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在無常我思且無量
——禅三第十期賢崇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一、思維何以是重要的?
各位同修從各地趕來參加我們的禅三,真是難得的緣分。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什麼繁難的知識或者深奧的道理,而只是想來談談佛教思考問題和做事情的思維向度。
我們聚集在這裡,並不被任何強求的動因所牽系,那麼大家為什麼來呢?與其說是因為某種共同的信仰,毋寧說是因為我們能夠在思維方式上得到對接與認同更加准確吧。正是相似的磁場將我們聯系到了一起。那麼,來仔細討論一下思維方式的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一個人之所以能有成就,正是由於他考慮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與普通人不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差異性造就成功”。我們把某一類人稱作智者或者“愛智慧者”,也正是因為其殊異的思維模式所造就的,而不是因為他們生而具有某種神通。人類本來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通似性。比如你去觀察市井中的潑婦罵街,會很奇怪地發現,無論是在浙江、江蘇還是在雲南,她們罵人的姿勢和語言都是非常相似的。這當然是個不恰當的例子,但事實就是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一類問題所做出的反應或是應激反應都是相似的。我們遇到困難就自然會想到退縮,遇到挫折就自然會想到放棄,遇到令人難過的事情就自然會垂頭喪氣。只有極少的智者可以在遇到問題的最初時刻便做出異於常人的、睿智的反應,這就是思維模式所起到的奇妙作用了。
智者思考問題的角度與常人很不相同,這就決定了他做事情的方式不與人同,那麼最終他所成就的人生也是異於常人的。正像尼采善於在孤獨中思考人生的真意一樣,他清楚地知道懶惰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可怕的一種流行病;更加知道婚姻對於常人是好的,然而對於思想家而言,無異於自殺。
淪陷於自我思維之囹圄的人一旦遇到突破習慣的事,或者說,一旦遇到困難,就將陷入一個固有的窠臼之中無法自拔,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譬如祥林嫂遇到人生的悲劇就一定要引之為悲劇,一再向人申述:“我的阿毛被狼叼走了。”這樣的思維模式就會使她自己的一生都沉淪於悲痛之中,變為行屍走肉,一無所用了。老子所講到的塞翁就不是這樣的人,他知道自己的馬不見了,未必是壞事;馬回來了,未必是好事;兒子的腿摔殘了,還不一定就是壞事。最後,當其他的年輕人都被抓去打仗了,他的兒子卻因為腿上的殘疾而逃過一劫。這就是福禍相依的道理。這個道理是只有智者才能夠懂得的,這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世界的本質就是流動的,因此一切以痛苦面對痛苦的做法便是不智慧的。
人們將佛教的思想認為是這個世間最究竟的終極智慧,這種終極智慧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呢?它究竟勝在什麼地方呢?今天我們就簡單來講一講。
二、“無常”思想由何而生?
佛教宣說“無常”之理,我們每個人也都知道“無常”,甚至碰到問題時你也會用“無常”這個語詞去解釋,但就是無法真正在人生中洞見“無常”,無法用“無常”來對治自己的問題。那麼,你就還沒有真正地理解無常的思想。我們說,概念之為概念本身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正如你知道這是桌子,但是理念的桌子卻不為你所用,實際上你沒有桌子,那麼桌子對你來說,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首先,你就必須要理解這個“無常”。
佛教所說的無常來自於怎麼樣的一種思維方式呢?我們認為,宇宙當中所有的東西,包括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一切都是因為因緣和合所生,因緣一旦離散,物就消失不見了。沒有一種法是孤立的、固定存在、永恆不變的。
首先,這個世界不是孤立的。比如一個人如果妄想在世間單獨存在,那是不可能的,很多因緣和條件促成了我們在這個世間上活的可能性。我們早上要吃飯,就得有人給我們提供米,有人給我們煮飯,有人給我們送自來水,有人給我們端碗,所有的因促成我們早上能吃上飯,以上這一切都是你吃成飯的因緣,缺一不可,所以你不能完全孤立地活在這個世間,那我們就要珍惜身邊每一個人。我們要學會感恩,學會尊重,學會贊歎。
