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經:本經主旨:如何保持正念和正智。
在曾經一段時間裡,居住於伽梨隸講堂的眾多比丘都身染疾病,“時,多有比丘疾病”。佛陀知悉了這個消息,選擇了合宜的時機前去探望大家,並且為大家講開示。佛陀今天為諸比丘所講的開示內容是:當我們患病的時候,如何保持正念與正智:“當正念正智以待時,是則為我隨順之教。”即比丘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要時刻以正念與正智來對待一切環境與時勢的變化,以不變應對萬變,這是佛陀對弟子們的一貫教導。在下列的經文中,佛陀詳細地闡述了何謂正念正智,以及如何讓自己始終處於正念正智的當下。
1、什麼叫正念:“謂比丘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身觀念處、內外身身觀念處,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憶念。”從這裡可以看出,所謂正念,即是將心念時時系於身、受、心、法的四念處當中。而四種念處,可細分為內、外、內外三種,故又稱其為十二念處。另據《中阿含卷七·分別四谛經》對正念的敘述是:“雲何正念?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心順念背不向念,念遍,念憶,復憶心,心不忘,心之所應,是名正念。”
2、什麼叫正智:“謂比丘若來若去,正知而住,瞻視觀察,屈伸俯仰,執持有缽,行、住、坐、臥、眠、覺,乃至五十、六十,依語默正智行,是名正智。”此處的正智,與一般“正智”之義略有不同。一般而言,正智乃指契於正理的智慧,為“邪智”相對應,即離凡夫外道之邪執分別及二乘人之偏執,且契於中道妙理者。此處的正智,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比丘在行為上一定要合乎規則與威儀,即比丘無論身處寮捨梵剎之中,還是托缽乞食於城廓聚落之間,都要時刻注意儀表,舉止有法,進退有度。甚至於臥眠之時,亦要保持正確如法的觀念認識,時刻保持收束身心,不越雷池半步。
3、如何保持正念正智而住?即善於觀察三種受:
第一,“正念正智住者能起樂受,有因緣,非無因緣。雲何因緣?謂緣於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樂受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彼,觀察身及樂受無常,乃至捨已,若於身及樂受貪欲使者永不復使。”——樂受乃為無常有為,為生滅之法,故而應捨棄之。
第二,“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緣,非不因緣。雲何為因緣?如是緣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苦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苦受觀察無常,乃至捨。於此及苦受嗔恚所使,永不復使。”——苦受亦為無常有為之法,為因緣所生之法,亦同樣捨棄之。
第三,“正念正智生不苦不樂受因緣,非不因緣。雲何因緣?謂身因緣,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彼不苦不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彼身及不苦不樂受觀察無常,乃至捨,若所有身及不苦不樂受無明所使,使永不復使。”——不苦不樂之受從表象上看似乎並未引起嚴重後果,然其過患更為隱秘,且不易為常人所察覺,故而其十分頑固,極難剔除。佛陀在此明確指出其為無常生滅之法,故而應當捨棄而不為其所染著。
4、保持正念正智的善果:“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厭離,於受、想、行、識厭離,厭離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最後,佛陀在偈頌中說道,對於三種受,我們若能不受它們的影響,那麼就可以做到不受貪、嗔、癡三毒的侵蝕。“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傾動;於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能悉諸受者,現法盡諸漏;依慧而命終,涅槃不墮數。”(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