是有我的佛。
我們最大的知見病有兩個:一個是認為這個世界是永恆的,不知道世界是無常的;另一個是認為有一個我,有痛苦和快樂,在那裡輪回,不知道萬物萬法都是“無我”的。
二、認清輪回的主體——神識
中國人講靈魂轉世投胎,佛教不講靈魂,而講神識。為什麼不講靈魂呢?因為一講靈魂,我們就會想到靈魂是不會消滅的,是永恆的;如果轉世輪回的主體永恆不滅,我們就沒有解脫的希望了,就會一直輪回下去。因此佛教講,沒有永恆不滅的靈魂,只有神識。神識就是我們平常的種種習氣、一切行為積累起來的集中點。我們所有的經驗都會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就是我們的習氣。
大乘佛法講的阿賴耶識,在輪回中“去後來先作主公”,死亡的時候是最後走的,投胎的時候它最先來的。阿賴耶識裡面蘊含著生滅法的部分引導我們去輪回,這就是神識。阿賴耶識包含的清淨分是真如,是沒有生滅的真相。這個沒有生滅的真相,一直跟隨著神識,與有生滅的現象混同一起,所以我們需要慢慢地淨化,把神識、我執全部淨化干淨了,生命的真相——真如就顯現出來了。
如果神識沒有被淨化,你的種子就一直在起現行——生起輪回的現行。《地藏經》說:“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我們現在生起念佛的心,或者誦經、修行的心都是業,只是念佛是修淨業,做好事是造善業,做壞事是造惡業,無不是業;只要沒有解脫,所有世間善惡的業最終都會造成痛苦,所以無不是罪。
我們這個神識一直在輪回變化,神識存在的力量是靠我們平常積累起來的,包括情緒的積累。為什麼修行很重要呢?因為如果你的內心世界多一些痛苦,多一些貪嗔癡,這個神識就會像滾雪球一樣繼續積累惡業。雪球的中心實際上是真如,是無我,是不生滅,它的四周滾的全都是這些業。你哪方面的行為多一點,哪方面的習慣就多一點。一個人如果殺盜YIN妄無惡不作,在死亡面前他會變得極為痛苦、恐懼無助;如果平常就能生起慈悲心,觀照佛菩薩的智慧,念佛、誦經,心變得慈悲、善良,到了臨終的時候,慈悲、善良的力量會促使他朝著光明的地方繼續往前走。所以,我們平常對人,對事,對物都應該有一顆慈悲、善良、感恩的心;對自己要有一顆善心,對自己好一點,不要難為自己。
輪回的神識一直在滾,我們這一生積累了很多的業,來生就看這一生滾的業的重量和大小。如果貪心最重,可能就到餓鬼道去了;如果嗔恨心最重,就下地獄去了;如果念佛心最重,就會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的業什麼時候盡除呢?要等我們觀照到業本身是“無我”的,不再執著現在這個“我”的時候。能認識到這一層,我們對人、對事就不會再斤斤計較,不會再整天為自己一個人打算了。這樣一來,“有我”的那個神識累積的業就會慢慢淡化掉,跟輪回慢慢脫開,等功夫做到純熟,打成片了,一直在滾的雪球就會爆炸。所以有些人參禅打坐,功夫到家了會爆炸,所謂“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是修行上的一種境界,我們可以達到這種效果。佛菩薩進入涅槃,就是從諸行無常看到了一切萬物的存在不是永恆的,都是在變化;同時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裡面沒有一個“自我”,萬事萬物都沒有“自我”。
第三節、世界的真相——涅槃寂靜
一、何謂涅槃
有人問涅槃是什麼?涅槃,佛經裡面講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什麼?是寂靜。寂靜是什麼?很多人就不知道了。有人問:“師父,求解脫得涅槃,你能把涅槃講給我聽聽嗎?”其實涅槃不能用語言去說,因為通過語言說出來的就會有所表達,可表達的東西就不是涅槃。有個人作了一個比喻,他說涅槃是什麼呢,就像一個人生病了,很痛苦,然後醫生幫他把病治好了,這就是涅槃。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增加什麼,只是把我們原來的病治好了。
你好好觀察一下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的妄想,止住妄想再往裡看,看看還有沒有東西?如果你一下子發現沒有東西了,沒有東西就沒有自我;你一旦確定沒有“自我”,這就是“無我”!認識到“無我”,你就認識到了涅槃;如果沒有認識“無我”,就認識不到涅槃。
