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其它法師:《心經》的智慧和在現代社會的價值(本覺法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心經》的智慧和在現代社會的價值

本覺
 
  《心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出自佛教重要的一部經典《大般若經》。因為《心經》太過於重要,智慧太深,因此被單獨抽了出來,作為一部單獨的經典傳世。
  在佛教中,《心經》有著十分的重要性。第一,它是字數較少的佛經之一。《心經》全篇只有260個字。第二,它是流傳最廣的佛教經典。佛教誕生兩千多年以來,《心經》是被誦持和流布最廣的一部佛教經典。其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更是上至八十老翁,下至幾歲孩童,都能朗朗上口。第三,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是經中之經。它闡述了大乘佛教最核心、最根本的思想,也就是般若空觀的思想。佛教經典分為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在宛如宇宙的佛經中,《心經》就像是永恆的北極星一般,在人道眾生看來,北極星就是頭頂星空中永恆不動的中心。同樣道理,《心經》也就是大乘佛教經典的根本。
  經過以上三個重要性的簡單介紹,可以說,學佛之人不讀《心經》、不參《心經》,就好比夜晚行路,如果不依靠北極星指引正確方向,難免會迷失在荒野之中。所以,我們要好好端正自己的身心,以一種最恭敬、最虔誠的心態來奉持《心經》、誦讀《心經》、研究《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這是用現代漢語讀出來的一種版本。其實我們知道,一來,所有佛經都是經由佛陀所說(《壇經》例外),最原始的佛經應該使用古印度的梵語來誦讀和記錄的。當然,今天懂得這種語言的人已經是少之又少,不可能要求廣大學佛之人都去學習用梵語誦持《心經》。現在我們讀到的《心經》,是由古代一些著名的法師翻譯成漢語的。翻譯中有直譯——直接翻譯、意譯——按照意思翻譯,並不要求字字對照,和不譯—也叫音譯,因為意思太過復雜,漢語中沒有與之對應的概念,無法翻譯,因此為了表示尊重,就直接將梵語的音用漢字表示出來,比如說“般若”、“南無”等,以上一共是三種翻譯的方法。所以我們知道,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的《心經》,也並不是原始佛經的原貌。這點我們要認識清楚。
  其次,為什麼不是原始佛經的原貌,又不用梵語去讀誦,卻不影響我們誦持和研究《心經》的功德呢?大家會不會有這樣一種擔心呢?其實大可不必。我們講佛陀說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是為了應對世間不同根基的人、不同的事情而隨***應變。用漢語簡單來說,就是因人制宜而萬變不離其宗。我們讀佛經,是為了要習得佛陀無上的智慧,而佛經的功德,也是在我們運用佛法智慧中體現出來的。因此不必拘泥於什麼文字、什麼讀音,只要我們正確地理解佛陀的意思,正確地運用佛陀的智慧,就能夠獲得無上的功德,得到很好的福報。這就是為什麼佛教能夠經歷兩千多年的發展,從古代到現代卻不會滅絕的原因所在。現代佛教甚至已經把佛經翻譯成了英語、法語等各種世界性語言,流傳澤被世界各地的眾生,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接下來,我為各位簡單介紹一下《心經》全文的大致意思:觀自在菩薩——就是中國老百姓最為熟知的觀世音菩薩,他的智慧能通曉“萬法皆空”的最高真理,開示世間一切都是沒有實性的,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因此色即是空——色就是我們感受到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空性的,不具有實性的。我們在了解了“緣起性空”這一宇宙之間最根本的真理之後,便能夠以大智慧化解自己的痛苦,並且推己及人地去救度世間一切苦難眾生,成就自己的菩提正果。
  《心經》之中,有我們經常聽到的一些用語。比如前面提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除此之外,還有“般若波羅蜜”,或者叫“般若波羅蜜多”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哪怕是一些沒有佛學經歷的人,也能朗朗上口。可是,我們明白這幾句的意思是什麼嗎?般若是梵語的音譯,我們顯然無法從字面上去理解,這就屬於前面講過的翻譯佛經中的不譯原則。那般若是什麼呢?以前有的翻譯師把它直接翻成了“智慧”,其實是不准確的,或者說是不完善的。因為般若的確有智慧的含義,但它又不同於世間的智慧。世間的智慧是凡人的智慧,是沒有開悟的有限的智慧,往往夾雜著很多煩惱的,是有缺陷的,這種智慧不足以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比如,我們今天看到很多高級知識分子,可謂學富五車,學識何其淵博,但是他可能只是專注於某一門學問,並不可能精通世間所有學科的所有知識。這就是有限的智慧。另外,很多高級知識分子都有很嚴重的心理問題,根據科學統計,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人群中,中高級知識分子是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的。也就是說,他們雖然知識很淵博,智力很高,但不一定情商也高,心態也健康。這就是有煩惱的智慧。
