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清淨法師: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八願王——常隨佛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八願王——常隨佛學

  經文: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毘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直譯:

  再者,善男子,所謂常隨佛學,它的意思是說:像這娑婆世界的教主毗盧遮那佛,從他剛開始發菩提心追求無上道以來,一直勇猛精進。他以不可說盡的身體、壽命大行施捨,把自己身上的皮剝下來作紙,把骨頭剖開作筆,把血剌出來當墨,用這些來書寫佛教的經典。這些經典堆積起來,竟有須彌山那麼高。為了宏揚佛法,尊重佛法,連身體性命都不愛惜,就更不用說捨不得王位、城池、村落、宮殿、園林或別的任何東西了。

  不僅如此,毗盧遮那佛還實踐了種種極難極苦的苦行,及至最終於菩提樹下成就覺悟,顯示了種種神通,示現了種種變化,以無窮無盡隨機應化的佛身,出現於種種法會場所;出現於諸大菩薩集會聽法的道場;;出現於聲聞、辟支佛及一切會眾的道場;或出現於轉輪聖王、小王眷屬和眾生的道場;或處在剎利、婆羅門、長者和居士的集會聽法道場,以至於處在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生的集會聽法道場。在這所有的法會道場中,他都用圓滿的音聲,發出雷霆般的震動,並根據眾生所喜所樂而各各施教,為其說法,使其成熟,直到最後佛本人示現寂滅相,入於涅槃,才算功德圓滿。

  如佛陀所作的所有這一切利樂眾生行,都是我應該牢記在心,念念不捨,隨時遵循效法的,這就叫常隨佛學。

  就像這樣,在一切法界處、一切虛空界處,在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剎中,在如微細塵埃一樣不可窮盡的佛剎中,都有如來在艱苦地修行,為利樂眾生而精進努力。我也要像他們一樣,在一切念念相續中,追隨效法一切諸佛。

  如此廣大的,具有最上功德的常隨佛學,我將永不休止地努力下去,直到虛空世界窮盡、眾生的世界窮盡、眾生的惑業窮盡、眾生的無明煩惱窮盡,我效法追隨一切諸佛的努力也才會窮盡。但是,虛空世界乃至無明煩惱是無窮無盡的,因而我的隨佛修學也就是無窮無盡的。我隨佛、菩薩和二乘聖者為利樂眾生而不斷學習修證的心念,前後相續,沒有間斷,我以清淨身心口意業對佛的隨學,也就永無厭倦疲勞。

   

  講解:

  “常”是盡未來際,“隨”是隨順相應,“佛”指一切覺悟者,“學”是仿效修習。

  普賢十大行願中,前七願是菩薩的願行,後三願是菩薩的回向行。本行願是回向菩提的自利行。常隨佛學可提升人的生命品質,速證菩薩道果。常隨佛學即是依托佛從因至果,所歷之行,所為之事,以為所緣之境,引發心智隨而學之。世尊從初發心,精進不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誠求法度生的種種菩薩行,都是我們學習的表范。

  學習的對象是佛,佛因圓果滿,一切因地的修行和果地利他的事業都堪為最佳模范,所以應隨學諸佛。我們凡夫之輩,可能無力量效法佛菩薩的大悲苦行,因此也可從平易之處下手,漸至福德智慧之高妙處。如世尊自己掃地,托缽化緣,抬人汲水,看護病人,為盲比丘穿針,自修房屋做泥水匠與木匠,乞僧舉過等,都是我們需要效仿的懿范。

  切記,學習方式,不是流於表面的學知識,而是以佛從因至果的修行、事業為所緣境,引動心智效仿它,也就是運用觀察智慧,融入自己的身心,讓身心常常安住其境界中,不使心念轉入顛倒境界。

  佛陀之所以被世人尊敬,就是因為他能觀機施教,說法度生。弟子們之所以都願意常隨佛學,就是因為他老人家處處平易近人,於日用尋常中體現了他的偉大處,時時以身作則,為眾生榜樣,令眾生效法。

  就連身為天主教徒的德國語言學家“麥克斯•穆勒”說:“佛陀是他所倡導的一切美德的化身。在他成就非凡、經歷豐富的四十九年的布道生涯裡,他以行動诠釋了自己的言教。在他身上找不到一點人性的弱點和低劣的東西。佛的道德准則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完美無上的。”

  《增壹阿含經》佛看顧病比丘的故事:

  一日,佛陀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共聚一處。這時,在羅閱城中有一位比丘身染重病,連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也沒有其他比丘前往探視。病比丘晝夜稱念佛的名號,心裡想著:“為什麼世尊沒有來關心我呢?”