其次,這是世界不是固定不變的。既然我們所行的每一件事,都需要因緣和合才能做成,那麼就自然會有因緣不足或者因緣離散的時候,這個時候會怎麼樣呢?我們身邊的一切,包括我們自己的色身就會消失,就會壞滅。因此我們知道,那個生病的衰弱的自己當下就住在你健康的身體裡面,期待著在某一個瞬間,有某種因緣將它激發出來,使你變成一個病人。當我們今天身體健康,你就認為健康可以永遠持續下去嗎?這是不可能的。當我們生病的時候,這正是另一種因緣在作用啊。這時你如果抱怨天、抱怨地、抱怨家裡、抱怨社會、抱怨醫院治不好,那你的煩惱究竟是來自於哪裡呢?這煩惱來自於你認為自己的身體會永遠健康地錯誤認識;因此突然不健康你就接受不了,可是你所追求的永恆本來就是虛妄的,是不可能的。這還是由於“無常”的關系,正是因為我們沒有深刻認識到“無常”會隨時隨地出現在我們身上,才會產生那麼多的憎怨和煩惱。
對於敬信無常的人,他會深知那個病人、老人、死人,都是本來就存在在他自己年輕、美貌的身體裡的。於是不會去強求;不強求,便不憎恨、煩惱,以此能夠淨德圓滿。很多人結婚之後,都希望他的家庭永遠是幸福的,永遠是美滿的,永遠希望以他心中想象的那種狀態存在,等到哪天突然間丈夫有外遇了,或者家庭分裂了,或者說哪一方死掉了等等,他就無法接受,這來自於什麼?來自於人們習慣性地認為家庭建立以後,我們要一起來完成人生的某個夢想,我們兩個人一定能白頭偕老,一定能永恆。但可惜,無常告訴我們,這種想法是荒誕的,是不可祈求的。無常教你隨時生活,隨時放下。
如果有一種教你不執著,不妄想,看清本質的思想,這就是無常。它教我們用安然而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這種思維方式,又何以說是消極的呢?
三、遷流的思維如何影響生活?
前幾天有人問我,是結婚好還是不結婚好?我跟他做了這樣的分析:在遙遠的母系氏族時期,每個氏族都以女性為中心,實行男性走婚制度。而進入農耕文明以後,就有很多農活需要男人來干,所以就以男人為主,女人為輔了。那麼,現在社會中的婚姻又發展成什麼樣子了呢?一個女孩子可以自己買一套房子,一個人生活,她可以自己開公司、忙事業,請她的爸爸媽媽幫她帶孩子,完全一個人獨立地生活。即使沒有通過夫妻關系,她同樣可以通過醫院的精子庫獲得一個孩子,而且能找到一個非常優秀的種子,你不要笑,事情就是這樣的。以前,當你在社會當中找不到合適的對象的時候,有很多人都在糾結,社會輿論似乎強迫他一定得結婚,他不結婚就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剩余的人生。但是當文明發展到現在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服從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了。作為父母的應該要從現在的社會狀態去重新審定孩子的生存方式,用更為豁達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婚姻。有很多人結婚,沒多久兩個人又離婚,這不是勞民傷財嘛,為了父母他一定要找一個對象,為了父母一定要結婚,現在甚至有些人為了要回家去看父母親,只能租一個男友回家。這又有什麼必要呢?現在,每一個人都可以獨立生活,不需要依靠另一半來生活,傳統的家庭模式也必將有所改變。
師父這樣說,並不是鼓勵大家不要結婚,而是希望大家理智地看待婚姻,不要因為輿論的壓力而盲目跟風,盲目進入沒有愛情的婚姻。這樣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世界不斷地變化,人們對於婚姻的看法也在不斷地變化,所以大家不必以陳俗的觀念來強迫自己接受婚姻。
昨天一個朋友跟我講,他從湖南農村裡面出來,現在在上海的一個公司做高管,在上海買了房子、娶了媳婦,安家落戶。他就很想盡一份自己的孝心,把湖南農村老家的父母接到上海來。但是他的父母來了以後,上海的媳婦和他們在生活上分歧很大,而且他爸爸又是一個主觀意識很強的人,弄得家裡雞飛狗跳的。他現在巴不得趕快逃離這個家庭,這裡所有的沖突還是來自於我們的思想觀念。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就決定了你的生活是不快樂的。
這裡同時也告訴我們,人活在這個世間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天地在變化,房子在變化,黑板在變化,我們的家庭、事業、,所有你能想象的東西都不斷在變化。除了“變化”這種狀態之外,世上幾乎一無所有。大家如果都理解這樣一個概念,為什麼碰到問題以後不能從痛苦的狀態裡面“變化”出來呢?這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個人所固有的思考問題的方式使他把自己束縛在原點走不出來,正是固有的思維方式限制著他人生的幸福。
今天我們事業成功,便很想讓事業永遠興旺發達、財源廣進,當你追求的是這個“永遠”的時候,你所追求的其實就是“不可能”。一樣東西到了某種高度以後肯定就會下落,下落到一定的程度以後又會往上長,這是事物最基本的規則。這個規則在自然界中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就是月盈而虧,是十分可以理解的。那麼為什麼沉降到人生的層面上,我們反而就沒有辦法理解它了呢?
