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波羅牢經》————
那麼如何修行呢?這是伽彌尼十分關心的話題。
於是佛陀開始向伽彌尼傳授斷惑證真之法。是些什麼法呢?概括而言,就是遠離十惡,勤修十善,並修習八正道。當然,世尊說法往往是十分注重對象的。由於這位波村長是一位居家人士,所以佛陀就說“晝日教田作耕稼,至暮放息,入室坐定”,就是說白天好好干活,把農田裡的活都做好,這是養身之本,不可荒廢;等到太陽落山了,就回到家裡,好好修行。如何修行呢?就是“入室坐定,過夜曉時”而作種種觀想參悟。關於修行的過程與步驟,佛陀在這部經中講得非常詳細,我不妨就這個問題,根據我個人的理解,匯總一下。
斷除疑惑而得升進的步驟:
①止十惡——→②行十善——→③生起歡悅——→④生起喜——→⑤止息身——→⑥身覺樂——→⑦遠離——→⑧正念——→⑧——→一心——→⑨升進。
當達到一心的時候,便“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繼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游”。當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我們就會對那些論士們各自所述的觀點,就不會再生起分別心,無論他們所說的是對是錯,在我們的心中都不會生起絲毫的波瀾,因為我們已經達到“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的境地,我們不再為是非問題與大家爭個高低上下,我們的心中只有歡悅,只有慈愍,沒有各種不好的因素摻雜在裡面,“不是不非,達內心止”。不僅如此,佛陀還進一步說,我們不僅要對那些所謂“錯”的或者“對”的東西無動於衷,也就是對於四論士所爭論的問題視而不見,同時對於上述所列舉的幾個譬喻也都不生起任何的判別心。修到最後,便會得到遠離,也就是禅定;當獲得禅定後,便可得正念,可得一心,最後,“於現法便斷疑惑,而得升進”。
當伽彌尼聆聽了佛陀的教導之後,便“遠離塵垢,諸法法眼生”,繼而是“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已住果證”。從此以後,他開以佛為獨尊,“更無余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對佛法生起了堅固的信念,盡形壽,皈命三寶!
在這裡我需要說明一下,關於上面幾個修行中的術語,除了對“十惡”與“十善”、“正念”幾個名詞大家都比較熟悉以外,其他的諸如“生起歡悅”、“止息身”、“身覺樂”等名相,我們都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卻無從體悟它們的真正含義。比如說“一心”,如何才能達到“一心”呢?是不是做到前面幾個次第,就可以了呢?那麼前面的又如何去體證呢?這些都是我們用語言而無法表達的。那麼怎麼才能真正地領略呢?我覺得還是那句話,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我們現在只是停留在聞的層面上,接下來,我們需要對佛陀所說的教法,進行全面而深入地領悟,並按照佛陀所說的去老實修老實行,這樣才能逐步達到“三摩地”的境地。當我們完全處於“三摩地”的時候,便會豁然開朗,對於佛陀所說的義理,我們每個人,都會露出會心的笑容——
原來一切竟是如此,真是妙不可言,“不可說,不可說”……
(這篇隨筆前後共寫了9天時間,中間參加了彌陀佛七,所以拖延了好幾天)
(界定 2008年12月16日草就於普陀山佛教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