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1經至1154經:此四經分別敘述各類眾生在佛前放肆,反被佛陀所感化。
1151經是年輕阿修羅呵責於佛,“有年少阿修羅來詣佛所,於佛面前粗惡不善語,瞋罵呵責”,佛陀以偈教導其不要瞋怒,“不怒勝瞋恚,不善以善伏,惠施伏堅貪,真言壞妄語。不罵亦不虐,常住堅聖心;惡人住嗔恨,不動如石山。起嗔恚能持,勝制狂馬車;我說善御士,非彼攝繩者。”大意是不生氣肯定會勝於嗔恨,真話一定可以破壞妄語;嗔怒如狂馬,而聖人則常住於慈悲軟語之中。另據,此處的“阿修羅”未必是指阿修羅道的眾生,而為人名,因其聞其兄被佛陀度化出家,而怒氣沖沖地跑到佛所刁難質問。
1152經中敘述一位年少婆羅門叫賓耆迦,在佛前作粗惡不善語,嗔罵呵責。佛陀用譬喻教導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別人的辱罵。佛陀對年少婆羅門說:“若於一時吉星之日,汝當會諸宗親眷屬耶?”婆羅門回答“如是”;佛陀問“若汝宗親不受食者,當如之何?”回答是“不受食者,食還屬我。”就是說在某一個好日子,年少婆羅門請一些親朋好友到家裡吃飯,可是客人不給面子,連飯都沒吃便離去了。面對豐盛的飯菜,婆羅門只好留給自家人吃了。佛陀說此譬喻的用意何在?“如來面前作粗惡不善語,罵辱呵責,我竟不受,如此罵者,應當屬誰?”猶如對著老天大吐口水,老天自然是毫發無損,自己弄不好還會吐沫滿身。我想面對別人的辱罵,世間恐怕沒幾個人心甘情願地樂於接受,相反還會以罵還罵,以惡報惡,由此口水戰不休,甚至為此大打出手,直至“法庭上見”。所以說叫罵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頂多就是圖個精神上的勝利而已。
1153經敘述健罵婆羅門在佛陀經行之時大放厥詞,“作粗惡不善語,罵詈呵責”。佛陀沒有理會他,繼續經行。這個婆羅門以為佛陀害怕了,便“隨世尊後行”,邊行邊罵。後來佛陀經行結束停下來,住於一處。這個婆羅門自鳴得意地問佛陀:“瞿昙伏耶?”佛陀聞後說一偈:“勝者更增怨,伏者臥不安;勝伏二俱捨,是得安隱眠。”無論是獲勝的一方,還是被降伏的一方,都不會獲得好的結果。只有捨去“勝”與“伏”觀念,才會心無掛礙,天天都可以睡個好覺。這位婆羅門罵了半天,把自己弄得口干舌燥,到最後卻換得了佛陀出奇的平靜,就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這倒讓婆羅門大失所望,最後連他自己也意識到自己簡直是昏了頭,“如愚如癡,不辯不善”。在1154經中,這位健罵婆羅門在佛陀乞食必經的路上,不僅惡語罵佛,而且還“把土坌佛”(向佛陀身上潑灑塵土)。此時說來也怪,此時竟莫名地刮起逆風,將這些揚起的塵土不偏不倚地反潑到婆羅門的身上。婆羅門見狀,真是大為懊惱。佛陀見狀而說一偈:“若人無嗔恨,罵辱以加者,清淨無結垢,彼惡還歸己;猶如土坌彼,逆風還自污。”辱罵與嗔怒就好像逆風而揚的塵土,最終只能使自己灰頭土臉,顏面盡失!(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