  這時,佛陀以天耳聽到這位比丘的心聲,便集合所有比丘前往探訪。這時,病比丘遠遠看到佛陀到來,想起身卻全身無力,佛陀見此,趕緊到病比丘前,告訴他說:“慢著,慢著,不用站起來,我自己有坐具可以坐。”佛陀告訴病比丘說:“現在你的痛苦有沒有減少一些呢?”病比丘回答:“弟子的病痛一直增加,沒有減少。”佛陀再問:“有誰來探病嗎?”病比丘回答:“從生病到現在,沒有一個人來探病。”佛陀又問:“你沒有生病的時候,有去探望生病的人嗎?”比丘慚愧地回答:“我不曾去探望過一個病人。”

  佛陀告訴病比丘:“現在你不用感到恐懼,我會親自照顧你。就像我在天上人間,亦會去探視一切病人。無人照護者,就去幫忙照護;若是失明者,就充其眼睛,以此救護一切病人。”接著,佛陀為病比丘清除不淨,並且幫忙敷好坐具。隨後,佛陀拿起掃把清掃污泥,然後敷設坐具,准備盥洗衣物,並扶病比丘坐下來,用淨水為他沐浴。之後,再扶病比丘坐到床上,親自喂病比丘吃飯。待病比丘用餐完,佛陀告訴他:“你應當捨三世之病。要知道有漏皆苦,只有修行成道,才可以出離苦海。”

  比丘專注聆聽佛陀的開示,即證羅漢果,漏盡煩惱。佛陀問病比丘:“你已解除病苦的根源了嗎?”病比丘回答:“我今蒙如來神力所加持,已解除生死大患,未來亦當學習世尊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救護無量無邊眾生,令其身、口、意三業清淨。”

  佛陀回到迦蘭陀竹園,並請阿難尊者集眾,讓比丘們到普會講堂集合。佛陀問在座比丘:“你們捨俗出家學道,應當堅固信心,修持梵行,捨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煩惱,並脫離十二因緣之輪回。”比丘們眾皆信受奉行。接著,佛陀告訴諸比丘:“你們既已出家,同一師學,從今以後,應當互相關心,若有病比丘無有弟子,要派人前往探視。探視病人的功德如同見佛。”這時世尊便說一首偈子:“設有供養我,及過去諸佛,施我之福德,瞻病而無異。”

  比丘們聽完佛陀的開示,皆歡喜奉行。

  世尊為盲比丘穿針的故事:

  阿那律是一位精進的修道者,據說因他貪戀睡眠,白天經常打瞌睡。佛陀怕他因縱意睡眠而荒廢道業,曾呵斥說:“咄!男子!蛤蟆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知佛名字。”因佛陀的呵斥,他頓時生起了慚愧心,於是晝夜不息地專心誦讀經文,時常通宵不睡覺。因為過度疲勞,導致眼睛瞎了。他雖然傷心,卻不頹喪,反而更勤奮學習。有一天,他的衣服破了一個洞,便自己動手縫補。後來線脫了,他又看不見,十分狼狽。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難,便來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線穿針。

  “是誰替我穿針呢?”阿那律問。

  “是佛陀為你穿針。”佛陀一面回答,一面為他縫補破洞。阿那律感動得流下淚來。

  以上佛陀的行為,我們如何學習呢?首先心裡緣著佛的行為,細細體會佛是如何待人行事的;之後,引動自心,誓願按這樣學;發願後,身心就去實行。總之,要明確隨學的內容,發起隨學的誓願,而且在實際中去實行。

  以上面的公案來說,應該細心體會佛對待病比丘是怎樣的發心和做法,心裡有具體清晰的觀想;然後引動自心,發起誓願隨學:佛是這樣慈愍眾生,我要做到像佛一樣。這樣心裡常常想佛,常發隨學佛的願,以串習的作用,平常遇到眾生需要幫助時,自然會想到要像佛那樣做,以慈愍、謙下的心來幫助眾生。

  又如,常常憶念佛為求道不惜一切,甘受一切苦行,由此立志隨學佛陀,在遇到艱苦環境時,以願力攝持,就不會生起苦惱、怨尤,見到世間的富貴也不羨慕貪著。

  學佛有兩種學法,一是虛學,一是實學。只是口裡講講,不去實行,是虛學;見佛那麼做,身口意效仿而行,是實學。學佛的成果,不是得到一個文憑,而是學到與佛同等,成就最完善的佛格。也就是由常隨佛學,最後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獲得大自在。學佛時間,不是十年、八年,是盡未來際。學的次第,是從低而高、由淺至深,不斷改正,不斷修集、完善,最終圓滿成佛。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按常規,說娑婆世界時應配釋迦佛,說毗盧遮那如來時應配華藏世界。這裡為了表示“真應不二”(法身和應化身不二),所以說“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毗盧遮那即法身佛,是遍一切處的意思。

  “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本師來說,毗盧遮那如來從最初發菩提心開始,精進不退,單單修布施度,就施捨過不可說不可說的身命,曾經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所寫的經典堆積起來高如須彌山。佛因為重法而不惜身命,連最愛惜的身命都能捨棄,何況王位、都城、宮殿、園林等的身外之物?除了布施,佛還行持了種種難行苦行。這一切佛因地的修行,我都願奉為榜樣效仿而行。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最勝仙人捨身求法的故事:

  一天,淨威菩薩恭敬請問釋迦牟尼佛過去修行的因緣,佛為其開示最勝仙人捨身求法之事。

  久遠劫以前,許多仙人在山林間精勤修習、廣行慈心。一天,最勝仙人思惟:“具足慈悲心雖能利益眾生,但唯有深入經藏、聞思法義,具足智慧,才能幫助眾生除滅煩惱,建立正確知見。”最勝仙人希望以正法度化眾生,便積極於大、小城鎮間,尋找善說法要的明師。