  而《心經》中所說的“般若智慧”則不然,它是超越一般智慧的,它是無限的、清淨的、圓滿的。掌握了般若智慧,我們就能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徹底地解脫人生煩惱,同時,也就到達了佛陀、菩薩的境界了。而“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到彼岸”。“般若波羅蜜多”連起來就是說:依靠著般若的大智慧,將我們從煩惱痛苦的現實中,也就是此岸,度到解脫清淨的彼岸。《心經》中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修成正果”了。三世諸佛,依靠的都是“般若智慧”才能修成正果。我們學佛之人,都要這樣做。般若智慧就像是渡船上的舵一樣,隨時保證我們是在正確的航向上行駛。那麼,般若智慧是不是太重要了呢?《心經》上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我們學習佛法,要時時刻刻、心心念念地記住,我們是在追求般若大智慧,只有憑著般若智慧,我們才能學習正法,正確修行,愉快生活,最後抵達圓滿的彼岸世界!
  那麼,綜上可知,智慧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的,它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呢?佛陀認為,般若智慧是最高的、無上的智慧,應該是可以解決一切煩惱。這樣說起來,好像是什麼都沒有解決的樣子。各位心中肯定有這樣的困惑。其實佛陀沒有說錯。佛陀認為,世間的一切煩惱產生的原因其實都是一樣的,簡而言之兩個字——“執著”。執著就產生障礙和迷誤,執著就像是我們眼前的一片葉子,俗語有雲:“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執著使我們容易鑽牛角尖,使我們不能認清世間的真相,更使我們固執地堅守著很多錯誤的原則,因此產生了無窮無盡的煩惱。如何***執著呢?各位肯定會認為,簡單啊,執著的對立面就是“放下”嘛。放下就不執著了。可是各位請仔細想想,很多困難、很多不幸,是不是我們放下了就不存在了呢?地震後,我們放下了對苦難的執著,就能夠改變親人離開、家園破碎的事實了嗎?現在社會上存在著很多不公平,我們放下了,就能夠改變腐敗、不公等重重丑惡現象的出現了嗎?答案很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放下並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法。最終的解決方法是什麼呢?這就是般若智慧要解決的問題了。佛陀講了四十九年法,說了如同恆河沙數的佛經,其實歸根結底,也就是講了這一個問題。歸結為四個字——“緣起性空”。
  般若智慧要認識的就是“緣起性空”這一真理。因為執著產生的種種煩惱,只要你認識到“緣起性空”、或者說“萬法皆空”的真實含義,就能一下破除,你就再也不會執著,自然也就再也不會產生煩惱了。下面,我就來為大家解釋這至關重要的四個字。
  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只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世間的萬事萬物,包括我們眾生在內,都是由各種因緣相互產生作用,也就是所謂“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因果規律是我們這個世間最根本的規律。比如,桌子椅子是怎麼產生的呢?是木工用木料做成的,木工和木料就是桌子產生的因,桌子就是木工和木頭這兩個因緣所產生的果。而木料又是由什麼因產生的呢?就是樹木。樹木往前推就是種子、土壤、空氣、水分等等原因,這些再往前推就是細胞、元素、礦物質、氫氣、氧氣等等。所有的原因都能夠無限地向前推,而所有的原因也必然能夠產生一種結果。這就是“緣起”的含義。
