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十五)~D 二、究羅檀頭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究羅檀頭經

  說法地點:拘薩羅佉妙婆提婆羅門村北方的屍捨婆林(申恕林)中

  參加人員:究羅檀頭婆羅門等。

  經中大意:此經敘述佛陀在屍捨婆林中時,有一位學德兼備的究羅檀頭婆羅門,曾經卻退大家對於他的贊歎。大家以為究羅檀頭婆羅門已具足世上希有的十一法,佛陀應該到其住處去拜訪他,不應由他去拜谒佛陀。然而究羅檀頭婆羅門對此不以為然,他知道佛陀的偉大,故還是贊歎佛德,而率其五百弟子,以及諸居士們詣於佛所,親自接受佛陀之教訓。佛陀為他講述了大祀法(婆羅門有關犧牲的儀禮),又進一步說比大祀法果報還優勝的皈戒、慈心、出家功德。聽佛說法後之婆羅門,則放棄本已准備齊全之牛羊等群(擬行大祀法之禮品),而受佛之皈戒,而供養佛陀,而證不還之果。

  這部經與上面一部經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通過這兩部經,便可以得出至少兩個結論:第一個是佛教的影響在當時是越見擴大,根據佛經中所提示出的說法場合以及文武官員以及普通老百姓對於佛教的熟知程度,可以推斷出此時佛陀的年紀大約在60歲上下,在古印度社會中已經擁有了很高的聲望;第二,通過那些具有名望的婆羅門接二連三地皈依佛陀,說明在婆羅門的上層,對佛陀以及佛教的了解也在日漸加深,他們也逐漸接受了佛教的某些觀點和主張,這說明婆羅門階層內部已經湧動著一股不滿於陳規陋習的改革暗流。這對於婆羅門教的發展與創新是很有幫助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婆羅門階層對佛教產生一定的好感就覺得沾沾自喜,恰恰相反,如果婆羅門教的那些改革派,汲取了佛教中的一些精華而為己所用,這對佛教的日後發展可能會形成潛在的威脅,因為革新後的婆羅門教完全可以利用他們的優勢進而對佛教展開攻勢——此時若婆羅門已經吸收並消化了佛教中的精華,加之與原先的一些固有理論相結合,如此看來對佛教是福還是禍?經過革新的婆羅門教後來逐漸演化成了印度教,迄今仍久盛不衰,而佛教卻在印度卻變成了無根之木,這不是明證嗎?當然,印度教的興盛,佛教的衰亡,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理論的改革與創新,顯然是衡量一個宗教是否具備前瞻性以及生命力的有力標尺。

  從這個角度上講,當佛教發展形式一片大好的時候,我們也要時刻保持警覺,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如果在一派歌舞升平之中,千古江山卻激蕩著江河日下的洪流,那麼距離黍悲之日,似乎並不遙遠——可能我是杞人憂天,更是在瞎操心了。

  回到經典。本經中所提及的婆羅門教中的各種祭品,“特牛”是指雄牛,“牝牛”是指雌牛;“特犢”為雄犢,“牸犢”為雌犢;“羖羊”為雌羊,“羯羊”為閹過的雄羊,在下文中不再一一注明。

  在這部經文中,我們再一次見到了一個非常熟悉的名詞:“梵分”。關於這個話題我就不多講了。但是也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可能是我多慮,即一個婆羅門處於特殊階層而享受著種種特權的國度,必然處於極端的兩極分化的惡局。大量的不用交納賦稅的“梵分”的出現,這對於國家的整體經濟必須是一個難解的心結。國王可以好大喜功任意拿土地和物品或人口大加賞賜,但是國庫的日常用度,龐大的軍費開支,又靠什麼來維系?那些享受特權的婆羅門不用交稅,剎帝利是武士階層,管理國家帶兵打仗,他們當然不用向國家交錢,國家反而還要貼錢給他們去消費;余下的只有兩個階層:自由民、商人、手工業者以及最下等的首陀羅。也就是說,處於最下階層的首陀羅簡直過著暗無天日、生不如死的極端貧困窮苦的生活,經過官府、地主、僧侶(婆羅門)以及商人等人的層層盤剝,能夠讓自己填飽肚子,那已是感天謝地。事實上,根本釋迦佛本人的一些憶述,當時絕大多數僕人階層,幾乎天天都在吃著糟糠,有時甚至連糟糠也難得吃上一頓。在一個極端不平等的國度裡,國民經濟以及老百姓的整體生活水平若要得以改觀,也無異於與虎謀皮。

  與前幾部經相似,這位叫究羅檀頭的婆羅門的生活過得也相當滋潤,村莊豐樂,而且這個村子裡水源充足,可謂綠樹成蔭。這在炎熱干旱的中部印度,可謂是一大優厚的天然資源。

  作為傳統的婆羅門,其中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舉行祭祀。那麼這次舉行祭祀的規模還相當大,特意准備了500只特牛、500只牸牛、500只特犢、500只牸犢,500只羖羊、500只羯羊,加起來一共6000頭牲口,這在當時可算是一個龐大的祭祀規模。

  這個究羅檀頭正在指揮著眾多信徒在為祭祀大典忙得熱火朝天的時候,佛陀此時也游行到了附近,止宿在一個叫屍捨婆的樹林中。許多人聽說佛陀來了,就前往谒拜。而這個究羅檀頭也從高樓上看見了。接下來的情形與我們在上面所提的《種德經》十分相似,這裡我就不再重復了。