  最勝仙人為眾生求法的心,震動了天魔。一天,空中傳來天魔的音聲:“最勝仙人,你希望求得佛所說的法偈嗎?只要你願意剝除自己的皮膚為紙,刺取身中的鮮血為墨,割截自身的骨頭成筆,書寫此偈,我將為你說法。”最勝仙人一聽,心想:“過去無量劫以來,這血肉之身飽受輪回之苦,卻未曾利益過眾生,今日逢此殊勝因緣,應當不惜生命,捨此危脆之身,而得微妙之法。”於是,最勝仙人發起歡喜精進之心,立刻剝除皮膚為紙,刺取鮮血為墨,割截骨頭成筆,雙手合十仰望天際,祈請天魔為他說法。天魔原意為刁難仙人,阻礙其求法,沒想到最勝仙人竟如此捨身為法,讓天魔失望不已,隨即離去。

  仙人看著天魔離去,依然向天祈求:“我今日虔誠求法,不惜生命,剝除皮膚為紙,刺取鮮血作墨,割截骨頭成筆,皆是心念眾生。此願真實不虛,懇請所有世界大慈大悲能說法者,聞此至誠之心,慈悲示現。”仙人祈願之際,東方距此三十二剎的他方世界中,普無垢佛國的淨名王佛即示現在仙人眼前,綻放清淨耀眼的光明,剎那之間,慈照最勝仙人,剝皮刺骨之劇痛消逝無蹤,泣血靡爛之肉身平復如故。

  淨名王佛即為仙人開演集一切福德三昧,最勝仙人聽聞法義,成就無礙辯才,更以此智慧為眾生廣說妙法,令無量眾生皆得入三乘聖道。仙人如此慈悲說法度眾經一千載,命終生於淨名王佛普無垢國。

  釋迦牟尼佛告訴淨威菩薩:“過去的最勝仙人,就是現在的我。由此可知,如果有人能恭敬求法,十方諸佛將不捨此眾生,無論何時何地,皆能親見佛面,得聞正法。”

  《大般若經》常啼菩薩求法的故事:

  以前,有一位常啼菩薩,曾經為了求學“般若波羅密多”,走到一片荒涼的曠野中,這時虛空中傳出聲音,告訴他說:“善男子,你只要往東方走,不管白天或黑夜,你都不要畏懼任何疲累饑渴,昏沉睡眠,寒冷炎熱的痛苦,你將會得到般若的經典,遇見宣講般若法門的比丘,如果能遇到講解般若法門的人,就算他外相生活在五欲之中,你也要對他生起信心,把他當作佛菩薩看待!”

  於是常啼菩薩一心往東方走。在尋找的路途上,備受坎坷艱辛,讓他數度痛哭失聲,但他還是一路忍受。後來,有一位如來出現在他面前對他說:“距離這裡一千多裡的地方,有一座名叫香積的城市,這個城市由五百個七寶砌成的花園圍繞著,裡面正中央的七寶宮殿中,有一位功德圓滿具足的法勝菩薩,和六萬八千個美女正在園林中歡聚,享用無比的妙樂。他在為諸眷屬演說般若波羅密多,你可以前往聽聞。”常啼菩薩因為如來的加持力,聽到如來的指引時,當下似乎也聽到法勝菩薩和十方世界無量諸佛都在演說般若波羅密多。

  但是常啼菩薩非常貧窮,身無分文,沒有能力供養法勝菩薩任何珍寶。他一面哭,一面想:“我生生世世漂流在輪回中,雖然曾經賣過自己身上的肉,也在地獄中受盡切割的折磨,但都不是為了正法而受苦,我現在要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了這樣的高僧大德,賣自己的身體來作供養吧!”於是,他哭著大叫:“誰想買人?誰要買人?”這時,魔嫉妒他求法之心,不想讓他滿願,故意不讓旁邊的人聽到他的叫賣聲。

  後來,有一位帝釋天觀察到他渴求般若法門的真心,便化身為一位婆羅門,向他買人肉、人油和人的骨髓。於是,常啼菩薩便用刀子割自己身上的肉,一時血流如注;當他又繼續割取身上的骨髓時,被一位商人的女兒看到了,很不忍心地詢問他割肉的緣由以後,願意為他供養法勝菩薩。不一會兒,他在帝釋的加持下,身體便恢復正常。

  然後,商人女帶著種種無上妙供,率五百眷屬,和常啼菩薩一起來到香積城,城中有以七寶構成的般若宮殿,宮殿是用紅檀木莊飾的,並有種種珍寶纓珞,四周掛有如意寶燈,殿內燃著熏香,在中央的四寶筴中,有用琉璃寫在金函的《般若波羅密多》,有很多天人來到這裡供養這部經。這時,常啼菩薩一群人上前供養之後,商人女及其眷屬都發了無上菩提心,接著便恭敬請示法勝菩薩:“前所見之諸佛,從何而來?去至何處?”法勝菩薩便宣說了《諸佛無來無去品》,之後,就從法座上起身回去,一去就入定了七年。

