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傳明法師:佛教教育體制比較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教育體制比較談

  摘要:本文對佛教教育的反思,歸納出三種體制:師徒教育、精英教育和現代教育。進而分析三種教育體制的差別,以及師徒教育與精英教育在近現代都走向了現代教育體制的趨勢,而現代教育幾乎是目前佛教界培養僧才最普遍的模式之一,其中也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缺點。本文嘗試借鑒現代教育前沿的研究成果,找出彌補現代教育體制缺點的方法,並試圖提出除了現代教育模式之外,探討是否可以有創新的模式出現,整合師徒教育與現代教育模式,使佛教教育趨向多元化,使教育模式有更多的選擇。

  關鍵詞:佛教教育 師徒教育 精英教育 現代教育

  一、引言

  筆者自發心出家以來,就從社會學校跳到佛學院讀書,畢業後留校任教,從事教學管理工作,從沒離開過佛學院的生活。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目之所及,耳之所聞,心之所思所想,自然免不了會關心、談論中國佛教教育的問題,甚至對佛教教育進行了檢討與反思。有此現象似乎難以理喻,如佛法在中國流傳如此之久遠,早與中國傳統文化水乳交融,為什麼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還是那麼少,被誤解扭曲競那麼多?就以比例來說,歷代也沒多少大德出來弘法。更古的不說,從清末民初到50年代,我們有多少成就大德出世教導漢地大眾?幾十年裡,一個擁有幾億人的國家,一個擁有幾萬僧尼的佛教,為什麼只能看得到幾位成就的明眼大德在領眾教人?這不是明顯不成比例嗎?這不能不讓筆者對中國佛教教育進行深刻反思。

  二、佛教教育體制

  經過對中國佛教教育體系的反思,歸納出三種教育體制:

  1、師徒教育

  中國傳統教育體制是處在小農經濟下的師徒制教育,至今影響仍然很強大。古代社會生產率低下,以農為本,沒有計劃組織,過著自耕自食,以解決個人溫飽為需求。教育方式主要運用“言傳身教”。“好師傅”的標准非常低,只要做事肯讓學生看,不保密,就是很好的師傅了,師傅多有“留一手”的現象。其次不太重視經驗總結,不太講究使用教育手段和效率概念。單一低效,是小農經濟模式下傳統教育的基本特征。

  佛教教育也沒法離開社會結構和背景。漢地佛教教育基本形式也是小農經濟下的教育形式,這是漢傳佛教從古至今一直使用的傳統教育方式。在這樣背景下的師徒教育,其優點是佛學教育面廣,簡單易行;生活教育,可以在生活中進行隨時隨地隨機的誘導啟發性的教育;修道教育,宗風宗旨能夠得到很好的貫徹,內證的高品質修道教育得以傳承,師徒關系親密。

  其缺點是缺乏計劃組織;效率低;不講究教學目標方法;沒時間限制,比較松散,不講究系統次第,比較隨意放任。很多人出家以後,就讓干活做事,師父樂意給講,就隨興講點,更多是靠自己自學自修,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2、精英教育(或貴族教育)

  最具代表性的是藏地佛教,其傳統教育方式是貴族教育。藏地的中上層次的僧侶教育實際用的是貴族教育體制。轉世活佛制度維持了一定數量的貴族教育人群長期存在。貴族教育的優點是:教育質量高;教學方法上精益求精;缺點是教育面窄;成本大。不管學生素質如何,一定要教好,幾乎可以不計成本。

  但藏地教育也在衰落。相信喇嘛裡有大德,但數量不會很多,遍地法王是不可能的。但此體制難以在現代維持,必然也轉向現代體制。所以其質量在下降。但就漢地的現代教育體制與藏地的精英教育體制部分相比較,似乎藏地的精英教育質量會更好些。

  3、現代教育

  清末民初,中國步入現代化過程,西方文化大規模傳入中國。西方教育體系為佛教教育所采用。這是一種比較普及、有規模的集體教育,它講究教育方法、教學目標、教育內容、課程設置、教育評估、教育效率等。對人才的培養是批量生產,投入與獲得成比例,從共業中各享別業。其次通過佛學院培養出來的法師,知識系統也比較容易和社會接軌。總之,漢傳佛教經歷了譯經教育、叢林教育,目前主流趨向於現代教育。

  這三種教育體制,事實上與我們的社會背景有關。古代是農業社會,只能適應小農經濟下的教育的模式;藏傳是奴隸制社會,只有特殊階層少數人有機會接受教育;現在是工商業社會,所以現代教育比較講究教育方法與效率。

