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順眾生是為了成就眾生
⊙文/釋妙智
有一位法師,受邀前往一位信徒家中接受供養。這位信徒是一位年邁的老太太,她接觸佛法的時間不久,但是對三寶非常虔誠。為了供養這位法師,老太太滿懷歡喜地做了一桌飯菜,整整忙碌了一上午。法師如約而至,等他准備用齋的時候,卻發現眼前擺滿了一桌葷菜。老太太還在旁邊一邊擦汗,一邊畢恭畢敬地說,她把家中最好的飲食拿來供養法師,希望法師用餐愉快。面對這個情況,法師應該如何處置呢?一般有兩種見解。一種人認為:為了嚴持戒律,悲憫眾生的緣故,不能食用老太太准備的飯菜。另一種人則認為:為了方便接引眾生、恆順眾生、令眾生歡喜的緣故,可以食用老太太准備的飯菜。
面對這種情況,如何處理才妥當呢?
什麼才是真正地恆順眾生?
《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因為十方世界的眾生具有不同的種類、形狀和相貌,不同的習氣和知見,還有不同的興趣愛好與生活方式等等,所以我們要隨順眾生不同的根性與需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攝受眾生、度化眾生。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以何身而為說法。佛菩薩甚至會示現為異類,去度化畜生道的眾生。
作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類化身的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從來都是觀機逗教地教化眾生,應病與藥,開示種種法門:向人天眾生說五戒十善,向聲聞眾生說苦集滅道,向緣覺眾生說十二因緣,向菩薩眾生說六度波羅蜜。《法華經》中又有化城喻、火宅喻,充分體現出佛菩薩“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的慈悲與智慧。
經典中記載了一則佛度丑鬼的故事:
佛住世時,有一個人名叫丑鬼,長得極為丑陋。他的父親是一位大富長者,因為害怕名譽受損,而把丑鬼送入深山。到了深山,飛禽走獸也都不喜歡接近他,丑鬼為此感到十分痛苦。一天,佛陀率領一群比丘來到深山。丑鬼見到佛陀與比丘們相好莊嚴,一時自慚形穢而遠遠地避開了。此時,佛陀為了度化他,就以神通力變化成一個比他還要丑陋的比丘與他相遇。丑鬼一看:居然有人比自己更丑陋!不免心中感到安慰,於是毫不自卑地與這位丑比丘為友。有一天,丑比丘在林中打坐,入定之時,竟然越來越漂亮。丑鬼覺得很奇怪,丑比丘於是告訴他:“我每次入定時,就觀想佛陀及那一群比丘的相好圓滿,也許就是這個原因,使我的相貌變得好看起來。”丑鬼聽了便效法他,靜坐觀想佛陀的相好及比丘的威儀,結果,相貌真的變得越來越莊嚴!當他終於發現:原來這位丑比丘是佛陀所變現的,於是隨佛出家修行,不久證得道果。
再來講講我個人親身經歷的事情。十幾歲的時候,我還是個學生,背著書包站在師父面前,一本正經地問:“師父,我不相信三世因果,也不相信六道輪回,我只是仰慕修道者慈悲平等的思想境界,向往寺院清淨灑脫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我,可以來出家嗎?”當時,邊上一位大德立馬回答我:“你都不信因果和輪回,那你出什麼家呢,出了家也靠不住,不如在世俗生活更好?”這個答案讓人很失望,所幸師父卻斬釘截鐵地給了我另一種答復:“沒關系,你可以出家的,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你只要堅定自己的意願就可以。”一開始,師父並沒有急著讓我相信因果輪回,相反,為了避免我內心產生逆反,她甚至不去提及那些問題。師父觀察我的興趣在於人間佛教,於是建議我閱讀星雲大師的演講錄。在人間佛教的書籍中我看到了許多因果輪回的故事,因果輪回的觀念開始在我腦中初步形成。進而師父又根據我的喜好推薦慧律法師的佛學講座,讓我逐漸意識到因果輪回才是宇宙人生最基本的真理。通過師長一步一步善巧方便的引導與熏習,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我已不知不覺地完全接受了因果輪回的觀念。現在想來,如果當時師父和別人一樣拒絕我的選擇,那我不知道如今還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流浪。正因為師父隨順我的根基進行相應的度化指引,才讓我在最艱難的時光裡都從來沒有退失過出家的信念。
恆順眾生的四種方法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合稱“四攝法”,是恆順眾生的四種方法。“布施攝”就是用布施的方法攝受眾生,為眾生供給財物,或是宣說佛法,或是幫助眾生遠離種種怖畏。“愛語攝”就是遠離兩舌、惡口、妄言、绮語等口過,而以柔軟語、贊歎語來鼓勵眾生;“利行攝”就是從行為上利益眾生,幫助眾生,使眾生願意接受佛法的教化;第四種,也是最難的一種,叫做“同事攝”。“同事攝”即是和光同塵,投其所好,去做和眾生同樣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令其感化。