所以我們在職場當中,在日常的家庭生活當中,也要理解這樣的一種規律。規律帶來事物生成變化的可能性,當你明白這種可能性,才能理解無常的道理。也只有理解了無常的道理,在生活當中所碰到的任何一件事情,你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內涵。我真的希望你們經常會觀照自己,經常會寫無常這兩個字,寫在自己每天可以看到的地方,天天強迫自己去面對它、理解它,則你所有不良的情緒都會消失。再好的會過去,你今天再不好,還是一樣會過去。這樣的一種思想會讓我們從原先生活的畛域裡面走脫出來。
無常不是嘴巴上說就能變成行動的,它只有在我們的行為當中固定下來,才能最終成為我們的思維習慣之一。我們禅修就是要時刻觀照自己,當我們的心靜下來之後,去觀想無常遍布著整個身心: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所交往的朋友,以及一切的可能,它們無不在向我們昭示著無常的義理。
四、“反求諸己”何以是可能的?
我經常用這種“靜照忘求”的思想來修正自己,不管今天在什麼樣的一個場合,有多少人來奉承我,我也會時時觀想自己的心如何保持平和;同樣的,不管今天有多少人在打擊我,我的心也要不被外在的言論所左右。古希臘的先哲早就已經說過,要“認識你自己”,這個能夠被自己的心所認識的自身,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不會因為他人贊美或者毀謗的話語而放棄,這門學問可以說就是“反求諸己”。
人之所以能夠這樣覺察和觀照自己,取決的因就是在於你自己。這個“自己”就好像是“物自體”一樣,它高高地樹立在某處,等待理性去觀想、照耀,從而顯示出澄明,但是它自身卻具有某種不變的位格,它又是穩恆的。你需要警醒自己:時刻明白自己是誰,時刻明白自己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我經常跟慧海法師在一起聊天,我們起造一座寺院,不是只為了讓別人來燒香磕頭就可以了。寺院最大的價值應該是教育。教育產生理念,這些理念經由不斷地培養、改變、提升、進化,可以最終完成對於四眾的教化。鳥巢禅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就體現了一種化育萬有的教育理念。而當我們要帶領大家共同完成這個提升、教育的過程時,我們自己首先要有走在他人之先的學習能力、觀念和思維方式。如果教育者本身是混沌不清的,我們就很難帶領更多的人去實現自我成長和自我超越。只有當我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候,才不容易在聲色世界當中迷失掉自己。也正是因為了解“無常”的道理,我們便不能這樣輕易地迷失自己。
過去的禅師參禅打坐,最常問自己的問題就是“我是誰?”這個問題看上去是非常荒誕的。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是誰。如果你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名字叫做某某某的人,那麼當別人喊你的名字,指責這個名字的時候,你就會嗔怒起來。嗔怒的結果是什麼呢?你就會像《西游記》裡的那個妖怪一樣,被孫悟空收服到寶瓶中,化為一灘水。這個神話情節是有象征意義的,它告訴人們,執著於自己的名號之人,最終必連色身也失去。要知道,名字只是一個代號而已,他幫助別人來指稱你,但是真正的你,其實是不可形名的。如果你認為自己是某某的兒子,某某的老子,某某公司的總裁,那麼你就是把自己的身份框定住了,當有一天,你的父親離你而去,你的孩子離鄉求學,你從領導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你就會覺得不可接受。那還是因為你不了解“無常”,更不了解自己。
有一個小和尚問自己的師父:“當您圓寂以後是否接受祭祀呢?”師父說:“祭祀也是可以的。”小和尚問:“那麼我去哪裡祭拜您呢?”禅師說:“長江無斷處,聚沫任風飄。”小和尚又問:“如何祭拜您呢?”老禅師說:“漁歌舉棹,谷裡傳聲。”這裡就表現了老禅師對於自身的究竟認識:人化育於自然,而最終歸於自然。如果最終想要紀念一個人的話,那還弗如去祭拜衽席群生的自然呢。