也有人這樣比喻涅槃,是什麼呢?有一條魚在水裡游,一只烏龜也在水裡游,游了一段時間以後,烏龜就爬到沙灘上曬太陽,曬得很舒服。然後烏龜又回到水裡跟魚說:“我剛才去曬太陽了,那裡很暖和、很舒服。”魚就問:“那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你告訴我吧。”烏龜就形容:“沙灘上沒有水,可以爬。”這條魚就問:“水是什麼呢?”因為魚一直在水裡,它看不見水,也不知道上面有太陽,所以烏龜不管怎麼形容,魚都無法理解,因為魚沒有到過沙灘。
我們凡夫就像這條魚,習慣有我,對於這個我就好像魚跟水一樣離不開,每個人都覺得離不開自我,不能沒有我,怕沒有我了,是不是就傻掉了,是不是就不知道吃飯了,是不是回不了家了。其實大家不用擔心,如果你體會到了“無我”,丟下的只是這個世界的痛苦,絕對不會丟下你的妻子兒女,也不會丟下你的肉身。佛陀是“無我”的,他這一生說法度了無量眾生,怎麼能丟下這個肉身呢?而且因為“無我”,你的肉身會更加莊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種種莊嚴都是因為“無我”而產生的。如果佛有我,那就是凡夫;而我們都是未來佛,都是有我的佛。
我們最大的知見病有兩個:一個是認為這個世界是永恆的,不知道世界是無常的;另一個是認為有一個我,有痛苦和快樂,在那裡輪回,不知道萬物萬法都是“無我”的。
二、認清輪回的主體——神識
中國人講靈魂轉世投胎,佛教不講靈魂,而講神識。為什麼不講靈魂呢?因為一講靈魂,我們就會想到靈魂是不會消滅的,是永恆的;如果轉世輪回的主體永恆不滅,我們就沒有解脫的希望了,就會一直輪回下去。因此佛教講,沒有永恆不滅的靈魂,只有神識。神識就是我們平常的種種習氣、一切行為積累起來的集中點。我們所有的經驗都會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就是我們的習氣。
大乘佛法講的阿賴耶識,在輪回中“去後來先作主公”,死亡的時候是最後走的,投胎的時候它最先來的。阿賴耶識裡面蘊含著生滅法的部分引導我們去輪回,這就是神識。阿賴耶識包含的清淨分是真如,是沒有生滅的真相。這個沒有生滅的真相,一直跟隨著神識,與有生滅的現象混同一起,所以我們需要慢慢地淨化,把神識、我執全部淨化干淨了,生命的真相——真如就顯現出來了。
如果神識沒有被淨化,你的種子就一直在起現行——生起輪回的現行。《地藏經》說:“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我們現在生起念佛的心,或者誦經、修行的心都是業,只是念佛是修淨業,做好事是造善業,做壞事是造惡業,無不是業;只要沒有解脫,所有世間善惡的業最終都會造成痛苦,所以無不是罪。
我們這個神識一直在輪回變化,神識存在的力量是靠我們平常積累起來的,包括情緒的積累。為什麼修行很重要呢?因為如果你的內心世界多一些痛苦,多一些貪嗔癡,這個神識就會像滾雪球一樣繼續積累惡業。雪球的中心實際上是真如,是無我,是不生滅,它的四周滾的全都是這些業。你哪方面的行為多一點,哪方面的習慣就多一點。一個人如果殺盜YIN妄無惡不作,在死亡面前他會變得極為痛苦、恐懼無助;如果平常就能生起慈悲心,觀照佛菩薩的智慧,念佛、誦經,心變得慈悲、善良,到了臨終的時候,慈悲、善良的力量會促使他朝著光明的地方繼續往前走。所以,我們平常對人,對事,對物都應該有一顆慈悲、善良、感恩的心;對自己要有一顆善心,對自己好一點,不要難為自己。
輪回的神識一直在滾,我們這一生積累了很多的業,來生就看這一生滾的業的重量和大小。如果貪心最重,可能就到餓鬼道去了;如果嗔恨心最重,就下地獄去了;如果念佛心最重,就會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的業什麼時候盡除呢?要等我們觀照到業本身是“無我”的,不再執著現在這個“我”的時候。能認識到這一層,我們對人、對事就不會再斤斤計較,不會再整天為自己一個人打算了。這樣一來,“有我”的那個神識累積的業就會慢慢淡化掉,跟輪回慢慢脫開,等功夫做到純熟,打成片了,一直在滾的雪球就會爆炸。所以有些人參禅打坐,功夫到家了會爆炸,所謂“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是修行上的一種境界,我們可以達到這種效果。佛菩薩進入涅槃,就是從諸行無常看到了一切萬物的存在不是永恆的,都是在變化;同時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裡面沒有一個“自我”,萬事萬物都沒有“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