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清淨法師:大乘攻略:前學 一、大乘之道次第:循序而進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乘攻略:前學

一、大乘之道次第:循序而進

  學習和修行佛法,首先要理清思路:我為什麼要學佛?要學什麼?通過學佛想獲得什麼?這就是“根、道、果”。根,就是因、起點,或指現在的位置;道,就是方法、道路、路線;果,就是目標。

  如:我們決定要去北京,北京就是目標,就是“果”;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根”。起點和目標明確了,方法也就自然出來了,遠的乘飛機,中的坐汽車,近的走兩步。

  我們很多同修進入佛門,可能更多是為了獲得“健康、發財、升職、和睦”而來,這都是正常的需求,通過正確的修學,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佛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很多同修就是因為通過學佛“調伏煩惱,改善狀況,化解危機”而趣入正修的。

  然而,我們冷靜觀察,甚深思維,就會發現我們所祈求的,其實只是我們“真正所需”的副產品。之所以要健康,是因為我們生病了行動不便;想發財,是因為我們沒錢就不能隨心所欲地買東西;升職,是因為不想受人管轄和制約;和睦,是為了保持良好環境和心情。

  可見,我們真正想要的是“自由”,佛教稱為“解脫”。

  獲得“健康、發財、升職、和睦”就能自由嗎?再健康百年後也是死人一個;發財也買不到生命和自由;官越升職越不自由,當了總統連隱私也沒有了,到哪都要被警察和保镖圍困監控;和睦的人際關系終將離散。

  我們本具的佛性如來藏的幻化力無窮無盡,不可思議,有求必應,無礙顯現。求福報得福報,求智慧得智慧。同樣,求相好、辯才、往生、開悟,乃至求即身成佛,對如來藏的幻化力來說,也同樣是輕而易舉的事。

  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至黃梅初禮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六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於是很快悟道,證得金剛那羅延身,至今肉身不壞,供奉在廣東南華寺。文革中被紅衛小將略加破壞,讓世人見到六祖的真身骨骼呈黃金色。以藏傳佛教觀點來看,六祖實際上如龍樹菩薩、蓮花生大士、密勒日巴尊者等大師一樣,是即身成佛,而示現祖師身弘法。

  如果我們能把“求名、求利、求愛情”的那份努力和付出用在“求成佛”上,現證聖果也是完全能辦到的。

  我們確定目標(果)是“自由、解脫、成佛”,那麼方法(道)就是佛陀和祖師留給我們的無上教言,這是世界上最完備、龐大和細微的學術體系。面對浩瀚的佛教典籍,為了避免我們茫然無措,無從下手,祖師慈悲地開顯了“道次第”系統。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依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按“三士道”次第進行組織的。菩提,是覺、解脫、成佛之義;道,是道路、真理、方法;次第,是步驟、階梯。謂在入道之前,應以親近善知識,思維人身難得作為基礎,然後循序漸進,入“三士道”的修行法門。

  “下士道”指脫離三惡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門。分為四大段:一思維人身無常,二思維三惡趣苦,三皈依三寶,四深信因果。

  “中士道”指解脫三有輪回、斷煩惱證涅槃的法門。亦分四大段:一思維苦谛(三有生死過患),二思維集谛(煩惱及業流轉次第),三思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道理),四思維解脫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學)。

  “上士道”指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大菩提果的法門。此分二大段:一發大菩提心,二修菩薩行。

  此論的止觀修持方法,有三種要道:

  一、出離心:厭離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脫心”;

  二、菩提心:總觀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無有出期,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證得無上菩提;

  三、空性見:中觀(清淨見,勝義谛),也稱離“增益”、“損減”二邊的“中道正見”,即既不執諸法實有自性,也不撥無(否認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諸法,如實了知“諸法仗因緣而有,就有不亂的因果”,不墮“斷邊”、“常邊”。

  有了目標(果)和方法(道),我們還要找出我們目前所處的位置(根),這個很重要,卻經常被我們忽略和混淆。修行到哪個高度,就用相應的方法“解決煩惱,化解危機,精進辦道,自利利他”。自己的高度(位置)找不准,方法就會混亂。方法用錯,就如同吃錯藥,不僅無益,反受其害。

