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六年為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二
◎妙祥法師 講述
時間: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六晚
地點:遼寧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道場內男居士約三十多人
●收攝六根為反聞
●堅固道心
●忏悔業障
●無我真自在
●關於老年人出家及受大戒
●收攝六根為反聞
——我們修道,就是要把這個聞扭轉過來,反其道而行之——不聞。
第一個問題:自己沒有定力和智慧,看到經論說念佛好,就想念佛;經論說參禅好,又想參禅。請師父開示,平時應該多聞思什麼?如何用聞思?應該怎樣看待聞思修和戒定慧的關系?
這個聞思啊,不是說你看經就叫聞,你用腦子去想就叫思。什麼叫聞思?什麼叫聞思修?就是反聞聞自性,這叫聞思。平時怎樣去修行?首先要懂得什麼叫聞思修,如果不懂得聞思修,就像六祖講的,看經被經轉。雖然我們看經生起了歡喜,對佛菩薩,對佛法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這和了脫生死沒有關系,只是一種善法和善根。要想了脫生死,就要反聞。
反聞和經書是怎麼樣的關系呢?經書講的是讓我們怎樣去反聞,經書並不是告訴我們,你應該這麼樣地去看問題,那樣地看問題,是告訴我們怎樣用功去反聞的問題。所有的經典都告訴我們這一句話,“要反聞”。如果我們認為經書講的是宇宙的真理和道理,那你就錯了。因為宇宙的道理和真理不在文字上,在我們內心中。只有你內心進行反聞了,才是真正地知道了道理。如果你只是知道書裡的道理,那只是知見,沒有入佛知見,那就是被經所轉。
所以說這個反聞是很重要的,我們修行中首先就要解決這個問題。念佛是為了修反聞,參禅是為了修反聞。如果懂得反聞,念佛修禅都是一樣,甚至每天吃飯、睡覺都是一樣。如果你不懂得反聞,就時時刻刻地處在分別心之中,被六根所轉。
我們怎樣來用這個聞思修,就是怎樣來修行?首先要知道什麼叫“聞”。眼睛看也叫聞,耳朵聽也叫聞,身上觸也叫聞,我們平時不斷地在輪回,就是因為我們用錯了這個聞,我們追求了一個能聞和所聞。比如說我走道,看到一棵樹,看這棵樹有多高有多大;或者看到一朵花,開得紅不紅,鮮艷與否,是否有香氣,甚至香氣鑽到鼻子裡;或走到樹林裡,鳥的叫聲非常悅耳;或走到市場,看到了各種的男女相;聽到叫賣聲和汽車的聲音,這就叫聞;或是感受到天氣的冷熱,這也叫聞。這叫能聞和所聞,這就是六道輪回的現象。
那我們修道,就是要把這個聞扭轉過來,反其道而行之——不聞。也就是不聞,就叫反聞。怎樣去反聞呢?就是說眼睛不看,耳朵不聽,鼻子不嗅,身子不觸,不去分別。比如說走到市場,目光下垂。雖然眼睛不看了,但他的叫賣聲往耳朵裡鑽,這時候你要保持一個念頭——不聽。或是念佛號,或是集中精力,雖然它聲音鑽進來,逐漸逐漸地就輕了。也就是說要不聽不看。剛開始不看,也很難受,那眼睛它作不了主,控制不了。你想不看,那眼睛它自己就往外看,你就得硬拉回來。剛想抬頭,馬上把頭低下,不瞅;眼角剛想掃一眼,馬上要回來。
比如說前面站個人,突然你感覺到你眼睛已經在往他那瞅,已經看到他的鞋了。看到鞋,我不應該看到褲子;看到褲子,我不應該看到衣服;看到衣服,我不應該看到臉。就馬上把這個眼根轉過來,不去看,這就是反聞。為什麼說不看就叫反聞呢?因為我們的六根不斷地攀緣,就像這個烏賊用須子到處去觸,我們的六根和它一樣,到處去攀緣,什麼東西都要看,什麼東西都要聽。不看不聽,他就好像不能生存一樣。所以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攀緣心。