縱觀當今佛教內部種種怪相,無論出家在家的佛弟子,不少人以大乘行者自居,認為自己應該以“同事攝”去方便接引眾生、恆順眾生、令眾生歡喜。這個發心是沒有錯的。但是恆順眾生有兩個前提:第一必須要有強烈的出離心,要完全能夠夠把握自己,不能染污自己,不能退失道心;第二要有善巧方便的智慧,能夠給予眾生真實利益、令眾生趨向解脫。正如經中所言:“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但娑婆世界的眾生大多都是愚癡顛倒的,他們的所作所為與解脫背道而馳。那修行佛道的人是不是為了度化眾生,就可以恆順眾生的顛倒呢?試問:如果有一個男孩,他的父親是屠夫,父親希望兒子繼承父業。兒子是不是為了恆順父親,讓父親歡喜就應該從事屠殺行業呢?又有一個女孩子,他的男朋友是小偷,這位小偷希望女孩也加入偷盜團伙,是不是為了恆順男朋友,讓男朋友歡喜,這位女孩子就應該去做小偷呢?或者說,有一個抑郁症患者,很想自殺,他希望你能幫他找一根上吊的繩子,那麼你是不是為了恆順眾生,令眾生歡喜而去幫他找繩子呢?然後又有一位出家比丘尼,被世俗的男子愛慕追求,那這位法師是不是為了恆順眾生,令眾生歡喜,就應該去還俗結婚呢?或者說,自己發心出家修道,弘法利生,而父母不同意,是不是為了恆順父母,令父母歡喜,就應該放棄出家的志向呢?這當然是個敏感的話題,我在這裡的意思只是想說明恆順眾生並不是盲從,不是助纣為虐、同流合污,不是一起顛倒、一起墮落。在沒有能力引導眾生趨向解脫的情況下,我們至少可以保證自己不隨波逐流。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說,明知沒有下水救人的能力,犯不著去淹死自己。佛法所講的慈悲與菩薩道任何時候都離不開智慧。
不隨順眾生的顛倒
譬如說在家居士堅持素食和不殺生,這樣可能會導致家人短暫的煩惱痛苦,但事實上我們通過持續不斷地修行可以避免生生世世的輪回之苦,也能令六親眷屬以及無量無邊的眾生蒙受利益。我相信對於修行解脫道的凡夫而言,只有堅定的信仰並祈求佛力加持才能戰勝違緣與障礙。如果說,你的先生僅僅因為你堅持不殺生而選擇與你離婚,或許是為了成全你的解脫,你沒必要為此傷心難過。
放下對世俗情感的執著,至誠忏悔、祈求佛菩薩的加持是在家學佛的重要一步。如果為了維持世俗的情感而寧可選擇殺生,這種做法絕對不是一個佛弟子最智慧的行為。千萬不要用出世間“恆順眾生、令眾生歡喜”的法語來為自己的執著尋找借口。婚姻是在家居士很正常的生活方式,在婚姻與信仰之間產生矛盾且無法兩全其美時,你可以有智慧地觀照自我並做出抉擇。
相信有不少人看過玉琳國師的故事。玉琳國師與一位宰相的千金小姐有著八百世的情緣。這位格格因為過去世所發下的誓願,要與玉琳國師結為夫妻。怎奈玉琳國師已經捨家棄欲,行作沙門。在百般糾纏下,千金小姐依然無法動搖玉琳國師修道的信念。這位格格因此患上了相思病,氣息奄奄,危在旦夕,世間所有藥物都無法令她康復。面對如此情況,慈悲的玉琳國師為了拯救她的性命只好答應娶她為妻。但是他並沒有真正地還俗,俗服底下始終穿著僧袍,無論格格如何央求,他自始至終保持正念、身心清淨、如如不動。在相處的過程中,再利用種種善巧方便宣講佛法,他嚴肅的威儀幢相與智慧辯才令這位格格對佛法生起信心,最終決定出家修道,求證菩提。這是一個典型的恆順眾生的故事。
對待眾生要有無限包容的態度和胸懷
面對眾生的貪瞋癡,我們必須保持慈悲與安忍。佛門有一段廣為流傳的經典對話,昔日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寒山雲:還有甚訣可以躲得?拾得雲: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是對治我執的有效方法,也是恆順眾生的另一種表達。
綜上所述,恆順眾生是成就眾生的戒定慧,而不是助長眾生的貪瞋癡。恆順眾生不但要有圓滿智慧的攝持,還必須要有強烈的出離心作為基礎。如果沒有斷除對世間的貪著,就打著“度化眾生”的口號進入紅塵,很容易心隨境轉,陷入五欲六塵的陷阱,破壞清淨戒律。那樣不但度不了眾生,反被眾生所轉。
最後回到之前提出的問題,也許沒有一個標准答案,但我個人贊同第一種見解:為了嚴持戒律,悲憫眾生的緣故,不能食用老太太准備的飯菜。我會用委婉柔和的態度告訴老人家素食與不殺生的功德利益。也有人選擇第二種方式,他們認為食用老太太精心准備的飯菜能令老人歡喜,但這種歡喜與解脫背道而馳,她失去了一個學習素食與戒殺的機會,那我們的做法到底是慈悲眾生還是坑害眾生呢。講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那就先吃了飯菜再告訴她素食和不殺生的好處吧,這樣既滿足了老人供養的心願又宣講了正法。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樣做的結果只會增加老人的罪惡感,她會為此更加傷心自責,我們為什麼不避免這種結果呢?當然,如果有濟公活佛吃雞肉吐活雞的功夫,答案或許會有所不同。但是作為一名業力凡夫,我堅決選擇第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