  那麼什麼是“性空”呢?再以桌子為例。桌子就是桌子嗎?或者說桌子的本質就是桌子嗎?不是,桌子是由木工和木料因緣和合而成的。而木料的本質又是什麼呢?沒有本質,它是由樹木和合而成的。如此往前推,可見萬事萬物都是沒有本性的,也就是不能依靠自己而單獨存在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也都會因為因緣散開而毀滅。桌子如果散了就不是桌子,而只是一堆木料。房子散了也就不再是房子,而是磚瓦木石,人也是如此。人的誕生是父母因緣和合的結果,人的生命的結束是因緣散盡的結果。因緣散盡了,人也就不是曾經的人了,生命也就不是過去的生命了。所以一切都是沒有自我本質的,人也是沒有自性的。所以說,萬物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雖然是存在的,但是這種存在只是暫時的,不是真正的有,而是假有。萬物的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有,這就是“緣起性空”的真實意義。
  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間的森羅萬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人一物,乃至微塵、沙礫等,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緣起法告訴我們:世間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如果沒有因緣關系,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說,一個人生活在世間,因為有農夫種田,我們才有飯吃;有工人織布,我們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門,由於有公共汽車,司***為我們開車,我們才能到達目的地。假如沒有這許多因緣,我們就不能生存了。所以,每個人能夠生存,都要感謝因緣,感謝世間各種因素的成就。
  但是同樣緣起法也告訴我們另外一個道理:既然萬物的本性是假有的,是真空的,那麼就無需執著。你所執著的東西其實都是假有的,是暫時存在的,是因為因緣和合而產生,必然會隨著因緣分散而消亡。所以執著是沒有意義的,世間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如果我們能夠看破萬事萬物的本質,認識到萬物的存在跟宇宙相比只不過是一瞬間,那麼各種煩惱、各種執著、各種迷惘也就會迎刃而解了。
  大家可能覺得不可思議,那麼就讓我來聯系現代社會中的種種現實狀況,談談如何運用《心經》中“萬法皆空”的智慧來化解煩惱吧。
  無可否認,現代社會因為幾次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因緣,生產力空前提高,人們的生活條件、物質生活、文化生活都史無前例的繁榮。世界上有部分發達國家的人們已經開始不用為生存而擔心,糧食、住宿、醫療、教育等基本的生存條件已經獲得了非常充足的保障,這些發達地區的人們開始為如何更有質量地生活、更快更好地發展而努力奮斗。即使是我們中國,雖然還是發展中國家,雖然還有很多人處在貧困的生活中,但不可否認的是,比起60年前,至少我們絕大多數的人似乎不用再過於擔心沒飯吃沒衣穿了。以前認為是富貴人家才能天天享用的大魚大肉似乎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了,現在最健康的生活理念反而變成了素食主義。就算是大家目前最煩惱的買房問題,人人都在喊房價高,買不起,但是好像露宿街頭的人也沒有成群出現,有錢者買房,無錢者租房,總歸能有片瓦遮頭。總而言之,以前古人煩惱的種種生存問題,現在看來都不再是什麼大問題了。
  但是,我們現代人有沒有就覺得煩惱少了,智慧增長了呢?恰恰相反,現代人的煩惱可能遠遠超過古代人。無論是知識的爆炸式增長,還是科技的飛速進步,似乎都沒能給我們現代人帶來真正的智慧。抑郁症、孤獨症等眾多心理疾病在現代人,特別是有知識、受過一定教育的人群中的發病比例越來越高。很多精英可能事業非常成功,但是精神和心理卻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甚至是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自殺率也特別高。這看起來非常的矛盾對不對?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還是要回到佛陀教給我們的真理——執著才生起煩惱。現代社會物質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並沒有使我們減少執著,恰恰相反,它極大地增加了我們的執著。我們現代人總是在“有所得”的心態下生活,對於人生的一切都能令我們生起執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執著財富、執著地位、執著情感、執著生存的環境、執著家庭、執著人際關系、執著擁有的知識、執著自身的見解、執著事業、執著技能所長等。我們所擁有的東西越多,我們就越不捨得放棄,我們想占有最多的資源,占有最多的財富,並且希望永遠都不要失去。由於執著的關系,我們對人生的一切都產生了強烈的占有、戀戀不捨的心態,執著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種種煩惱。