佛講,眾生為什麼有生死?皆因為有了攀緣,有了攀緣就有了生死。當你不聞的時候,也就是說你不看不聽的時候,它怎麼能反聞呢?因為你的六根不再往外走了,不再伸得很長很長,它自然就回來了。不是說我使勁往裡收,有一個能收叫反聞,不是這個意思。只要是你不看不聽,六根自己就往回來了。它不斷地縮短,越來越短。今天不看,明天不看,雖然心裡很難受,但是時間長了,逐漸養成習慣了,這個眼睛就不抬了,耳朵就不往外聽了。功夫做久了,最後就是眼睛見到如同沒見,耳朵聽到如同沒聽。就是火車擱你跟前跑,你也沒有聽到它有任何絲毫的動靜,這就是反聞的功夫。要想知道,一動念,馬上就知道了那聲音;如果想不知道,什麼聲音也沒有,這就是初步反聞的功夫。這只是初步,它並不是究竟。
首先把六根收回。收回六根,收到哪裡去呢?因為六根的放逸是一種妄想,如果把妄想滅了,那就是清淨本然,那就是我們清淨的自性。所以佛講“性成無上道”,只要反聞,去掉了這個妄想的六根,就會成佛了,也就是見到我們的自性。為什麼要參禅?就是用一句話頭,把這個六根鎖住;為什麼要念佛?就是把六根要鎖住,這都是在做反聞的功夫。
“應該怎樣看待聞思修和戒定慧的關系?”什麼是戒?攝心為戒。你用反聞的功夫就是在持戒,持戒就是在反聞。有的人認為這個持戒不重要,我就反聞重要,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持戒就是反聞,不讓你貪戀,不讓你追求,就是要斷你六根。為什麼要吃一頓飯?就是要斷你的這個貪欲心——你的舌根和你的味覺。因為這個味覺和舌根都是不斷地利用食物在打著妄想,它在攀緣,所以說這個就是生死輪回。我們嚴持齋戒,日中一食,就是要收回這個六根。以前我跟大家講過,“如果你這個反聞的功夫做得好,在過齋的時候,進去是凡夫,出來可能是聖人”。所以說反聞對我們十分重要,反聞和戒都是一個意思,戒就是反聞。
我們展開反聞首先要從戒開始,如果對一個物質你都控制不了,你的六根也就是在放逸;如果對物質你能夠控制了,有了戒的行為,也就有了六根被收回來的結果。所以說戒是束身,它把我們放逸的六根都控制住。戒是收六根最基礎、最有效的辦法,沒有戒就不可能產生反聞。有的人說:“我可以做功夫,我不看,但可以不守戒。”這就是個矛盾,你這面好像是在做功夫,但是那面又被物質和環境所轉。這就是沒有反聞功夫。
只有有了反聞,我們才會有了真正的思。聞思修啊,什麼叫思?也就是不思而思。不是用腦子去考慮、去想叫思,不是用這個思惟去思,那是在放逸你的六根,因為你在用意根。你意根的使用,還是在輪回之中。只有不去思了,才是真正的思。你能夠這樣做,就會產生定力,就會生起智慧。用反聞的功夫,不思而思的用心方法,這就是修。
修什麼?無所得——沒有所得,那就是修。如果你認為有所得,那你還是沒在修。因為佛法的道路像虛空一樣,沒有相貌,沒有阻礙。如果你認為你在修,或你有一個“修”字,或是你有所得,你就在這個道路上,自己又設立了一個障礙,自己又弄了一個化城,就修不動了。只有我們能夠放下能得和所得——我們修什麼?就是去掉毛病和習氣。因為佛性不從外得,它沒有生滅,本來就是現成的。如果有生滅,那就不是佛性。既然沒有生滅,它也不會增和減,不增不減,所以它不存在一個所謂的修。