  七年之間,常啼菩薩和眾眷屬,不敢懈怠。不敢睡覺安坐,天天站立行走,就這樣苦苦等了七年。七年將盡,天人告訴常啼菩薩,還有七天,法勝菩薩就要宣講佛法。於是,常啼菩薩為了聽法,想將聽法之處,二十幾裡以內的地方灑淨,一塵不染。此時,魔又將所有的水變化消失,不讓他使用。於是,他和商人女及五百眷屬,全部刺出身上的血,用血來灑淨地上的灰塵。這時,帝釋天知道了,便將所有的血,以天界紅檀加持,讓那塊地變成紅色的。當他們將一切都莊嚴妥善了,鋪好獅子座之後,法勝菩薩出來,一上法座,便宣說《般若經》當下常啼菩薩立即得到六百萬禅定法門,面見無量諸佛菩薩,據說現在他在妙音無盡如來座下,與諸佛同在。

  學習這些公案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時時以佛為學習的榜樣,對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總之,要誠心憶佛,從因至果,引得心智,隨之而學。常常如此,始終不變。

  從理上解釋“書寫經典”:皮、骨、血是肉身支分,經典是佛法。以不堅實的肉身修行佛法,就是“書寫經典”。比如,身行施捨是寫布施法,運身禮敬是寫禮敬法……像這樣,日夜以身行道,所寫的佛法如須彌山般高大。

  也可以解釋為:皮、骨、血等組合之身,分解到極微塵,再分就成了空性,是書寫空觀的法;觀皮、骨、血等只是假名,是書寫假觀的法;觀空假不二,皮骨血等原同法界,是書寫中道第一義谛的法。

  以上佛因地的修行,我們要隨學的是佛的發心、佛的求道,佛重法不惜身命的精神。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乃至”中包括佛從最初發心到成佛之間所作的無量修行。“樹下成大菩提”到“示現入於涅槃”是說佛示現八相成道的利他事業。

  佛在菩提樹下成大菩提,顯示種種神通,起十八種變化,隨眾生心現種種身。佛在種種眾會中,有教無類。有時處在菩薩眾會道場中,為菩薩說法;有時處在聲聞、辟支佛眾會道場中,為小乘人說法;有時處在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的眾會道場中,為王臣說法;有時還處在長者居士乃至天龍八部的眾會道場,不辭辛苦地說法度生。佛不捨棄一個眾生,何處有有緣眾生,就在該處現身說法。在種種眾會中,佛以梵音聲相,如大雷震般響亮,隨眾生欲樂,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已種者令其增長,已增長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其解脫。乃至示現趣入涅槃。這一切佛的利生事業,我都發願隨學。

  我們發大願隨學善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能聽聞正法,這是修學佛法的入門要道。而聞法則需要正確的心態,《成佛之道》說,聞法的心態要:“如器受於水,如地植於種,應離三種失。”也就是說,聽聞佛法不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不能心懷成見,不能心生排斥,否則就像一個杯子,由於覆蓋、裂縫、有雜物,再好的法水也裝不進去,即使裝進去了,也會變質;又像在地上種植播種,由於土地堅硬、雜草叢生或種子沒有生長的助緣,就不可能生根發芽。應該要用恭敬心、清淨心、柔軟心、稀有心、至誠懇切的心聞法,才能獲得法益。

  聽聞正法能令我們獲得究竟覺悟。在這個世間沒有比聽聞正法更殊勝的事了。《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雲:“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如是認知,每次聞法時相續中定會充滿歡喜,無需強迫,自會以大歡喜心聞受。認識到佛法的珍貴,建立正確的聞法心態:恭敬正法、恭敬法師、不輕正法、不輕法師。

  第一、極為敬重正法:應作是念:“依此正法,能得大利益,此法極為殊勝。我今有此善根,悉為佛法所賜。”如是敬重正法,視其為無上對境。

  第二、極為敬重法師:應作是念:“父母養我色身,法師育我法身,法傳自師處,生生世世利益我,此恩德無量無邊。”有此感恩之心,自然會敬重法師。即使法師功德與己相等,或不如己,也不輕慢,極為敬重。

  第三、於法不生輕蔑:即不輕視正法。所謂輕蔑,即作是念:“此法甚是粗淺,乃對初學者所宣之法,於我上根者而言,聞此種法無何意義。”或想:“此法我早已了知,無必要對我重復宣說。”

  第四、於法師不生輕蔑:即不輕視法師。所謂輕蔑,即作是念:“此人水平尚不如我,如何能講法。”或想:“此人種性低劣,能力甚差。”這些都是輕蔑之心,應當斷除。

  《賢愚經》中“鳥聞比丘法而生天”的故事:

  佛陀時代,有位精進用功修道的比丘,飯後到祇樹給孤獨園經行,經行完畢,便誦經用功。比丘的聲音十分清揚、幽雅,尤其是誦經時的聲音,更是無比莊嚴。這時候,天空飛來了一只鳥,這只鳥聽到如此莊嚴的音聲,感到十分歡喜,就停在一棵樹上,心生恭敬地聆聽比丘誦經,絲毫沒有注意來了一位獵人,正准備弓箭要射殺它。獵人一箭射來,這只鳥立即命終。

  由於它在往生前,是一念專注、恭敬法喜地聽著比丘誦經,所以立刻生到忉利天,相貌端正,身上散發著耀眼、奇異的光芒,其他天人都無法相比。天人懷著感恩的心,帶著無數的天花,來到比丘面前,向比丘恭敬頂禮,以天花供養比丘。

  比丘便問:“請問您是何人?為什麼要對我問訊、頂禮、供養天花呢?”天人回答:“我過去生是一只鳥,因為聽到您誦經的聲音,感到非常地歡喜,所以就停在樹上聆聽您誦經,在那時被獵人所射殺,卻因臨終前的一念法喜,得以生到忉利天,享受天福。這都要感恩您!”

