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八)~A 第490經、491經(閻浮車經):經中敘述出家難,出家後樂道更難,並有種種之問答,即閻浮車列出種種之問,捨利弗一一予以解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漫說《雜阿含》(卷十八)    

  第490經、491經(閻浮車經):經中敘述出家難,出家後樂道更難,並有種種之問答,即閻浮車列出種種之問,捨利弗一一予以解答。

  本經比較長,由多個小經集合而成。“閻浮車”是一名外道出家者,這個人看來也不是泛泛之輩,因為他“是捨利弗舊善知識”(南傳注為捨利弗外甥)。在捨利弗未出家之前,他們倆關系就很不錯,十分要好。而捨利弗在俗家是位心高氣傲、學識頗豐的富家子弟,而與他為“舊善知識”者自然不會差到哪兒去。

  有一天,閻浮車前來造訪捨利弗尊者,二人就一些問題進入了深入的探討。這些問題主要包括:

  問:“賢聖法律中,有何難事?”

  答:“唯出家難。”

  問:“雲何出家難?”

  答:“愛樂者難。”

  問:“雲何愛樂難?”

  答:“樂常修善法難。”

  問:“雲何名善說法者?為世間正向?雲何名為世間善逝?”

  答:“若說法調伏欲貪,調伏嗔恚,調伏愚癡,是名世間說法者。若向調伏欲扁,向調伏嗔恚,向調伏愚癡,是名正向。若貪欲已盡,無余斷知,嗔恚、愚癡已盡,無余斷知,是名善斷。”

  問:“謂涅槃者,雲何為涅槃?”

  答:“涅槃者,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問:“何故於沙門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答:“為斷貪欲故,斷嗔恚故,斷愚癡故。”

  問:“謂有漏盡,雲何名為有漏盡?”

  答:“有漏者,三有漏,謂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此三有漏,欲盡無余,名有漏盡。”

  問:“所謂阿羅漢者,雲何名阿羅漢?”

  答:“貪欲已斷(盡)無余,嗔恚、愚癡已斷無余,是名阿羅漢。”

  問:“所謂無明者,雲何為無明?”

  答:“所謂無明者,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中際無知,佛、法、僧寶無知,苦、集、滅、道無知,善、不善、無記無知,內無知、外無知;若於彼彼事無知暗障,是名無明。”

  問:“所謂有,雲何為有?”

  答:“有謂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問:“所謂有身,雲何有身?”

  答:“有身者,五受陰。雲何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問:“所謂苦者,雲何為苦?”

  答:“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為苦。”

  問:“所謂流者,雲何為流?”

  答:“流者,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問:“所謂取者,雲何為取?”

  答:“取者,四取,謂欲取、我取、見取、戒取。”

  問:“所謂縛者,雲何為縛?”

  答:“縛者,四縛,謂貪欲縛、嗔恚縛、戒取縛、我見縛。”

  問:“所謂結者,雲何為結?”

  答:“結者,九結,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他取結、疑結、嫉結、悭結。”

  問:“所謂使者,雲何為使?”

  答:“使者,七使,謂貪欲使、嗔恚使、有愛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

  問:“所謂欲者,雲何為欲?”

  答:“欲者,謂眼所識色可愛、樂、念,染著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所識觸可愛、樂、念,染著觸。此功德非欲,但覺思惟者。”

  問:“所謂蓋者,雲何為蓋?”

  答:“蓋者有五蓋,謂貪欲蓋、嗔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問:“謂稣息(安息)者,雲何稣息?”

  答:“得稣息者,謂三結(身見、戒禁取、疑)已盡、已知。”

  問:“謂得上稣息處,雲何為得上稣息處(最上安息,指阿羅漢)?”

  答:“得上稣息處者,謂貪欲已斷、已知,永盡無余;嗔恚、愚癡已斷已知,永盡無余,是為得上稣息處。”

  問:“所謂清涼,雲何為清涼?”

  答:“五下分已盡、已知,是名得清涼。”(五下分是指:身見、戒禁取、疑、貪欲、嗔恚,指證入三果的聖者所斷之煩惱)

  問:“所謂上清涼(阿羅漢)者,雲何為上清涼?”

  答:“上清涼者,謂貪欲永盡無余,嗔恚、愚癡永盡無余,一切煩惱永盡無余,是名上清涼。”

  問:“所謂愛,雲何為愛?”

  答:“有三愛,謂欲愛、色愛、無色愛。”

  問:“謂業跡(惡業),雲何為業跡?”

  答:“業跡者,十不善業跡,謂殺生、偷盜、邪YIN、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邪見。”

  問:“所謂恚者,雲何為穢?”

  答:“穢者,謂三穢:貪欲穢、嗔恚穢、愚癡穢。”

  這位閻浮車外道在這裡主要提出了二十六個問題,這些問題包囊括的范圍極其廣泛。捨利弗一一予以解答。從捨利弗解答的思路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回答問題的重點,並不是該問題的定義,而是著眼於該問題的類別,這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比如說,閻浮車問什麼叫“蓋”?捨利弗回答說“有五蓋”,並列出了五蓋的具體內容。按照現今的標准,當別人問“什麼叫‘蓋’?”,我們當然會回答:“所謂蓋,乃障覆義,煩惱別名。由於煩惱能覆蓋行者清淨的善心,使善心不得開發,故稱煩惱為‘蓋’”在回答了什麼是蓋,我們可以適當擴展到五蓋的具體內容。捨利弗並沒有直接解答“蓋”定義,而是直接給出了“蓋”的類別。因而捨利弗這種回答問題的方式,與我們今天是有差異的。

  對於上述的眾多問題,閻浮車都提出了一個同樣的問題,即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捨利弗,有道有向,斷此三穢耶?”)。捨利弗給出了一個相同的答案:“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從這裡可以發現,在早期佛教看來,八正道就是修習解脫的最上最好最妙法門,沒有比八正道更為殊勝的法門了。因此對於八正道,我們應予以足夠的重視。(10月3日)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七)~R 第486經~489經(一法經)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