  “中國歷史上的三種佛教教育模式,都是為了應對時代課題而出現的契時契機的產物。三種模式本身並沒有優劣輕重的分別,雖然在不同時節因緣下可有所側重,但若歷史上面臨的問題依然存在,這三種模式就都有存在的必要。”  

  三、現代教育的優缺點

  無論漢傳、藏傳佛教,都轉向了現代教育。“現代教育是一種大眾通才取向的教育模式,在課程設置上,文化類課程占有相當比重。對教育成果的檢驗,事實上是由文化層圈中的學術性權威作為評價標准。這種教育模式的優點:是學制穩定;教學內容和方法可以延續;可操作性強;培養批量人才;並與世俗學校接軌;學習進度得以制度化、標准化;解門知識得以系統建立。缺點是容易受世俗教育的影響,造成神聖性修道資源流失;” 難以做到因材施教;被動式的接受;無法起到隨時隨地教育的作用;師生關系疏離;缺乏糾正學僧知見的錯誤與偏差;與現實生活分離;知見紛亂,無法深入;解多於行,眼高手低;失去應機性與靈活性。   

  四、解決方式

  1、小班級

  去年,筆者在北京師范大學接受教育學相關領域的培訓,聽幾位老師介紹,了解到美國、日本等國家,對集體授課的班級制進行改革,已經有個體化學習、小組討論的教學組織方式出現了。有的國家還規定了班級人數,對老師與學生的比例進行優化匹配,縮小為合適的小班制,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精力關注學生的成長,學生得到老師更多的教育機會。對比佛學院,目前還多是50人的大班制教學,相對置後於社會教育方式,也比較簡單劃一,缺乏因契理契機,因材施教而進行靈活組織。我覺得這種小班制可以緩解大班制的劃一進度,照顧個體的學習需求,彌補大班制無法做到因材施教等的缺點。

  2、多元化的課堂

  《學會教學》 中提到“多元化的課堂環境”。對學生要正視他們的差異,分別從智力、認知風格、學習風格、個別差異和因材施教進行分析。從而正視和關注這種差異,注意多樣化策略的使用,並幫助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選擇適宜自己學習的風格,甚至對於殘障學生與天才學生的特別教育方法等,都是值得借鑒的,也是契合佛教教育的。佛陀說法契理契機,一般分二種方式:一是從自己的內證流露,直抒本懷;二是站在大眾的立場出發,盡可能的考慮大眾的需要與程度,因機施教。

  而今的佛學院教學,有時會出現重復教育的現象。如學生入學前,有的學生已經讀過其他佛學院,上過某些課程。但該佛學院規模不大,沒法設選修課,學院又規定學生不得不聽課,這給法師的教學安排帶來很大的困難。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筆者在學習教育學過程中,得到很多啟發,摸索出了一些不成熟的解決方式:一是承認他們在其他宗教院校的課程成績,可以免修;二是摸底考試,達到規定的分數線,允許免修;三是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可以讓學生坐在原座位上做他自己的作業;四是助教組織他們進行課後分組討論;五是實行導師制,根據班級人數,匹配師生比例,進行互動交流,與學生討論,同時還可以加深師生情誼,並隨時隨地加以引導學生,糾正學僧知見的錯誤偏差,變被動灌輸為主動學習,起到集體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從而優化了現代教育。

  3、學院寺院化

  對於長期從事佛教教育者來說,深知現代教育體制的缺陷,尤其是佛教的教育,不能只是知識技能的傳授,還應注重在正見正信的培養建立,修道體驗的內證傳承,師徒的“以心印心”、“性命相交”。這些都是現代教育難以很好做到的地方。因此,筆者也在不斷地探索,尋求解決方案,試圖創新,突破現有教育的創新模式。

  下面筆者,有個不成熟的想法,提供出來給有志於僧教育的教界大德共同思考,借以拋磚引玉,並求教於在座各位教界大德。

  在教學《百丈清規》的課程中,筆者得到莫大的啟示,早期禅宗,唯致力於解脫道的實證。自唐中葉,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雖然原有的清規原貌看不到了,但從《清規》楊億的《序》中,梳理出早期禅宗的組織模式,禅宗傳承了印度佛法的核心,提出了“超越一切能所對立執著”的宗旨,是印度核心佛法在中土的具體實證。在外觀上極其樸素,其寺院不設佛殿,只設打坐的禅堂;設講法的法堂,法堂上不設佛像;寺廟只設基本的食宿之地,自耕自食,不過份依靠外出化緣,但內證方面非常強大,從六祖以降,出現無數的著名禅師,留下了千五則公案。一切外部需求都盡可能簡化,無神秘色彩,不崇拜偶像,不鼓勵怪力亂神,幾乎沒有任何不必要的外圍設施,幾乎完全沒有附加的、附帶的、附會的東西,所有的時間精力,唯致力於見行的實證。禅宗在廣泛傳播得到社會認同之後,禅宗無論在外觀還是在內證方面都逐漸演化靠近傳統佛教,現在是中國佛教裡最正統最主流的宗派。