  比丘聽了也很歡喜,便對天人闡說種種勝妙的佛法,天人聽了之後,心開意解,立刻證得須陀洹果。

  阿難問佛:“為什麼這只鳥只是聽聞比丘誦經,就可以生為天人,並且又證得須陀洹果呢?”

  佛告訴阿難:“如來所說的法是十分地甚深、微妙、殊勝,像這只鳥,只因為聽了比丘的誦經聲,對於法音感到法喜充滿,就能獲得無量的福德,更何況是人呢?如果有人能夠對佛法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並且能夠持之以恆地信受奉行,他所獲得的果報是無可計量的,必定是遠遠地超過這只鳥所受的福德!”

  修學淨土宗更應常隨本尊阿彌陀佛修學,彌顯親切而必要。《無量壽經》記載:法藏菩薩在不可思議曠大久遠的時劫中,積累培植菩薩無量的功德善行。心中不生起貪欲的覺受、瞋怒的覺受、傷害他人的覺受;甚至心中也不生起貪欲、瞋怒、害他的細微念頭。心不粘著於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境。成就忍辱之力,不計較一切痛苦。欲念薄少,知足常樂,沒有染欲、瞋恚、愚癡三毒煩惱。恆常安住於三昧寂靜中,觀照智慧自在無礙,沒有虛偽谄佞邪曲之心。容色和柔,言語親切。預先了知眾生的心意,主動前來問訊、提供幫助。勇猛精進,無疲無厭。專求大乘清白之法,用以惠施利益一切眾生。恭敬佛法僧三寶,奉事師長。以大願莊嚴,引導永劫的大行,以萬行圓滿宏願,並將功德回施於眾生,令其功德成就。我既念佛,當行佛行。佛既如是成無上道,我也應當如是成就。

  無量壽如來會上,諸大菩薩及賢護等十六正士,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阇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鹹共護念,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此諸菩薩既皆如是,我亦學佛,同為佛子,應起精進,學習如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都市茅棚》268、一切都是恩師的顯現

  十方諸佛,天地萬物,一切都是恩師的顯現;芸芸眾生,情與無情,顯現的一切都是恩師。

  菩提路上,和我們相遇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生命中的恩師。

  解脫道中,在我們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覺醒的因緣。

  我們的一舉一動,恩師都在時時關注,視同心子。

  我們的每一步成長,恩師都在悄然輔助,視同心子。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恩師最疼愛的孩子,恩師永遠不捨得懲罰我們,只會適時以一個適當的方式提醒我們:斷惡修善,生起出離心,增上菩提心,獲得究竟解脫。

  我們做錯了,恩師會為我們糾正;我們繼續做錯,恩師繼續糾正;我們執著做錯,恩師執著糾正;我們強行做錯,恩師強行糾正。

  世界如此圓滿。該去的去了,該來的來了,該發生的發生了,不該有的都沒有。一切都是剛剛好,多一點則偏,少一點則不圓。雲在青天,水在瓶裡,眉毛在上,鼻孔朝下,饑了有飯,困了能眠。

  世界為我而存在,我因世界而覺醒。緣起如夢,無常幻化。地水火風空,工農商學兵,人人為我夢碌碌,我為人人幻悠悠。十方如來,同一慈力,一切眾生,共一悲仰。

  山河大地,即是如來妙用;天地萬物,即為法身顯現;芸芸眾生,盡顯妙思紛纭;古往今來,無非前塵影事。

  萬法歸一,一即一切。恩師即是我們本具的佛性,大光明藏。真如法界,本來清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過去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

   

  《都市茅棚》222、應與智者交

  “應與智者交”:親近有智慧的聖賢,依止善知識。

  所謂“智者”,就是了知因果輪回和般若空性的人。

  《華嚴經》中,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說:“當遠離惡知識,當親近供養善知識。何等是善知識?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是為善知識。”

  我們學習佛法,不論出家在家,都要看佛經。面對浩如煙海的經典,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從哪裡開始?怎麼學呢?怎樣才能進行有次第的學修呢?善知識猶如一條路、是我們和法之間的橋梁,順著他的指引,才能真正體悟佛法,到達涅槃的彼岸。善知識能夠善巧地、深入淺出地、契理契機地引導我們,理解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論體系與浩瀚無涯的佛典,讓我們知道學習佛法的下手處,以及怎樣用功,明白人生的真相。《宗鏡錄》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善知識有什麼標准呢?根據《瑜伽師地論》裡講的,善知識有八種德相:“何等為八?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

