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七)~N 在1263經中,佛陀對弟子們說:“我不贊歎受少有身,況復多受?所以者何?受有者苦,譬如糞屎,少亦臭穢,何況於多?”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1263經中,佛陀對弟子們說:“我不贊歎受少有身,況復多受?所以者何?受有者苦,譬如糞屎,少亦臭穢,何況於多?”這裡的“受少有身”,指的是受到輪回的次數比較少。佛陀作為人天之師,對於眾生是充滿了期待,他總是盼望著眾生此生便可以把生死問題徹底地解決掉,而不希望眾生生生世世在生死的長河中流轉。所以說佛陀對於眾生,就好像慈母時刻牽掛著遠游的兒子一般。我們知道,一般來說在成就阿羅漢之前,須經歷須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三個階段。初果為初入聖人之流,需要再往來於三界七次;二果斯陀含為一來,意指還要到天界去做一回天人,再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一次,從此以後就不需要再來世間了;三果用是不還果,也就是不再生於欲界,在命終之後可以徹悟到寂靜涅槃而證得四果。有時候我們將羅漢四果細分為四雙八輩,除了第四果阿羅漢以外,其余皆要不同程序地受到輪回的影響,而這些並不真正得到佛陀的贊歎。故而佛陀在經中才說“我不贊歎受少有身”,無論是“一來”還是“不來”,自然都沒有此生徑直徹證聖果來得直接。

  佛陀對我們說,有生必有死,只要有這個“受身”的存在,就必然有苦惱的絲纏。在聖谛中第一谛便是“苦谛”——這決不是對現實的消極與悲觀的態度,而是看穿了世間的本質所在。有時,佛教縱然教導世人要愉快樂觀地生活,但並不是說明世間是快樂的;相反,佛陀對弟子們的反復教誡是世間根本為苦,快樂是極少且極為短暫的。佛法總是圓融方便的,便作為眾生,只要有色身的存在,就總是會麻煩不斷;同理,即便是有“受少有身”,也猶如少糞便一便惡臭難聞。所以佛陀對弟子們說:“如是諸有,少亦不歎,用至剎那,況復於多?”哪怕是剛生下來便死去的嬰兒,也不值得去憐惜,因其雖是來世間“剎那”時光,但還是受到了“有身”的染污,對於這樣的少許染污,佛陀也是絲毫不加贊歎的。“所以者何?有者,苦故”,一旦與“有”沾上了邊,就等於與諸苦產生了諸多扯不斷、理還亂的關系。無常為苦,受有亦為苦。四聖谛中的“苦谛”,既可以視其為我們的人生觀,也可以視作是世界觀,還可以將其視為一種生命價值觀。所以作為佛弟子來說,將“苦”作為人生的指導思想來對待,是十分重要的。具備“苦”的觀念,就不會對世間諸相產生貪執與留戀,從而為今後的解脫道路作了很好的鋪墊。解決“苦”的最好方法,莫過於“斷除諸有,莫增長有”,也就是達到“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涅槃不動境地。(3.5.)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七)~L 1258經:本經以鼓為譬,教導弟子當不斷修習。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