那我們這個修指的是什麼?就是去毛病習氣、嚴持戒律、修禅定、念佛等等,也就是反聞和思——不思而思。只要我們功夫做到了,智慧自然就生起來了。所以對這個用功的方法一定要注意,不在於你修多長時間,關鍵就是在你的用心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那離了脫生死還有很長的距離。這個問題就講到這。
當然了,這個問題要大家回去以後努力,得靠功夫一點點地鍛煉,一點點地摸索,這才行。首先要從戒律開始,你記住了,首先要從無我開始。怎樣無我?那就是依教奉行。說你,批評你,表揚你,都不允許起心動念,從這開始。從什麼開始?從不怕苦開始。要有一個,就是累死了,我也心甘情願,從沒有絲毫的怨言。因為人最可怕的就是回避體力勞動。一有體力勞動,就有了想法,認為這個是累所造成的。一個累都克服不了,就說明這個妄想還是很大的,還有它的貪欲和貪戀。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在雪山六年的苦修?就是要斷這個貪欲。經過六年的苦修,在菩提樹下才成佛道。所以我們也是用苦修來了脫生死。不是苦修沒有意義,苦修是非常好的一個辦法,只是我們回避了最好的辦法,而且想另找一條便宜的道路。你記住,天下沒有便宜可找,如果你認為有便宜可找,你的心已經不老實了,你就不能聞思修了。只有心老實,不管什麼樣的困難我都去做,雖然身體沒有勁,我也要努力。按要求做到,身體雖然累了,但心不累,這樣你才能前進。
●忏悔業障
——真正的忏悔不是口頭表達,是發自內心並且身體力行的改過。
第二個問題:怎樣忏悔自己的業障?業障能不能忏悔掉?怎樣寫忏悔日記才是合格的?
“怎樣忏悔自己的業障?”那就是真心忏悔。不是說我想一想,跟別人說我忏悔,只是口頭上忏,沒有真心去忏,這就不行了。
“業障能不能忏悔掉?”業障是能忏悔掉的。關鍵是你忏悔得深刻不深刻,忏悔到哪個地步。你光說忏悔,表面上說了“忏悔”這個詞句,但內心並沒有忏悔,這就不行。我們都知道,有一句俗話:“悔,能把腸子悔青了”,就得有那種心態。忏悔的時候,就像腸子要悔青了一樣,痛哭流涕,痛不欲生。有的說“我流淚”,流淚是正確的。有的說:“我不光流淚,連鼻涕也流出來了。”那更是正確的。忏悔的時候就得有這麼個心才能察覺自己的毛病,只有這個心才能深入,才能破除我們的障礙,也就是破除我們的業障,只有這樣忏悔才能見光,這才能消業。
“怎樣寫忏悔日記?”那就是我們有了問題,一點都不覆藏,馬上寫上。寫上日記以後,要反復地看。不是寫完就完事了,本子往那一合就不管了,要反復地看。今天寫日記,明天還要看,後天還要看,連續地看,也就是連續地忏悔。說第二天又加了一條怎麼辦?那就加在一起看。忏悔幾天以後,過一段時間還翻開重新看一看,這樣忏悔才廣泛,才深入。我們就會永遠記住它,效果就非常好。
通過幾個居士對寫忏悔日記的感受——一個天津居士,他說忏悔了一個多月以後,心裡特別地廣闊,像沒有“我”一樣,特別的歡喜和自在。還有一個鞍山居士,當老師的,他說:“我忏悔以後,就是操場上有一塊小石頭,都不能不撿。本來按照習慣來講,我可以不管它,但我已經忏悔了,回頭就得把它撿起來,不敢不撿。”通過忏悔,一點壞事他也不敢做,好事呢,必須得做。否則的話,“如果我不做,還得寫忏悔,就對不起自己了。”所以他做了一兩個月以後,說:“我的心量就像虛空一樣,非常的廣闊,也非常的愉快,沒有什麼可貪戀的。”他和這位天津居士的感受都是一樣的。
就是說這種忏悔的方法非常有效,所以咱們一直要求大家寫忏悔。寫忏悔你不要光覆藏了,寫完了不給別人看,誰看都可以。雖然有很多的事情怕別人知道,就是因為怕別人知道,所以我就給它暴露,暴露以後,就不敢做了。要這樣寫忏悔日記。
●無我真自在
——有我相,就有了生死;無我相,就了生死。
第三個問題:怎樣才能無我相?
