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妙境法師:法雲寺禅學院教育理念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法雲寺禅學院教育理念

  第七十五期, 在線慧訊

  玅境法師

  一、教育宗旨

  法雲寺佛學院的課程是根據我的想法,依兩個立場而設立的:

  〈一〉調伏煩惱

  1. 調伏煩惱是弘法的基礎

  第一個立場,就是調伏煩惱。我們最初發心出家,來到僧團中生活,非是已得聖道才來,所以雖然出了家,內心裡還是有原來的問題。我不知道諸位怎麼想,我是這麼想:我們佛教徒遇到境界,若不能如理作意,心中就有了貪、瞋、癡、慢、疑、我我所見等各式各樣煩惱,首先要能知道:「我起煩惱了,而這是不對的」。因為知道不對,所以要調伏它。在我們的課表中列了幾門課程:《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大般涅槃經》、《摩诃止觀》等,都是用來調伏煩惱,也就是四念處。

  佛教徒說:「我要弘揚佛法、廣度眾生、續佛慧命!」這是非常值得贊歎的,諸佛菩薩都會歡喜。但依我看,調伏煩惱是這些偉大意願的基礎。我們說要弘揚佛法,而內心卻不是那麼清淨,這樣真能夠弘揚佛法嗎?

  各位有誠意來到這裡,我願意和各位共同學習這些佛法,以調伏自己內心的煩惱。

  2. 以四念處調伏煩惱

  要調伏自己的煩惱,第一件要學的是四念處。佛臨滅度的時候,阿那律尊者要阿難尊者請問佛:佛滅度後比丘應依何住?佛說:佛滅度後,比丘應依四念處住。佛是這樣遺囑的。因此,在我們的課程中有一項重點即是靜坐。靜坐的相貌不只是身體在那裡盤著腿坐,還要在心中作四念處止觀。換言之,即是用四念處來調伏內心的煩惱。

  3. 以經論通達四念處

  (1) 先明「止」

  然而,說易行難。第一步必須先透過經論的學習,以充實修習四念處的方法。首先,我們應當先學習「止」。關於這方面的教理,《瑜伽師地論》中有相當詳細完整的說明,因此我們安排了《瑜伽師地論》的課程。

  (2) 次明「觀」

  其次,「觀」的范圍就更廣泛了。一般經論所通說的,有不淨觀、無我觀、無常觀等。若就唯識觀而言,則《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有詳細的介紹。另外,《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則廣明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的性空觀。

  總合上述諸經論所說,其觀法雖有不同,但可以完全赅攝在四念處裡面。所以,四念處包括了我們所有的課程。

  (二)弘揚大乘佛法

  第二個立場,就是要弘揚大乘佛教!

  1. 學習的方針

  (1) 大乘佛法的判教

  大乘佛教在中國被分成三個系統。這種分法,在古德與今賢的思想上,大體是一致的:

  Ⅰ.天台智者大師將如來一代時教之內容,分為藏、通、別、圓四教。此中「藏教指的是《阿含經》、《毗奈耶》、《阿毘昙》經律論三藏。因為《阿含經》中也說菩薩,所以智者大師不稱之為「小乘教」,而根據《法華經》立「三藏教」之名。另外的「通、別、圓」三教,就代表智者大師對於全面大乘的抉擇,認為大乘佛法有這三種不同的層次。

  Ⅱ.太虛大師也對大乘佛法作了判教,分成了如下三系: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

  Ⅲ.印順老法師則將大乘佛法分成三個系統: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

  上述三種判教如予以會合時,則應是:

  Ⅰ.天台的通教,通於二位大師的法性空慧宗、性空唯名論。

  Ⅱ.天台的別教,通於二位大師的法相唯識宗、虛妄唯識論。

  Ⅲ.天台的圓教,通於二位大師的法界圓覺宗、真常唯心論。

  (3) 涵融四教的課程

  以上三種分法的內容雖非全然相同,但是對於大乘佛教有三類差別,見地是一致的。我們的教育計劃,也包涵了這樣的意味。若依天台智者大師的判教來看,我們所開的經論課程分攝如下:

  Ⅰ.《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是天台的別教。

  Ⅱ.《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是天台的通、別、圓三教。

  Ⅲ.《大般涅槃經》是天台的追說四教,追泯四教。

  Ⅳ.《摩诃止觀》是天台的純一圓教。

  這樣來看,我們的課程該括了全面的大小乘佛法思想。如此的課程,若能深入的研究,然後再努力的止觀加行,應該是非常愉快的。

  2. 學習的態度

  (1) 盡未來際的學習

  「大乘佛法」的含義是很廣的,需要經年累月的學習,不是一個三年或幾個三年就能畢業的。印老有一本著作名為《游心法海六十年》,如此長期的學習佛法,很令人羨歎。但從經典上看,成佛是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學習才能畢業。我以前聽仁俊老法師說:「我盡未來際的學習《妙雲集》。」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我盡未來際的學習『一切法無我』。」

  從而,我們要具備這樣的認識:學習這幾部經論,只是開荒而已,之後還要繼續不斷地努力,才能夠深入第一義谛,才能於佛法通達無礙。

  (2) 廣學多聞以決疑

  學習佛法不能得少為足,必須廣學多聞方能貫其深要,決了疑滯。例如:學習天台教的人,對於智者大師的教法,有些能懂,有些就不能懂──我個人的感覺是這樣。如果你多少也能涉獵其他宗派的論著,就能有所會通。舉例來說:

  Ⅰ.華嚴宗的賢首國師在解釋天台宗的通教時,稱之為「密顯真心」。這一句話就把智者大師判教中的通教和別、圓二教貫串了起來。雖然智者大師有自己的言句(別接通、圓接通)來表示此意,但若有這一句作參考,在初學者來說,是頗能幫助理解的。

  Ⅱ.《摩诃止觀》卷五,「七正觀」之初觀不思議境文中:地人雲:「一切解惑真妄依持法性,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也。」《攝大乘》雲:「法性不為惑所染,不為真所淨,故法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黎耶是也。無沒無明,盛持一切種子。」(大正46,頁54)

  初讀此文時,實在是茫然不知所雲。後讀《楞伽經》、《勝鬘經》、《攝大乘論》、《起信論》等,才似乎有了一隙之明。

  Ⅲ.《摩诃止觀》觀不思議境文中雲:「祇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此義亦是難解。後讀《攝大乘論》中關於依他起性、遍計執性的釋義,才似乎解了若干。

  因此,無論是自修止觀或開解他人,若想於佛法中通達無礙、無有疑滯,豈可守於一隅,而不博學?

  3. 學習的目的

  (1) 南傳佛教的沖擊

  在五十年前,南傳佛教似乎離我們很遠;今天就不同了。他們批評:「大乘非佛說!」這句話在台灣的佛教界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一些初發心出家、或在家佛教徒思想上受了沖擊,轉向去學習南傳佛教。

  雖然,學習小乘佛法也是很好的,小乘佛法也是佛說,努力的修行四念處亦可以得涅槃解脫、出離生死苦海。但若學而不能契入,又退失了對大乘佛法的信心,那就大小兩方面都落空了。

  這使我有所感觸:假如我們能夠深入研究大乘佛法的教理,姑且不談修行,對於大乘佛法的信心便能有所確立。因為大乘教理所開示的成佛之道,絕非小乘佛法之所能及。如果再加上若干年的禅修,也能多少有所體驗的話,信心會更堅定。

  (2) 證明大乘是佛說

  經論上說「四不壞信」,是指得了初果須陀洹的聖者,對於佛、法、僧、戒的信心是不可破壞的。因為他證悟了諸行無常、無我的真理,確實知道佛陀的境界不可思議、法身的境界不可思議。此四不壞信,若約已值遇大乘佛法的初果聖人而言,應是含有深信大乘之意。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佛母品〉第四十八說: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法如相,非不如相不異相甚深。世尊!諸佛用是如,為人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誰能信解是者?惟有阿惟越致菩薩及具足正見人、漏盡阿羅漢。何以故?是法甚深故。」(大正8,頁325)