我們經常會碰到很多講師,在講台上接受掌聲、鮮花,受到眾人的愛戴,這種人往往是很難下台的,很難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真正的自己。一旦在生活中人家稍有不敬,他就會覺得很受挫。我也多次在各種各樣的場合不斷反思自己,正因為這種反思,會讓我們時刻保持清醒。人需要這份清醒,需要這份自我認識。只有當你能這樣進行自我認識之後,你的內心當中才會有一份自足,有一份豐滿,有一份自在,有一分超脫。如果我們需要別人贊美,恰恰說明我們自身是有所缺憾的。
曾經有一段短信,大意是這樣的:當別人贊美你,你現在還這麼年輕,正說明你已經老得不行了;當別人說你現在還這麼漂亮,說明你已經丑得不可想象了。因為人家贊美你,是因為你有這方面的需要,而需要、追求恰恰證明了你內心缺乏的東西。正如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而“愛智慧”正說明了哲學家本身意識到了自己在智慧上的缺憾。蘇格拉底的名言是:“我自知我一無所知。”這就是大智者的態度。當你內心足夠豐滿、自足、超脫的時候,人家所有的贊美,或者所有的诋毀,對你來講都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在生活當中我們需要這樣一份清醒,需要這樣一份認知,需要這樣不斷地進行自我覺察。
我們所講的是思考問題的方法,它要求我們從無常的角度來認識世間,以無常的思維方式永遠鞭策自己。我覺得無常的思想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驅動力,讓我隨時隨地都能知道自己是什麼人,什麼東西可以做,什麼東西不能做,什麼東西我能做到,什麼東西我做不到。
五、有無何以是辨證的?
經常有人問我:師父,我現在碰到的問題有A和B兩種選擇,選擇不同的義項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我就會問他說,你真的考慮好A和B的結果了嗎?其實當你現在選擇A或B的時候,A裡面又產生A和B,B裡面又會產生A和B,這樣延伸推理,思考到七八步之後會產生一種結果,你問問自己,更願意面對哪種結果,願意面對哪個你就選哪個,這是我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推理,而且還要寫下來,盡可能詳細地把它標出來。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你自然會發現,其實無論選擇哪一個,其中都會碰到種種問題和困難。因此,這個世間再好的東西也有壞的一面,再壞的東西也有好的一面,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從沒有一樣東西,它是絕對好,或者絕對壞的。如果你的心很安靜,不斷推理下去,就會發現每一個事物推理到最後都無所謂好或不好,只在於是你現在最渴望得到的是什麼結果,用什麼方法去面對它而已。
這裡內蘊的是有無的辨證法,這個辨證法歸結為兩個字,依然是“無常”。你如果了解無常,如果能以空的思想去面對一切,那麼沒有什麼事情是你不敢面對的,沒有什麼問題是你不能解決的。不能解決、面對就是因為我們心中希望有一個固定、美好,或者說理想的願望,而這個渴望完美、圓滿、理想的願望本身正是“如夢如幻影”的。
我每一次開著車走上高速的時候都會想,我如果上去了就不一定下得來,每一次想到自己可能下不來的時候,我就會仔細琢磨一下應該怎麼去開車。我們佛教裡面經常講一句話:當你晚上把鞋脫掉上床的時候,就要想明天不一定還有機會起來穿這雙鞋。
有一種瑜珈叫死瑜珈,就是每天晚上上床的時候觀想,現在我死掉了。可是如果明天起來我又活著,那我就要好好感覺、好好珍惜我又活著的這種狀態。這樣,觀想的人每天都會活得很快樂。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切成無數段來面對,每天都要去感覺我今天還活著,我既然活著,就要非常快樂地面對今天。
我們《日誦警策文》裡面的第一句話就說,我要用全身心的愛來迎接今天,我贊美敵人,我在心裡默默地為每一個人祝福。我每一次想到自己要用全身心的愛來迎接今天的時候,原來烏雲密布的心一下子就打開了,太陽就照進來了,心中就敞亮了,所有的問題都拋到旁邊去了,沒有什麼不能面對,沒有什麼不能解決,沒有什麼不能過去的。