也就是不自私,有犧牲精神。怎麼樣才是不自私?比如說進這個門,你們倆人同時在走,一個從裡面出,一個從外面進,當相遇的時候,如果想修無我相,你就給他讓路,給他開門。歲數大的,甚至是小孩我也給你開門,我讓你先走。這就是修無我相。不是說等遇個大事情,有火坑我直接去跳,那叫修無我相。那個機會很少,有時候你這一輩子也遇不到一次,遇到了還不知道你跳不跳呢。所以說平時你不做,到時候你不能跳。我們平時就要培養無我。
我們寮房裡居士多,有的汗味比較重,有的腳臭,他就忍不住了:“這誰的腳這麼臭?”那你就沒修無我相,就有了我相。要怎樣去修?應該不要怕,還歡喜地接受。當你接受了,歡喜和理解了,有時候這個味就變了,它就不臭了,而變成了一種清淨,而且能治你好多病。為什麼能治好多病?因為有我相,就有了生死;無我相,就了生死。了生死就不被物質所轉。所以說,怎麼樣無我相?當表揚你的時候,你就像沒聽著一樣,“不是在表揚我,他是在稱贊戒律,稱贊常住,稱贊三寶”,這才行。當批評你的時候,你知道,這是幫助我,這是在成全我,這是菩薩行為。同時也應該知道,誰在批評我——能批評和所批評都是虛妄的。這樣才能無我相。
要講起無我相,有很多很多,不詳細講了。主要一個,不能發脾氣,這個很重要。特別是要經得住考驗,我們來出家,不能今天挺好,明天就起煩惱,後天就要退道,大後天就要跑。他就認為沒有意思,不如回家去玩去。為什麼這樣?因為他有了我相,他老跟著自己的心情去走,這就是我相;跟著自己的感覺去走,這就是我相;跟著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去走,這都是我相。
過去啊,聽我母親講過一個故事:說在山東的時候,一次倆人下地,都是年輕人。下地的時候,前面這個人拿鋤頭往肩膀上一擱,這鋤頭一下把後面人的腦袋就給打了個窟窿。當時血流得很多,後面那個人就順手在地上拿一把土,泥巴,就糊在腦袋上,說:“沒有問題,沒事!沒事!”在情況突然來的時候,沒有生任何氣,而且還安慰對方:“沒有問題,沒有事。”這就是無我相。
我們要是被碰一下,就說了:“你看你這人,怎麼不加小心,你不知道抬東西怎麼抬啊?你看把我腳砸的、把我手碰的。”有時候嘴不說,眼睛也要瞪一瞪,這就是有了我相。還有的人,身體有點病,就小病大養,這就是有了我相。特別是有病,給自己創造休息條件的時候,不能假借條件養起來,該干的不干,該做的不做,那就是我相。無我相就是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條件,只有一個心,就是真實。換句話說,有一分力,我要盡一分力,只要有一口氣在,我也要去努力,這才能無我相。第三個問題就解答到這塊兒。
●堅固道心
——嚴持戒律是發菩提心的根本。
第四個問題:怎樣才能發起究竟堅固的菩提心?如何使其堅定不移而不致於退失?
要想有究竟堅固的菩提心,就嚴持戒律,因為戒是無上菩提之本。有了戒才能生起無上菩提,因為戒能生長各種功德,沒有戒一切功德不能生長。首先我們從戒律開始,只有這樣,我們的菩提心才會真實,才會長遠,才會堅固,而不被外境所轉,也不會退失,這個很重要。如果沒有戒律,你所謂的菩提心也就是浮在表面上,風雨一來,也就丟掉了。只有嚴持戒律才能生長菩提心,這就是佛法裡的一個大秘密,又是公開的問題,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密中之密,就是戒能生起菩提心。為什麼要嚴持戒律?就是為了生起菩提心,只有這個心才能了脫生死。
所以說,我們想了脫生死,首先從戒律開始。嚴持戒律,一絲一毫不能馬虎,不能找方便,找開緣,投機取巧都不行。不管別人在不在都不允許有半點取巧之心。戒不是戒別人,是戒自己,戒自己那個心。只有這個心有了戒相,逐漸就會發起菩提心。當這個菩提心發起來的時候,它是無相的,是遍虛空的。生起這個菩提心的時候,他就會願為一切眾生捨去生命。
好,這個就談這些。
●關於老年人出家及受大戒
——佛在世的時候也有規定,規定六十歲不能受大戒。
第五個問題:師父,為什麼六十歲不能受大戒?