  佛經中稱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是欲界,欲界的最大特點就在一個“欲”字上,可以這麼說,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生活在強烈的欲望中。欲望有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這兩個方面。在佛經中簡單地歸納為五種,稱的五欲,即色欲,眼睛希望看到漂亮的顏色;聲欲,耳朵希望聽到動聽悅耳的音聲;香欲,鼻子希望聞到香味;味欲,舌頭希望嘗到可口的美味;觸欲,身體希望接觸到舒適的環境。大多數人的生命就是在不停地追求這五種欲望中延續,通常人生所謂的幸福快樂,說穿了,那不過是欲望的滿足,當人們欲望滿足時,感到快樂,感到幸福。欲望又是沒有一定的東西,人類欲望雖然與物質條件有關系,但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滿足並無標准,它往往隨著物質環境的改善而水漲船高,古人生活條件簡單,有吃、有住、有穿就能滿足;而現在物質條件豐富了,人的欲望也隨之膨脹。今天的人,並不因為豐富的物質環境而感到滿足,他們總是處在不斷向外的追求中。
  比如說,我們執著於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夠完美,是不是夠順利。我們常常聽到別人祝願自己“心想事成”,但是碰到挫折,我們就會心情郁悶,甚至痛苦。我們執著於成功,沒人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失敗的。我們來問問自己,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嗎?你對你的人生有哪些東西是非常執著的?各位想一想,有沒有什麼東西,你認為在你的人生中是無比的重要,是沒有了就感覺活不下去的?我想一定有吧。最簡單的一樣東西:我的生命。我想沒有人會否認生命是最重要的吧。
  很多人活在世上,其實既不了解自己,也不能真正地認識世界。請各位問一問,“我”是誰呢?你們會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了,我是張三,他是李四嘛。各位,那只不過是個名字,是個代號,把名字拿掉,你是誰呢?你可能會說,你是父母的孩子,是誰的妻子丈夫,是誰的朋友同事等等。那都是你的社會關系,按照緣起性空的理論,你都是要依靠這些社會關系才真實存在的。大家再往下追問,就會不知道怎麼回答了吧。其實這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你以為“我”是我,但其實只是各種因緣的假合,並無獨立可言。你都沒有獨立性,那麼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不可或缺是不是也沒有什麼根據呢?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什麼人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好像沒有吧。我們常常說的一句話:“地球離了誰都轉”。我希望各位除了對別人說這句話之外,也常常對自己說說看。多說說,你的心態就能平和好多,你的身段也就能放低好多。
  其次,我們來問一問人生最關鍵的問題——生死問題。“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很多人念佛就是想求個往生,希望死後往西方極樂世界去。不錯,我們想一想,人是在世的時間長,還是死後的時間長呢?人誕生之前,人死亡之後,宇宙都無始無終,你在世不過短短百十來年,跟前後相比,哪有一點點可比性呢?如果我們只是為了這短短的在世一生的享樂而造下惡業,犯下錯誤,我們就要用漫長的來生甚至來生的來生來承受果報,為自己這一生的錯誤還債,甚至因此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筆賬實在太不劃算了。
  再接下來,我們說說小的問題。有些人執著於財富。為了生意上的一些虧損,為了一點祖上傳下來的家產,而導致與親人撕破臉皮,六親不認。我們不是常常聽說不肖子孫爭奪家產大打官司的事情嗎?也有人因為股市裡虧了錢,或者是投資失敗,有想不開跳樓的,有產生惡念去犯法的。這種事情媒體不是也天天都有報道嗎?大家想一想,財富這個東西,在你出生之前屬於你嗎?在你死亡之後,又能被帶走嗎?都不可能。財富只不過在你手上停留短短的幾十年,這已經算難能可貴了。而對於一些富豪、大企業家來講,他手上的巨大財富其實更不屬於他自己,他只是在為社會保管財富,他應該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如果就為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諸位覺得值得嗎?
