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五)~A 第365經(見法涅槃經):重點是回答什麼叫“見法般涅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漫說《雜阿含》(卷十五)

365經(見法涅槃經):

本經與前面的363、364經精神基本一致,重點是回答什麼叫“見法般涅槃”:即對於老病死,若能生厭、離欲、滅盡,而不起諸漏,心善解脫的話,就叫做叫法般涅槃。

366經(毗婆屍經):

本經的重點是講過去六佛所悟之道,無非就是對十二因緣的順逆觀察:

“毗婆屍佛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禅思,作如是念:一切世間皆入生死,自生自熟,自滅自沒,而彼眾生於老死之上出世間道不如實知,即自觀察:何緣有此老死?如是正思惟觀察,得如實無間等起知:有生故有些老死,緣生故有老死。……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譬如緣油炷而然(燃)燈,彼時時增油治炷。彼燈常明,熾然不息。”

關於十二因緣,我們並不陌生,我在相關文章中已反復地講過許多次。佛陀通過毗婆屍佛,進而講到了屍棄佛、毗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以及迦葉佛,都是通過對十二因緣的深入體察,而悟入正覺。那麼釋迦佛本人呢,也是和上述六佛相同,都是由十二因緣而悟法。有人會說,如果將佛陀的覺悟之理歸結為十二因緣,豈不是太狹隘了?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原因是他對十二因緣沒有了解透徹的緣故。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佛教離開了緣起法,那麼佛教就不能稱為佛教(起碼不能稱作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教)。我不是在危言聳聽,也絕非信口開河。對佛教史稍有涉獵者,相信都會贊同我的觀點。

下面稍談些我們常講的過去七佛。

關於過去七佛,除釋迦佛外,尚有六位古佛。《長阿含經·大本經》對他們有著詳細的闡述(可參看該經,亦可參考本人《漫說長阿含》相關文章)。根據佛經所載,過去、未來、現在三劫之中,均有千佛現世,然只有此七佛與娑婆世界因緣殊深。在七佛之中,毗婆屍佛出現於過去九十一劫中,屍棄佛與毗捨婆佛出現於過去三十一劫中,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與釋迦佛則出現於現在賢劫中。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七佛皆有成佛偈,據《增一阿含》所載,此七偈分別是:

1、忍辱為第一,佛說無為最,不以剃須發,害他為沙門。

2、若眼見非邪,慧者護不著,棄捐於眾惡,在世為黠慧。

3、不害亦不非,奉行於大戒,於食知止足,床座亦復然,執志為專一,是則諸佛教。

4、譬如蜂采華,其色甚香潔,以味惠施他,道士游聚落,

不誹謗於人,亦不觀是非,但自觀身行,谛觀正不正。

5、執志莫輕戲,當學尊寂道,賢者無愁憂,常滅志所念。

6、一切惡莫作,當奉行其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7、護口意清淨,自行亦清淨,淨此三行跡,修行仙人道。

關於“諸惡莫作”之偈,有二說,一說為迦葉佛所說,一說為釋迦佛所說。按照現在的觀點來看,持釋迦佛所說者居多。(8月4日)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四)~J 第359~361經(思量經)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