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伽彌尼經
說法地點:摩揭陀國的那難陀園
參加人員:阿私羅天之子伽彌尼
本經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為伽彌尼天子講說黑白的果報。如行不善業的人,為之黑,而有黑報,身壞命終之後,自然會趣下,必至於惡處;如行十善業的人,就為之白,而有白報,命終之後,自然會升上,必至於善處。並以石、油之一沉一浮來譬喻;又說八支聖道為圍觀、升進、善處之道。
這位伽彌尼,是一位天神之子,他的父親名叫阿私羅。這個阿私羅究竟是哪路神仙,我查閱了相關資料,卻並沒有找到令我滿意的答案。料想這位阿私羅,在天庭中多少也擔任著一點官職,用現在的話叫,也算是天庭中的中層以上干部吧。
阿私羅的兒子名叫伽彌尼。由於天神壽命很長,一般都能活上個幾萬歲應該是小菜一碟,與我們人類昙花一現般的壽命相比,二者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
這位天神之子也十分了得,佛經中稱他的形象很好,“色像巍巍,光耀炜炜”,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但是這位天神之子很有善根,從天庭大老遠地跑到佛陀面前,向佛陀請教問題。他到佛陀所居的那難陀園是什麼時間呢?佛經中說是“夜將向旦”,也就是黎明的前夕。如果大家稍作思考,便知黎明前是一夜之中最為黑暗的時刻,再過個把時辰,東方就要泛出曙光了。而我們若聯系到其他的一些經典,便可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天神們下凡時,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夜晚(初夜、深夜或後半夜),大白天是很難見到天神們的。為什麼天神們不在白天現身呢?這倒是一個頗有興趣的話題。
伽彌尼來到佛所,面對佛陀恭敬稽首,然後退坐一邊。
既然是後夜來訪,肯定是有什麼事情需要解決。於是佛陀就問:“伽彌尼善男子,你不辭勞苦遠道而來,深夜造訪我,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幫助的嗎?”
那麼這位伽彌尼,是為何事而來?原來他有一事不解,按照他的說法,就是對那些外道梵志們所持的言論持懷疑態度——那些梵志們自視甚高,他們各自都事奉著各自的天神。這些梵志們對信仰他們教法的信徒宣稱:只要信奉他們的教法,命終之後,就能夠自由自在地往來於善處,而且還可以保證每一個信徒都上生到天界。
伽彌尼的意思很顯然,他一方面懷疑這些外道梵志們的言論,另一方面也建議佛陀保佑弟子們都能夠死後得生善處,也就是往生於天上。
佛陀靜靜地聽完了伽彌尼的敘述,其實他並不贊同伽彌尼的建議,但是佛陀並沒有立即把自己的觀點闡述出來,而是與伽彌尼將有關善惡的果報問題作了深入的探討。下面是有關探討的具體內容。
佛陀向伽彌尼提問道:假如有些人整天不作善事,壞事做絕,也就是十惡之行無一遺漏,那麼在這種人臨終之時,外道梵志們就對天祈禱說:上天啊,請你們行行好,讓這些廣行十惡的人死後都得生天上吧!
世尊的問題是:“這些多行十惡的人,外道梵志有辦法讓他們得生天上嗎?”
伽彌尼聽後如實地回答說:“這些人是不可能得生天上的。”
世尊聽了伽彌尼的回答後,稱贊不已:“伽彌尼,你回答得真好,看來你很有慧根啊!”
世尊為了更好地把這個道理向伽彌尼闡說清楚,於是就作了一個譬喻:在距此不遠的村落旁邊有一個大水池,有一個人舉起一塊巨大的石頭,然後將石頭投擲於水中。在把扔完巨石以後,他就把村裡面的村民們都召集到池邊,然後請外道梵志對著池子祈禱作法:“天神啊,請你允許大石頭快快從水底飄浮上來吧!”可是任憑梵志如何地呼天喊地,巨石依然是不見蹤影……
世尊接著又問伽彌尼:假如現在有很多人都勤修十善業,遠離殺生偷盜等事,這些人在臨終之前,外道梵志們就對天祈禱說:天神啊,你讓這些人死後下生地獄吧!
世尊的問題是:“這些廣修十善的人,死後會墮入地獄中嗎?”
伽彌尼回答說:“世尊,這些人命終之後是不可能墮生地獄的。”
佛陀在此又作了一個譬喻:在距此不遠處有一個村落,在村外有一個大水池。有人把一只裝滿酥油的瓶子敲碎,然後連瓶帶油都扔到池子裡。此時,瓶子碎片沉入池底,而酥油卻飄浮在水面。於是外道梵志又對著池子祈禱作法:“上天啊,請你慈悲,務必讓這些酥油沉到水底下去吧!”可是梵志對著池子呼喊了半天,酥油依然飄浮在水面。
那麼,經中的“重石”、“酥油”有何深意呢?其實我們稍加思索,便會明曉:佛陀用重石來比喻十惡,用酥油來代表十善,而“深水淵”就代表著我們死後的去處。如果我們多行惡業,就會像重石那樣永沉於淵底;而倘若多行善業,則會像酥油那樣飄浮於池面,即上生至天上,不會在惡道沉淪。
在這部經中,我們需要注意一下,佛陀將惡業與善業,分別稱之為黑業與白業;將惡報與善報,分別稱為黑報與白報。其中的“黑”、“白”,我想也有著很多的劃分。黑,是指不淨的惡業;白,即指清淨的善業。當然,關於黑白業,也有四業的說法,如《大毗婆沙論》卷114稱:“四業謂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非黑非白無異熟業。”此中,不善業稱為黑,色界的善業稱為白,善與不善相雜稱為黑白,無漏諸業稱為非黑非白。即黑業感得不可意黑報,故稱為黑黑異熟業,白業感得可意白報,故名為白白異熟業,黑白業感得愛非愛相雜之果報,故稱為黑白黑白異熟業,無漏業不招感果報,故稱為非黑非白無異熟業。
世尊在經典的結尾,闡述了人為四大假合,固有一死的論點。人的死法有多種,死後無論是焚燒,還是掩埋,還是其他方式,都免不了灰飛煙滅的結局。但是,雖然我們色身的最終結局是相同的,但是我們的死後靈魂去處去大相徑庭。也就是說,有的人上生天庭,有的人深墮地獄。
那麼如何才能得生天上而避免墮入地獄呢?佛陀再一次給我們開出了藥方:
廣修十善,遠離十惡,並勤修八正道。
如此一來,我們便處於園觀之道、升進之道以及善處之道,而不用擔心地獄惡道之虞!
(第三卷至此全部寫完 定 2008.12.4.草就於普陀山佛教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