  具德善知識,我們如果按以上標准尋找,能否找到呢?很難。在末法時代,因為眾生共業的關系,具量的善知識不是沒有,但是示現的相卻不一定圓滿。那我們如何去尋找善知識呢?正確的方法:

  一、大家都公認的善知識。比如太虛大師、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弘一大師等。

  二、由大家都公認的善知識介紹的老師,可以說是善知識。

  三、是由你依止且深受教益的善知識介紹的另外一位老師。

  尋找善知識錯誤的心態和做法:

  第一:找明星。《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說:“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隨逐法師,但為愛法恭敬法故,隨逐說法菩薩。”

  第二:盲目拜師。跑很多地方,到處品頭論足、談論是非,造下惡業。

  第三:觀善知識的過失。觀過是我們親近善知識的時候最容易犯的毛病,對自己傷害極大,也最危險。如佛陀身邊的善星比丘。

  大善知識示現在世間,就看你有沒有善根發現,有沒有條件隨學。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在善知識面前,弟子夠不夠虔誠。眾弟子求密勒日巴:“上師,請加持我們。”密勒日巴說:“弟子,我需要你們的虔誠。”

  佛法講業感緣起,既然一切都是自己業感的,當你看到善知識示現過失的時候,有沒有反省這是因為自己的業不清淨而導致?如果不培養自己反觀內省的習慣,看到別人過失的時候,你的矛頭永遠是對外的,會一直被煩惱牽著鼻子走,自己卻不知道。以這樣的等流習性尋找善知識,永遠都找不到。

  要知道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內心的顯現,一切見聞都是唯識所變。正因為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內心的顯現,所以外境是無自性的,它本身沒有好、壞,你安立它是好就是好的,安立他是壞就是壞的,就看你的心是與煩惱相應還是與善法相應。當你看到善知識有過失的時候,其實正是自己有過失,這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地反省忏悔!如同偈頌所說:“己過如山己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忏悔常憶念。”

  我們今生如果能夠如理如法親近依止善知識,學修佛法,是非常幸運的。在未來的生命中,這種善業得到相續增長,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識的攝受,跟隨善知識走上成佛之道,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名醫扁鵲的故事: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本鄉裡。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放血,在皮膚上開刀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文王說:“你說得好極了。”

  未雨綢缪的善知識: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裡作客,看見主人家的灶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訴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主人聽了無動於衷。

  不久主人家裡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後火被撲滅了,於是主人大擺筵席,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准備宴席,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應該請那位客人!”

  主人頓時醒悟,趕緊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客人來赴宴。

  附錄:師徒緣(網文):

  有句話說:年復一年的禅修,不及憶念師父的一剎那。很深奧的道理。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遲早會遇到自己的師父。當多生的那份緣成熟,師徒相遇,弟子的內心總是有莫名的觸動。或悲怆,或欣喜,或釋然,或感傷……難以言表。多數是師父找弟子,有時也看似是弟子找上門來,但師父心中自然明了。當師父一眼認出了弟子時,而你卻全然不知。

  師父會以特殊的方式來點化你,使你自己來到師父的面前。接下來是艱難的磨合,總要兩三年的時間。如果是你真正的師父,他也許會責罵你,擺布你,冷落你,抬舉你,寵愛你,放任你,經過不斷地熱炒冷拌,讓你雲裡霧裡,高山谷底,天上人間,摸不著底。因為不打你不醒,不棄你不安,不傷你不懂,不折你不乖,不痛你不歇,不壓你不伏……真是愛恨交加,受盡折磨。然後你也不斷地試著逃開,而又無可奈何的乖乖溜回去,因為你發現你根本無法離開你的師父,你必須依止他。你還會急於知道接下來他又會給你一點什麼顏色瞧瞧。師父像烈焰,太近會被燒灼得遍體鱗傷,太遠又感覺到寒冷,要保持恰當的距離太難了。此是師父強化有為,而令弟子進入無為中道。

  弟子總在不斷地表白自己,然而你卻總是一敗塗地,師父根本對你的表白置之不理。你只能乖乖地降伏自心。依師如覓愛的感覺,但又有別於男女之間的那種。你會發現你十分渴望見到你的師父,乃至於提及師父時心中的那份喜悅,難以言喻。但如果你真流於世俗的感情,那麼你已經自動地取消了自己依止修行的資格。有時見到師父你又會緊張異常,恩師就像一面明鏡,從內在散發的那種清淨,覺性,智慧,讓弟子照出了自己業障深重。在師父面前,弟子慚愧萬分無地自容,滿腹話語,又難以啟齒。這樣來來回回的磨練,等弟子身上粗重的習氣磨掉後,你才能建立內心對師父完全的“信”“任”,這時師徒間才會有傳承性特質的溝通。這時你才有能力感受和領悟到師父語笑言談中無盡的悲心與方便,你才能體會師父為弘法利生一路走來的苦難與辛酸,你才能看懂師父的缽中飯,杯中茶,笑中淚……做弟子難,為師更難。

