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七)~F 1248經、1249經:此二經為“牧牛者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248經、1249經:此二經為“牧牛者經”。

  佛陀1248經中,以牧牛者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技能,來教導弟子們應該如何掌握修持方法。可能有人會想,不就是放牛麼,又有什麼技巧可言呢?事實上不是這麼回事。佛陀將牧牛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愚癡無慧”,一種是“不愚不癡,有方便慧”。從哪方面能體現出來呢?最主要是要在夏末秋初之季,如何將群牛安全無缺地送至對岸目的地。對於那些“愚癡無慧”的牧牛人而言,他們“不善觀察恆水此岸,亦不善觀恆水彼岸,而驅群牛峻岸而下,峻岸而上,中間洄澓少,多起患難”。欲讓群牛能平安無險地渡過恆河,作為牧牛人而言,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否則一旦群牛在上下堤岸時亂了陣腳,勢力給牛群造成一定的損失,甚至會發生悲劇。而那些有智慧的牧牛人,則會采取完全不同的處理方法。比如說,他們“能善觀察恆水此岸,亦善觀察恆水彼岸,善渡其牛,至平博山谷好水草處。”在具體做法上,他們將牛群分為四部分:

  第一,“彼初流時,先流大牛能領群者,斷其急流。”

  第二,“次驅第二多力少牛,隨後而渡。”

  第三,“然後第三驅羸小者,隨逐下流,悉皆次第安隱得流。”

  第四,“新生犢子愛戀其母,亦隨其後,得度彼岸。”

  佛陀以“愚癡無慧”的牧牛人,譬喻六師外道,因為這些人在修行方法上不得要領,胡亂修習一通,可謂誤己誤人。“不觀彼岸,謂於他世;中間洄澓,謂境諸魔,自遭苦難。彼諸見者,習其所學,亦遭患難。”而對於善牧牛者,則非佛陀莫屬。其余四種牛群,則分別譬喻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以及須陀洹。佛陀能根據每個人的根機情況,方便給予不同的教法,從而使四類人都能夠安隱地渡過生死之恆河。

  第1249經重點講牧牛人須成就十一法,此為牧牛技能的具體表現,“若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不能令牛增長,亦不能擁護大群牛,令等安樂。”哪十一法呢?“謂不知色、不知相、不去蟲、不能覆護其瘡、不能起煙、不知擇路、不知擇處、不知渡處、不知食處、盡毂其乳,不善料理能領群者,是名十一法成就。”此十一法是指十一種不好的習氣,若牧牛人將這些壞習氣悉數具備,則注定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牧牛人。同理,若比丘成就了十一種不良之法,則“不能自安,亦不安他”。此十一種法是指:“不知色、不知相、不能除其害蟲、不覆其瘡、不能起煙、不知正道、不知止處、不知渡處、不知食處、盡毂其乳、若有上座多聞耆舊,久修梵行,大師所歎,不向諸明智修梵行者稱譽其德,悉令宗敬、奉事、供養。”

  1、不知色:諸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是名為色不如實知;

  2、不知相:事業是過相,事業是慧相,是不如實知;

  3、不知去蟲:所起欲覺能安,不離、不覺、不滅,所起嗔恚、害覺能安,不離、不覺、不滅,是名不去蟲;

  4、不覆瘡:謂眼見色,隨取形相,不守眼根,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心隨生漏,不能防護(其余亦復如是);

  5、不起煙:如所聞,如所受法,不能為人分別顯示;

  6、不知正道:八正道及聖法、律是名為道;彼不如實知,是名不知正道;

  7、不知止處:謂於如來所知法,不得歡喜,悅樂、勝妙、出離、饒益,是名不知止處;

  8、不知渡處:謂彼不知修多羅(經)、毗尼(律)、阿毗昙(對法),不隨時往到其所,咨問請受:雲何善與不善,雲何有罪無罪,作何等法為勝為非惡,於隱密法不能開發,於顯露法不能廣問,於甚深句義自所知者,不能廣宣顯示;

  9、不知放牧處(不知食處):謂四念處及賢聖法、律是名放牧處;於此不如實知,是名不知放牧處;

  10、盡毂其乳:彼剎利、婆羅門長者自在施與衣被、飲食、床臥、醫藥、資生眾具,彼比丘受者不知限量,是名盡毂其乳;

  11、上座大德多聞耆舊,乃至不向諸勝智梵行者所稱其功德,令其宗重承事供養,令得悅樂:謂比丘不稱彼上座,乃至令諸智慧梵行者往詣其所,以隨順身、口、意業承望奉事,是名不於上座多聞耆舊,不令得悅樂。

  當然,若從相反方面來說,若成就另外十一種法,則“堪能令彼群牛增長,擁護群牛,令其悅樂”;比丘成就十一法者,理亦相同,能“自安安他”。(2.20.)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七)~D 1245經:本經敘述必須斷除身口意三惡行。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