你想想看,人一世能活多長時間,假使你活100歲,或者說你打破世界吉尼斯記錄,活150歲,我們覺得已經夠長了,但跟這個世間的其他東西比起來,150年簡直太短了,千年古樹就有那麼多,我們小的時候看到這棵樹是這個樣子,到我們死的時候看到這棵樹還是那個樣子。那麼我們的生命又算得了什麼呢?真的就如閃電,如泡沫,如影子那樣無常。實際上死是讓你的靈魂更年輕地活著,如果說我們抱著殘弱的身體死死不放,新的生命就不可能再產生。你能這樣看待生命的時候,就發現各種現象來到你身邊時,你都能非常坦然地面對,這時你的生活質量就會不斷上升,喜樂就會不斷產生。這個平靜、清明,如同淵然而深的靈境的狀態是什麼呢?那是佛的境界,那是菩薩的境界,那是修行者證得的境界。我們所謂的修行就是要不斷通過陰暗走入光明,從染污走向清淨,從負面走向正面,這是一種能量的切換。
那麼什麼是正面的東西呢?樂觀、積極、陽光、微笑、贊美、友善、和諧、喜樂等等,這些狀態幾乎都是飄然若舉的,輕的東西會往上升,重的東西則會往下墜,所以地獄在下面18層,天堂則是在我們的上方。有時候要學會讓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飄起來,不要讓它始終保持在沉重的狀態中。當你煩惱的時候,心就像沉重的鐵一樣,使我們的自由意志無限墮落。因此,我們的心要保持這樣一種輕安的境界,而這樣的境界正來自於你的思想,來自於你的觀念,來自於你怎麼看待無常的理念。
我們得到一樣好東西,就想永遠鎖住它;而當你執著於鎖住它的時候,恰恰就是鎖不住的。正如你們要吸引另外一個人的時候,不要想著他是我個人的專屬物,他走到哪裡我都應該要不斷監督他,還還要美其名曰“愛的枷鎖”。這副鎖鏈其實是十分沉重的。我聽過一種說法:“丈夫,丈夫,一丈以內才是你的夫。”這種畫地為牢的方式在經營婚姻的過程中是十分不可取的。在你的另一半成其為你的配偶之前,他首先是自由的,首先是他自己。所以你要放開,去欣賞他,去贊美他,當你與他各自保持一定的審美距離,保持一定的空間時,他反而會長久地被你所吸引。
同樣的,當你願意為朋友付出時,你的人際關系就會很和諧;當你的產品讓更多的人受用的時候,它在社會上就非常容易銷售;當你善待所有的員工,他們就不再願意到別人那邊去。這裡都是在付出、奉獻在起到積極的作用。
六、無常何以孕育精進的思想?
很多人跟我講:“師父,你們送書一下子就送掉幾千本,要花那麼多錢,你會不會窮得沒錢花,你建設寺院、給付工資、水電費什麼的都要花錢,怎麼還花那麼多錢買書印書呢?你是不是也太阿Q了?”對於這個問題,我並不這樣想。我們來到這裡建設寺院,最關鍵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優秀的思想、理念影響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他們從生活的困惑和局限裡面解脫出來,只不過我們現在資金少,我可以拿五分之一的收入來做這件事情,等到我們的條件慢慢改善時,我們還會把這筆投入增長到收入的五分之二,五分之三,甚至五分之四,剩下的五分之一再拿來做一些硬件的建設。我們致力於通過佛教文化去影響這個社會,為社會道德良知的建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就是我們的目的。
我經常說,這個寺院建設得再好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更不是我的私有財產,它是一個社會資源,這個道場是大家共有的,每一個人都有權利來這裡修習,每一個人也有義務將這裡當作自己的家。
我有時候出去十幾天,都不管寺院裡面怎麼樣。回來就有人報告我說,某某經常不吃早餐,某某不參加養息香,某某又不上殿打掃供養等等。我就會說,那是他個人的修行,每個人的修行都是自己設定的,不是依靠某種嚴苛的制度強求的。當你的心不在這裡的時候,你是修不成佛的,打坐一百年也是枉然。正好像大家來到這裡禅修,如果我要收你們每人三萬塊錢,但是你的心不在這裡,也一樣一無所成。你看看這裡的師父們、義工們、廚房裡的阿姨們,他們的心在這裡,因此一舉一動都是在修行。