  具德的上師是延續我們的慧命,引領我們出離生死走向解脫到達光明彼岸的大恩人。師尊之恩恩深似海,縱粉身碎骨難以為報。如不是恩師的慈悲,弟子尚不知要在人生的歧路上流浪到何時,弟子必會生生世世報答師恩。

  在恩師的調伏下,你發現你的眼神越來越來柔和,總是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與善良。你的言語越來越溫煦,生怕傷害別人的心。你的心越來越慈軟,甚至於對傷你最深的人,你也會生起無盡的慈悲,為他找到合適的理由。當你靜靜地憶念師父的時候,師父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音容笑貌總是在眼前浮現。那清淨的本心和雀躍的姿態,時而如孩童般的純真,時而如佛菩薩般的慈悲,時而如長者般的莊肅,時而如春風般的和煦,師父時時處處散發著自然的魅力。

  師父就像一塊吸鐵石,而弟子就是一塊未經淬煉的生鐵,牢牢地被師父吸引,無法逃離。你完完全全被他攝受,甘願降伏自己於你的師父。以你清淨的身語意供養你的恩師。那些良善的特質像光芒一樣映透你的心扉:敞開,接納,寬容,慈悲,清淨,明覺,智慧,安祥,淡定……甚至那猶如親人般的溫柔,勇士般的憤怒,都像一場場清涼的甘露法雨,長久滌蕩著你的心靈。你內在同樣的特質也被激發出來,你多麼願意像你的師父那樣。你深知證悟者的一切所為,都是隨緣恆順利益眾生的方便示現,其本身已無任何過患,是光明心性的自然流露。漸漸地,你發現你的心胸越來越敞開,心量越來越大,身心越來越柔軟,能承擔的越來越多,你在回歸自性。而這些都源自於師徒間心心相應的傳授,無需言語。弟子視恩師如佛,師徒間相應法的修持,有著無量的傳承功德與加持利益。你得到了最親近的法脈傳承,得到了活生生的所謂的“法”。這也必須具德具緣。世上有多少缺陷就有多少種修行的方法。

  在師父面前不要隱瞞你自己,把自己毫無保留的展現給你的師父,無論你有怎樣的缺陷,請相信你的師父,他會以最大的悲心來救度你。你越是執著什麼,上天越會給你出什麼考卷,非要你放下,這是佛菩薩的慈悲,上天對你的恩賜。就看你明不明白,挺不挺得過。在最薄弱處修,在哪兒跌倒了就在哪兒站起來,立穩腳跟。

  找到能激發你慚愧心,出離心,讓你對佛法生起大信心的師父,全身心的依止他。用心悟,用心修,用心行,直到把心放下,直到你對這個生滅無常的世界再沒有任何意見,任何牽掛。證悟之前,不要離開善知識,若相應,就恭恭敬敬的依止你的師父吧,他將幫助你得以證悟,引領你走向解脫。在師承裡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聽話。

  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你的師父到底是誰。大解脫自在的師父可遇不可求。若你憶念他,那麼請相信,他一定也在憶念你。或許在某個路口,某一天,某一刻,你努力的機緣成熟了,宿世的因緣,不懈的努力,總會相遇!

  珍惜!珍重!

   

  《都市茅棚》243、得見眾沙門

  “得見眾沙門”:樂於親近賢聖沙門和善知識。

  沙門在古代印度是統稱所有出家修道的人,這個偈子裡則專指佛教僧人。《瑜珈四律論》裡把沙門分為四種:第一種叫勝道沙門,指已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諸佛善士;第二種叫“說道沙門”,指已經證得或者部分證得聖果,宣講正法的賢聖僧;第三個叫“獲道沙門”,就是依法修行還在修道過程中的出家人;第四種叫“壞道沙門”,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境界和佛道不相應,損害佛法的諸士。本偈所說,當然是除壞道沙門以外的善知識。

  學佛欲了生死,成菩提,度眾生,親近善知識至為重要。譬如嬰兒依母而生,依母而長,學佛者必依於善知識的慈悲加持培育,才能迅速趨向菩提之門。在菩提道上的每一步,皆需善知識的指點;每一分善根,皆需善知識的培養造就;每一歧途,皆需善知識事先教誡遮免。

  依止善知識是修學的重要資糧。善知識是渡河的船師,陌生路上的向導,危險地帶的護送者。菩提路上積聚了福德和智慧資糧,若無善知識的護送,於內易被煩惱妄念之賊乘虛而入;於外易被惡人所誘,誤入歧途,斷送善根。親近善知識能遠離惡友,時時修習善法,是圓滿修行的保障。善知識的指導,可啟發我們內在的智慧,引導我們從凡夫而通往佛地。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以發菩提心,造福人間,利樂有情為宗旨,經文殊菩薩指引,不辭千辛萬苦爬高山﹑飄大海﹑闖王宮﹑進民窟﹑上刀山﹑下火海參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識。無論是大到國王﹑大臣﹑航海家、商人、音樂家、醫藥家,小到外道、老人、小孩、男子、女子等他都一一去參訪,最終成就無上菩提。

  親近善知識乃修行之必須,《法華經》雲:“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宗鏡錄》雲:“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六祖壇經》雲:“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