  我們都想占有一切。窮人只要求有吃的、穿的、住的就行了;可生活基本需求一旦滿足,於是就希望過上方便舒適的日子。希望有各種家用電器,希望出行有代步工具,工作之余,希望能多些消遣方式,工作也希望越有價值越好,能創造越多財富越好。要滿足這些希望就得擁有大量的財富,為了賺錢就得拼命地工作。然後,有財富的人,希望有名譽地位;有名譽地位的,希望有更大的權利。如此等等,欲望無窮無盡。總之,別人擁有的,我也得有;別人沒有的,我也得有。欲望使得我們在不停地追求,不斷地占有中度過。處在欲望中的人,總是忘記已有的東西,而去追逐未有的東西。
  我們還希望和別人比較。你擁有百萬,我得擁有千萬;你坐好車,我得坐更好的豪華車;你的孩子考上名校,我的孩子就得送出國去念書。還有比官兒大的,就更可怕了。帶著比較心態去生活的人,他永遠都沒有滿足的時候。用比較心生活,總想出人頭地,超過別人,希望從他人羨慕的眼光中去感受幸福。社會總在不斷地推陳出新,生活在比較中的人,為了幸福他是不會滿足的。
  這些現代人的毛病,我想大家也有很深刻的體驗。有人執著於地位,有人執著於權利,還有美貌、享樂、感情、人際關系等等,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些欲望的執著,其實都導致了痛苦。生活在欲望中的人,總是不停地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得到,就會痛苦得像被箭射中一樣。佛經所說的“八苦”中,“求不得苦”便是欲望不能滿足所造成的痛苦。如果我們都能用般若空觀的大智慧去觀照,還有什麼是值得我們如此執著的呢?
  執著使我們在人生旅途上疲於奔命:學生為升學而奮斗;知識分子為職稱而奮斗;工人為月薪而奮斗;商人為經營而奮斗;政客為更高的權利而奮斗。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在為實現自己的欲望而奮斗。真正留給自己內心平靜安寧的地方有多少呢?
  所以我們要反復去讀誦《心經》。在《心經》中,我們能找到這樣一種寧靜。只要你能“照見五蘊皆空”便能“度一切苦厄”。《心經》針對我們對萬法本性的錯誤認識及執著,揭示了宇宙的真理是“無自性空”,目的就是要我們放棄錯誤的認識,同時也放棄對它的執著。只要我們依般若大智慧,就能“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佛陀悟道之初,曾經宣示說,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開啟佛性,自能證悟成佛,因此有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之說。大家今天來這裡聽經,就是成就自己成佛的殊勝因緣。大家都是未開悟的菩薩,一旦開悟,便是人天師表,如同佛陀一般。今天我們在這裡共同參學《心經》,就是在成佛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實在值得恭喜。末學學識有限,如果講的有不到之處,敬請各位不吝賜教,各位也是成就我法身慧命的大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篇:其它法師:菩薩行的奧秘——普賢十大願王提要(雲香法師)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