  要想找到自己的准確位置,就要誠實思考,無偽觀察,不要刻意美化自己,也無須過分謙虛。我們仔細思維自己修行的動力來源,通過察知自己的發心,便可了知自己正處在哪個修學階段,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方法。

  《百喻經》故事:富翁造三層樓

  有一個富翁,他到另一個富翁家去,看到這個富翁所住房子是三層樓,高大壯麗,心裡很是羨慕。回家以後,富翁立刻請來了一位建築工程師,說:“你也替我造一座三層樓。”建築工程師領著工人們動手先平地基,墊礎石,打牆腳,忙起來了。富翁等了幾天,看不見樓房的影子,就把這位工程師叫來問道:“你現在是做什麼啊?”工程師回答說:“我給你造三層樓呀。”富翁又問道:“怎麼造三層樓要在下面造,不在上面造呢?”建築工程師說:“要一層一層造上去,不先造好了下面兩層,怎能造第三層呢?”不料富翁立刻阻止他說:“不,不,我不要下面的兩層,我只要第三層,你給我造最上面的一層就可以了!”建築工程師聽了大笑,一再說明,但富翁很固執,堅決要他只造第三層,弄得建築工程師沒有辦法,只得停止工作回去了。

  這個故事比喻:佛弟子不肯恭敬承事上師三寶,切實地從“戒、定、慧”基本三學修起,只是懶惰懈怠,喜歡走捷徑,對聞思、觀修、念佛、持戒不屑一顧,自以為這種形式主義、教條主義對像自己這種“天才利根”是沒有必要的。其結果正像這個富翁一般,不過是癡人的空想罷了!

  在淨土念佛法門中,修學次第就是淨土宗根本經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的“淨業三福”,由佛陀金口親宣,不僅是淨宗修學次第,而且是一切法門的修學次第。

  “淨業三福”是《觀經》中釋尊無問自說: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淨業三福”含攝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一切善行功德,會通淨土門與聖道門。

  三福依淺深次第和修行特點,可例分為:

  一、人天福:世善,以事業心為動力源,致力於獲得“家庭幸福,倫理道德,事業責任,健康名譽”等為努力方向。

  二、二乘福:戒善,以出離心為動力源,致力於證得“出離六道,結束輪回,了生脫死”為終極修行目標。

  三、大乘福:行善,以菩提心為動力源,致力於“六度四攝,自覺覺他,究竟圓滿”,志求無上道果。

  其中一、二為淨業加行,三為淨業正行,加上本經的《九品往生章》,就是按照“前行、入門、行持、成就”制訂的詳細修學次第。

  《百喻經》故事:多吃了三個餅子

  有一個人,肚子餓了,到餅店買煎餅吃。他一連吃了三個,覺得還是不飽,就再買第四個吃,剛吃了半個,就覺得很飽了。他心中很懊悔,用手打自己的嘴巴說:“我是這樣的愚癡不知節約,如果早知道後面的半個煎餅能吃飽,我只要買這半個煎餅就是了,前面的三個煎餅不是多吃了嗎?”

  這個故事比喻:修行的人,需要從基礎開始,勤修戒定慧多時,才有貫通成就的時刻,不經多時的勤修,但羨一時的悟證,正同那人吃餅的癡想,是不可能。

  人天乘的修行,以及解決健康、財富等問題,大多用倫理道德來注解,以法律輔助,如民國時王鳳儀老善人,幫人講病、化解糾紛等,用的都是倫理體系。

  二乘的修行,以及解決問題,大多用因果輪回來注解,以戒律輔助,如忏悔、苦行等。

  大乘的修行,以及解決問題,大多用菩提心來注解,以六度四攝輔助,如放生、弘法等。

  大乘的勝義谛,則完全以心性來如實覺照如夢幻泡影的一切。

  《華嚴經》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表明“倫理、因果、空性”,體性一如,圓融無礙。

 

上一篇:清淨法師:大乘攻略:前言(大准提祈禱文) 目次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