  《華嚴經》中講到:“善男子,我復略說,一切菩薩行,一切菩薩波羅蜜,一切菩薩所住地,一切菩薩安忍門,一切菩薩三昧門,一切菩薩神通智,一切菩薩總持門,一切菩薩回向智,一切菩薩四無量,一切菩薩廣大願,一切菩薩普遍成就,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識力而得圓滿,以善知識而為根本,從善知識來,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長,依善知識住,善知識為因緣,善知識能發起。”這是經典中對善知識重要性的一個總結,所謂“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

  我們在今生能夠如理如法親近依止具德善知識,學修佛法,非常地幸運。通過今生的努力不斷造作依止善知識的善業,保持這種難得的等流,在未來的生命中,這種善業得到相續增長,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識的攝受,跟隨善知識走上成佛之道,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觀過不成就”之公案:

  往昔,善星比丘二十四年中作世尊侍者,隨佛左右。善星比丘極為聰穎,精通三藏十二部,且能不參閱經文而講經說法。然其不具清淨心,見世尊一切行為皆為欺诳,認為:“除佛有一尋光之外,悉皆與我相同,根本無超勝處。”且說:“二十四年為汝僕,除身具有一尋光,芝麻許德吾未見,知法我勝莫為僕。”因此離開世尊。時阿難為世尊侍者,其問世尊善星比丘轉生之處,佛告之:“善星僅有七日壽命,死後將於花園中轉為餓鬼。”七天後,善星比丘轉生為一具九種丑相之餓鬼,下場極為悲慘。善星比丘雖承侍佛陀二十四年,結果亦唯自趣毀滅而已。是故以觀察過失之心依止上師,過患極其嚴重。

  《雜寶藏經》中一則“觀德獲成就”之公案:

  昔日有一女子,頗具智慧,亦誠信三寶。一次,有老比丘至其家中,此比丘年歲已高,頗為糊塗。此女供養飲食後,至誠祈請老比丘說法,敷設法座後,女子閉目靜坐,恭候聞法。老比丘於座上甚急,因其對講經說法一竅不通,故趁女子閉著雙目時,悄悄逃回寺院。然此女子認為老比丘在為其示現無常苦空之理,因此得大法益,當其至心思惟有為法無常、苦、空、不得自在諸法理時,即證初果,故甚是感激老比丘說法之恩。實際老比丘根本無說法功德,然此女子以清淨心觀想,如是而獲大利益。

  親鸾上人求道之心:

  日本親鸾上人九歲時,就有出家學道的決心。他請求慈鎮禅師為他剃度,慈鎮禅師問他:“你年紀這麼小,怎麼會想到要出家呢?”

  親鸾說:“我的父母都已去世,我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死亡?為什麼我會與父母分離?聽說和尚知道這些道理,所以要跟和尚出家。”

  慈鎮禅師非常贊許他的志願,說道:“好!我明白了,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天太晚了,待到明日一早,再為你剃度吧!”

  親鸾聽了後,又歡喜又著急,催促道:“師父,可是我不能保證我的這個決心是否可以保持到明天。而且師父已經老了,誰能保證明早起床時還活著?”

  慈鎮禅師覺得孩子的話完全合乎道理,十分肯定地說:“你說得對,現在我就為你剃度!”

  趙州禅師待客之道:

  趙王拜訪趙州禅師。禅師正在休息,於是就躺在床上對趙王說:“大王!我現在已年邁,雖然你專程來看我,但我實在無力下床接待你,請別見怪。”

  趙王一點都不介意,非常歡喜,和禅師談得很開心。回去以後,派遣一位將軍,准備了很多禮品,來送給趙州禅師。趙州禅師一聽,立刻下床到門外相迎。弟子們不解:“前天趙王來時,您不下床;這次趙王的部下來,您為什麼反而下床相迎呢?”

  趙州禅師道:“你們有所不知,我接待客人有三等:上等的客人,我睡在床上用本來面目接待他;中等的客人,我到客堂用禮貌接待他;第三等的客人,我用世俗的應酬到前門迎接他。”

  趙州禅師待客之道,看起來是有三等,實際上,趙州禅師從差別裡認識了平等的自性,因此他有調和的人生觀。

  就因為這麼一段公案,到了宋朝,有一天蘇東坡要到金山寺去拜訪佛印禅師。蘇東坡先寫了一封信給佛印禅師說:“禅師!我要到金山寺拜訪,請你也用趙州禅師對待趙王的方法來接待我。”

  可是,當蘇東坡到達金山寺的時候,佛印禅師已經在金山寺的山門外迎接他了。蘇東坡哈哈一笑說:“禅師!你的修行到底不及趙州禅師,你的境界沒有趙州禅師灑脫,我叫你不要來接我,你卻不免俗套,跑了大老遠的路來迎接我。”

  佛印禅師吟了一首偈語說:“當日趙州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爭似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就是說,當年趙州禅師不夠謙虛,不到門外去迎接趙王;可是今天我佛印不一樣了,你哪裡能懂得金山寺無量無邊莊嚴的法相,我佛印是把三千大千世界作為我的禅床。也就是說,你以為我佛印到山門外來迎接你嗎?沒有!我還是睡在床上,因為大千世界是我的禅床!

 

上一篇:清淨法師: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六願王——請轉法輪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