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0經:本經以波斯匿王之念,而敘述佛陀出世因緣。
我們常常會說佛菩薩為何而倒駕慈航,應化於世間?詩偈中這樣稱頌觀音菩薩:“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瓶中甘露常持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做度人舟。”即菩薩歷經波折來垂跡於世間,無非就是為了度脫世人於苦海,而甘為一葉扁舟。我們的本尊釋迦牟尼佛亦是如此。世尊八相成道示跡娑婆,亦是為了解決我們的老病死而來。故波斯匿王在一次獨靜思惟中而作是念:“此有三法,一切世間所不愛念。何等為三?謂老、病、死。如是三法,一切世間所不愛念。若無此三法世間所不愛者,諸佛世尊不出於世,世間亦不知有諸佛如來所覺知法為人所說。此有此三法世間所不愛念,謂老、病、死故,諸佛如來出興於世,世間知有諸佛如來所覺知法廣宣說者。”
波斯匿王雖為世俗國王,卻能有此念,即把釋迦佛應化的本懷因緣說得一清二楚,誠是難能可貴。釋迦佛在證道之初即發出感喟:“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語出《華嚴經》)佛與佛、佛與眾生,從佛性上講,完全平等,無二無別。從我們本具的佛性而言,與諸佛菩薩沒有任何區別,所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那為什麼佛是佛、眾生是眾生呢?這就是佛陀所說,“只因妄想執著”,眾生妄想妄念實在太多。佛是究竟的覺悟者,他覺而不迷;而我們眾生呢,卻只是迷而不覺。我們對世間一切真相只是迷惑顛倒,由於受到無明的驅使(妄想)而造出種種惡因,所謂善寡惡多,故而遭受到無窮的惡報,一直在六道中輪回不已。眾生若想出離三界五濁惡世,只能從去除心中的“妄想執著”入手。妄想少一點,覺悟便會多一點,這好比黑夜離去,曙光漸來。當我們把心中的妄念都完全去除了,我們的覺悟就會漸漸趨於圓滿,此時我們本具的“佛性”就猶如摩尼寶珠般倏然現前了。所以捨凡成佛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如何去除我們心中的“妄想執著”的過程。
如上所述,正因為有妄想妄念,心中有執著,才會輪回於三界,能會有老病死三法的困擾。佛陀出現於世間,就是為了解決我們的老病死三個根本大問題而來。如果眾生都能夠這三個問題全部解決了,那麼佛菩薩又何必來世間垂化度生呢?正因為眾生對於老病死問題一籌莫展,而且“其性剛強”,且極易退轉,所以佛菩薩才會苦心婆心、不厭其煩地為眾生提供種種方便,講經說法。故而佛陀說:“若人壽百歲,常慮死隨至,老病競追逐,伺便辄加害!”人生不過百年,唯有如來的正法,才能使我們常駐於青春之中,“禀斯正法者,永到安隱處”。佛法猶如甘露水,能醫世間百病,能將泥潭苦患中的眾生安隱度至快樂無憂的彼岸王國之中。此為本經主旨所在。(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