  綜上述,早期禅宗只設了講法的法堂,供大和尚上堂開示,問答解惑,糾正行人偏差的知見,錯誤的心行,是培養建立行人正見的威嚴地方,同時設立禅堂,以見導行,進行打坐實修,從而契入空性,趨向解脫,這是禅宗的見行不二實踐。

  因此,筆者一直渴望找個風景幽靜的山林風光,外界干擾少,能夠相對獨立運作的現有中小型寺院(或有可能另擇地新建),經濟無慮,硬件足以適合見行教育的需求,有法堂(教室)、禅堂、食住、避雨通道、倉庫等必要的設施。同時適當吸收佛學院的現代教育優點,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制度化課程教學。招二、三十位有志於致力中國佛教教育、修行、弘法事業的僧青年,最好社會文化水平大學以上,免去社會文化的彌補教學。隨著社會國民教育的提高,僧人的文化水平也相應提高,大學以上出家的僧青年日漸多起來,避免出現想學的學不到,不想學的強迫學的矛盾,然後組成和合清淨的僧團,聘請見行具足的導師,組成教授團隊,匹配合理的老師,進行言傳身教的解行教育。教學內容應該有中短期的次第規劃,課程內容最好不要超過三門以上,實行學習、修行、生活、做事、弘法的一體式教育,教育年限可以適當放寬,實行真正的“學修一體化”,使自他見行不斷增上。

  這種方式,盡量吸收了師徒教育與現代教育的長處,同時盡量避免了兩種教育的缺點。法師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相似於法師執校;學生既是學習者,又是常住者。完全生活在一起,法師可以隨時隨地施教引導,學僧可以親近師長修學,得到師長的傳道解惑教育,又不會為畢業後的去向擔心,畢業後的學僧還可以繼續做事修學。當學院有了強大的主體力量時,就可以分枝散葉,向外分燈弘法利生了。

  佛學院的畢業生最終還是要回到寺院,以寺院為常住,而佛學院的教育生活相對簡單專注,不用承擔寺院繁忙的寺務、法務等的日常管理工作,多少有些清流理想化傾向,畢業後回到寺院,經常與常住寺院格格不入,也不符合寺院的僧才需要。與其如此,不如在寺院條件尚可的情況下,自己想辦法來辦學。而如果能夠恢復傳統的叢林教育,抓住佛法教育的核心,回歸到見行不二的實證正途上來,大概可以緩解佛學院分離式教育的弊端。這種教育模式是盡量恢復叢林教育,以寺院常住為基礎,適當吸收佛學院教育的優點。希望教界有心辦教育的大德,先以點嘗試,逐漸向面推廣,實現沒因緣進佛學院教育的教界僧尼也有機會得到相應的培養教育,提高全體僧尼的素質。

  五.結論

  以上是筆者通過對中國佛教教育體系的反思,總結出三種不同教育模式。師徒教育與精英教育,都走向了現代教育,這種教育維持了佛教教育百年之久,改變了傳統師徒教育的模式,也培養了佛教大批人才,為佛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其存在的必要。但作為一種教育模式,都不可能是完備的、通用於所有時代的眾生因緣的,它也有其自身的缺點,雖經優化調整,現狀有巨大改善,但仍然不能令人滿意,不得不考慮新的教育模式出現。

  縱觀佛教教育,在文革後,佛教百廢待舉,教界大部分寺院只關注寺院營造,而無心無力無能無人舉辦教育,因此,只有集中有限的教育資源,恢復近代佛學院的教育傳統,大批量培養僧才,以應教界僧才奇缺之迫切需要,這是時代背景下的必然性。但經過三十年的佛學院教育,培養出來的僧青年已經逐漸成為掌握了中國佛教發展的主流,有了僧教育的共識,也有能力有心情去考慮恢復原有叢林教育的強大功能,負起叢林教育的責任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只需適當吸收佛學院教育的優點,來完善叢林教育在密集、義解、系統方面的薄弱環節即可,從而使學修輾轉增上,不至於完全脫節。今後佛教教育,將不只不是佛學院的專利,因此,在保存現代教育的同時,應該適當考慮恢復叢林教育功能,創新佛教教育,使佛教教育呈多元化方向發展,這將是中國佛教教育所面臨的發展方向或必由之路。

 

上一篇:傳明法師:妙老棒喝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