學習不是降服烈馬,不是別人要你怎麼樣你就可以怎麼樣。我無數次在各種場合這樣說:學習是出於自己內心的需要。有了求學的動機,別人才能影響你,才能夠幫助你點燃靈性的火焰。真正能改變我們的有時候不是長篇大論,也不是形而上的哲學思想,實際上就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字——無常。你每天對著它,每天想著它,每天觀照自己,其他的什麼都不用修,專修無常,你就會獲益良多。修行“無常”的思想,不是說就不顧自己的家庭,不顧自己的事業,跑到寺院裡面出家了。我們修行它,是因為無常教我們拿得起放得下,教我們齊同萬物,不起分別之心。只有當你能放得下時,你身上產生出來的力量才超越別人。
為什麼佛陀可以度無量眾生呢?正是因為他時時刻刻認識到無常,因此所有的人他都能照顧。佛之於信徒,正如對鏡自照。每個人在鏡中都能看見他的微笑,他的慈悲,他的莊嚴相好。但是當你走開時,鏡中便不再有你了;照見下一個人時,佛陀仍舊在鏡中拈花示現。如果把每一個人的相貌都印在佛陀的鏡子裡,那他就找不見下一個人了。所以最好的方法,此刻拿起,此刻放下;彼處示現,彼處消弭。這樣,你的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都是喜樂,而且所做的事情都能超出別人的想象,能量就被無限地激發出來。否則,你會在今天記掛著明天,明天又記掛著後天,你的心永遠不會活在當下,它就不得專注,這時自然很難把事情做好。
我知道無常的道理,因此常常用“不淨觀”來做觀想。很多人可能認為,師父這樣想真是大逆不道,但是這卻正體現了“無常”的真谛。當我的父母60歲之後我就在想著他哪一天可能會去世,那時我的心會怎麼樣。我真的很捨不得的我師父、伯父,父母,以前照顧過的老人們,我就經常用這樣的思維來做觀想。明白了無常的道理以後,我決定每年再忙都要回老家去看他們一次,可能只坐一兩個小時,也可能就跟他們聊一聊,可能今年看了,明年不一定我還有時間見到他們。他們那麼大的年齡,80多歲了,隨時都有可能走,但我想讓自己的內心當中不留下遺憾。因此我時刻用無常來觀照自己,用無常來觀照我身邊所有的人,包括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我也時刻在經歷的過程當中就想到無常,有時候我想如果大殿突然間因為地震塌掉了,這一千多萬就泡湯了。我今天把香海禅寺建成什麼什麼樣,過了五百年、一千年,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到時候又會變成一片廢墟的話,那現在還要不要建呢?還是要建!人活著真的就是一個過程,當你理解了這個過程的意義,每一天都會活得非常燦爛。
你的生命是由每一個今天所組合而成的,昨天已經過去了,明天還沒有到來,只有今天才是最真實的。你坐在這裡說話、禅修,你面前的每一個人就是你生命當中最真實的狀態。真正的聰明人會好好把握當下,快樂地面對每一天,能做的事情把它做好,把負面的東西轉換成正面的來面對,你會發現每天都可以喜樂地活著。
七、如何打開思維的魔盒?
前天有一個人對我說,他的妹妹要開一個餐廳,應該怎麼經營?我沒有開過餐廳,但是我教給了他一個思考方式:首先得弄清楚自己的經營定位,你是針對什麼群體而開設的,這些群體的數量有多少,他們的消費能力有多少,都要考慮清楚。很大程度上,餐廳所在的區位以及餐廳本身的定位就已經決定了以後的經營狀況。但是最重要的一點仍然是,你在餐廳中放了多少的愛心。愛心怎麼能夠被看見呢?如果你總是想著要把我所曾經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盡心烹調出來,以合適的價格提供給客人,把客人當成是家人一樣,那麼餐廳就能夠做好;反之,你如果只是為了賺錢,找一個敷衍了事的廚師幫你做菜,使你能賺到更多的錢,把不新鮮的蔬菜也放進去,只求能賣掉,賺到錢就好;又隨便招聘了一幫服務員,服務態度很差,上菜又很慢,只是把你的餐廳當作一份再普通不過的工作,態度傲慢而不馴服,如此不尊重客人,客人自然敬而遠之了,甚至他們還會在心裡詛咒你的餐廳倒閉,還會告訴親戚朋友不要到你這裡來。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很多。
