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F 第264經(小土抟經):佛陀以小土抟為喻,從而說明五陰無常、無我,且皆不可得的道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264經(小土抟經):

  在本經中,佛陀以小土抟為喻,從而說明五陰無常、無我,且皆不可得的道理。

  這裡的“小土抟”,是指地面上近似圓形的小土塊。雖然是塊極其平常的小土塊,佛陀以之為譬,卻大有深意。

  經文中一“異比丘”在思想觀點上所產生的偏差而說起。這裡的“異比丘”,並非是說思想異類的比丘,而是一種泛指,即“有一位比丘”。這位比丘在禅定中思惟的時候,產生了一些疑問——附帶說明,習禅最容易出問題,如果方法不對頭,弄不好會引起精神失常。此比丘產生了什麼樣疑問呢?原因是他對五陰究竟是常還是無常的問題,產生了疑惑:“頗有色常、恆、不變易、正住耶?如是受、想、行、識,常、恆、不變易、正住耶?”

  或許我們會認為,這位比丘真是愚癡與幼稚,出家僧比丘,難道連這些最基本的東西都搞不清嗎?實際上我們不能產生這樣的想法。首先,在當時“恆常實有”的思想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大環境下,能夠體悟到“五陰無常”思想的,畢竟只占極少數,而且要頂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其次,縱然是明白五陰為無常、無我,但是它們為什麼是無常與無我,很多比丘卻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佛陀囑咐弟子們,要“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聽聞佛陀的說法是第一步,我們不能聽了就萬事大吉,一聽了之;而是要在聽聞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靜心思慮。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我們饑餓時,便會條件反射似地到處找吃的,有時候竟到了饑不擇食的地步;而當我們大塊朵頤後,便心滿意足,此時再好的飯菜也沒了味口。這個比丘很平常,司空見慣;可是我們一旦對這種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反映進行深入考察,實在是太深奧了,因為它們幾乎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學科。有人會認為這是小題大做:我們吃雞蛋時,如果老是琢磨著雞蛋是如何形成的,或者這點雞蛋究竟是哪只母雞下的,這不是沒事找事,死鑽牛角尖麼?但我個人覺得,我們沒必要去揪住細節不放,但是對於事關事物規律的事兒,還是需要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若對一切均走馬觀花不求甚解,那麼就用不著勞神費力去習禅念佛了。

  這位比丘產生了這些疑問,他自忖自己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便向世尊請教。佛陀聞後,便手執小土抟,對比丘說:“汝見我手中土抟不?”答曰:“已見,世尊!”

  佛陀說:“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恆、不變易、正住法。”

  在這裡,佛陀自稱連一塊小小的土塊(小土團)也不屬於自己所有,因為我們小土團不可能為我們所擁有。而更多的情形是,小小的土團還完好無損,可是曾經的“主人”卻早已屍骨無存!即便是小土團暫時為我們所擁有,但是它又是那麼脆弱不堪,時刻都有變灰成泥的危險!因此佛陀說“小土,我不可得”,即是此理。

  既然小土塊不可得,那麼從大的方面講,金銀財寶、榮華富貴以及功名利祿是不是可以為我所得呢?佛陀以追憶自己的往昔世為例,斷然予以否定。他告誡比丘說:

  “比丘當知:凡夫染習五欲,無有厭足;聖人智慧成滿,而常知足。比丘!一切諸行,過去盡滅、過去變易,彼自然眾具及以名稱,皆悉磨滅。是故比丘!永息諸行,厭離、斷欲、解脫。”

  在這個前提之下,佛陀對這位比丘循循善誘,一步步引導出:

  1、色(五陰)為無常;

  2、色(五陰)為苦;

  3、色(五陰)為無常,為苦,為變易之法;

  4、聖弟子於色(五陰)中不復計我、異我、相在。

  佛陀的“土抟喻”使該比丘的思維頓時開朗。後來,他“獨一靜處,精勤思惟,不放逸住”,經過刻苦的修習,最終心開意解,獲得圓滿。(5月22日)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D 第262經(闡陀經):本經為阿難為長老闡陀述說有關離二邊的中道之理。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