這是佛協規定。佛協規定到六十歲不給受大戒,這是中國的規定。佛在世的時候也有規定,規定六十歲不能受大戒。為什麼不能受大戒?因為在弘法利生方面已經有了障礙,再一個就是拖累佛教。但是也有特殊情況,比如說身體好,上進心強,努力修道,他也可能能活一百二十歲,或一百四十歲,那他正年輕,是吧!這時候可以考慮,不是說沒有希望。
第六個問題:師父,老年人出家有十種不利,請問哪十種不利?
這個具體的先不講。簡單講一個,就是老年人出家以後,這個年輕人就沒有信心了。居士一看有歲數大的,認為這是老修行,都去向他請法。年輕的出家好幾年了,反而給排在後面去。所以這個年輕人他就沒有信心,說:“你看我這出家多少年,也不受尊重。”有這麼個想法,這對僧團不利。還有哪些不利?那以後再說。
但是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好處,一個是信心堅定,一個是吃過苦,也知道今天來之不易。年輕人就是光知道好,好來得也快,去得也快。不過老的也有這種情況,到病苦來的時候,就誰說的也不聽了,扭頭就跑:“我就不管了,誰說什麼,勸我也不聽。這眼看歲數大了,我得把這個身體搞好了脫生死去,病重要,我得顧身體去了。”光顧身體了,這也是一個弊病。
另外,還有這個歲數大的,出家以後身體有的不行了,就需要照顧,有的時候剛出家就得配個侍者。比如說,比師父還老,所以弄得就麻煩,就是弘法時間也比較短。所以歲數大的發心出家得多考驗。確實符合條件的,咱們也考慮剃度;不行的,就年輕咱也不考慮。
《淨心誡觀法·誡觀晚出家人心行法》 唐·終南山沙門 釋道宣撰
夫晚出家者,有十種罪過:
一者,健斗,世言竭斗,俗氣成性,我心自在,意凌徒眾,不受呵責。
二者,喜見他短,自謂精誠,所作事業,未必合道。短知短見,未解作解。言說常多绮語所攝。
三者,見師僧過,起嫌恨心,燒滅功德,修三惡道。
四者,輕慢他人,自謂丈夫,身心剛強,不從折伏。
五者,舉動造次,威儀不整,高語大笑,無所畏忌。
六者,喜好瓶缽,衣服鮮華,心無實德,貪求利養。
七者,心想散亂,憶俗時事,增長煩惱,不能如法對治。
八者,笑他破戒,自謂清淨。拘著相貌,不達真理。專愚執見,诤論取勝,未具五德。畜養沙彌,唯貪其力,無心教授。
九者,不攝諸根,身疲神倦,放縱睡眠,不念明相,夜數惡夢,諸天不護。
十者,創入佛法,莫沾道味,憂慮疑惑,情思還俗,嫌薄三寶,反懷悔恨。既自還俗,憎出家人,輕賤行者,成闡提業。
此之十惡過患,是地獄、畜生、餓鬼正因,汝當省察,名為淨心。
偈曰:
俗氣力方強 三毒至猛盛 年晚始入道 猶守本時性
不解將護他 造次強是正 自謂最精煉 七支未必淨
喧喧逐講論 不肯修戒定 已說十種過 若犯須除屏
身無一德行 沙彌度三兩 有過不肯呵 犯罪不與杖
破齋犯僧前 污戒惡名響 人天漸漸希 三途轉增長
唯教作福法 無軌令人仿 自身如小兒 況能調剛強
處眾好斗诤 恆懷嗔恨想 四輩不恭敬 眷屬寧欽仰
今天由於時間關系,就講到這裡。對這些問題,大家要細心地琢磨,不是講過就完事了,聽了:“啊,挺好!”過去再一問,什麼也不知道。這個因緣不太容易,因為大家這一夏天盡干活,不斷地努力,用福報才培養出今天這種說法的因緣,大家一定要珍惜,不要輕易放過,要把它記錄下來。記不下來,互相問一下,討論一下,完了回來把它吸收進去,這樣對我們修道就比較有利了。
好,今天就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