記住,無論做什麼,都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不要把“我”的利益無限放大,這時,“我”就是魔鬼,它不僅不會幫助你,反而會戕害於你。就好像作為母親的總希望孩子以後有成就,學鋼琴、學英語、學書法,以後到哪裡都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是孩子可能並沒興趣,他不想學,你還一定要強迫他,這時他不但學不好,而且會認為媽媽不愛他,爸爸也不愛他,爸爸媽媽只是把自己沒實現的願望全加在他身上。有一個電視劇叫做《我的青春誰作主》,你們有沒有看過呢?其中就表現了兩代人之間因所求不同,觀念不同而造成了種種隔閡,這種狀態其實是做父母的自己造成的,只要調試自己的心態,按照孩子的性格、氣質與興趣去加以培養就好了。這樣,大家都會感到非常輕松。
在生活當中,當你的思維方式能夠變通時,無論遇到什麼,都能找到解決的好辦法;否則,再簡單的事情也永遠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和解決它。當你跟自己的長輩、伴侶、孩子、朋友關系處不好的時候,你首先就要反思自己。不要一睜開眼就認為別人不行,別人沒水平。這個沒水平的人是誰把他吸引過來的呢?還是你自己。為什麼他成為了你的朋友,是因為你自己招惹了他,然後你又不認可他。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你自己身上。
因此,孔子說:“吾日而三省吾身。”要反省的是你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而不是別人的,這就是打開思維僵局的一把鑰匙了。我執,這個魔鬼時時障礙著我們自我超越、自我解脫,它讓我們把自我當作是世界的中心來進行供養,這是十分可怕的。
禅修最重要的不是在這裡打坐,而是大家回到生活中要在行住坐臥、言談舉止中修行。一點一滴都是修行,只有把禅修精神貫徹到生活的每一件事情中,禅修才能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洗臉的時候要仔細感覺水灑到我們的面龐那種冰涼或者溫熱的感覺,感受濕氣浸潤自己的皮膚,直達你的內心;睡覺的時候要把雜念統統清除,要把心放平、放松,讓它來感受你的疲勞;吃飯的時候,要感受飯菜在你的口舌中咀嚼、變碎、吞咽的每一個動作;與人交談,要看到對方是你生命當中見過的最美的人,你願意付出全身心去跟他分享……如果你能如是而行,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很美。所有的丑完全取決於我們用小人之眼看待別人,用污濁之心去看待問題,用排斥和抵觸的心去理解外在事物,所以總是認為別人都是壞的,只有自己是好的。
禅修就是要訓練這樣的自我轉換能力。大家來到這裡禅修,只有短短的兩天時間。但是也許讓你早上四點多就起床,你簡直感到難受死了,難受是因為我們的心裡在排斥。為什麼不告訴自己:我從來沒這麼早起來過,那麼就讓我去體驗一次,這不是很難得的一種感受嗎?當你用心感受,並告訴自己敞開心扉去接納的時候,你的心一下子就能轉變過來,你甚至會從這裡面找到樂趣。生活中,很多人在抱怨,實際上就是因為心念沒有轉變過來,一轉變便是海闊天空,一轉變便是其樂無窮,一轉變便發現青山妩媚、天地靜好。但是你如果一產生抵觸情緒,那便什麼都不好了,這就是思維的魔力。
每個人每天遇到的事情真的差不了多少,你不要去羨慕那些富翁和高官,也不要去鄙視乞丐和環衛工人。我看到那麼多的億萬富翁,他們無不是一肚子苦水需要傾吐,他們活得不自在。盡管他開著三千萬的跑車,擁有無數資產,到處都是鮮花掌聲,前呼後擁,但是還是要面對一大堆問題。而那些生活得簡單而平靜的人呢?他每天活的很快樂,陽光照耀著他,他感到這個世界都在給他以無量的恩賜。高,高處苦;低,低處苦。苦之於人,並沒有階級的差別,只在於你怎樣用有效的思維來對治它。所以我們經常跟大家講,要感謝我所擁有的,也感謝我所沒有的。當你擁有了這些東西,就失去了另外一些東西,當你失去另外一些東西,就會得到了這一個東西,這就是生活。
我們總是覺得別人比我們好,永遠羨慕別人,卻從沒有回過頭來看一看,實際上我比他們都好。第一,我健康;第二,我年輕;第三,我現在還沒有得癌症;第四,我還沒有掙扎在病床上,明天就要死掉;我現在還有房子住,我還有工作……你可以找出很多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這就需要我們去觀照自己,欣賞自己,珍惜自己。
思維向度的轉換能夠讓你在瞬間快樂起來,不生煩惱,清淨自在。
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