  此文前段,說信解法:佛了達是諸法如故,為眾生種種說法,乃至說一乘佛慧。「誰能信解是者」以下,說信解之人有二: 1、大乘學者:謂已得不退轉,契入勝義谛,得佛授記的菩薩能信;而學習大乘的凡夫中,亦有能信者──如《大智度論》說:「其有信者,近阿鞞跋致,皆攝在阿鞞跋致中,故不別說。」2、小乘聖者:具足正見人,乃指已入正性離生的初果、二果、三果的聖者,而四果即是不受一切法的漏盡阿羅漢。從此文來看,古代或現代的小乘學者中,若有不信大乘且加以毀诋者,應是未入聖位之凡夫。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說:

  又捨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大正9,頁7)

  此文前段顯示增上慢者相,凡夫得四禅未離三界染,自謂是真聖者、是阿羅漢最後身,究竟涅槃,不求正覺,心不信向,是增上慢。後段「所以者何」下,顯真聖者相,若不信大乘者,必無是處!而吉藏《法華論疏》卷中釋雲:

  若佛滅度後,實是阿羅漢,聞說一乘,亦不起謗,若起謗者,必是凡夫。

  (大40,頁813)

  此解則與前《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之義亦相合。

  綜此所引二經之意來看,小乘學者不信大乘,必是凡夫而非聖者;若是聖者,必信大乘。既然如是,凡夫應該自慚愚迷,仰尊聖慧而信受大乘。

  (3) 振興大乘佛教

  大乘佛法今天受到南傳佛教的沖擊,要如何振興?先從充實自己開始!我們應該認真地學習、認真地修行,才能站得住腳。假使我們能夠深入的學習大乘,必會堅信大乘真是佛語,也能建立起他人的信心。

  二、教育目標

  (一) 成就領眾修行的人才

  我認為,如果我們的同學能夠長期且認真的把這幾部經論學習完,並配合止觀的禅修,將來不但自己能夠獨立深入經論及修行,還能引領其他的同梵行者修行。內心對於教義是笃定的,自己有解決問題的堪能,而且具足擇法眼,不會隨著他人的舌頭轉。

  (二) 成就講經弘法的人才

  我們現在所學習的《瑜伽師地論》是共三乘的論著,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場來抉發阿含及律藏中所隱涵的深義;同時它又贊揚唯識思想的殊勝,是解釋唯識學所依的根本經典──《解深密經》之佛語,含括此經所有的內容(唯除〈序品〉);掌握了這一部論,即可深入唯識學的要義。《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則廣為闡明一切法空之深義;學通此經,亦即通達了中觀思想之旨趣。而《大乘起信論》是真常唯心系的重要論典,但若與中觀、唯識對觀,那是容易學習的多了。透過上述這一經一論的學習,就能領會大乘佛教高深的理論,為人講經就不感覺困難。

  佛教在中國原來是很興盛的,不可否認的現在是衰微了。為什麼衰微呢?主要原因就是佛教徒對於佛法的修學程度不足。所以,我鼓勵大家發深固心、長遠心好好學習,將來可以到世界各地去弘揚佛法。

  三、結語

  為了大乘佛法的興盛,大家要發誠懇心努力修學,將來成為弘揚佛法的人才。假如有人說:「我願意自己多用功!」,那是更好了。自己努力修習止觀,成就無漏的戒定慧功德,有朝一日「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那是另一番境界了。蕅益大師曾經說:「不得無生法忍,不登高座」,自有其道理。

  總之,我們好好學習這幾部經論,並且認真、深入的實踐與弘揚。這是我擬定此一教育計劃的大意。

 

上一篇:其它法師:空有無礙觀(超定法師)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