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十一)~E 880經~882經,此三經敘述不放逸的功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880經~882經,此三經敘述不放逸的功德。880經敘述修習禅法的根本,在於不放逸:“譬如有人作世間建立,彼一切皆依於地;如是比丘修習禅法,一切皆依不放逸為根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比丘不放逸者,能修四禅。”此處將不放逸視作修習禅定的基礎,就好比大地,世間人無論建造房屋還是從事一切活動,都是以大地為活動基地,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修習禅定亦得如是,離開不放逸,禅定將變得一無是處。所謂善心專注,就不會昏睡、不掉舉,能去五蓋。五蓋去除而禅定自現,故而881經說,“如是比丘能斷貪欲、嗔恚、愚癡”,皆是由於修行不放逸之故。而882經則敘述種種善法均以不放逸為根本。這些譬喻分別是:

  1、譬如百草藥木,皆依於地而得生長;

  2、譬如堅固之香,赤旃檀為第一;

  3、譬如水陸諸華,優缽羅華(青蓮華)為第一;

  4、譬如陸地生華,摩利沙華(素馨蔓花)為第一;

  5、譬如一切畜生跡中,象跡為上;

  6、譬如一切畜生,師子為第一,所謂畜生主;

  7、譬如一切屋捨堂閣,以棟為第一;

  8、譬如一切閻浮提果,唯得閻浮名者,果最為第一,

  9、一切俱毘陀羅樹(黑檀樹),乃以薩婆耶旨羅俱毘陀羅樹;

  10、譬如諸山,以須彌山王為第一;

  11、譬如一切金,以閻浮提金為第一;

  12、譬如一切衣,以伽屍國產的細氎為第一;

  13、譬如一切色中,以白色為第一;

  14、譬如眾鳥,以金翅鳥為第一;

  15、譬如諸王,以轉輪聖王為第一;

  16、譬如一切天王,四大天王為第一;

  17、譬如一切三十三天,以帝釋為第一;

  18、譬如焰摩天中,以宿焰摩天王為第一;

  19、譬如兜率陀天,以兜率陀天王為第一;

  20、譬如化樂天,以化樂天王為第一;

  21、譬如閻浮提一切眾流皆順趣大海,以大海者最為第一;

  22、譬如一切薩羅(池),阿耨大薩羅為第一;

  23、譬如諸大身眾生,羅睺阿修羅最為第一(據說可以遮天蔽日);

  24、譬如一切諸神力,以天魔波旬為第一;

  25、譬如一切法眾,如來眾為第一;

  26、譬如一切所有諸界苦行,梵行聖界為第一。

  第883經敘述各種四種禅定,主要有:

  1、三昧善,非正受善;正受善正受善,非三昧善;三昧善,亦正受善;非三昧善,亦非正受善。

  2、有禅住三昧善,亦住正受善;有禅住正受善,非住三昧善;住於三昧善,亦住於正受善;非住於三昧善,亦非住於正受善。

  3、三昧起善,非正受起善;正受起善,非三昧起善;三昧起善,亦正受起善;非三昧起善,亦非正受起善。

  4、三昧時起善,非正受時善;正受時善,非三昧時善;三昧時善,亦正受時善;非三昧時善,亦非正受時善。

  5、三昧處善,非正受處善;正受處善,非三昧處善;三昧處善,亦正受處善;非三昧處善,亦非正受處善。

  6、三昧迎善,非正受迎善;正受迎善,非三昧迎善;三昧迎善,亦正受迎善;非三昧迎善,亦非正受迎善。

  7、三昧念善,非正受念善;正受念善,非三昧念善;三昧念善,亦正受念善;非三昧念善,亦非正受念善。

  8、三昧念不念善,非正受念不念善;正受念不念善,非三昧念不念善;三昧念不念善,亦正受念不念善;非三昧念不念善,亦非正受念不念善。

  9、三昧來善,非正受來善;正受來善,非三昧來善;三昧來善,亦正受來善;非三昧來善,亦非正受來善。

  10、三昧惡善,非正受惡善;正受惡善,非三昧惡善;三昧惡善,亦正受惡善;非三昧惡善,亦非正受惡善。

  11、三昧方便善,非正受方便善;正受方便善,非三昧方便善;三昧方便善,亦正受方便善;非三昧方便善,亦非正受方便善。

  12、三昧止善,非正受止善;正受止善,非三昧止善;三昧止善,亦正受止善;非三昧止善,亦非正受止善。

  13、三昧舉善,非正受舉善;正受舉善,非三昧舉善;三昧舉善,亦正受舉善;非三昧舉善,亦非正受舉善。

  14、三昧捨善,非正受捨善;正受捨善,非三昧捨善;三昧捨善,亦正受捨善;非三昧捨善,亦非正受捨善。

  在本經之中一口氣列舉了十四個四種禅定,其核心即是三昧與正受二名相。三昧即是正受,從理論上並沒有什麼根本性的不同;而從本經中,我們又似乎可以覺察出此二者尚有某些不同,否則就沒有必要翻來覆去地變換出各種名稱。“定心而離邪亂稱為‘正’,無念無想而納法在心稱為‘受’,猶如明鏡之無心現物”(佛光大辭典)。而《觀經玄義分》:“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而三昧稱為三摩地,通過三昧可以生起正智慧從而覺悟真理。從這個意義上講,正受是一種禅定的狀態,而三昧是從禅定中悟出一些真知灼見,即由定發慧的必經階段。(4.19.)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十一)~C 873經敘述四種調伏眾,分別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與優婆夷。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