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五十)~T 1355經:本經敘述盜瓜者與比丘各說一偈,各述其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355經:本經敘述盜瓜者與比丘各說一偈,各述其願。

  阿含經中的譬喻很多,有的譬喻與中國的很多審言故事竟是如此地巧合。諸如有個成語叫“掩耳盜鈴”(原為鐘),出自《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這則成語廣為熟知,其寓意乃是嘲笑自欺欺人、欲蓋彌彰的愚蠢行徑。而本經所記的一個偷瓜人,其愚蠢與這位來自古代中國的盜鈴人竟是如出一轍:“有盜者夜偷其瓜,見月欲出,而說偈言:‘明月汝莫出,待我斷其瓜;我持瓜去已,任汝現不現。’”趁著夜黑風高跑到瓜田裡去偷得幾個瓜享用,雖是偷竊,然這種行為卻比較常見——這些小動作在我們少年的時候,依稀也曾做過。其實偷盜者本人在行竊之時,心理不僅十分緊張,且是心存僥幸,心中默禱自己的偷竊行為萬萬不要被他人發現。當一旦得手,心中呈現的或許是短暫的一番竊喜與慶幸。作為生活中的一分子,連魯迅筆下的《故鄉》中的那些小伙伴們,結伙去偷瓜,並不可惡,卻是活生生的原生態寫照。

  盜瓜者或盜鐘者在行竊之時心存僥幸實屬常情,然其以“掩耳”的方式或期盼明月晚出的心裡,就僥幸得有些令人發笑了:“月亮兒你行行好,當我在偷瓜的時候,你萬萬不可露出臉來,否則我就被人發現了;倘若我摘瓜成功逃去,你再出來,那便是幫了我的大忙啦!”企圖阻止或限制月亮升起的時間,注定是無法實現的癡心妄想;最好的辦法,便是不要伸出那自己貪婪的雙手,“伸手必被捉”。

  正在瓜田附近修習的一位比丘見此情狀,於是也附說一偈:“惡魔汝莫出,待我斷煩惱;斷彼煩惱已,任汝出不出。”如果我們把比丘與盜瓜者作為比較,可見二者心中所企圖的完全不同:比丘是為了斷除煩惱與貪欲,而盜瓜者卻是為了滿足一己私欲;比丘心存美好的願望,盜瓜者卻是動機不良。誠然,我們從成就道業的角度上講,比丘從凡夫修習到阿羅漢,中間需要經歷種種波折與考驗,這其中就很可能會有惡魔的侵擾。即是說,惡魔出與不出,這只是或然而非必然。因此比丘願望自己在修習中不要遇見惡魔,避免使自己尚未堅固的道念受到影響——這樣的願景我們樂見其成,因比丘成道即說明波旬日損。而對於那個盜瓜者來說,我們卻希望他心中的企圖無法實現,否則他會向罪惡的深淵,無疑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人未來所獲成就的有無與大小,與其願力(發心)的正邪、大小將直接相關。願力不僅影響此世,甚至還會影響到我們的累世累劫。(6.23.)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五十)~R 1353經:本經敘述一異比丘已滅受欲,而不以火燒為苦。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