  那麼作為師父的要去拜見佛陀,又同樣遭到了徒弟們的反對。這次師父所列出的理由有些靠譜,他說那個沙門瞿昙對於三種祭祀(牛、犢、羊)的各種儀規都很內後,對於十六種祀具都一一知曉,對於這些具體的祭儀連究羅檀都搞得不是很清楚,而作為佛教的沙門瞿昙卻了如指掌,因此究羅檀頭必須要去請教一下。他請教的動機也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就是把學來的一些儀法用於這些大規模祭祀,肯定會“功德具足,名稱遠聞”——他的目的是想借這次祭祀而揚名。

  但是既使這樣,他的行動還是遭到了弟子們的一致反對,弟子們反對理由的核心也很簡單:師父你德高望重,學富五車,那個沙門瞿昙應該來拜見你,而不是你去拜見他。他們也舉出了一些具體的理由,而師父也列舉了一大堆理由予以駁斥,這些理由與我們在上一部經上面所列的理由十分相似,這裡我也不多講了。

  這位究羅檀頭見到佛陀以後,自然是上前問訊,說一番客套話。佛陀也深知他的來意,但是還是很客氣地問他:“大師,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來看望我,真是十分感謝啊!您有什麼問題需要問我,直說無妨。”

  究羅檀頭聽後,說:“正如大師所言,我的確有些疑問想請教於您,但是我要等到你有閒暇,而且必須得到您的允許後,我才敢請教。”

  佛陀說:“你還是直說,隨意一點,不必拘束。”

  究羅檀頭說:“我聽說瞿昙您,能明解三種祭祀的條件,以及十六種的祭祀應具備的條件,這些事是我們這些先宿耆舊們所不能知道的事。我們現在准備舉行大祭祀,諸多祭品。今天因此緣故而來,就是想向您諸教三種祭法以及十六種祭祀應具備之事。”

  佛陀聽後,就開始了他的解答——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剎帝利王,他欲設大祀,就召集婆羅門大臣,說:“我現在財寶很豐富,可自由的享受五欲。我的年紀雖已朽邁,但是諸位大臣的身體卻都很好。現在我要舉行大型祭祀,你們就說說祭祀之法,要舉行此法時,需要用哪些東西作為祭品呢?”

  這時,有位大臣就站出來向國王禀告說:“大王!您說得一點都不錯,我們現在是國富兵強,庫藏盈溢。但是,我們的百姓都心懷邪惡,習諸非法。如果在此時舉行大祀典的話,就不能完成祀法。這好比派遣盜賊去捕捉盜賊,當然是無法完成使命了。”

  國王聽了以後,覺得這位大臣言之有理,於是就問:“那麼依你之見,該怎麼辦才好呢?”

  大臣說:“大王,我覺得這樣可能會更為合適:對於那些對大王您忠心耿耿的,則要給予他們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對於外出經商的那些人,國家則要墊付給他們一定的資本(本錢);對於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則要為他們准備耕牛和稻種……凡是各行各業所亟需的東西,我們就盡力去幫助他們,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祈望大王您不要逼迫民眾,也不要干擾他們的日常生活,那麼百姓自會安居樂業,自會繁衍子孫,自會風調雨順。”

  這位國王虛心納谏,他覺得大臣所言極是,於是就按照大臣所授之法,百姓經過數年休養生息,果然從此以後民風淳樸,天下太平。

  過了幾年,這位國王又想搞祭祀了,於是他再次召集群臣,商討此事,會議中心議題是舉行祭祀時要提前准備哪些物品。

  群臣們對此也沒有表示反對,只是對國王說:“大王如果想舉行大祀典的話,是不是讓內宮的各位王妃夫人們知道一下,這樣也好獲得她們的支持。”

  然後群臣們又說:“內宮如今知道,大王是不是把祭祀的大事向諸位王子和舉國各級官員們通告一下?”國王聽後,也照實做了。

  於是國王就在城東蓋起了新的堂捨,各種祭品均已准備妥當。此時,大王成就八法,大臣們則成就四法。

  剎帝利國王八法:

  第一,七世以來的父母血統純正,不被他人所輕毀;

  第二,顏貌端正,為剎帝利種族;

  第三,戒德增盛,智慧具足;

  第四,乃習種種的技術,比如乘象、馬車、刀矛、弓矢、戰斗之法,悉皆具足;

  第五,有大的威力能攝諸小王,沒有不靡伏;

  第六,善於言語,所說的都是柔軟,義味都具足;

  第七,多有財寶,庫藏盈溢;

  第八,智謀勇果,不再怯弱。

  婆羅門大臣四法:

  第一,七世以來的父母血統純正無混雜,不被他人所輕毀;

  第二,對於異學的三部聖典,都諷誦通利,種種的經書均能分別,世典幽微,沒有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的相法、瞻察吉凶、祭祀儀禮等事;

  第三,善於言語,所說的都為柔和,義味都具足;

  第四,智謀勇果,沒有怯弱,凡是祭祀之法,沒有不解知。

  這時,婆羅門大臣在於那棟新捨,以十六種事,來開解王意,去除國王的疑想。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十五)~B 種德師徒間的對話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